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十日即事原文翻譯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九月十日即事
九月十日即事1
古詩原文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譯文翻譯
昨天剛登上龍山宴飲,今天又在這里舉起了酒杯。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注釋解釋
即事:以眼前事物為題材之詩,稱即事。
登高:古時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
更:再。舉觴(shāng):舉杯。觴,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遭此兩重陽:古時重陽節有采菊宴賞的習俗。重陽后一日宴賞為小重陽。菊花兩遇飲宴,兩遭采摘,故有遭此兩重陽之言。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在當涂(今安徽當涂)龍山登高之作,時在唐代宗寶應元年(762)秋重陽節后一日,作者已于前一日登過一次龍山,并作了首《九日龍山飲》,這屬于第二次登上宴賞,故作者感嘆菊花連續兩天遭到采摘,聯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創。
詩文賞析
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連續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問:菊花為什么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對于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現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托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借嘆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此詩語雖平淡,內涵卻十分深沉。主要表現了作者一生屢遭挫敗和打擊,而在節日里所引發的憂傷情緒。
九月十日即事2
《九月十日即事》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白。其古詩全文如下: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前言】
《九月十日即事》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小詩。此詩完全洗盡了李白的豪邁之氣。詩中說菊花兩次遭到采擷,是在暗喻自己的從政經歷,以此表達內心的苦悶。
【注釋】
①觴(shāng):盛著酒的酒杯
②兩重陽:唐俗,京城的人們常在重陽后的一天再次宴會賞菊,故九月十日有“小重陽”之稱
【翻譯】
昨天剛登上龍山宴飲,今天又在這里舉起了酒杯。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鑒賞】
此詩與《九日龍山飲》,同作于當涂。這首詩是李白歷盡人世滄桑之后的作品。
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連續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問:菊花為什么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對于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現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托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
九月十日即事3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注釋】
1.即事:以眼前事物為題材之詩,稱即事。
2.登高:古時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
3.更:再。舉觴(shāng):舉杯。觴,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4.遭此兩重陽:古時重陽節有采菊宴賞的習俗。重陽后一日宴賞為小重陽。菊花兩遇飲宴,兩遭采摘,故有遭此兩重陽之言。
【翻譯】
昨天剛登上龍山宴飲,今天又在這里舉起了酒杯。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賞析】
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連續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問:菊花為什么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對于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現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托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借嘆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此詩語雖平淡,內涵卻十分深沉。主要表現了作者一生屢遭挫敗和打擊,而在節日里所引發的憂傷情緒。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九月十日即事4
重陽節習俗的古詩詞:九月十日即事
九月十日即事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昨天剛登上龍山宴飲,今天又在這里舉起了酒杯。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注釋
1.即事:以眼前事物為題材之,稱即事。
2.登高:古時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
3.更:再。舉觴(shāng):舉杯。觴,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4.遭此兩重陽:古時重陽節有采菊宴賞的習俗。重陽后一日宴賞為小重陽。菊花兩遇飲宴,兩遭采摘,故有遭此兩重陽之言。
擴大知識面,拓寬人文視野,可以說是小朋友們的.一筆財富。希望提供的有關重陽節習俗的古詩詞,能讓大家更加了解中國語言的博大精神,享用這一筆知識財富!
九月十日即事5
【作品介紹】
《九月十日即事》的作者是李白,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79卷。此詩完全洗盡了李白的豪邁之氣。詩中說菊花兩次遭到采擷,是在暗喻自己的從政經歷,以此表達內心的苦悶。
【原文】
九月十日即事
作者: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①。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②?
【注釋】
①觴(shāng):盛著酒的酒杯。
②兩重陽:唐俗,京城的人們常在重陽后的一天再次宴會賞菊,故九月十日有“小重陽”之稱。
【譯文】
昨天剛登上龍山宴飲,今天又在這里舉起了酒杯。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賞析】
此詩與《九日龍山飲》,同作于當涂。這首詩是李白歷盡人世滄桑之后的作品。
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連續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問:菊花為什么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對于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現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托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
【作品輯評】
《歲時廣記》卷三五引《歲時雜記》:“都城士庶,多于重九后一日再集宴賞,號小重陽。”王琦《李太白文集》注:“菊以兩遇宴飲,兩遭采掇,故有太苦之言。”
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云:“九日登高而采菊者,重陽之故事也。十日而復登焉,似乎兩重陽矣。菊花再折,何太苦邪?菊非有所苦也,白詩善謔,體物悉情,化無為有,后世遂以為名言。詩人風流,千古一人也。”
嚴羽評本《李太白詩集》云:“摘蒼耳何其趣,苦菊花何其頹,豈仙官之典亦為逐敗耶。”嚴評本載明人批:“此亦是亂道派。”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詩的格調情趣完全相同,把李白豪邁之氣差不多洗脫干凈了。簡單二十個字,不僅僅在惜花,而且在借花自惜。他的一生也是遭了兩次大蹭蹬的——賜金還山與長流夜郎。花遭兩次重陽,人遭兩次重傷。語甚平淡,而意卻深遠,好像在對自己唱安眠歌了。”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
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繁體對照】
《全唐詩》卷179_43【九月十日即事】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十日即事】相關文章:
九月十日即事原文翻譯09-13
即事原文賞析05-06
端午即事原文及翻譯02-27
即事原文,注釋,賞析12-18
清明即事 孟浩然 翻譯03-11
江村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王質《山行即事》賞析(翻譯)02-29
終點即起點作文12-12
曾得即足作文07-30
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意思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