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餃子的傳說作文
餃子的傳說作文1
我最早知道每個節氣代表什么,是在媽媽教我的“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二十四節氣歌》里。
在冬至這天,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使得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我還知道一個關于冬至的傳說:東漢醫學家張仲景冬至回到家鄉,發現沿河兩岸的人耳朵都凍爛了,于是讓弟子架起鍋,放了羊肉還有中藥一起燉,燉好后分給每個人吃,吃完后這些人的病就全好了。人們為了紀念他,在冬至的'時候都會吃餃子。
冬至這一天,我不僅僅懂得了二十四節氣的知識、“醫圣”張仲景和餃子的傳說,還懂得了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愛心。孔子曾說過:“泛愛眾而親仁!币粋人擁有了愛心,便擁有了善良、美麗、真誠,甚至擁有了全世界。
愿愛心之根種在心間,慈善之花開滿人間!
餃子的傳說作文2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后,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陜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后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痹鞒柏沂场钡摹柏摇保缃褚淹ㄗ鳌氨狻!氨馐场币幻赡艹鲎悦晒耪Z。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餃子的傳說作文3
今天中午我和爸爸媽媽來到餃子館吃餃子,門口站了很多人在排隊等候,我問爸爸媽媽:“今天是什么節日呀?怎么這么多人呀!”爸爸告訴我:“今天是冬至,是吃餃子的節日?创筇脙葢覓斓膬蓚條幅: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我又問爸爸:“什么是冬至?”爸爸說:“冬至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一節,冬至這天,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蔽医又鴨柊职郑骸盀槭裁炊烈燥溩幽兀俊卑职中χf:“來讓我們先吃餃子,這個問題回家后上網查資料。”我們吃著香噴噴的餃子,心里美極了。
回到家,我馬上上網查到了為什么冬至吃餃子。在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采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么疑難雜癥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后,走到家鄉白河 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里總掛記著那些凍爛 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從此,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就留傳下來。
餃子的傳說作文4
南陽的張仲景,醫術高超,疑難雜癥,手到病除,人稱醫圣。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的時候,那年告老還鄉,正是冬天,寒風刺骨,雪花飄飄。他走到白河岸邊,看到那些為生活奔忙的鄉親們面黃肌瘦,衣不遮體,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他心里很難受,叫他的弟弟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上大鍋,在冬至的那天開了張,給窮人舍凍傷藥。舍的藥名叫“驅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等煮好之后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們,每人給一大碗湯、兩只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驅寒湯,只覺得渾身發暖,兩耳發熱,天天如此。舍藥一直舍到年三十,人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大年初一,人們就學著嬌耳的樣子做起過年的食物。有人把這種食物稱作“嬌耳”,也有叫“餃子”的,還有叫“扁食”的。人們吃著餃子,不忘張仲景舍“驅寒嬌耳湯”的恩情。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的時候,經常為長沙的老百姓除病救災。那年瘟疫流行,他在衙門口架上大鍋舍藥,深受長沙百姓的愛戴。他告老還鄉后,長沙的百姓很想念他,就每年推選幾位有德行的老人,帶著百姓的心意來看望他。那年,張仲景身染重病,看來活不長了。長沙的老人說希望他壽終的時候葬在長沙。南陽的人那里肯依,兩下就爭吵起來了。張仲景說:“我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的父老情,我生在南陽城,不能忘家鄉的'養育恩,我死了,你們抬著我的棺材,向長沙的方向走,靈繩在哪里斷了,就把我葬在那里”。大家一聽也就無話可說了,張仲景冬至去世了,長沙和南陽都選出精壯的小伙子,人們按照他的遺囑,抬著他的棺材向長沙方向走去,棺左是南陽的小伙子,棺右是長沙的后生,到了當年舍“驅寒嬌耳湯”的地方,靈繩斷了。戴孝的百姓連忙擔土叻壘墳。你一擔、他一擔,川流不息,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很大。又在墳前修了座廟,就是現在的“醫圣祠”。
