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中的民俗事象

時間:2024-04-11 18:19:53 秀雯 邊城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邊城》中的民俗事象

  《邊城》是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我們為大家整理了《邊城》中的民俗事象,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邊城》中的民俗事象

  《邊城》中的民俗事象

  《邊城》是沈從文筆下呈現出的最美麗的“湘西世界”,湘西的山山水水和巫楚文化氛圍養育了沈從文,而沈從文又通過自己的筆把湘西故土神秘的風姿和噴涌的原始生命力展現得淋漓盡致。作家這種擺脫現實情感的重壓,把感情融化在文字和故事中而表達出的深沉情感正是通過這種對民俗情感的認同而獲得的。《邊城》的成功之處在于沈從文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放在了民俗事象之中,將意蘊深厚的民俗景觀作為寫作的背景,將小說的人物和事件融于民俗學語境的框架中,使民俗獲得了一種媒介的作用。因此,對民俗的理解成為了對《邊城》理解的一把鑰匙。《邊城》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具有濃郁民族特色與邊地情調的民俗風情畫,小說中的民俗在被敘寫的同時顯現出了自有的審美意蘊和價值。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民俗是特定地域與民族的文化名片,它存在于民間物質文化、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和口頭語言等要素中間,是一個由種種民俗事象所組成的現實文化空間。換言之,民俗本身其實就是一種原生態的現實社會生活表象,一定地方的民俗就是該地方凡俗大眾日常生活的真實圖景。所以在深入反映一個地區的生活時,自覺地去觀察和搜集在人們心靈中有著廣泛影響、并在其思想性格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民俗事象,對作家塑造具有民族性格和獨特個性的典型形象大有裨益。《邊城》借助了一系列具有民俗符號寓意和功能的具體事象傳達深邃的情感和信息,營造出文本蒙而悠遠、樸實而雋永的審美韻致。

  歌謠在苗族人的生活中,特別是在各種儀式中,占著很重要的地位。苗族人不但平素能隨時隨地信口唱來,表達當時的情緒或敘述當地的事件,而且每當舉行某種儀式或集會時,男女對歌更是日夜不休。而對歌也成為了男女婚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青年男子是否能尋到理想的伴侶、抱得美人歸,就要看他唱歌的本事了。《邊城》中的天保和儺送兄弟二人為情所困,也正是通過唱歌的形式來公平地在愛情中一決勝負的。儺送動人的歌聲在夜色中飄蕩,讓翠翠在睡夢中感受到了這“又軟又纏綿”的情意,“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翠翠對會唱歌的儺送生出了少女的情愫,“靈魂為一種美妙的歌聲浮起來了。”一曲曲歌謠讓這場沒有硝煙的愛情之爭變得愈發溫婉,同時也顯露出苗族人樸素自由的情愛觀念――無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沒有金錢、門當戶對的限制,優美的情歌發自人的肺腑,又以全部的生命來歌唱, 自由地使人著魔的魅力,怎能不叫人為之傾倒呢?青年男女完全以情愛為中心進行自由交往和戀愛,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與影響,他們的縱情放歌既是健康、優美又不悖于人性的自由的生命形式,同時更是狂熱地追逐著生命本真意義的激情沖動和個體生命自由意志的證明。沈從文如行云流水般自由的筆觸為唱山歌這一苗家風俗作了美麗動人的展示,展現出他對民歌的傾心和深刻的理解力,也展現出這種民俗中隱含的一種原始自由生命力的勃勃生機,“沈從文將這種生命力的有無上升到了一個民族整體生命力之有無的象征的高度。”(葛紅兵《月下豎琴與陽光之劍――現代小說中的婚俗研究》,《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第4版,138頁)這種在唱歌民俗中體現出的熱情智慧的生命與自然和諧的情韻正是沈從文 強調的意旨所在。

