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理解把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
3、熟讀成誦,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賞析人物形象及寫作技巧。
重點難點
文言知識梳理
教學內容
一、課前檢測
1、文學知識填空
①《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___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期魯國史官____所作。
②《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稱為“______”。
③春秋時期有__、__、__、__、__五等爵位。
2、字音(給加點的字注音)
氾___南;佚___之狐;夜縋___而出;共___其乏困;
闕___秦;杞___子;逢___孫;不知___
3、字形(填空)
①bì、___帚自珍;遮___;___端;
②xiá、___瑜互見;自顧不___;___邇聞名
二、課文內容復習
1、結構梳理
課文按故事情節的發展分為四段(填空)
第01段:________;
第02段:________;
第03段:________;
第04段:________。
2、內容探究
⑴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有何異同?
同:___________
異:鄭伯:________;燭之武:_________
⑵晉文公最終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緣由退兵,你如何看待晉文公的退兵?
⑶燭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請用簡練的語言加以評價。
3、語段賞析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
本段的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余字,曲折委婉,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曲折委婉,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十分優美的外交辭令。
①“_____,________。”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________________。
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_______________。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君之所知也。”說明_______________。
⑤“夫晉,何厭之有?”至“唯君圖之。”指出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知識歸類(填空)
1、通假字
①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③夫晉,何厭之有。
④秦伯說,與鄭人盟。
⑤失其所與,不知。
⑥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2、古今異義
①且貳于楚也。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③行李之往來。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亦去之。
3、詞類活用
①燭之武退秦師。
②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③夜縋而出。
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⑤越國以鄙遠。
⑥共其乏困。
⑦既東封鄭。
⑧若不闕秦。
⑨闕秦以利晉。
⑩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4、一詞多義(實詞和虛詞)
封、①既東封鄭。
②肆其西封。
之、①唯君圖之。
②子犯請擊之。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臣之壯也。
其、①君知其難也。
②吾其還也。
③以其無禮于晉。
以、①以其無禮于晉。
②敢以煩執事。
③以亂易整。
④越國以鄙遠。
而、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縋而出。
③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5、文言句式
⑴、判斷句
①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定]
⑵、賓語前置句
①夫晉,何厭之有?
⑶、狀語后置
①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整為“于晉無禮”]
⑷省略句
①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省略主語“燭之武”]
③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語“之”]
四、練習和作業
1、完成“文言知識歸類”填空
2、翻譯下面句子
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2
【學習目標】
1、疏通文句,積累識記重要的文言語法知識和重點實詞與虛詞。
2、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3、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學習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翻譯法,探究法。
一、閱讀第四段:
1、解釋加點詞語: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2、翻譯重點句子: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失其所與,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亂易整,不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其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內容可概括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問題探究:
1、燭之武為什么能三言兩語退秦師?其游說妙在何處?
(1)以“利”巧攻心理。
提示:春秋無義戰。所有的戰爭出發點為“利”。燭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晉國圍攻鄭國,本來不關秦國的事,秦國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秦晉同屬于一個軍事集團的,他們之間有盟約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兩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是主要的,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單刀直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燭之武作為鄭國的子民,先講自己國家的處境“既知亡矣”,隱含意思是說鄭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所以也無法考慮鄭國的利益了,但鄭國的土地最后被秦國還是晉國得到呢?這還是個未知數。燭之武從這點做文章,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不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還贏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通過讓步假設推理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穆公動心;“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希望秦穆公為了秦國的利益不受損害而放棄圍攻鄭國的計劃,言辭懇切,從而堅定秦穆公與晉國毀約的決心。
(2)以“害”巧析形勢。
鄭亡后的情況如何呢?如果秦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越國以鄙遠”,是很難辦到的,即使辦到了,也是不好統治的;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話,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二從發展來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以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險的`存在,從而快速作出決策,否則貽害無窮。燭之武說辭切中要害,強而有力。
(3)以“史”巧施離間。
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的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共事,從而離間了“秦晉之好”。
燭之武充分陳述了秦晉鄭之間的三角利害關系,準確、深刻而又獨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滅掉鄭國對秦并沒好處:“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鄰之厚,君之薄也。”二是不滅鄭國對秦也沒壞處:“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三是晉國的信義有問題:“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四是晉國最有野心,擴張稱霸,是晉國的本質:“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2、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點?
