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黑板報內容

時間:2024-03-28 11:38:01 林惜 板報大全 我要投稿

清明節黑板報內容

  現如今,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黑板報吧,黑板報屬于“報”的范疇,具有“報”的特點和形式。你所見過的黑板報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黑板報內容,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節黑板報內容

  唐詩宋詞里的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蝶戀花

  蘇軾

  春事闌珊芳草歇。客里風光,又過清明節。

  小院黃昏人憶別。落紅處處聞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斷魂銷,應是音塵絕。

  夢破五更心欲折。角聲吹落梅花月。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萬里春

  周邦彥

  千紅萬翠。簇定清明天氣。

  為憐他、種種清香,好難為不醉。

  我愛深如你。我心在、個人心里。

  便相看、老卻春風,莫無些歡意。

  清明節養生

  清明重在養肝

  春屬木,肝屬木,在此節氣中肝陽易亢,傳統的清明節養生理論認為“春與肝相應”,意思是說春季的氣候特點與人體肝臟有密切關系。所以,清明節的養生應以養肝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氣機就會通暢,氣血就會和諧,各個臟腑的功能也能維持正常。因此,清明節養生重在養肝。調養肝臟有“養肝”和“清肝”之分。具體方法有多種,如以肝養肝、以味養肝、以血養肝和以菜養肝等。

  清明少吃發物

  中醫認為,體內肝氣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因此,在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辛,少吃發物。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咸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這些發物應少吃或忌吃。清明可多吃山藥、西紅柿、土豆等食物。

  清明忌諱久坐

  清明節氣是也“春瘟”流行時節,但不可閉門不出,更不能坐臥過久。中醫表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清時節氣應要保持樂觀的心態,應要常到外戶或河邊散步,以呼吸新鮮氣息,并進行適度的健身運動。

  清明作息提前

  到了清明作息提前。為了能使陽氣更好地生發,人們應有意識地調整作息,早點起床。7時至9時是辰時,中醫認為此時屬胃經最旺,如不早起會導致陽氣欲發而不能發,化為內火上擾心肺及腦,可引起人心躁、喉干、頭昏、目濁等不適。因此,要盡量把自己的作息時間向前調,早起后積極進行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不僅能舒筋活絡、暢通氣血,還能暢達心胸、怡情養性、增強抗病能力。

  清明節氣灸

  艾灸可通經活絡、行氣活血、去濕除寒、消腫散結、防病保健。為身體補充陽氣,調理陰陽的平衡。所以清明節氣艾灸,可以有效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和改善身體因季節產生的多種不適。主要艾灸穴位:脾俞穴、中脘穴、阿是穴(即疼痛部位)。

  健康是人體陰陽達到相對平衡的一個狀態,以未病先防,已病調治為基本準則,提高人體自身抗病免疫機能,使人體從亞健康向著健康狀態轉變。

  節日名稱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與干支時間以及八卦等是聯系在一起的,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二十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依據斗轉星移定歲時,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謂之一歲(攝提)。天維建元,是從寅開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在傳統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歲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北斗七星的斗柄從指向正東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為起始,然后順時針方向旋轉,循環往復;歲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復還寅位,終而復始。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回寅,乾元啟運,時回新春。當斗柄指向正東偏南的“乙”位時為清明節氣。清明這一節氣,萬物皆潔齊、生氣旺盛、吐故納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清明節,又叫掃墓節、踏青節、三月節等,時間在農歷春分后第15日,公歷4月5日前后。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歷史上一度成為僅次于春節的盛大節日。在傳統社會中,它的`節期持續時間較長(五六天到十幾天,各地各時代不等),一方面是掃墓祭奠、懷念離世親人的節日,一方面是踏青嬉游、親近大自然的節日。直到今天,清明節仍然是中華民族包括海外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

  節日融合

  融合寒食節習俗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區的寒食節禁火、冷食習俗。傳說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雖與介子推有關,但寒食起源,并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即如《周禮》所說“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寒食節是流傳于中國北方中原一帶古代較早的節日,寒食節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上墳祭掃、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氣溫上升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據《后漢書》記載,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寒食節期間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對人的健康不利。

  從文獻記載可知,先秦時期中國北方一些地方有比較嚴格的禁火制度,從官方到民間都有改火的習俗。成書于兩漢之間的《周禮》即明確記載當時有“司炬”之官,每當仲春季節,氣候干燥,不僅人類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在禁火與改火期間,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過于殘酷和嚴厲,并不顧各地具體情況,甚至影響到民眾的生產和生活。于是,漢代發生了周舉在太原一帶廢除禁火陋俗的事件。漢代的寒食節,很多地方要禁火一個月,到了唐代,寒食節變成三天,分別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宋元時期,清明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

  融合上巳節習俗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還融合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習俗內容。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后,上巳節的節期改為陰歷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習俗內容

  主要習俗

  清明節在公歷04-06日,拜清(清明拜祭祖先)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動長達一個月。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容。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是傳承信仰、家庭人倫的重要載體,清明祭祀是文化表達,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禮俗主題。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

  掃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內容之一。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嶺南古人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春意已濃,萬物煥發出勃勃生機。在這時候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自古傳承、至今不輟的傳統習俗。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為風俗。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據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第二種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第三種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掃墓祭祖

  掃墓祭祖習俗歷史久遠,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區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后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范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并擴大到全國各地。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習俗的中心。有的地方將清明掃墓稱之為“掃山”、“拜清”或“拜山”、“掛親”等,出于對祖先的禮敬,又或“去惡字而呼為美”的修辭習慣。例如清明節掃墓,北方叫上墳,南方沿海一帶為了避開“墳”、“墓”二字,婉稱為“拜山”。“拜山”更古雅,“山”字的古義之一便作“墳塋”解,如今堪輿仍然稱墓地的坐向為“山向”。拜的“山”分兩種:一種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內的祖輩,稱“家山”,拜祭家山稱“家祭”;另一種是對宗族祖先的拜祭,稱 “祖山”、“大眾山”,拜祭祖山稱“掃大眾山”。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拜清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掛上白色的紙幡)、供奉祭品。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然后叩頭行禮祭拜。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先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后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時令的特色食品。

【清明節黑板報內容】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03-28

2017清明節黑板報內容06-06

關于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06-07

高中清明節黑板報內容07-02

清明節黑板報內容簡短10-05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07-02

簡短清明節黑板報內容07-02

小學清明節黑板報內容07-02

清明節祭奠英烈黑板報內容03-30

清明節的主題黑板報內容素材(精選10篇)10-0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韩AV一区三区 | 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一线久久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不卡 | 日韩精品色婷婷免费视频 | 久热这里只精品国产8 | 午夜成本人动漫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