  在時序、季節的變化之中,各民族都有自己傳統的節日,在這些節日中,最易顯示出各民族的民俗特征。端午節中的劃龍船、捉鴨子,是一種湘西特有的民俗文化。這種文化不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保存的是自己民族固有的風俗習慣。《邊城》中四次寫到了端午節劃龍船比賽,而翠翠、儺送、天保三人的情感糾葛都是因端午節而引起的。端午節將一切的悲歡離合、人事命運都串接在一起,成為了小說敘事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沈從文為什么對端午節情有獨鐘?他在《過節和觀燈》一文中寫道:“近年來,我的記憶力日益衰退,可是七十年前在一條六百里長的沅水和五個支流邊一些大城小鎮度過的端陽節,由于鄉情風俗熱烈活潑,將近半個世紀,種種景象在記憶中還明朗清楚,不褪色,不走樣。”(《沈從文文集》第10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228頁)他在《湘西箱子巖》中記載了自己在看端午龍舟競賽時的感想:“從他們應付生存的方法與排泄感情的娛樂看上去,竟好像古今相同,不分彼此。”端午節人群狂歡的情景在沈從文心靈深處引起的情感是復雜的,在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孤城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傳統的民間節日與這保守封閉的小農經濟社會互相滲透, 有著共同的本質,端午節見證了人民的熱情,熱情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是生命尚存的標志。“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大約上午十一點鐘,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在這樣一個全城出動的節日里,沈從文把人與人的交流與來往順理成章地放在了人頭攢動的河邊,為青年異性的結識和交往提供了一個寬松自然的環境,讓愛情故事中的男女主角自然地出場了。翠翠在小說第二次的端午節描寫中與儺送相識,她用輕輕的一句“你個悖時砍腦殼的”表達了少女嬌羞矜持之態,也使得她對儺送單純的誤會成為第三次端午節的伏筆。因“不能忘記那件事”,翠翠在來年又同祖父去看了半天船,但卻因儺送在“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浪灘過端午”,所以未能相見,卻結識了天保和順順。經過四次端午節,翠翠從由祖父陪同到獨自趕節,在節日民俗的啟迪下,其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在端午節的氣氛中孕育成熟,情愛意識也發生了由無知到蒙的變化。《邊城》不但為我們詳細展示了端午節的熱鬧場面,彰顯了湘西人民的粗獷放達的性格和心理,敘寫了端午節這天人們以一種近乎虔誠的心態、激動的心情來感受這節日的美妙之處,我們由此知道端午節在湘西邊民的心中占有著怎樣的地位,湘西人快樂、激動與幸福的體驗,是如此真實,如此單純,如此打動人心。同時也為我們展示了湘西青年男歡女愛中飽含著生命的自由與熱力,在他們生命能量的盡情釋放中表達的是對活著的喜悅和生命存在的禮贊。

  “賽船過后,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日的愉快起見,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綠頭長頸大雄鴨……放入河中……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這鴨子的主人。”捉鴨子這一端午節的附屬民俗,表現出男人本能中的征服欲望。順順年輕時本是捉鴨子的一把好手,“在任何情形下總不落空”,但當次子儺送在十歲便能入水閉氣把鴨子捉到時,順順解嘲似的說:“好,這種事情有你們來做,我不必再下水和你們爭顯本領了。”捉鴨子在這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男性顯山露水的手段,同時也成為了小男孩長大成人的標志。順順一方面道出了自己隱退的必然和無奈,另一方面也為后人的成長感到欣慰和自豪。儺送用嫻熟的技巧使自己在水中成為了最受矚目的男子,同時也贏來了人們“二老,二老,你真能干”的贊譽聲,善捉鴨子在此體現了男人對于征服獵物多多益善的原始欲望。在端午節這樣一個男女相會的時節,追趕鴨子的民間游戲同時也包含了男女追逐歡會的模式和意念,暗含了男子對女子的征服欲。所以,同伴和儺送開著這樣的玩笑:“你這時捉鴨子,將來捉女人,一定有同樣的本領。”女人和鴨子一樣,都是成熟男子的戰利品,捉鴨子這一民俗事象同樣顯現出湘西青年男女蒙的情愛意識的覺醒。

  在《邊城》中,“走車路”和“走馬路”這兩個婚嫁民俗事象共同建構起了一個深層民間婚俗結構。“走車路”具有堂皇而名正言順的特點,婚姻的締結是雙方長輩的權力和義務,而婚姻的當事人無足輕重。在這種婚姻觀念的支配下,夫妻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勝過情感,帶有明顯的漢族婚俗特點,也被認為是帶有包辦婚姻色彩的婚俗。“走馬路”則是一條愛情勝過婚姻、情感重于義務的成婚之路,它可以飛越貧富不均筑成的高墻,喻指自由戀愛,具有典型的苗族婚俗特點。因為老船工的女兒當年和一個“營兵”私下相愛受到社會的非難而徇情死去,所以他擔心翠翠也“走馬路”重蹈覆轍,就希望愛翠翠的那個青年“走車路”,通過媒人來正式求婚。老船工一心想把翠翠許配給天保,并對天保說:“大老,你聽我說句正經話,你那件事走車路,不對;走馬路,你有份的!”并且在知道了動聽的歌謠是儺送而非天保所唱時,依舊暗示翠翠“大老也很好”,并且試探性地問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婦,請人來做媒,你答應不答應?”天保一開始就“走車路”,充分體現出他傾向于漢族傳統的婚姻觀,他將自己和翠翠的婚姻完全放在老船工的應允點頭上,似乎并不關心翠翠愛的到底是自己還是儺送。而翠翠的靈魂是山歌凝成的,她愛的是要唱一輩子歌給她聽的儺送。儺送和翠翠兩人因歌聲而產生愛情,這種單純的氣質使得兩人在性情上能保持和諧一致。在這里,愛情悲劇的產生就在于這兩種婚俗所體現的觀念的矛盾與對立。兩種不同的婚俗對于湘西這個特定的環境來說,其實就是苗族生活文化和漢族生活文化差異性的表現。在這個二元對立的婚俗結構中,沈從文所展現的這一愛情悲劇,否定了傳統的婚姻,顯然是有積極意義的。