(1)國難當頭,不顧年邁體衰,愿受君命,出使秦營——“義”
(2)“夜縋而出”一介草民,面見秦君,不卑不亢——“勇”
(3)慷慨陳辭,能言善辯,言簡意賅,舉重若輕,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智”
三、課外閱讀:
四年春,齊侯①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②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③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④,寡人是征;昭王⑤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于陘。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于召陵。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屈完與諸侯盟。(《左傳僖公四年》)
注:①齊侯:指齊桓公。齊屬侯爵,故稱齊侯。②楚子:指楚成王。楚屬子爵,故稱楚子。③包茅:裹成捆的菁茅。茅,菁茅,楚國的特產,用它濾酒。④縮酒:滲酒,濾酒。⑤昭王:周昭王,成王之孫。
(附:【譯文】春天,齊桓公以諸侯的軍隊進攻蔡國。蔡軍逃散瓦解,于是又攻打楚國。楚成王派遣使者到諸侯軍中說:“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縱使牛馬跑散也不會到達彼此的邊境。不料君王來到我國境內,這是什么緣故?”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的祖先太公說:‘天下諸侯,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從旁輔佐周室。’賜給我祖先征伐的范圍,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你們的貢物包茅不進貢王室,天子的祭祀不能供應,沒有什么用來濾酒祭神,我特來追究這件事。周昭王到南方征伐楚國沒有返回,我特來追問這件事。”楚國使者回答說:“貢物沒有進貢王室,是敝國國君的罪過,豈敢不供給?至于昭王沒有返回,君王到漢水邊上去查問吧!”諸侯軍隊繼續前進,駐扎在陘地。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前往諸侯軍中。諸侯軍隊稍稍退卻,駐扎在召陵。
齊桓公陳列諸侯軍隊,與屈完同乘一輛戰車觀看。齊桓公說:“這次用兵難道是為了我自己嗎?這是為了繼承先君建立的友好關系。和我共同友好,怎么樣?”屈完回答說:“君王光臨,向敝國的社稷之神求福,承蒙收納敝國國君,這乃是敝國國君的愿望。”齊桓公說:“以這樣的軍隊來作戰,誰能抵抗他們?以這樣的軍隊來攻城,什么城池不能攻破?”屈完回答說:“君王如果以德行安撫諸侯,誰敢不服從?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國以方城作為城墻,以漢水作為城河,君王的軍隊雖多,也沒有地方使用他們。”屈完于是同諸侯締結了盟約。)
1.對下列四句中加點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賜我先君履履:指足跡所到的地方B.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徼:求
C.辱收寡君辱:侮辱D.君若以德綏諸侯綏:安撫
C.(辱、屈辱、屈尊,敬詞)
2.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不虞君之涉吾地不(不欺騙)B.以夾輔周室(輔佐)
C.五侯九伯,女實征之(泛指所有諸侯)D.豈不谷是為(不善,諸侯自稱的謙詞)
A.(不虞:沒料到)
3.“爾貢包茅不入”中的“爾”指代的是()
A.齊桓公B.楚成王C.屈完D.昭王
B
4.“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在文中的意思是()
A.昭王不答復,您還是到水邊去問問他吧!B.昭王不答復,你還是到水邊問一問吧!
C.昭王沒有回國,您還是到水邊問一問吧!D.昭王沒有回國,您還是到水邊問他吧!
C
5.“王祭不共”、“先君之好是繼”在文中的意思是()
A.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②繼承先君的友好關系。
B.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②先君的友好關系這樣繼承下來。
C.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應不上。②先君的友好關系這樣繼承下來。
D.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應不上。②繼承先君的友好關系。
D
6.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與齊伐楚的借口有關的一組是()
①蔡潰,遂伐楚。
②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
③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④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⑤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
⑥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A.①②⑥ B.①④⑤C.②⑤⑥ D.②③④
D
附:三寸巧舌力挽狂瀾息國難,一番善言情蕩衷腸罷干戈——燭之武;
秦伯知難而退明時務,晉侯窺利則趨失盟友——秦伯和晉侯;
佚之狐眼明舉辯士,燭之武語妙退秦師。
晉文公貪得無厭寒盟友,燭之武言之有理罷干戈。
佚之狐舉辯士成正果,燭之武退秦師樹奇功。
秦君出師無名取退策,鄭伯用士有因薦使臣。
雙雄盟兵千萬欲亡鄭,一臣出舌三寸即解難。
血腥滾滾卷土來,壯士巧言滿胸懷。三言兩語說君去.一場戰事從此埋。
秦晉圍鄭形勢憂,只為晉侯報私仇。幸而鄭有燭之武,退軍不動一兵卒。
三更秦帳辯聲傳,巧言妙說論利害。一語仿若鋒利劍,割斷兩家百年緣。
臨危受命身系國,孤身夜出見秦伯。曉以利害裂敵盟,巧舌不負眾人托。
危亡之際挺身行,寶刀未老史留名。但憑三寸不爛舌,說退秦伯虎狼兵。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3
導學目標
1、理解“以、而、焉”3個詞語。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
2、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3、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4、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精神。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律,積累常見文言字詞,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維發展與提升: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特點,欣賞燭之武高超的勸說藝術。
審美鑒賞與創造:體味本文類比推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精神。培養積極的人生觀。。
1、積累相關文言知識。
