- 相關推薦
正月十四是什么日子
正月十四,是元宵節的前一天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正月十四是什么日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正月十四是什么日子
正月十四即我國農歷正月的第十四天,這一天正是元宵節前夕,處處已是張燈結彩,迎接正月十五——農歷新年最后的慶祝高潮到來。
正月十四習俗
1、拜臨水娘娘
民間將正月十四這一天稱為“臨水娘娘”(又稱“順天圣母”)的誕辰。傳說臨水娘娘姓陳,是唐朝大歷年間的人,后來成為了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于是民間立祠奉祀,稱為“臨水娘娘”、“順天圣母”。其實,是婦女們在沒有地位、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也是她們畏懼難產而鼓舞自己的一種方式。
2、吃麥流
農歷正月十四夜,每逢此日晚餐,寧海城鄉家家戶戶都要吃麥流。麥流即是將菜葉、香干絲、蝦皮、番薯粉面絲放一道燒熟,然后把麥粉放下攪拌,成為薄薄的糊狀,就叫“麥流”。為什么寧海正月十四夜要吃麥流呢?據說這與戚繼光抗倭寇有關。
3、喝亮眼湯
新昌有正月十四喝亮眼湯的習俗。民間有個說法,這十四夜亮眼湯一喝,就說明春節也過得差不多了,大家得開始振作精神開始新一年的工作。亮眼湯是碗青菜麻糍湯。將麻糍切成小手指般大小的一條條,然后將洗凈的青菜合二為一,下鍋煮熟,放入適量的食鹽、醬油,挑上一撮熬熟的豬油,就成了民間傳統的亮眼湯。
4、吃“糊辣羹”
象山正月十四鬧元宵,有吃“糊辣羹”這一習俗。當天,小孩們自帶碗筷,串街走巷,挨門挨戶吃糊辣羹,說一聲:“吃發財羹啦!”主人不分熟人或陌生人,每人一瓢。“糊辣羹”是用牡礪、蝦仁、魚肉、蟶肉等為主料,加上切成粒的精肉、芋艿、蘿卜、蛋、香腸、菜絲等做成熟食后混合在炒燴最后加水勾芡而成。據說小孩串的門越多,吃的越多,越會聰明。討糊辣的人越多,主人越會發財。
5、試花燈
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彩,并做一些游藝節目的預習活動,成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至于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準備販賣,成為“燈市”。
6、食糟羹
在臺州,元宵節為正月十四,其節日氣氛也有著與眾不同的特征和內涵,臺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在全國獨一無二。糟羹的制作方法很簡單,也很獨特。據清《臺州外書》載:元宵時,“以肉、菜和粉,雜薺、筍為羹,以多為貴,謂之吃糟羹。”常以芥菜、肉絲、豬耳朵、豬尾巴、豆面、冬筍、香菇、木耳、豆腐干、油泡、川豆板、芋頭等時令蔬菜,切成丁狀或末狀,在鍋里燒熟,加水燒開,再用米粉調水,倒入鍋中攪勻,燒成糊狀即成。古時,曾用酒糟調和,故稱“糟羹”。
7、伏羲誕辰日
甘肅天水一帶,稱伏羲為人宗爺,以正月十四日為人宗爺誕辰日,這天要舉行祭祀活動。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準備祭品,祭品有宰殺好的整豬、整羊以及水果和其他食品。院內古柏樹上,貼滿了小小的紅紙人。子時一到,開始讀祭文,回顧祖宗的功德,述說現在的美好生活。之后進行朝拜,給人宗爺唱戲,耍社火,祈愿保佑歲歲平安,人壽年豐。祭祀后,供品要分給朝拜者,意為祖先賜給了食物。
8、守財神
從正月十四這天下午起,從剛剛學步的娃娃到十二三歲的兒童,手里都捏著一根線,拉著毛兔燈,牽著大人的手,滿街地跑,蠟燭點在兔肚子上,把白兔照得通體透亮。此時家家戶戶的每一間屋子里都點起蠟燭,俗稱“間間迎”,以此表示迎接財神。同時,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點“長夜燈”,從傍晚一直亮到第二天早上。
9、偷青
