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文明鄉鎮建設的實施意見[范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為解決“三農”問題作出的重大決策,全鎮上下必須動員起來,搶抓機遇,謀劃長遠,抓好當前,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落到實處。20xx年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起步年,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轉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為著眼點,以“七有,五通三改三建”為標準(“七有”即村里有一個主民產業,農戶有一條增收致富的路子,有一門以上農業實用技術,有一幢寬敞整潔的住房,有一套家具和家電,有部家用電話,有一種以上健康有益的文體愛好;“五通三改三建”即通水、通路、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改灶、改廁、改環境,建圖書閱覽室、建文體場所、建宣傳欄),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加大投入,穩步推進,力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良好開局。
一、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調整經濟結構是生產發展的戰略重點,要轉變增長方式,提高農村二、三產業比重,提高養殖業比重,提高優質農產品比重,增加農業科技含量,夯實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一是繼續抓好優勢農產品建設。各村要立足現有生產基礎,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發展思路,通過整合資源,調優布局,加快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培植壯大主導產業,力爭建成“三帶八品”優勢農產品基地(“三帶”即礦泉優質水稻產業帶,無公害優質花生產業帶,無公害優質西瓜、玉米產業帶;“八品”即水稻、花生、玉米、西瓜、畜禽、蔬菜、林業食用茵)。
二是繼續加快農業示范小區建設。健全壯大四大養殖示范區,即江漢麻雞養殖示范區,優質生豬養殖示范區,綜合養殖示范區和水庫立體養殖示范區,引導養殖戶按工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公、公司運作的模式,形成以園區為龍頭、以農戶為載體、以協會為紐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綠色農業、特色農業。
三是繼續推廣農業科技新技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講科學是調整結構的基礎,要進一步實施科技入戶工程,突出抓好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主體培訓工作,調整推廣一批節約、增產新技術和生態、高效新模式,廣泛開展科技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
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是工農互促的最佳切入點,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一是著力培植壯大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支撐,要積極扶持現有企業做大做強。引導糧食加工企業以綠色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為依托,以綠色食品標志為載體,打造綠色食品的核心競爭力。繼續加強花生、棉花、麻雞、生豬等龍頭企業建設,積極發展飼料加工、屠宰分割、冷切保鮮等配套項目,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二是大力發展“訂單農業”。要創新利益機制,按照“積極引導、群眾自愿、因地制宜、形式多樣、民主管理、制度規范”的原則,鼓勵和支持不同經濟主體興辦和發展各種協會組織、農產品運銷組織、信息服務機構、經紀人隊伍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市場中介組織,使之成為基地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的橋梁。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鼓勵農民用土地承包經營權、農產品、技術和資金等要素入股,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三是廣泛開展招商引資。堅決克服狹隘的地域經濟觀念,依托優質農產品、優勢山水和優質礦產資源,大力開展招商引資,采取多種形式利用外資,實行以企招商、以商招商、重點扶持、加快發展,著力培植綠色食品,優質畜禽等特色產業,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三、突破性發展農村勞務經濟
發展勞務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各地都要在發展勞務經濟上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力爭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提高農民就業技能。積極組織農村勞動力參加技校、職校、“陽光工程”等多種形式的轉移培訓。充分發揮勞務輸出服務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鎮村勞務輸出組織,鼓勵和支持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
二是優化勞務輸出環境。全面清理和取消各種限制農民工進城務工的規定和不合理收費,簡化手續。對主要勞動力在外務工,輔助勞力在家務農的,要保留其承包地,使他們進退有路。重點解決好“留守子女”的生活學習問題。切實維護好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創造條件為他們提供法律援助。
三是大力發展“回鄉經濟”。鼓勵和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利用其資本和技術,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走“輸出一成才一積累一創業一共同富裕”之路。
四、加快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農田水利建設是生產發展的基礎,是安全飲水的保證,要切實抓好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繼續搞好水庫、水壩除險加固,創新管理體制。
一是積極爭取
農田改造項目。依托糧食生產基地優勢,積極爭取國家基本農田改造、土地平整等一系列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加大土地整理的開發力度,配套路、溝、渠、泵,加快高產農田建設步伐,提高耕地質量。
二是加強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引導農民建好“當家堰”,疏通“斷頭渠”,消除抗旱死角,提高農業旱澇保收能力。創新農田用水管理模式,大力開展“三民”辦水利,抓好水庫、水壩及灌渠的整險改造,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走專業化服務、協會化管理的節水灌溉之路。
三是繼續實施安全飲水工程。抓住國家對老區、疫區的政策性扶持機遇,積極爭取國家扶貧開發項目,爭取國債資金飲水項目,爭取血防綜合治理項目,從根本上解決人畜飲水安全問題。
五、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
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要進一步提高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逐步改善廣大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一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今年要繼續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重點,依靠和發揮農民群眾“要致富,先修路”的積極性,形成強大合力,把通村通組公路修成農民的致富之路。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提高廣播電視“村村通”的質量和覆蓋面,積極爭取相關企業支持,改善農村通信環境,逐步規范農村群眾文化設施建設,確保村村都有活動陣地。
二是加強村莊整治工作力度。從實際出發,把村莊整治的重點放在解決村內道路,給排水設施、垃圾處理、人畜混居等突出問題上,大力發展農村生態家園建設,清除居民房前屋后亂堆亂放柴草、垃圾等雜物,美化、凈化村容鎮貌,努力實現農村飲水安全、道路通達、環境友好、信息暢通、能源清潔、設施健全的目標。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引導新居建設集中連片發展。
三是扎實抓好扶貧開發工作。要繼續抓好整村推進貧困村扶貧開發工作,積極爭取對口幫扶單位的資金、技術支持,充分利用國家建設資金投入更多地轉向農村的大好機遇,積極向上爭取建設項目,捆綁扶貧開發、土地平整、公路建設、水利、血防等專項資金,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六、著力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制保障,認真落實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努力構建“平安農村”、“和諧農村”。
一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不斷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建立“農民群眾長期得實惠、黨員干部永葆先進性”的長效機制,努力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增強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
二是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擴大農村基層民主,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逐步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通過“一事一議”等民主議事方式,動員和組織農民積極投峰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不斷激發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整體水平和工作實效。
三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切實加強社會公德和家庭道德教育,大力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開展豐富多彩的創評活動,塑造農村新風貌,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的法律觀念和依法維權能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矛盾,創造農村安定祥和、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七、加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導
鎮委、鎮政府將建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協調機制,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統一領導。各地、各部門都要明確自身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和任務,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的各個領域。要堅持“科學謀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體現特色”的原則,制訂好新農村建設規劃,完善村莊布局規劃和整治方案。要立足現有基礎,量力而行地進行房屋和設施的改造,不搞形式主義,不盲目攀比,不強迫命令,不包辦代替,防止大拆大建,防止舉債建設,防止加重農民負擔。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群眾,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造性。要鼓勵各種社會力量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輿論宣傳,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濃厚氛圍。
【文明鄉鎮建設的實施意見[]】相關文章:
關于大學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09-07
有關實施意見03-09
實施意見格式03-09
招投標工作實施意見03-16
優勢畜產品標準化生態養殖小區建設實施意見04-07
實施意見格式范例[4篇]03-09
社區幫扶結對活動實施意見03-02
有關實施意見優選(5篇)03-11
安全生產月活動實施意見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