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塞上曲原文及翻譯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詩歌吧,詩歌一般飽含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詩歌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塞上曲原文及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塞上曲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翻譯
譯文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氣候變冷,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杰,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莫學那自恃勇武游俠兒,自鳴不凡地把駿馬夸耀。
注釋
⑴空桑林:桑林因秋來落葉而變得空曠、稀疏。
⑵蕭關:寧夏古關塞名。
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
賞析
這首《塞上曲》寫的是一位在艱難作戰中取得勝利,建立了功勛,反被黜下獄的將軍的不幸遭遇。詩的前兩句描寫環境,并交待出時間、地點以及詩中人物的行動。時值秋季,又是在一個夜晚,雁門關上,一伙軍馬連夜過河。所謂“胡天八月即飛雪”,塞外的秋天,本來就已經非常寒冷了,秋天的夜晚,就更讓人寒涼難耐。在這樣的環境描寫中,詩人只想突出一個“寒”字,因此他沒有用更多的景物來大加渲染,只用秋風夜嘯,造成寒風徹骨的氛圍,使讀者聯想到,在這樣寒冷的秋天的夜晚,渡過冰涼的河水該是何等的艱苦。
“遙見胡地獵,精馬宿嚴霜。五道分兵去,孤軍百戰場。”遙遙望去,夜色朦朧中見胡人一隊出獵的人馬。大軍夜渡,頂著勁風,踏著冰涼的河水,當然不是為了去觀獵。再看他們,也并沒有胡人出獵的那種輕松愉快。夜營時仍是全副武裝,人不解甲,馬不卸鞍,隨時可以出發。接下來兩句,則道出了這隊人馬的真正來意。在這里,詩人借用了漢宣帝曾遣五路人馬去討伐匈奴的古事,使讀者知道了這路人馬也是來打擊這些胡人,抵御外辱的。“功多翻下獄,士卒但心傷。”最后一句才是揭示這首詩主旨的關鍵之所在。作者并沒有正面描寫敵我交鋒的過程,但“功多”句已表明這場戰爭是勝利了,而從“孤軍百戰場”中,又可看出這場戰爭是多么艱難,勝利是多么來之不易。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在艱難環境中,率孤軍奮戰,并且取得了勝利的有功之臣,卻反被下獄問罪,難怪士卒要為之心傷了。
詩中前四句對胡地秋寒、部隊宿營場面的描寫頗有悲涼慷慨之氣,正是有了這四句的蓄勢,才使得后面的轉戰愈顯艱苦,有功獲罪讓人更感不平。全詩敘事議論,皆有所指,增強了這首詩的說服力,寄寓著作者對邊疆愛國將士深深的同情和對朝廷是非不分,賞罰不公,有功不賞的強烈不滿,讀來頗為震撼人心。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是詩人漫游河東時所作,《樂府詩集》中題為《塞下曲》其一。由于王昌齡有邊塞生活的經歷,所以他的邊塞詩都是紀實之作,即使是一些借邊塞之事以抒發情懷的作品,也是以他邊塞生活的體驗為基礎的。由于封建時代軍隊的性質,即使是在基本上是正義的戰爭中,軍中的矛盾仍然存在。像王昌齡這樣的有識之士,在邊塞生活中,不僅看到了廣大官兵輕身報國、建功立業的熱情,更以敏銳的眼光,洞察到軍中黑暗的現實:軍官腐敗,戰士艱苦,上下苦樂不均;朝庭失策,統帥無能,戰而無功,不能求得邊境的安寧,使戰爭曠日持久,使士兵和后方親人長久地忍受著征戍離別之苦。為此,王昌齡曾在詩中流露過對安邊良將的渴盼。更讓人憤慨和不能接受的是,真正能為國立功的才干卓越的將士,卻常常受到壓抑、打擊,甚至殘害。這首詩即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真實反映。
作者介紹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塞上曲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譯12-17
塞上原文翻譯及賞析03-17
塞上曲二首原文及賞析02-26
采蓮曲原文翻譯及賞析03-17
淥水曲原文翻譯09-27
蟾宮曲·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12-20
入朝曲原文翻譯及賞析03-16
金縷曲·疏影臨書卷原文翻譯03-01
塞上聽吹笛原文注釋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