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互聯網+思維和應用能力提升培訓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7月11日至17日,我有幸到上海參加了晉城市教育局與上海師范大學共同組織的--晉城市中小學"互聯網+"思維和應用能力提升培訓。雖然只有短暫的七日,但培訓班合理的課程安排,豐富實用的培訓內容,以及專家教授們精彩的講解,猶如一場場甘霖,不但消除了夏日的炎熱,使我技術應用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在冷靜反思中,讓我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得以提升;又如一聲聲春雷,帶給我極大震撼,如醍醐灌頂,使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明確了教育與信息技術的關系,更新了教育觀念。
1.教育工作者要做新技術的使用者,要善于用新技術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目前,在通訊發達的信息化時代,就連菜市場的老大爺都能使用微信來收付款,如果一名教師還不能用手機組織或輔助教學,這本身就是教育觀念落后的一種表現。教師不僅是新知識的擁有者、新文化的傳播者,更應該是新技術的運用者和教育改革的實踐者。平時,我們看到的都是手機給學生帶來的負面的影響,但是我們教師很少想到,怎樣利用手機促進教學,讓手機給學生帶來正面的影響。教師首先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學習新知識新技術,要善于運用新技術組織教學,更好的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使工作更加簡潔,更加高效。
2.利用信息技術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社會形態由信息社會進入智能社會,教育信息化標準也從1.0升級為2.0,信息技術不再為技術而技術,而是隨著教育回歸以人為本,從技術驅動到人文關懷,技術要為人服務,使用技術的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注重技術的有效推進,從最初技術與學科整合,到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創新,到技術的有效運用推進學科發展,從抓硬件配置到技術應用,從學科的深度融合,到促進學生發展;同時注重系統運用,信息系統建設,從資源建設到資源的使用,促進教育者學習。
3.教育目標從泛化向精準化轉變。
教育作為供給側也需進行改革。教育目標從泛在學習(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提升為精準學習(個性化),如同以前的供銷社已經轉化為現在的超市。社會已由信息社會進入智能社會,人工智能向人們提供更加精準化的服務。教育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必然會從目前泛化教育向提供精準化服務邁進。新時代需要大量不同的創新型人才,每個受教育者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會有不同的需求,滿堂灌的方式已然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怎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如何做到因材施教?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通過信息技術向學生提供"超市型"的服務,是教育從泛化教育向提供精準化服務轉變的重要保障。
4.教學要強調思維培養與能力提升。
未來需要具有原創精神和能力的人才,社會發展需要有個性、會創造、有責任感的公民。教育的對象是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而老師把每個人當作相同的人來處理,批量生產,這是班級授課制要反思面對的一個問題。隨著時代發展,教育的方向立足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我們要通過改變學習環境,突出個性化,培養具有原創思維,獨立思維能力的孩子。
二、體驗了互聯網背景下新的教學方式,提高了互聯網應用能力。
一個新的領域,如果你不去學習,不去運用,將會給你的發展帶來很大不便。互聯網就是一個新的領域,如果教師不能利用互聯網組織教學工作,那么他將反過來影響我們的工作,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障礙。
1.要善于利用新技術優化教學方式
黎加厚教授在講解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這一課題時,根據生活每個人都離不開手機這個現象,首先提出一個問題:你想用手機來授課嗎?進而提出怎樣才能用手機來授課?通過一步步實際操作,從教學和技術兩個方面,對我們進行認真指導。圍繞怎樣利用手機來上課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通過推薦使用手機中的小程序,解決了備課文字輸入和教學設計問題;又通過班級微信群,組織反饋和發現問題;利用幕布程序,指導學生做筆記進行更加有效的學習。利用微信朋友圈公眾號資源,高效查找資料等等。通過一系列信息技術的推薦應用,引導我們切身體驗了從發現提出問題,到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具體措施。利用視頻指導、組織學員多形式互動,通過具體操作學習,直至完成提交作品,完整地向我們展示了怎樣利用新技術組織高效教學。
2.了解了STEM課程和創客式教學。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移動互聯創設多元學習空間。通過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更好地利用校內、校外空間和學習資源,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工具資源和工具資料,圍繞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開展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可以依托勞技、物理等學科創設STEM課程,嘗試進行創客式教學,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實踐能力。
三、確立了信息時代優秀教師的標準,找到了自身差距。
通過培訓學習,使我認識到信息時代的教育,要特別重視對學生創意思維、計算思維、設計思維、批判思維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的培養。信息時代優秀教師通常具有:高期望,善學習,肯實踐,善設計,愛創新,樂交流,利其器這七種習慣。
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促使人們對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這六種能力,更加側重于后三項能力的提高和培養。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統計規律,利用學生最佳學習時間,合理安排內容,提高課堂效率;把設計和制作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總之,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深刻影響著教育,移動互聯時代必將影響教師的專業發展。面對新技術、新現象以及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們要利用新技術來謀求新發展,利用移動互聯、社區互動,進行深度學習--運用是最好的學習。
【互聯網+思維和應用能力提升培訓】相關文章:
提升團隊協作能力05-06
客服能力提升的條件01-06
提升部門團隊協作能力05-05
團隊協作能力怎樣提升12-02
如何提升小學的計算能力03-01
該怎樣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04-25
怎么樣提升自己能力03-01
怎樣提升自己思維能力12-20
如何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呢05-05
怎樣提升學生思維能力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