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求甚解課后反思
在現實社會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那么優秀的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不求甚解課后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不求甚解課后反思1
今天學習《不求甚解》一文,說實話教三年級多年,這篇文章是最令自己頭疼的。讀過多次始終半懂不懂,以前總是匆匆而過,今天該怎樣上這節課?
經過讀文,決定還是采用逐段剖析式,讓生邊讀邊說。簡化教學任務:1初步了解駁論文的結構,找出批駁觀點和樹立觀點。2弄清“不求甚解”含義。3結合具體段落規范論證方法及作用。4結合全文規范寫出論證思路。
整節課在逐段讀析中還挺順利,在剖析第二段人們只抓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前半句而忽視后半句,進而曲解了“不求甚解”時。引出人們對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的后半句“但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時學生興趣很高,這是自己臨時所想。沒想班內競有一個學生知道,他當時目光很興奮。若是由他說出這半句話,對他個人或者全班效果會更好。可是自己卻因為趕時間,自己說了出來。自己的課堂還是做不到靜下來,慢下來。
在逐段讀析之后,結合考試中議論文論證思路不規范的問題,讓學生用五分鐘時間再讀課文,用規范的'語言寫出論證思路。讓其說時好似都會,可一到寫上多數學生傻了眼。七分鐘過去了,只有三四位同學寫的語言規范。
這個結果,大出自己意料。看來語文課的落實還必須到寫上。確實不能太高估了學生,今后一定要在課堂內把寫落到實處。語文課堂也只有真正落實了寫,才會發現學生的收獲和不足。
不求甚解課后反思2
《不求甚解》在第一個班級上得不理想,甚至可以說有些舉步維艱。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未能以清晰的邏輯將作者的論證思路理清。《不求甚解》這篇文章作者的論證思路是重點突出且清晰嚴謹的,不帶著學生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學生勢必云里霧里,不明所以。而寫作思路的重點應為文章前四節中作者如何直擊世人“不求甚解”錯誤理解之要害,以及作者如何進而一步一步推演出自己的觀點。
作者首先反駁世人對于“不求甚解”的錯誤理解,進而提出自己認為正確的理解。世人與作者都是談“不求甚解”,那么闡釋對錯與否的標準是什么?作者認為,標準應當是“不求甚解”在出處中的.含義。誰的理解與陶淵明原文中“不求甚解”的含義更相符,誰的理解就更具有合法性。作者后文的論證即在原文的基礎上層層深入地證明對方的理解何以錯,自己的理解何以正確。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務必將著眼點聚焦于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遍欣然忘食。”這一基點。之所以在第一個班上的時候不得要領,就在于沒有抓住這個要害。
在第二個班上《不求甚解》時,對于教學作出了較大的調整。首先引導學生意識到陶淵明的原文是作者駁論與立論的關鍵,是本文的基礎。然后在黑板上寫下“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句話。接著擦去“便欣然忘食”這句修飾性的語言。只保留下“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突出關鍵部分,進而引導學生思考世人對于陶淵明原文中“不求甚解”的理解與作者的理解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學生能夠很快的意識到關鍵不在于“不求甚解”,而在于世人忽略“好讀書”與“會意”,世人所犯的是斷章取義的錯誤。再以此為基礎梳理文章第三段,學生能夠很快明白第三段作者闡釋“好讀書”與“會意”的看似脫離的“不求甚解”,其實正是緊扣了矛盾的關鍵(不同的關鍵在此二者而不在“不求甚解”)。
引導學生領悟“好讀書”、“會意”之所以成為“不求甚解”的關鍵(即解讀課文第二段與第三段)后。請學生思考“好讀書”、“不求甚解”、“會意”之間的關系,明確“好讀書”是前提,“不求甚解”是方法,“會意”是目的。從而也就明白了世人因為斷章取義而導致誤將手段當成了目的,而作者經過正本清源后,還原了“不求甚解”在上下文中的實際意義,準確把握了“不求甚解”的精神內涵,從而將之提煉為“虛心”與“前后貫通,了解大意”也就順理成章了。文章之后的解讀可以順流而下。
第二個班雖然程度相較第一個班弱不少,但因為教學思路做了更合理的調整,課堂的效果遠比在第一個班上時來得好。也算是亡羊補牢的一絲慰藉。
總之,上好議論文要有掐緊要害的意識,不可不慎。
【不求甚解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不求甚解反思03-16
《白楊》課后反思03-09
《背影》課后反思03-11
《周長》課后反思03-11
小班課后反思03-11
長城課后反思04-12
聽課后的反思04-15
聽課后反思03-13
《散步》課后反思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