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6年普通話手抄報圖片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我們來看看普通話手抄報圖片吧。
普通話手抄報圖片
漢語自古以來有方言同時也有共同語言。根據歷史記載,春秋時候孔夫子時代管共同語叫雅言。雅言以洛陽雅言為標準。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來自當時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學生都講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講課的時候怎么能夠讓來自各地的學生都聽得明白呢?因為當時有共同語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講學的時候用雅言,這樣交際沒有什么障礙。
在漢代,共同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管共同語叫做通語。各地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語進行交際,這是古代的情況。
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作為中國官方語言的官話逐漸分為南北兩支。北方以洛陽雅言為標準音,南方以建康雅言為標準音。洛陽雅言屬于中原話,建康雅言屬于吳語。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雅言為正統。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編著《切韻》,音系為金陵雅音為主,參考洛陽雅音的綜合系統,因以南朝為正統政權。隋朝末期,揚州成為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因此,揚州吳音也曾成為南方雅言的代表,但是,沒有得到官方語言的地位。
降及唐宋,即使在北方,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差別顯著增大了。富麗堂皇的唐詩中,已經采納了一些當時的口語。唐朝開始,江南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因此江南的蘇州吳音也成為南方雅言的一種通行語。由于政治中心在長安,長安話屬于中原話。因此,長安雅言也是北方雅言的標準音。到了宋代,漢文更出現了口語化的傾向。著名的大思想家朱熹的弟子所編的《朱子語類》,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朱熹使用宋代口語講授和談話的原貌。這證明即使像他那樣文化修養很高的`士人,盡管還是用古文寫作,但平日的言談,甚至講授儒家經典,也已經不可能像六七百年前的北方庶民那樣,“其辭多古語”,但他作為“讀書人”,說的還是洛陽話。 及至南宋,首都建在臨安,因此,臨安雅言也成為標準音的一種。臨安雅言屬于吳語,但是臨安雅言中有很多中原話的痕跡,直至今天的杭州話也有中原話的痕跡。
元代時,首都在大都,因此,大都話也是一種通行語。由于元朝的統治者是蒙古人,不熟悉漢族文化,漢語的通行語繼承了宋代的南方雅言。
明代的時候,南京由于戰爭等動亂,南京話從吳語(南方雅言)轉變為江淮官話。明代以南京話為正統,南京話也是南方官話的代表。后來遷都北京,北京話也有一定通行度。明代北京話是在元大都舊北平話的基礎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話融合后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滿語的影響。江南的吳音開始以蘇州白話為主要代表。吳音繼承了南方雅言的地位,并且以當地強大的經濟實力成為中國通行的語言之一。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善操海內上下進退之權,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之而雅,俗者,則隨而俗之。”,吳音最流行的時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說蘇白為榮。和官方“普通話”京白相對而言,蘇州白話在當時社會地位相當于民間的“普通話”。當時越南劇、昆曲、評彈都以蘇白為標準音,甚至一開始的京劇都曾使用過蘇白。
清代一開始,仍然以南京官話為正統。雍正年間(1728年)清設正音館,確立北京官話為官方地位。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受到日本的影響。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后大力推廣日本語的共同語,日本人把日本語的民族共同語叫做國語。國語這個詞本來是中國古代一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國語當做民族共同語的名稱。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 由于太平天國的戰爭,江南經濟開始衰落,吳音開始失去了標準音的地位。這樣,北京白話開始成為唯一的標準音。民國初期,北京官話被定為國語。
辛亥革命之后,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文化,在中國也開始推廣國語。國語這個詞在民國時期得到當時政府的承認,成為民族共同語的一個正式稱呼。1920 年國語推行不到兩年就爆發一場當時名之為“京國之爭”(指京音和國音)的大辯論。問題的起因就在于國語標準音。因為在推行國語的熱潮中,經常發生京音教員和國音教員互相爭吵的事。他們的國語聽起來很不一樣,很多字的讀音也不統一,教的人覺得難教,學的人覺得很難學。于是有人(南京高師張士一)發表文章,主張“注音字母連帶國音都要根本改造”,應“先由教育部公布合于學理的標準語定義,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話為國語的標準”。這個主張得到許多人的支持,特別在南方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紛紛開會響應,甚至通過決議:“不承認國音,主張以京音為標準音”,“請教育部廣征各方面的意見,定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后來,1913年“讀音統一會”擬定的“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老國音就被修改為“純以北京話為標準”的新國音了。1932年根據新國音編纂的《國音常用字匯》由民國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匯》的序言中又對國音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含義做了進一步的說明,即“”所謂以現代的確北平音標準音者,系指 ‘現代的北平音系’而言,“并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近代的“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并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并鞏固下來。
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明:
漢民族共同語從古至今有好幾種說法,有雅言、通語、官話、民國時期的國語。名稱不同,內容基本是一樣的。1949年新中國建立,中國走上完全新的階段,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我們也要推廣民族共同語,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閡。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要推廣民族共同語,歷史上曾經有好幾個不同的名稱,我們叫什么呢?
我們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國時期的國語實際是漢民族的共同語,而不是其他少數民族的共同語。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采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于國內其他民族之上。
經過研究最后決定叫普通話。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
普通話的語法以魯迅、茅盾、冰心、葉圣陶等人的著名現代白話作品為規范,并且還必須是這些現代白話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普通話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為準.
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口語形式,我們國家地域遼闊、人口很多,自古以來就有方言分歧。方言的存在給交際帶來不便,產生隔閡,為了克服方言給交際帶來的隔閡,就要有溝通各種方言的共同語存在。
我們今天講的普通話有明確的內涵,有科學的界定,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這是1956年2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里面明確規定的。從1956年到現在,普通話的含義就像我剛才介紹的那個樣子。大家聽了我的介紹不難理解,所謂普通話就是現代的漢民族共同語。顯然在我們進入信息時代,大力推廣普通話,對于我們國家各個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普通話手抄報圖片】相關文章:
法制手抄報圖片03-25
雷鋒的手抄報圖片07-06
春天的手抄報圖片08-20
關于秋天圖片手抄報10-11
數學手抄報內容圖片08-26
關于法制的手抄報圖片06-19
初中數學手抄報圖片07-15
快樂語文手抄報圖片06-15
關于法制手抄報圖片大全10-27
小學數學手抄報圖片大全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