客家人自古有正月十四“偷青”的習俗,叫做“偷青節”,正月十四這天夜里,青年男女三五結伴,乘夜幕掩護到別家菜地里“偷青”。蔥、蒜、蘿卜、麥菜、生菜都是他們的目標,“偷菜”預示著把一年的好運氣都“偷”回了家。如果不小心被主人發現了,挨了一頓罵,更是一種好運氣。
10、走大橋
正月十四走十橋,是舟山海島相沿至今的習俗。傳說這天走遍、拜遍十座橋后,能渡過厄運,丟掉百病,出入平安。
11、卜紫姑
卜紫姑,又稱邀紫姑或邀廁姑,在浙江定海縣,正月十四日夜里,婦女在家邀廁姑,來占卜豐歉吉兇及雜事。具體做法是:“以箸一插溲箕前,圍縐帕于箕緣,二童舁之至廁,口中祝告,稍候而返。案上設香燭、果餌,布米于上,二童左右各以指懸,掀之,隨箕自動,動則曰姑至矣。卜竣,送神回。”
12、卜流花
卜流花也叫“卜流”、“爆孛婁”、“卜流年”等,該習俗活動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蘇一帶,通常在每年的正月十三日或十四日進行,即家人拿著糯谷或珍珠米(通常一人一顆),投到鍋中爆成花,以花開大小占卜一年內的吉兇。
大事記
出生
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四,1906.2.7,末代皇帝溥儀出生。清朝第十一個皇帝,通稱宣統,或末皇帝,也稱清遜帝。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之意。醇親王載灃長子,光緒的繼位者,后因革命退位。曾建偽滿州國。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改造成為新公民,后因患腎癌而去世,享年62歲。
逝世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1850.2.25,清道光帝病逝。他即位時,正值清朝日趨衰落,內外交困,鴉片貿易甚為嚴重。在一些開明官僚的強烈要求下,為挽救國家財政危機,他曾主張禁煙,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州禁煙。但在英國等國的壓力下,他又一味求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節假日和習俗
臺州臨海、三門等地的元宵節
據調查,以正月十四為元宵的,除了臺州各縣(市、區)外,還有現寧海縣和象山縣,而舟山、溫州、紹興、金華、麗水等地區的元宵均為正月十五。寧海縣,自晉太康元年(280)立縣起,長時期屬于臺州(臨海郡),1958年劃屬寧波專區;象山縣,系唐神龍元年(705)分寧海縣和時屬越州的鄮縣置,立縣時屬臺州,到廣德二年(764)改屬明州[開元二十六年(738)分越州置]。故元宵為正月十四的地域,系唐前期的臺州地域。
幾種流傳較廣的傳說
一為孝子改節說。
明代臨海城關秦鳴雷,生彌月喪母,五齡喪父,出嗣于伯父秦文,未幾秦文亦亡故,由其伯母(繼母)楊夫人含辛茹苦扶養長大。嘉靖二十三年(1544),秦鳴雷27歲中進士,廷試對策,閣臣進呈擬第三,時方明世宗祈雨郊壇,看其名,大喜,親擢第一,為狀元。飲水思源,秦鳴雷對伯母極為尊敬孝順,每逢節日,總是精心備辦佳肴美食供奉。可是伯母信佛,初一、十五都要戒葷吃素,為了使他的伯母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節日的口福,特將元宵提前一天。
二為戚繼光抗倭說。
相傳有一年正月十四,戚繼光帶兵進駐臨海桃渚城。當晚,庫里的糧食已不夠用,考慮到桃渚城里的百姓多次遭倭寇洗劫,為了支援戚家軍已經省吃儉用,不能再給他們增加負擔。解糧官張里道帶領士兵把剩下的糧食磨成粉,兌水熬成糊狀,再加入各種蔬菜、肉類、豆制品和調味品,制成味道不錯的糟羹。消息傳出,桃渚百姓非常感動,為紀念此事就把元宵改為正月十四,糟羹也成為元宵的傳統食品。
另一說則是在正月十四這一天,戚家軍在海邊打垮一股倭寇。倭寇逃到黃巖時天色已晚,他們有的躲進橘林,有的藏身民房。戚繼光率軍趕到,百姓紛紛點燈燃燭,幫助戚家軍搜索殘敵。一時間,城里城外,每間房屋,每片橘林,到處燈火通明。倭寇無處藏身,全部被消滅。為紀念這一事件,百姓把元宵節改到正月十四夜。
