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誠信手抄報

時間:2024-11-10 23:27:37 板報大全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中生誠信手抄報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誠信。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高中生誠信手抄報,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高中生誠信手抄報

  誠信手抄報

  誠信手抄報

  誠信手抄報

  一、何為誠信誠信是什么?

  道德范疇來講,誠信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諾千金。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誠,信也”,“信,誠也”。可見,誠信的本義就是要誠實、誠懇、守信、有信,反對隱瞞欺詐、反對偽劣假冒、反對弄虛作假。

  二、誠信:從傳統走向現代

  誠,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個重要的倫理學和哲學概念,以后成為中國倫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疇。直到孔子時期,“誠”還未形成為理論概念。孟子時不但已經形成為理論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在這里,誠不但是天道本體的最高范疇,也是做人的規律和訣竅。荀子發揮了“誠”的思想,指出它為“政事之本”。他說;“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在《禮記·中庸》里, “誠”成為禮的核心范疇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至誠如神,有了誠篤的品德和態度,就可以貫通多種仁義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夠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贊天地只化育而與天地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學》把“誠意”作為八條目之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誠”成為圣賢們體察天意,修身養性和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環節。宋代周敦頤進一步認為“誠”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誠實在內的“誠”看作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的基礎和各種善行的開端。程頤更為直截了當地說:“吾未見不誠而能為善也”其見解入木三分。

《{首页主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生誠信手抄報】相關文章:

誠信家風手抄報內容09-10

法制手抄報 高中生07-23

清明手抄報圖片高中生07-11

高中生雷鋒手抄報素材02-29

高中生勵志手抄報內容06-05

高中生家風家教手抄報07-11

學雷鋒手抄報高中生08-28

高中生清明節手抄報10-19

高中生學雷鋒手抄報內容02-29

高中生交通安全手抄報10-2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国产福利网 | 最新国产·精品更多 | 中文字幕大看蕉永久网 |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 欧美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在线播放 |

高中生誠信手抄報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誠信。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高中生誠信手抄報,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高中生誠信手抄報

  誠信手抄報

  誠信手抄報

  誠信手抄報

  一、何為誠信誠信是什么?

  道德范疇來講,誠信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諾千金。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誠,信也”,“信,誠也”。可見,誠信的本義就是要誠實、誠懇、守信、有信,反對隱瞞欺詐、反對偽劣假冒、反對弄虛作假。

  二、誠信:從傳統走向現代

  誠,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個重要的倫理學和哲學概念,以后成為中國倫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疇。直到孔子時期,“誠”還未形成為理論概念。孟子時不但已經形成為理論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在這里,誠不但是天道本體的最高范疇,也是做人的規律和訣竅。荀子發揮了“誠”的思想,指出它為“政事之本”。他說;“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在《禮記·中庸》里, “誠”成為禮的核心范疇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至誠如神,有了誠篤的品德和態度,就可以貫通多種仁義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夠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贊天地只化育而與天地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學》把“誠意”作為八條目之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誠”成為圣賢們體察天意,修身養性和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環節。宋代周敦頤進一步認為“誠”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誠實在內的“誠”看作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的基礎和各種善行的開端。程頤更為直截了當地說:“吾未見不誠而能為善也”其見解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