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課文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課文1
上海宋慶齡故居的庭院里有兩棵樹。
有一次,周恩來同志覺得那房子小了一點,就勸宋慶齡同志搬個家。她不肯,說:“我舍不得這兩棵樹。”
這是兩棵樟樹。
樟樹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壯,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稠密的樹葉綠得發亮。樟樹四季常青,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它們總是那么蓬蓬勃勃。
別的樹木容易招蟲。從同一棵石榴樹上,可以捉到三四種不同的蟲子。它們還要養兒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孫孫都寄生在樹上。而樟樹本身卻有一種香氣,而且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即使當它枝枯葉落的'時候,當它已經作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不變。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天,蟲類就怕它一天。樟樹的高貴之處就在這里。
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也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個影,作為永久的紀念。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課文2
本次參加包河區青年教師語文學科課堂教學比賽的課文是四年級下冊的第22課《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是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審視一下課題,你會發現,“樟樹”二字前面的定語很長,是“故居”前的,還是宋慶齡女士的故居前的,這就注定這不是兩棵普通的樟樹,或者說,這兩棵普通平凡的樟樹,已經有了作者賦予它們的特殊的含義。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的四、五兩個自然段,是對樟樹的'正面描述,但,如果對應著人來讀的話,那么,字字句句都是情。教學時,我將四、五兩個自然段抽離了出來,做了一次教材切割。所以我教學本課有這樣的思路:由宋慶齡為什么珍愛這兩棵樹?設置懸念,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自主領會出樟樹的象征意義。體會作者對宋慶齡的崇敬和懷念。由題切入:從課題上看,課文主要寫什么?——讀懂樹——讀懂課文其他內容——再生疑:為什么課文還要寫其他的內容?為什么課題不直接寫“樟樹”?——讀懂人——寫作特色:借物寫人。
但在這節課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由于學生在課前沒預習,對課文很生疏,這對課程進度有了較大的影響。所以在總結升華部分顯得很急促,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另外也感到學校之間生源素質的差別較大,這導致了備課時,備學生這方面出入較大,課堂生成比較出乎教師的預料。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課文3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敘事性文章。文章具體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文章既表達出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贊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宋慶齡的深深懷念之情。整篇文章層次清楚,語言簡潔,重點突出。教學時我很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領悟文章內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過閱讀感受揣摩文本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積極為學生建構與文本、作者對話的時空;一方面借助課外資料體會品味宋慶齡崇高的人格風范和高貴的精神品質。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寫了樟樹具有拒蟲香氣的可貴之處。學習這一段,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看這一自然段告訴了我們什么?再讓學生自讀、圈點。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我借助小黑板把學生說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品味領會了句子的含義,理清了句子之間的.關系,還體會出課文是如何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地寫出樟樹的可貴之處的。在這些學習梳理的過程中,我只作適當的點撥指導,學生始終是積極的探究者、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最后我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樟樹的可貴之處在哪里?學生在對第五小節的充分朗讀感悟之后,對這個問題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學生在這種自讀自悟的自主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愉悅感。
語文課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所以,應當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應當重視語文的積累和感悟作用。學習 第五小節時,感悟樟樹的高貴品質是為之后延伸到人物宋慶齡身上作鋪墊的。講到宋慶齡不舍得這樣的兩棵樟樹,再講到人們也喜歡樟樹,進而讓學生質疑為什么? 由此讓學生感悟樟樹的品質,進而過渡講到宋慶齡這個人,通過品讀,我們既要感悟到樟樹拒蟲、永久保持香氣的可貴之處,又要品味出宋慶齡精神蓬勃、堅強不屈、一生正氣的可貴品質。這個教學環節,我還讓學生借助課外補充閱讀資料,認識宋慶齡這個人。宋慶齡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堅強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奮斗,始終堅定地和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為祖國統一以及保衛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進步事業而竭盡全力。補充了這些課外的閱讀資料意在喚醒沉睡于學生內心的精神食糧,意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健康的審美情趣,而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對宋慶齡這個人物的滲透感悟之后再來回答課后的問題,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回答,那是因為樟樹有著和宋慶齡一樣的品質,和樟樹合影就如同和宋慶齡合影一樣,等等。
整篇課文內容非常簡單,表面是寫樟樹,其實是借物喻人,以樹喻人,寫出了宋慶齡如樟樹般崇高的人格風范和可貴的精神品質。我們讀懂了樟樹,也就讀懂了宋慶齡。課后再反思這篇課文,我覺得似乎沒必要花那么多的時間在學習如此簡單的文本上,因為本身課文沒有一點的難度,而語文又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寫話。這里可以提供話題讓學生選擇自己需要傾訴的話題一吐為快,或者可以設置一個說話情境:如小明的爸爸來到了宋慶齡的故居也和樟樹合了影。回去之后拿給小明看,小明就不明白了問爸爸為什么要和樟樹合影,爸爸就說……這樣既可以寫出樟樹蓬勃、可貴的一面,又可以寫出宋慶齡堅強不屈、一生正氣的品行。這一教學環節還力求引領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真正意義上升華主題,深化中心。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課文4
有幸參加了我區今年的青年教師教學評比,心里幾分激動幾分擔心,為能參加評比高興,又擔心課上不好。經過一天半的忙碌,我結束了此次教學評比。
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敘事性文章。文章具體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貴之處。既表達出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贊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宋慶齡的深深懷念之情。文章表面上來看是寫樟樹,可其實是借物喻人。因為是第一課時教學,所以我讓學生通讀課文后,再分別讓學生讀,邊讀邊和學生邊簡單分析,避開了傳統的`先以生字詞教學為主的模式。文章的四五兩段是本文重點,第四段充分讓學生朗讀,體會樟樹的蓬蓬勃勃,第五段讓學生領會通過對比寫出樟樹的“樹品”,為下一課時由“樹品”引導到“人品”打下基礎。這節課我完成了教學目標,整堂課的結構感覺自己把握的也不錯,也經歷了一次很好的鍛煉,但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首先,沒能了解衛崗小學上課開始情況,課堂調控和應變能力不強。當時鈴聲響起,我估計結束就開始上課,中間鈴聲停頓,我誤以為結束,所以提前一兩分鐘上課,導致最后多出一點時間,只能臨時應變,顯得有點慌亂,當時我帶著手表,如果能在學生其他互動方面深入,就能彌補這個不足了。其次,對學生估計過高。因為是第一課時教學,讀讀簡單說說,覺得沒有深層次的挖掘,學生應該會積極響應。誰知連最基本的讀課文舉手的人也不多,整節課積極發言的就那幾個。如果按部就班學生先自讀課文,然后出示生字詞讀,再按順序開火車讀課文,可能學生的反應會積極一些。
第一次參加這類評比,本來就是去學習的。有得有失,經歷了一次很好的鍛煉。俗話說:學海無涯。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我學的還有很多很多。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課文】相關文章:
胡雪巖故居作文10-12
錢學森故居作文11-18
樟樹11-24
游曾國藩故居作文07-09
游周恩來故居作文11-16
游薛福成故居作文11-17
游秋瑾故居作文10-22
游西施故居作文08-10
參觀秋瑾故居作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