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上冊《平面鏡成像》

時間:2024-07-05 18:43:26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八年級物理上冊《平面鏡成像》

八年級物理上冊《平面鏡成像》1

  一、說教材

八年級物理上冊《平面鏡成像》

  本節是八年級人教版物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光的傳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對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為主線,讓學生經歷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體現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本節“平面鏡成像特點”是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在通過實驗得出平面鏡成像的有關知識后,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中的成像問題學生在經歷此探究過程中,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和處理。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通過對平面鏡的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二、學情分析

  大部分學生對平面鏡成像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這個認識中由于視覺的問題存在一個誤區“物體離平面鏡越遠像越小”,在實驗中,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把此問題糾正過來。教學中,要通過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對平面鏡成像成像的規律學生易受到錯誤生活經驗的影響,不能正確的了解鏡中像和物體關系,特別是對像和物體大小相等不能正確理解。在探究實驗中讓學生通過觀察鏡中像和放在鏡子后與物體大小相同的物體重合了,來體驗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同時通過強調人眼對遠近的物體大小感覺不同來加深對像和物體大小相等的了解。其次學生不能正確的理解平面鏡成虛像的現象,通過在像的位置放在一個光屏,在光屏上得不到像來正確認識虛像。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通過實驗探究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總結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動手與合作能力與習慣。

  三、設計思想

  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分析論證等科學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學習通過科學探究的方法去獲得答案。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認識生活、解釋問題。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和處理。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義。

  3、通過觀察感知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

  2、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通過對平面鏡的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五、重點與難點

  重點:設計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探究活動,

  難點:虛像概念的建立過程。

  六、教學手段

  本課采用“科學探究”的方法,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分析論證等實驗探究的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具體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討論。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法一:

  提問:水中的蠟燭能燃嗎?

  演示實驗:把一塊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只蠟燭,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間的距離,要和蠟燭到玻璃之間的距離完全相等。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

  提問:你能解釋一下嗎?

  同學們想知道這神奇現象的原因嗎?

  法二:猜謎語:“表面平平的一塊鏡,你對它笑來它就對你笑,你對它變鬼臉它就對你變鬼臉”。(鏡子)

  (二)、新課教學

  1、平面鏡成像特點

  提出猜想:

  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

  (教師不做任何暗示,讓學生充分想象)

  [學生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許有不正確猜想)

  (1)、像與物等大;

  (2)、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與物左右相反;

  實踐:拿起桌面上的鏡子照一照。

  提問:你在鏡子里看到的是不是真實的自己?

  教師邊演示邊介紹鏡中的像。

  請學生繼續觀察鏡中的像,并前、后、左、右移動平面鏡,觀察平面鏡中像的變化。

  教師總結學生提出的問題:

  為什么用玻璃板作平面鏡?用鏡子做該實驗有什么不方便?

  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有關系嗎?

  ③我們怎樣確定像的位置?像是否真實存在?

  ④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與物體大小關系?

  ⑤實驗過程中,刻度尺有什么作用?

  ⑥物體和像到鏡面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⑦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的左右、上下與物體是否一致?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老師給學生思考空間,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我們采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像與物是否相等呢?[設疑]

  ——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明確探究方法]

  ——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同學們找桌子上的器材試試看,行不行。[白玻璃暫時不取出]

  ——用兩支相同的筆

  ——用兩只相同的蠟燭。

  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么障礙?

  ——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后面的像位置上,從平面鏡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為什么像不見了呢?[學生:思考、討論]

  ——平面鏡成的像不是真實存在的。

  有沒有真實存在的像,你們見到過嗎?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線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儀投射到銀幕上的像

  ——電影院放映機投射到銀幕的像。

  ——樹林里地面上圓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陽的像。

  平面鏡成的像是不是有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呢?——不是的,平面鏡的背面有一層漆,光線是不能透射過去的。

  [小結] 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夠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們叫它實像,而平面鏡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實光線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虛像。

  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替身物體”?