  列夫托爾斯泰說,優秀文學作品最富于魅力的藝術因素之一是“基于歷史事件寫成的風俗畫面”(托爾斯泰,古典文藝理論譯叢,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349頁)。在《邊城》中,沈從文之所以傾情于民俗,根本的一點就在于對原始生命張力的贊美及生命自由意識的張揚。所以當他不遺余力充分展示湘西傳統文化的豐富內容之時,各種各樣的民俗:神秘的、殘忍的、熱鬧的、活潑的等等,都實際是作者贊頌美,追求人性美,追求優美的人生形式的一個手法或方法,通過這些不為人知的湘西風情的描寫,作者想借此傳達的不僅是向世人展示湘西的風貌,更主要是對湘西優美、健康、自然,又洋溢著勃勃生機的人生形式的稱頌和追求。通過對理想中的湘西世界的描繪,表現出他對某種更為健全的民族精神和更為完美的倫理道德的呼喚,以及他對重建民族文化重塑民族精神的渴望和決心。

  邊城中的民俗描寫的句子

  1、細雨依然下個不止,溪面上一片煙。——沈從文《邊城》

  2、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沈從文《邊城》

  3、我尚不知道我應得座碾坊,還是應得一只渡船;因為我命里或許只許我撐個渡船——沈從文

  4、要自己作主,站到對溪高崖竹林里為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是馬路你若歡喜走馬路,我相信人家會為你在日頭下唱熱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溫柔的歌,一直唱到吐血喉嚨爛!

  5、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沈從文《邊城》

  6、人的寂寞,有時候很難用語言表達——沈從文

  7、照理說: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聽。可是人家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爺爺,懂歌里什么意思?自然是他那顆想同你要好的真心!不懂那點心事,不是同聽竹雀唱歌一樣了嗎?

  8、像我這樣的女人,總是以一個難題的形式出現在感情里。——沈從文《邊城》

  9、到了冬天,那個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扶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沈從文《邊城》

  10、白河下游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后,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常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里,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

  11、也許那個人永遠不會回來,也許她明天就會回來。——沈從文《邊城》

  12、大老何嘗不想在車路上失敗時走馬路;但他一聽到二老的坦白陳述后,他就知道馬路只二老有分,自己的事不能提了。——沈從文《邊城》

  13、翠翠依傍祖父坐著,問祖父:爺爺,誰是第一個做這個小管子的人?一定是個最快樂的人,因為他分給人的也是許多快樂;可又象是個最不快樂的人作的,因為他同時也可以引起人不快樂!

  14、等一城煙雨,只為你;渡一世情緣,只和你。——沈從文《邊城》

  15、照規矩,一到家里就會嗅到鍋中所燜瓜菜的味道,且可見到翠翠安排晚飯在燈光下跑來跑去的影子。——沈從文《邊城》

  16、這辦法決定后,老馬兵以為二老不久必可回來的,就依然把馬匹托營上人照料,在碧溪岨為翠翠作伴,把一個一個日子過下去。

  17、大雨沖刷了一切,大雨也沖刷不了一切。——沈從文《邊城》

  18、日子平平的過了一個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長長的白日下醫治好了。——沈從文《邊城》

  19、時候變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不再坐江山,平常人還消說!楊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馬夫時,牽了馬匹到碧溪岨來對翠翠母親唱歌,翠翠母親不理會,到如今這自己卻成為這孤雛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

  20、像我這樣的女人,總是以一個難題的形式出現在感情里。

  21、一個人記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體會到太多事情也不幸。——沈從文《邊城》

  22、一定是個最快樂的人作的,因為他分給人的也是許多快樂;可又像是個最不快樂的人作的,因為他同時也可以引起人不快樂!”——沈從文

  23、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著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種可憐的事情。

  24、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墻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沈從文《邊城》