張仲景為窮人除疾,舍“嬌耳湯”的事在民間一直流傳。因此,每到冬至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包餃子吃,說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
餃子的傳說作文5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
第一個說法是很久以前,在一個貧困的山村,有一戶人家很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到了年三十這一天,家里沒有白面,也沒有菜,聽著四鄰的剁菜聲,心急如焚。無奈,只好向親友借來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亂弄了點雜菜湊合成餡,就包起了餃子。因為面是借來的,所以包的餃子就格外珍貴,擺放時,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齊,也很美觀。剛剛從天庭回來的灶王爺看了很高興。同村有個財主,家有萬貫家產,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慣了,根本不把餃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這天用肉、蛋等料調餡,包成了餃子,亂放在蓋簾上。不料餃子下鍋煮熟后,一吃味道全變了樣。豬肉餡變成了蘿卜菜。而那戶窮人的餃子卻變成了肉蛋餡的。原來,是灶王爺對財主家包餃子的態度很不滿意,為了懲罰他,就把兩家的餃子給暗中調了包。第二天,這事便在村里傳揚開來。從此,人們再忙,年三十的餃子也要擺放得整整齊齊,以討個”圈福“的口彩。
另一則是說天上的財神爺,每到過年的時候,就推著一車財寶來到人間,把財寶撒給各家各戶,人們都很尊敬他,都拿出好吃的'給他吃。慢慢地,財神爺就分得不均了,他見誰家給他的東西多、好吃,他就把財寶給誰家的多點,誰家拿出的少、不好吃,他就少給誰家點。
有個老員外不信神,沒有給財神爺準備好吃的,財神爺到他家一瞧,大發脾氣,不但沒給他財寶,還沒收了他家過年的東西,連燒火的柴火也收走了。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命財神爺重新去把沒有撒財的人家全部補上。
再說那老員外,為了安安生生過個年,就囑咐大媳婦燒火,二媳婦做飯,大媳婦過來問:”爹,用什么燒火啊!“老員外說:”金條!岸眿D過來問:”做什么飯啊!“老員外說:”元寶!奥斆鞯拇笙眿D拿來黃紙裹成金條的樣子當柴火燒,能干的二媳婦把白面揉好,用搟面杖搟成圓片片兒,給里面包一些菜,捏成元寶的樣子后扔到鍋里煮。財神爺一見,暗暗稱奇,就偷偷地把真元寶、真金條扔進鍋里走了。
這事兒一傳開,人們都照著做,把小面片包菜做成的飯叫餃子,以表示是財神爺送來的財寶,從那時候起這個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餃子的傳說作文6
春節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中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敖蛔印奔葱履昱c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餃子又被稱為“餛飩”、“扁食”、“角子”和“餑餑”等等。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據《東京夢華錄》載:汴京市食有水晶角子、煎角子和官府食用的雙下駝峰角子,等等。據《武林舊事》記載:臨安市食中有諸色角兒。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中有:撇列角兒、蒔蘿角兒,等等。所有這些“角子”、“角兒”都是今日餃子的前身。在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中有“燒賣、扁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焙颖睂幙h志中有“正月初一,盛撰共享,各種扁食名餃子。”其中“扁食”一詞即指餃子。目前在山東濟南市的餃子仍沿用“偏食”之稱,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山東名小吃———“濟南扁食”。李興庭所著的《鄉音解頤》中有:“夏令去,秋季過,年節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餑餑,皮兒薄,陷兒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婦費張羅!薄堆嗑q時》書中有:“每屆初一,無論貧賤富貴,皆以白面做再而食之,胃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這些餑餑就是餃子,而與今日滿族喜歡吃的粘食餑餑不一回事。
據史料記載:“元旦子時,盛饌周烹如:食扁食,名角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庇纱丝芍,當時餃子已由一般食品上升為節日食品。人們吃餃子已寓有辭舊迎新、富貴吉祥之意。尤其在北方,餃子作為賀年食品,歷來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和喜愛,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在北國,經久不衰。
【餃子的傳說作文】相關文章:
海邊的傳說作文07-18
龍的傳說作文08-27
龍神傳說作文11-12
關于傳說的作文03-02
年的傳說作文07-21
[精選]年的傳說作文07-25
炎帝的傳說03-25
宇宙外的傳說作文10-14
年的傳說作文(優)07-30
年的傳說作文【薦】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