2、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于運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1.走近作者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為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為“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為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啟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為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稱其為“文宗史圣”“經臣史祖”,或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2.背景資料
本文所敘內容發生在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當時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漸衰微,已趨于名存實亡。各諸侯國紛紛擴張勢力,角逐霸主地位。文中提到的晉侯即晉文公重耳,秦伯即秦穆公任好,他們兩人先后躋身于春秋五霸之中。當時晉國勢力強于秦,秦與晉結為姻親關系,雙方為了暫時的共同利益,采取聯合行動。楚國當時也有爭霸中原的雄心,鄭國是晉、秦、楚三國必爭之地,為了遏制楚勢力向北擴展,秦晉聯合出兵攻鄭。
3.相關知識
春秋三傳
《尚書》和《春秋》:“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言為《尚書》,事為《春秋》。”這是中國古代有記載的(甲骨文)最早的兩部書。
《春秋》是記事的,后多散佚,僅留下經孔子整理的魯國的《春秋》,漢代有重新編撰整理的“春秋三傳”,即《公羊傳》《谷(榖)梁傳》《左傳》。現僅存左丘明編寫的《左傳》。《春秋》和《左傳》是編年體史書。
春秋經文,言簡義深,如無注釋,則無法了解。注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稱為春秋三傳。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所以自漢至今,學者只藉三傳研讀春秋。
《春秋》與《左傳》的關系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左氏》,漢朝以后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左傳》以《春秋》為本,并采用《周志》《晉乘》《鄭書》《楚杌》等列國資料,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桓譚《新論》進一步認為:“《左氏》經之與傳,猶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經而無傳,使圣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楊伯峻在《左傳》一文中歸結《左傳》傳《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種:即“說明《春秋》書法、用事實補充《春秋》、訂正《春秋》的錯誤和增加無經的.傳文”。
思考1: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有人說,這點不利于表現燭之武的高大形象,應該刪去,你是怎么看的?
明確:燭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確把握了天下形勢,并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后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使秦軍撤退。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燭之武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銳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可見他的才華依舊。此前,三朝為官,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經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也是最為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擊,為自己的一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
思考2: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順故事情節的發展線索。
明確:全文以燭之武說退秦軍為中心。故事先點出了戰事爆發的原因,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接著寫鄭國國君決定通過外交途徑來解除危機,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鄭伯自責,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決定只身見秦伯。進而闡述保存鄭國對秦的好處,利用秦晉的矛盾,指出晉國的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然要進犯秦國,使秦國意識到與晉訂立盟約不助鄭的危險,終于達到秦鄭為盟的結果。
思考3: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穆公的?
明確: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術,大體說來分為五步: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這段說辭只有125字,表現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術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了秦晉聯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棄晉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
思考4:分析燭之武、佚之狐、鄭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明確: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頭時,深明大義,以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則是個勇于自責的上級領導人。當鄭國處于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牢騷。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從諫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揚先抑,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于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思考5:燭之武為什么對秦穆公說晉國會“闕秦以利晉”?
明確:燭之武為了解除“秦晉圍鄭”的危急,必須搞垮秦晉聯盟。如果只說鄭國的滅亡對秦并沒有實際好處,還不足以說服秦穆公退兵,因此只有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
燭之武先說晉國曾經“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是對秦國的背信棄義,又說鄭國滅亡以后,晉國不僅會“東封鄭”,還必然會“又欲肆其西封”,造成對秦的威脅。前面說的是已成的實事,后面說的卻是虛構的假象,目的在于使秦穆公警惕晉國的侵略野心,從而達到破壞秦晉聯盟的目的。
思考6:燭之武為什么要提起“朝濟而夕設版焉”這段秦晉交往的往事?