  [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要同時觀察到像和替身物體,必須要讓物體通過鏡面的反射光線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都能進入人眼。(教師在此可作適當解釋“光的反射”,具體下面要學習)

  好![激疑] 我們看見物體(棋子)在平面鏡內成的虛像是由于物體射出光線(或反射)經過鏡面的反射進入人眼的。怎樣才能同時看見鏡后的替身物呢?—必須使平面鏡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現在鏡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線為什么沒有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被涂在平面鏡后面的漆擋住,光線無法透過平面鏡。

  那么怎么辦?——把涂在鏡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沒有其它辦法?——換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現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選擇器材試一試實驗。[學生選擇器材實驗]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像較弱,看不清。

  同學們,筆的像比較弱,看不清楚,你有辦法讓物體所成的像明亮起來?——增強光的亮度(照度)。用點燃的蠟燭做。

  [學生選擇器材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一)實驗時間長,點燃的蠟燭燒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蠟燭不容易放置,有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點燃的蠟燭時間長燒短了,像比物短。

  ——蠟燭不容易放豎直。

  ——蠟燭容易倒下。

  想什么辦法改進實驗呢?看看里面桌還有什么器材。[兩把手電筒]

  ——用手電筒作為物體,代替蠟燭。

  你們再試一試看。

  [有的學生沒開亮做,像較弱,看不清;有的學生開亮手電筒,但燈光豎直向上射出同樣效果不好]

  同學們,手電筒的像為什么比點燃的蠟燭的像弱;看不清楚,動一動腦筋,有沒有辦法使手電筒成的像明亮起來?——把當作物體的手電筒開亮,并把手電筒的頭旋下來做。

  對,這樣可以增強光的亮度。再來試試看。

  [啟發]作為替身物的手電筒(沒開亮的)應移到什么位置上。——直到看上去它與開亮的手電筒的像完全重合。

  [學生的主動積極探索實驗,幾經挫折,實驗成功后能很好地體會到科學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鏡成的虛像與物體的大小?——等大。

  實驗驗證: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把上面實驗放在白紙上做,只要記錄兩手電筒和玻璃的位置。改變開亮手電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實驗兩次。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實驗中兩手電筒的位置。

  分析實驗記錄:

  量出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到玻璃板的距離。

  連接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的位置,觀察連線與鏡面的關系。

  [得出實驗結論]交流與評價:

  (1)、同學們各自的探究結果是否相同?

  (2)關于平面鏡成想的特點還有那些猜想?準備怎樣去驗證它?

  學生課后自己探究:

  改變物體與平面鏡的距離,像的大小是否改變?

  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左右相反的嗎?

  2、平面鏡成像原理

  讓學生回憶“猴子撈月亮”的故事。

  提問:猴子最終有沒有撈到月亮?為什么?

  人眼能看到各種各樣的物體,是因為由物體發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了視神經的感覺,并不是光從眼睛發射向物體的。

  如圖所示,人眼是根據光的直線傳播來判斷物體位置的。人能看到像是因為有光線入人眼。點燃的蠟燭上p點射出的任意兩條光線pa、pb經平面鏡反射后的反射光線e1a、e2b的反向延長線相交于p′點,人就會感到p′點是一個“發光點”,而p′點就是p點的虛像。同理,蠟燭上的其他點也都能在平面鏡內產生對應的虛像點,它們共同組成了蠟燭的虛像。因此,平面鏡中的虛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發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所形成的。(這是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八、課堂小結: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以下要素(視學生的具體情況,可明確):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制定計劃與設計試驗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5)分析與認證

  (6)評估

  (7)交流與合作。

  九、布置作業 :

  讓學生在理解科學探究的情況下寫出簡單的探究報告(包括探究的問題、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結論)

  自讀教材“球面鏡”部分。

  十、教學反思

  本節課基本的思路是讓學生自主的探究。對教師來說,實驗探究課是一節非常難以駕馭的課,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到進行實驗探究,都有相當的難度。盡管探究的目的非常明確,無非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的規律。但學生初次學習物理對物理中的科學探究過程還不是非常熟習,特別對制定實驗計劃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認真考慮并進行積極突破的問題,必要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克服難點。學生根據實驗的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進行猜想,在此教師只要引導好學生打開他們的思路,使學生能大膽的進行猜想。對于學生的想法教師不要評價對與錯,只是引導他們,使其想法盡量合理。但在探究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好,即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現包辦的現象。

