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給《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信
給《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信 1
編輯同志:
看到信封上“澄溪中學”幾個字,你們也許會想到我們學校一定會有一條澄碧的小溪。是的,幾年前它是澄碧的。你們會猜那里百一波光鱗鱗,岸邊鳥語花香,環境宜人。是的,幾年前確是如此。在這樣得天獨厚的地方,學生們一定在溪邊讀書、散步、談心。不錯,幾年前就是這樣的。
可是自從前進化工廠那高高的排氣管豎起來,那黑黑的排水管打開,我們周圍的一切都變了———澄溪不澄了,魚兒搬家了,鳥兒也不辭而別,花蔫了,樹灰了,我們都被籠罩在臭味中了。
學校多次向化工廠要求妥善解決問題,但廠方以生產任務繁重,技術力量薄弱和經費開支太大等為理由,一拖再拖,至今未能解決。這是理由嗎?這與改革的要求相符嗎?
生產任務繁重,我們承認。可是我們國家經濟建設任務那樣繁重,不是仍要抓“五講四美”嗎?“四美”只能變為“三美”了。且不說污染影響我們,廠方職工怕也難免其害。回到家淘米,水是臭的,飯能咽下去嗎?上班下班總離不開臭氣,工人能心情舒暢地生產嗎?長此以往,工人的身體素質又能不下降嗎?如此等等,難道不影響生產任務保持保量按時完成嗎?越是需要工人有飽滿的`精力和健康的身體。
前進化工廠是個已有幾十年歷史的省屬大廠,其技術力量難道比新建的縣屬小廠薄弱嗎?我們說到的那個小廠也在我們學校附近,可他們為什么環境保護得很好呢?恐怕前進化工廠不是技術力量薄弱,而是領導腦子中那根“為人民服務”的弦太松了。
至于“經費開支太大”一說更是鼠目寸光,愚人之見。從我們僅有的化學知識中就可以知道:化工廠的廢氣廢水中有很多成分可以回收利用,為什么白白地讓它溜走并去害人呢?采用回收的賠款又如何?一年十萬元,十年就一百萬元;而采用回收裝置只是一時要付出較多的錢,而以后產值增高,利用率高,再加上產品更新改造,幾年一過,撈回來的恐怕就不是一百萬元、兩百萬元了!我們不知道廠方是如何打算的。
為此,我們以“澄清中學學生會”的名義,借貴報一角大聲呼吁:還我澄溪!在此,我們也呼吁全社會的人們都起來反對污染。拯救美妙的大自然,也就是拯救人類自己!
此致
敬禮!
xxx
xxxx年x月x日
給《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信 2
編輯同志:
我們是澄溪中學學生,在不愁衣食的環境里長大,如今卻感到有生存之艱難,迫不得已,投書貴報。
我校坐落于市鎮一隅,四周原有清澈的河流,抬眼能望見碧藍的天空,每天晨夕,人們習慣于在清新的空氣中散步。然而,數年前近旁辦起了一座工廠――前進化工廠,于是厄運開始:河流不再澄清,天空蒙上毒霧,散步的人們只得關上門窗在家中靜坐了。其中我校受害更大,教室里不時飄進一些怪味,瑯瑯的書聲中也就夾進了陣陣咳嗽聲。
校方曾多次向廠方提出,要求處理好“三廢”,停止對環境的污染。然而,廠方卻搬出了三條“堂皇”的理由:一曰生產任務重,二曰技術力量薄弱,三曰經費開支太大。總之,不予處理。
這種種理由全是搪塞之詞。“生產任務重”,這倒也是事實。但生產的目的是什么呢?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生產的根本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中當然也包括保障人民健康。損害了人民的健康,生產的產品再多又有什么意義呢?損害了人民健康,“繁重”的生產任務靠誰來完成呢?廠方這種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做法,貽患無窮。
所謂“技術力量薄弱”,也無非是借口,并不是真不會干,只是不想干。世上無難事,更何況有不少地方在治“三廢”、防污染方面已經取得了成就,為何不去取經呢?“經費開支太大”,才是他們的心里話。他們的經費只肯用在以污染環境、損害健康來換取利潤的生產上,至于社會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他們是不予考慮的。
人作用于環境,環境亦反作用于人。被污染了的環境會給人們以無情的報復,人們的健康水平下降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破壞了,由此將引出一系列惡性連鎖反應。到那時,要想采取措施恐怕為時已晚。
我們懇請貴報為我們呼吁,敦促前進化工廠迅速改變態度,妥善處理“三廢”,制止環境污染,讓溪水恢復澄清,讓空氣恢復清新。急切期待。
【給《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信 】相關文章:
給哥哥的信07-28
給愛麗絲的信07-29
給爸爸的信07-23
給外婆的信07-22
給自己的信07-22
給母親的信07-19
給2020的信03-01
給母親的信03-01
給媽媽的信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