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優秀食品安全手抄報版面設計圖
想知道食品安全手抄報版面應該怎樣設計?
優秀食品安全手抄報版面設計圖
選擇酸奶的3大訣竅
1.益生菌的“種數”越多越好
益生菌是指有益于人體生命健康的一類腸道生理細菌,如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干酪乳桿菌等乳酸菌。大多數的酸奶中都會添加活性乳酸菌,其生理作用在一定劑量中的差別并不十分明顯。王教授指出,一般來說酸奶里加入益生菌的種數越多越好,大多是2種,而有些加了3種,在同一價格下,選3種的較好。
2.益生菌越“老”越好
越是益生菌的代數越老越好,比如第一代益生菌就比接種了十次的'新益生菌活性更強,更健康。
3.保質期14天比21天的要好
王教授指出,酸牛奶因其本身的特質,保質期比常溫奶要短,在0℃~4℃的環境下保質期為2周,也就是14天。一些酸奶的保質期表明是21天就要注意了,延長了7天廠家一般會通過2種手段來完成,一是加了防腐劑來延長保質期,二是通過超高溫消毒,在這種條件下,牛奶中的蛋白質有所損失,因此營養價值有所降低。
因此,在選擇酸奶時,最好選擇保質期在14天以內的為宜。
正確認識食用鹽與工業用鹽
鹽按用途可以分為食用鹽、工業用鹽和其他用鹽。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食用鹽是從海水、地下巖(礦)鹽沉淀物、天然鹵(咸)水中獲得的以氯化鈉為主要成分的經過加工而成的鹽。而工業生產中使用的工業用鹽含義很廣,有時指純凈的亞硝酸鈉,有時指含有亞硝酸鈉的氯化鈉。工業用鹽除含有大量的致癌物亞硝酸鹽外,還有可能含有鉛、砷等有害物質,誤用工業用鹽極易引發食物中毒。
一、食用鹽與工業用鹽的區別
(一)結構區別:食用鹽是較純凈的氯化鈉;工業用鹽中除含有氯化鈉之外,還有亞硝酸鈉等。
(二)性質區別:食用鹽性質較穩定,水溶液呈中性;工業用鹽中含有的亞硝酸鈉在干燥條件下較為穩定,但能緩慢吸收氧而氧化成硝酸鈉,水溶液呈堿性。
(三)外觀區別:食用鹽含碘,質白,呈細沙狀,水分極少,用手揉捏時不會有凝結感,特殊情況下也可能顯黃色或淡藍色;工業用鹽不含碘,色澤灰暗,外形多為顆粒狀,水分含量大,亞硝酸鈉也可能微顯淡黃色。
(四)味道區別:食用鹽咸味較重;亞硝酸鈉略有咸味,食用時靠味覺難以分辨。
二、食用工業用鹽的危害
工業用鹽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常見的工業鹽中毒事件,多數情況下是由誤食或過量食用亞硝酸鈉引起的。亞硝酸鈉主要用于染料、醫藥、印染、漂白等方面,由于有增色、抑菌防腐作用,在食品工業中多用作熟肉食品的發色添加劑。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規定,亞硝酸鈉在肉食中最大使用量是0.15克/千克,其殘留量在肉制品中不得超過0.03克/千克;在肉制品罐頭中不得超過0.05克/千克。一般而言,人體只要攝入0.2~0.5克的亞硝酸鹽,就會引起中毒;攝入3克亞硝酸鹽,就可致人死亡。
三、工業用鹽中毒癥狀
將工業用鹽代替食用鹽使用極易引發食物中毒。常見的工業用鹽中毒事件主要原因有:將含亞硝酸鹽的“工業用鹽”當作食用鹽使用;誤將亞硝酸鹽當作食用鹽使用;食用硝酸鹽、亞硝酸鹽含量較高的'腌制肉制品、泡菜及變質的蔬菜;飲用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含量高的苦井水、蒸鍋水;肉制品加工時超量使用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是強氧化劑,進入血液后與血紅蛋白結合,使氧合血紅蛋白變為高鐵血紅蛋白,從而失去攜氧能力,導致組織缺氧,使人體出現青紫而中毒。另外,亞硝酸鹽對周圍血管有擴張作用。過量食入亞硝酸鹽中毒后發病迅速,一般潛伏期為1~3小時,造成的后果是麻痹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及周圍血管,形成高鐵血紅蛋白。急性中毒表現為全身無力、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腹瀉、胸部急迫感、呼吸困難,檢查見皮膚黏膜明顯紫紺;嚴重情況下,血壓下降,導致昏迷,甚至死亡。
四、預防措施
(一)購買食用鹽時應選擇正規商家購買,注意食用鹽的感官質量及包裝標識,要選擇外觀質白呈細紗狀的食鹽,標識清晰完整記錄成分、含量、廠名、廠址等信息,同時要索取購貨憑證。
(二)提高對有毒物質的防范意識,嚴禁將工業用鹽代替食用鹽使用,嚴禁將二者混放。包裝或存放亞硝酸鹽的容器應有醒目標志。
(三)禁止在肉制品加工中過量使用亞硝酸鹽。不吃腐爛變質蔬菜或變質的腌菜。不喝苦井水,不用苦井水煮飯、和面。
維生素類飲料的選購方法
既然天熱的時候出汗多,大家也特別愛喝飲料。現在市面上有不少飲料里面都加了維生素,這些飲料該怎么挑選呢?它們真的對補充維生素起到很大作用嗎?