  25、黃昏那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或追究這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薄薄的凄涼。于是,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沈從文《邊城》

  26、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總是與眾不同。

  27、每一只船總要有一個碼頭,每一只雀兒得有一個巢。——沈從文《邊城》

  28、這辦法決定后,老馬兵以為二老不久必可回來的,就依然把馬匹托營上人照料,在碧溪岨為翠翠作伴,把一個一個日子過下去。——沈從文《邊城》

  29、日頭沒有辜負我們,我們也切莫辜負日頭。

  30、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沈從文《邊城》

  31、兩人仍然劃船過日子,一切依舊,惟對于生活,卻仿佛什么地方有了個看不見的缺口,始終無法填補起來。——沈從文《邊城》

  32、一個對于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厭煩,正因為處處有奇跡,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處不使人神往傾心。

  33、日頭沒有辜負我們,我們也切莫辜負日頭。——沈從文《邊城》

  34、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沈從文《邊城》

  35、他向各個過渡本地人打聽二老父子的生活,關切他們如同自己家中人一樣。但也古怪,因此他卻怕見到那個船總同二老了。一見他們他就不知說些什么,只是老脾氣把兩只手搓來搓去,從容處完全失去了。二老父子方面皆明白他的意思,但那個死去的人,卻用一個凄涼的印象,鑲嵌到父子心中,兩人便對于老船夫的意思,儼然全不明白似的,一同把日子打發下去。——沈從文

  36、人的寂寞,有時候很難用語言表達。——沈從文《邊城》

  37、我尚不知道我應得座碾坊,還是應得一只渡船;因為我命里或許只許我撐個渡船。——沈從文《邊城》

  38、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

  39、水是各處可流的,火是各處可燒的,月亮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

  40、一切都是那么靜寂,所有人的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里過去。——沈從文《邊城》

  41、美麗是平凡的,平凡得讓你感覺不到她的存在;美麗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溫馨的回憶;美麗又是平靜的,平靜得只有你費盡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漣漪。——沈從文《邊城》

  42、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

  43、雨后放晴的天氣,日頭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點兒力量。——沈從文《邊城》

  44、學貿易,學應酬,學習到一個新地方去生活,且學習用刀保護身體同名譽,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兩個孩子學得做人的勇氣與正義。——沈從文《邊城》

  45、該笑的時候沒有快樂。該哭泣的時候沒有眼淚。該相信的時候沒有諾言。

  46、不用什么心事,心事在人生活中,也就留不住了。——沈從文《邊城》

  47、黃昏時天氣十分郁悶,溪面各處飛著紅蜻蜓。天上已起了云,熱風把兩山竹篁吹得聲音極大,看樣子到晚上必落大雨。——沈從文《邊城》

  48、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黒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切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

  49、有些人是可以用時間輕易抹去的,猶如塵土。——沈從文《邊城》

  50、金錢可以買來名貴的手表,但買不來寶貴的時間;金錢可以買來美味的食品,但買不好的胃口。——沈從文《邊城》

  51、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忽然會有一只草鶯落落落落噓!囀著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象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么吵鬧,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52、怕什么?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沈從文《邊城》

  53、翠翠在風日里張養著,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沈從文《邊城》

  54、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且逼人眼目。

  55、有些人是可以用時間輕易抹去的,猶如塵土。

  56、水是各處可流的,火是各處可燒的,月亮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沈從文《邊城》

  57、這并不是人的罪過。詩人們會在一件小事上寫出整本整部的詩,雕刻家在一塊石頭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畫家一撇兒綠,一撇兒紅,一撇兒灰,畫得出一幅一幅帶有魔力的彩畫,誰不是為了惦著一個微笑的影子,或是一個皺眉的記號,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績?——沈從文

  58、大老何嘗不想在車路上失敗時走馬路;但他一聽到二老的坦白陳述后,他就知道馬路只二老有分,自己的事不能提了。

  59、洗凈塵埃的田園中,愛是透明的,連惆悵也有了淡淡的暖人的情味。——沈從文《邊城》

  60、一分安靜增加了人對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夢,在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懷了對于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沈從文《邊城》

【《邊城》中的民俗事象】相關文章:

論《邊城》中的民俗事象10-09

細說《邊城》中交織又隔閡的情感03-27

《邊城》的美--解讀《邊城》08-02

水調歌頭·送楊民瞻08-03

詩經《大雅·民勞》原文賞析12-22

邊城電影10-27

《邊城》 沈從文05-26

《邊城》教案06-17

邊城 教案03-2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婷婷99re6国产在线 | 五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中文Av高清中文Av |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v | 日韩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另类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