明嘉靖年間,倭寇最活躍、最猖獗的時節,主要是每年清明節之后的農歷三至五月間,以及重陽節之后的農歷九、十月間。查明史、臺州有關方志及戚繼光的有關書籍,未發現有記載戚家軍于元宵前后在臺州抗倭的戰事。故筆者認為,因紀念抗倭而改節證據不足。究其原因,可能是民族英雄戚繼光平定了為患數百年的倭寇,臺州百姓為感恩而產生這些傳說。
三為方國珍改節說。
一是防敵說,二是因夫人生日改節說。但從方國珍割據的區域、開府慶元、元宵節俗的流傳區域三個因素來分析,也可予以排除。
四為唐初筑城說。
開工說——相傳唐初,大將尉遲恭(一說為刺史尉遲繚)征來大量民工修筑臺州城。開工這天是正月十四,天寒地凍,民工雙手麻木,連工具也拿不住,工作效率很低。這時,有個民工向筑城官建議:“老酒糟里有余酒,去酒坊里弄些酒糟來,加上菜、米粉,煮幾鍋羹給大家喝,暖和了身子好干活。”筑城官一聽,覺得有理,燒了大批“糟羹”給民工喝。民工喝了糟羹,果然干活有勁了,筑城進度很快。城造成后,人們為了以志紀念,就保留了正月十四吃糟羹的習俗。
海盜說、犒軍說——唐初臺州(臨海)常遭海盜燒搶,當時刺史尉遲繚(又說大將尉遲恭)發動士兵筑城防盜。開工時,正值民間鬧元宵,海盜乘機在臺州灣登陸。尉遲刺史得知后,一面派兵剿盜,一面加緊筑城。當晚,百姓們聚在一起商議,燒些什么食物夜里送去慰勞筑城的將士呢?有人想出好辦法:用帶糟新酒當水,調進好菜和粉,攪成糟羹,又好吃又御寒。果然,將士們喝了糟羹,不怕嚴寒,干活更有勁。從此,每年正月十四吃糟羹的風俗,便流傳下來。
竣工說——唐初開國元勛尉遲恭組織大批民工筑臺州城,正月十四竣工。民工回家,家人團聚,但過年已近半月,好吃的東西也差不多沒了。每戶人家盡其余留年貨合煮,團聚而食,謂糟羹,從此相沿成俗。
這幾個傳說中,海盜說缺乏證據,方志也未有該時間段的戰事記錄;開工說時間又比史料晚了些;竣工說只涉及少數家庭,其影響力似乎又小了些。筆者愚見,故事發生在工程期間較為合理,犒軍或者民工偷吃米粉糊引出的故事都比較可信。通過與徐三見先生等方史專家的探討,我們認為,糟羹的原材料是米粉,但粘度稍差,因而筑城采用的是糯米粉和桐油等混合材料,故筆者更傾向于犒軍說。
這樣,元宵節俗的形成可整理為:
唐武德四年(621)十一月,唐將杜伏威戰敗李子通,七日,李子通投降,江南一帶進入唐王朝版圖,南北朝時的臨海郡境域設置為臺州,開國大將尉遲恭坐鎮臺州擴建城墻。一天晚上,尉遲恭在苦惱中入睡,夢中見一梅花鹿反復跳入其床上用蹄推其身體,惱火中醒來發現晨曦初現,夜里下了一場大雪,雪地中有一行醒目的鹿蹄印。隨著鹿的足跡追尋,發現剛好圍繞一大圈。尉遲恭很驚奇,也很高興,忙命人按鹿的足跡筑城,工程非常順利,故臺州府城又名鹿城。
隨著工程的進展,臺州的父老鄉親看到士兵、民工在冰天雪地中筑城非常辛苦,家家戶戶紛紛捐獻糧食、酒菜等前來慰勞。為圖省事,正月十四那一天,尉遲恭采納了一位老者的建議,將大米磨成粉,用酒水燒開,加入筍、肉、菜等,攪成糊狀,味道十分鮮美,又好吃又御寒。筑城的士兵、民工們喝了糟羹,周身發熱,干活更有勁,筑城的速度大大加快。臺州民眾為紀念此事,將元宵提前一天,改為正月十四,并家家戶戶制作糟羹,相沿成俗。
如今,臺州留傳著“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調”的諺語。每到元宵之夜,家家戶戶都吃糟羹。所謂“糟羹”,是先在鍋里炒好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蟶、油泡、菠菜之類,再用米粉調水,燒開,調成糊狀,味道鮮美。吃過糟羹,大家碰見時就說發財羹吃了沒有,還相互到各家去吃發財羹。然后,人們走上街頭,觀花燈、玩焰火、看舞獅、猜燈謎……加入鬧元宵的隊伍。待深夜回家時,再熱一熱冷羹,喝上幾碗,才心滿意足地進入夢鄉。
【正月十四是什么日子】相關文章:
正月初八是什么日子05-01
正月初七是什么日子02-24
正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02-13
農歷正月二十五是什么日子01-17
正月十六是個什么日子02-06
2月8是什么日子02-08
8月6是什么日子05-02
大年初七是什么日子及習俗是什么02-04
3月25日是什么日子05-01
1月29日是什么日子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