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隱者不遇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尋隱者不遇》原文賞析及翻譯
《尋隱者不遇》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下面是《尋隱者不遇》原文賞析及翻譯,歡迎參考!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唐代·賈島《尋隱者不遇 / 孫革訪羊尊師詩》
【韻譯】: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英譯
When I questioned your pupil, under a pine-tree,
"My teacher," he answered, " went for herbs,
But toward which corner of the mountain,
How can I tell, through all these clouds ?"
創作背景
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只知此詩是中唐時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一位隱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隱者不詳何人,有人認為是賈島的山友長孫霞。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說他的師傅已經去山中采藥了。
只知道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注釋
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
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言:回答,說。
云深:指山上的云霧。
處:行蹤,所在。
鑒賞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師苦吟詩人。一般認不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師“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師。中首詩就是一個例證。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中首小詩師前兩句是說,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師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中首詩師特點是寓問于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中里把問話省去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中四個字而可相見當時松下所問師是“師往何處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小詩師后兩句是說,他還對我說:就在中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師行蹤。在中里又把“采藥在何處”中一問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師童子答詞,把問句隱括在內。然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師問題。
在中首詩中,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師,賈島采取了以答句包含問句師手法,精簡不二十字。中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中首詩師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師妙處。詩貴善于抒情。中首詩師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中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希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中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不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然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而詩師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中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師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中青與白,中松與云,它師形象與色調恰和云山深處師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師浮想。從造型師遞變,色調師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師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采藥不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師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不一個封建社會師知識分子,離開繁華師都市,跑到中超塵絕俗師青松白云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師。
賞析1
中國傳統文化中,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士大夫們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清潔孤傲之志。首句“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說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于是向隱者的徒弟問尋的這一連串的過程;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松結茅,以松為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著詩人的層層追問,意思層層遞進,言約意賅,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答:“言師采藥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一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煉。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生與服藥(保健養生之藥)構成主要的內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因之,對隱者說來,采藥是一項有重要的活動,其效用或還不僅在于服藥能養生,更在于為采藥而攀峰登嶺,就是極好的體育鍛煉。于是,對于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生,能采藥也就是三位一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在鶴發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采藥去,正是把隱者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第二答,是針對詩人何處采藥的問話而來。
這一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干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著第三答一轉,好像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后給了一個沒有結果的回答:“云深不知處。”
這時,山巒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隱者之神逸,驀然躍進讀者的想象中。
圍繞這幾句答話,實際有兩種表現結構在交織演進。一是隱者的行為表現結構,它由虛而實(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實而虛(云深不知處),虛虛實實,宛若云中游龍,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撲朔迷離,恍惚迷離之感,充分呈現了隱者的風神。一是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一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后還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謂賈島的詩過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無佳篇;此詩卻剛好相反,在謀篇構思方面煞費苦心,無佳句而有佳篇。
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名句賞析】——“云深不知處。”
賈島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明明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走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二問三問,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捉摸無從,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賞析2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這首詩就是一個例證。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去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相見當時松下所問的是“師往何處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小詩的后兩句是說,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在這里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詞,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
在這首詩中,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取了以答句包含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云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教學反思
我在《尋隱者不遇》古詩教學中,努力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走進生活,感同身受
學生的思維是以感性經驗為基礎的,自己經歷過的、感受過的事情在他們的心中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將此作為自己了解其他類似事物的基礎。所以我在上課伊始,以談話的形式,與學生交流:“自己有沒有懷著無比向往的心情興沖沖地跑去找朋友玩耍,可沒能找到朋友的經歷,當時心情怎樣?”這一話題,學生記憶的閘門被打開。像這樣調動學生的類似于詩人賈島尋訪隱者而不遇的生活經歷,會很快引起他們與詩人思想上的共鳴,感同身受,效果很好。
二、學習陣地,學生主宰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課堂的主動權應該交給學生,他們才應該是知識的探究者和發現者。
所以,在理解詩句意思時,我并沒有將字、詞、句的意思一股腦地全灌輸給學生,改死記硬背為引導他們調動小組的力量,借助注釋,利用工具書獨立探究,合作完成。通過主動地學習與探究,哪怕只學會了一個詞語,只理解了一句話,那也是他們自己動腦思考的結果。那種成功后的喜悅,樹立起來的自信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抑制的。
三、形式靈活,激發創新
本首詩的體裁很特殊,屬于問答體詩,有問有答或有答無問,問題隱去。有些學生缺乏想象、聯想的能力,使其對詩的理解一知半解,對詩意的描述也是有上句沒下句,前言不搭后語。如果能通過表演的形式來豐富古詩內容,展現尋訪的經過,不僅使那一部分學生明白詩意了,體會詩境了,也使那些活躍的學生思維得到了發展,理解有了新意,可謂一舉多得。果不其然,這樣一個大膽的想法讓學生實現了自編、自導、自演的愿望,表演讓那些對詩意一知半解,如墜云霧的學生豁然開朗,興奮不已,表演讓那些對詩意已有些許理解的學生情不自禁地發出由衷的慨嘆:唉,此次白走一趟啊!
在教學中,對于新理念的解讀還有一定的偏差,理解還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但我相信只要不斷地學習與探究,農村學生的課堂同樣也能大放光彩。
【《尋隱者不遇》原文賞析及翻譯】相關文章:
尋隱者不遇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尋陸鴻漸不遇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尋隱者不遇11-05
尋隱者不遇09-15
尋隱者不遇作文(精選)10-25
《尋隱者不遇》作文11-06
(合集)尋隱者不遇作文10-05
《尋西山隱者不遇》鑒賞09-09
(優)尋隱者不遇作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