明確:晉惠公想借助秦國的力量回國為君,便許諾秦穆公,事成之后,把焦、瑕兩座城池獻給秦穆公,作為出兵援助的報酬。晉惠公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并當上國君后,就拒不承認當初的許諾了。現在燭之武對秦穆公本人提起這段往事,看上去是想通過讓秦穆公想起不愉快的往事來離間秦晉關系,其實這還包含著一層類比說理:當年您被晉國國君的虛假許諾所騙,為他出了力卻一無所獲;如今您又和晉國國君聯合起來圍鄭,您恐怕還會上當,在滅鄭以后一無所獲。燭之武不是用攻擊和謾罵晉的方式來離間秦晉聯盟(真這樣做恐怕一點作用也不起),而是通過列舉事實以及隱含在事實中的道理來說服秦穆公,正因為如此,才能使“秦伯說,與鄭人盟”。
一、識記字音
佚之狐( ) 氾南( )
夜縋而出( )共其乏困( )
闕秦以利晉( )宮闕( )
君之薄( )日薄西山( )
薄荷( )逢孫( )
每逢( )
二、識記字形(選字組詞)
上(闋 闕) (佚 昳)麗 (瑕 暇)疵
戊(戌 戍)變法對(簿 薄)公堂
三、通假字
1.共其乏困
2.秦伯說,與鄭人盟
3.失其所與,不知
4.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四、一詞多義
1.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③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④微斯人,吾誰與歸
2.封
①又欲肆其西封
②既東封鄭
③自寄一封書
3.若
①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②仿佛若有光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⑤四方之民歸之,若水歸下也
4.許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
②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
③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④雜然相許
⑤問渠那得清如許
5.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④不以臣卑鄙
6.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②敢以煩執事
③越國以鄙遠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7.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五、古今詞義
1.敢以煩執事
古義: ; 今義:掌管某項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動詞或名詞。
2.若舍鄭以為①東道主②
①古義: ;今義:認為。
②古義: ;今義: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義: ;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義: ;今義:妻子。
5.共其乏困
古義: ;今義:疲勞。
六、詞類活用
1.夜縋而出
2.朝濟而夕設版焉
3.晉軍函陵
4.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5.若不闕秦
6.鄰之厚,君之薄也
7.越國以鄙遠
8.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9.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七、文言句式
1.夫晉,何厭之有?
2.以其無禮于晉。
3.佚之狐言于鄭伯。
4.是寡人之過也。
5.鄰之厚,君之薄也。
八、文學常識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 歷史著作。《左傳》也稱 、 。作者相傳為魯國的史官 。有人認為它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的具有獨立創見的歷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答案】
一、1.答案:yì fán zhuì gōng quē què báo bó bò páng féng
二、答案:闋 昳 瑕 戌 簿
三、答案:1.“共”通“供”,供給 2.“說”通“悅”,高興 3.“知”通“智”,明智 4.“已”通“矣”,了
四1.答案:①沒有 ②副詞,暗暗地 ③副詞,稍微,略微 ④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四2.答案:①名詞,疆界 ②名詞意動用法,以……為疆界 ③量詞
3.答案:①如果 ②好像 ③第二人稱代詞,你 ④比得上
⑤好像
4.答案:①約數 ②答應 ③表處所 ④贊同 ⑤這樣
5.答案:①邊界地方 ②庸俗,鄙陋 ③以……為邊境 ④見識短淺,粗陋
6.答案:①因為,連詞 ②拿,用,介詞 ③來,表順承,連詞
④表順承,連詞 ⑤把,介詞
7.答案:①語氣詞,表陳述 ②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疑問副詞,怎么 ④疑問代詞,哪里 ⑤代詞,指這篇文章 ⑥兼詞,于此
五、答案:1.辦事的官吏,此處是對對方的敬稱 2.①把……作為 ②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3.出使的人 4.那人 5.缺少的東西
六、答案:1.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2.名詞作狀語。在早晨,在晚上 3.名詞作動詞,駐軍,駐扎 4.東,名詞作狀語,在東邊;封,名詞意動用法,以……為疆界 5.動詞使動用法,使……減損 6.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7.鄙,名詞意動用法,以……為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邊遠的地方 8.動詞使動用法,使……滅亡 9.動詞作名詞,恩惠
七、答案:1.賓語前置句,即“夫晉,有何厭” 2.狀語后置句,即“以其于晉無禮” 3.介賓短語后置 4.判斷句、省略句,“是”為“這”,省略“是” 5.判斷句,“也”表判斷、省略句
八、答案:編年體 《左氏春秋》 《春秋左氏傳》 左丘明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相關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學案12-07
燭之武的作文12-01
怎么樣看待燭之武作文02-23
《秋天》導學案12-17
棗兒導學案12-16
《春望》導學案12-07
梅花魂導學案11-02
《長亭送別》導學案03-08
我家的小狗導學案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