  這節課的學習效果如何?學生的感受就能說明一切。課后,一名學生深有感觸的說,上這樣的課,就知道怎樣去學了,也會學了。還有的學生說,假如能經常地這樣去訓練,那我們對科學實驗探究的興趣,必超過對足球、對電子游戲的迷戀。因為他們急于去探究科學的奧妙。所以,這節課沒把重點放在知識結論上,而是放在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上,讓學生經歷有意義的探究活動,體驗正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這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認為比較成功的一面。雖然有些問題還不能用現有的知識來解決,但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本身就是探索。這種以實驗探究為手段,讓學生自己解開科學之謎的方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利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

八年級物理上冊《平面鏡成像》2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4.初步了解凸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

  能力目標: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

  3.通過觀察感知球平鏡對光線的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和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

  2.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通過對平面鏡、球面鏡的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球面鏡的光學性質。

  教學難點:

  1.虛像的概念。

  2.球面鏡的應用。

  教學方法:探究法、實驗分析法。

  教學準備:演示用:平面鏡(大小形狀各不同)、口徑相同的平面鏡和凸透鏡、投影片、凹鏡、凸鏡、激光演示器。

  學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蠟燭兩支、火柴、夾子兩個、8K白紙一張、圖釘、透明膠條、小平面鏡。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二次備課

  一、創設物理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拿幾個生活中常用的.鏡子讓學生觀察,可以看到它們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種各樣的“物體”,并與物體本身的形狀一樣。我們把這樣的鏡子叫平面鏡,把出現在鏡子里的“面孔”物體叫做像。

  再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中的像,并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當你改變與平面鏡間的距離時,像怎樣變化?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怎樣的關系?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有關系嗎?這些問題,并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平面鏡成像有一個感性認識,為學習本節的內容奠定基礎。

  二、新課教學

  (一)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向學生示范并說明探究活動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和物體有什么關系。

  (2)研究像到鏡面的距離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做法:邊示范邊講解。

  ①像下圖那樣,將一張8開的白紙用圖釘或透明膠條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兩個夾子夾住一玻璃板,豎立在白紙上。

  ②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面,觀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現了蠟燭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蠟燭在玻璃板后面移動,使它與前面蠟燭的像重合(左右移動,直到從不同位置看上去它們都重合在一起),這時后一支蠟燭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蠟燭的像的位置。改變玻璃前蠟燭的位置,把實驗再做兩次,每次都記下兩支蠟燭的位置。

  ④在白紙上畫出玻璃板的位置,移開玻璃板,用刻度尺畫實直線把每次實驗中兩支蠟燭位置的位置連接起來,量出兩支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記錄下來并比較它們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測量看它們是否與鏡面垂直。

  ⑤把測量結果填寫下表中。

  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蠟燭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學生分組實驗

  以上把教材圖2.3

八年級物理上冊《平面鏡成像》3

  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4)初步了解凸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

  (3)通過觀察感知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

  (2)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通過對平面鏡、球面鏡的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設計思想:

  1、通過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領略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

  2、本課的重點是:在“探究”和“設計”的過程上:“如何探究像與物是否等大”(實驗目的)→怎樣比較虛像與物的大小→找一個跟物體完全相等的物體(替代物)與像比較大小→怎樣才能同時觀察到像與替身物→把平面鏡改為白玻璃(實驗基本思想方法),從而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技巧性,開拓學生思路,對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進行訓練,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引入

  1、提出問題:照鏡子,平面鏡能成像(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

  二、新課教學

  2、提出猜想:

  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

  (教師不做任何暗示,讓學生充分想象)

  [學生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許有不正確猜想)

  (1)、像與物等大;

  (2)、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與物左右相反;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確探究目的]

  [老師給學生思考空間,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我們采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像與物是否相等呢?[設疑]

  ——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明確探究方法]

  ——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同學們找桌子上的器材試試看,行不行。[白玻璃暫時不取出]

  ——用兩支相同的筆。

  ——用兩只相同的蠟燭。

  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么障礙?