的確,天氣酷熱的時候,人們需要格外注意補充維生素,僅僅喝白水還不夠。因為汗液不是白水,其中內容豐富,從少量的蛋白質、氨基酸,到鈉、鉀、鈣、鎂,再到各種水溶性維生素,都能在汗液中找到。身體蒸發汗液,使血液集中于體表,對于一些本來身體虛弱的人來說,胃腸消化液分泌減少,會導致食欲不振和消化功能下降。缺乏鉀會讓人對暑熱的抵抗力下降,缺乏B族維生素會讓人們的食欲更加下降。越熱越不想吃,越不想吃越不扛熱,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在這種時候,喝什么就顯得更加重要。如果飲料中能幫助補充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顯然是件好事。如果在家里自制各種健康飲料、茶水和綠豆湯,自然是最為理想。不過,在外行走的時候,很多時候就只能依靠市售飲品了。那么,維生素飲料能幫上忙么?
首先是維生素品種的問題。只含有一種維生素,不如同時含有多種維生素好。人們吃西瓜、吃水果就可以補充不少維生素C,但B族維生素大多難以從水果當中補充。它們主要來自于糧食、豆類、薯類和動物性食品。所以說,在高溫季節,各種B族維生素要比維生素C更容易發生缺乏。
其次是維生素數量的問題。如果價格相同,維生素的含量高一些,補充的效果也會大一些。如果一種飲料宣稱能夠補充某種營養素,也就是說它富含某種營養素,那么它至少應當能夠供應這種維生素的30%的日需要量。比如說,如果是供應維生素C,那么一瓶當中的含量應當超過30毫克。
怎么來計算這個數值呢?如果包裝上沒有寫明營養素的添加量,幾乎可以不考慮它的營養作用,誰知道其中能有多少呢?沒有數量就沒有人對它負責。如果包裝上有“營養成分表”,那么要看一看是說100毫升中的含量,還是一瓶中的含量。然后看它一瓶中有多少毫升。
比如說,如果某產品標簽上寫明,100毫升中的維生素C含量是20毫克,占NRV(營養素參考值)的20%,而這瓶飲料的總量是500毫升,那么一瓶中所提供的維生素C總量就是100毫克,為NRV的100%。如此,這瓶飲料對于供應維生素C還是比較有幫助的。
此外,還要考慮到維生素穩定性的問題。各種飲料都是透明瓶子包裝,而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B2、維生素B6在內的多種維生素都是比較怕光的。所以,儲藏時間越長,含量就越低。更糟糕的是,維生素的一些降解產物可能有一定毒性。所以,如果瓶子能夠降低透明性,或者放在棕色瓶、藍色瓶、紅色瓶中,維生素的損失就會小一點。
然后是綜合營養價值的問題。喝到維生素的同時,也可能喝到太多的糖分,太多的磷,太多的色素香精添加劑之類,那么這樣的產品也就不值得多飲了。例如,有的產品口感相當甜,糖含量高達8%-10%,那么,喝500毫升的'飲料,也就同時得到了40-50克糖。如果一天喝三瓶,就相當于吃一碗半米飯的能量,促進發胖的危險不容忽視!
然而,人們通常不會認為喝飲料和吃米飯一樣能飽,而這些以高果葡糖漿為甜味來源的飲料本身,也不會給人帶來明顯飽感。很多人往往會奇怪“為什么我喝涼水也長胖”,其實這是因為那本來就不是普通的涼水,而是冰鎮過,并帶著維生素、果味之類幌子的糖水!
最后是性價比的問題。這就要好好看看標簽上的原料、維生素含量、重量和價格等多個指標了。比較一下各種飲料,看看誰提供的維生素品種多,總量高,包裝比較令人放心,含糖量較低,然后再參考價格,算出每100毫升的價格,就能心中有數。
【優秀食品安全手抄報版面設計圖】相關文章:
中國夢手抄報版面設計圖03-25
小學生法制手抄報版面設計圖09-05
大學校園安全手抄報版面設計圖03-25
環保手抄報版面大全10-12
英語手抄報版面設計10-02
雷鋒手抄報版面設計03-25
中國夢手抄報版面資料05-30
初中語文手抄報版面06-08
祖國在我心中手抄報版面設計10-14
交通安全手抄報設計圖大全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