  ——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后面的像位置上,從平面鏡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為什么像不見了呢?[學生:思考、討論]

  ——平面鏡成的像不是真實存在的。

  有沒有真實存在的像,你們見到過嗎?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線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儀投射到銀幕上的像。

  ——電影院放映機投射到銀幕的像。

  ——樹林里地面上圓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陽的像。

  平面鏡成的像是不是有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平面鏡的背面有一層漆,光線是不能透射過去的。

  [小結]好!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夠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們叫它實像,而平面鏡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實光線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虛像。

  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替身物體”?

  [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要同時觀察到像和替身物體,必須要讓物體通過鏡面的反射光線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都能進入人眼。(教師在此可作適當解釋“光的反射”,具體下面要學習)

  好![激疑]我們看見物體(棋子)在平面鏡內成的虛像是由于物體射出光線(或反射)經過鏡面的反射進入人眼的。怎樣才能同時看見鏡后的替身物呢?

  ——必須使平面鏡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那么現在鏡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線為什么沒有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鏡后面的漆擋住,光線無法透過平面鏡。

  那么怎么辦?

  ——把涂在鏡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沒有其它辦法?

  ——換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現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選擇器材試一試實驗。[學生選擇器材實驗]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像較弱,看不清。

  同學們,筆的像比較弱,看不清楚,你有辦法讓物體所成的像明亮起來?

  ——增強光的亮度(照度)。用點燃的蠟燭做。

  同學們,試試看。

  [學生選擇器材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一)實驗時間長,點燃的蠟燭燒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蠟燭不容易放置,有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點燃的蠟燭時間長燒短了,像比物短。

  ——蠟燭不容易放豎直。

  ——蠟燭容易倒下。

  想什么辦法改進實驗呢?看看里面桌還有什么器材。[兩把手電筒]

  ——用手電筒作為物體,代替蠟燭。

  你們再試一試看。

  [有的學生沒開亮做,像較弱,看不清;有的學生開亮手電筒,但燈光豎直向上射出同樣效果不好]

  同學們,手電筒的像為什么比點燃的蠟燭的像弱;看不清楚,動一動腦筋,有沒有辦法使手電筒成的像明亮起來?

  ——把當作物體的手電筒開亮,并把手電筒的頭旋下來做。

  對,這樣可以增強光的亮度。再來試試看。

  [啟發]作為替身物的手電筒(沒開亮的)應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與開亮的手電筒的像完全重合。

  [學生的主動積極探索實驗,幾經挫折,實驗成功后能很好地體會到科學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鏡成的虛像與物體的大小?

  ——等大。

  實驗驗證: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把上面實驗放在白紙上做,只要記錄兩手電筒和玻璃的位置。改變開亮手電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實驗兩次。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實驗中兩手電筒的位置。

  分析實驗記錄:

  量出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到玻璃板的距離。

  連接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的位置,觀察連線與鏡面的關系。

  [得出實驗結論]

  5、交流與評價:

  (1)、同學們各自的探究結果是否相同?

  (2)關于平面鏡成想的特點還有那些猜想?準備怎樣去驗證它?

  學生課后自己探究:

  (1)改變物體與平面鏡的距離,像的大小是否改變?

  (2)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左右相反的嗎?

  三、課堂小結: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以下要素(視學生的具體情況,可明確):

  (1)提出問題(2)猜想與假設(3)制定計劃與設計試驗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5)分析與認證(6)評估

  (7)交流與合作。

  四、布置作業:

  讓學生在理解科學探究的情況下寫出簡單的探究報告(包括探究的問題、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結論)

  自讀教材“凸面鏡和凹面鏡”部分。

  教學說明:

  本課體現了科學家在進行科學探究時從問題-實驗-問題-實驗-結論的過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現學生盲目探究,教師要引導;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要怎么樣”、“應該這樣”,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可在思考方向上給以啟發、點撥,最后還是要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決。

【八年級物理上冊《平面鏡成像》】相關文章:

小孔成像實驗作文10-11

八年級物理期末教學03-10

八年級語文上冊學案02-28

八年級上冊數學函數03-09

八年級上冊英語翻譯03-04

八年級上冊化學知識點12-19

八年級英語上冊知識點03-07

(精選)八年級語文上冊學案15篇02-28

(優)八年級語文上冊學案15篇02-2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人成在线亚洲人成在线 |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 夜晚久久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乱偷免费视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制服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