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案

時間:2024-11-05 18:42:29 采薇 我要投稿

有關采薇教案3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采薇教案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采薇教案3篇

采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4.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從古至今涌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問答的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二、學生初讀古詩,質疑

  1.出示古詩,指名讀,齊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習“薇、矣、霏”三個生字。

  2.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3.學生質疑。

  三、引導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自學

  1.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問題,說明大家讀書認真,善于思考。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小結方法:結合注釋,查找資料,上網等。)

  2.自學。

  四、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

  同學們,你們通過剛才的自學,了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請大家幫幫你。

  五、檢查學習效果、組織討論

  1.通過自學與討論,你們有了哪些收獲?誰愿意來和大家說一說?

  2.指名講解詩句的意思,簡單介紹《詩經》。

  3.教師相機提問重點詞“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談談詩的大體意思。

  六、創設情境,加深感悟,引導讀背

  1.播放多媒體課件。生想象當時的情景。

  2.師作簡單講解: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在回鄉途中,他撫今追昔,描寫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軍中的情況與心情。

  3.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練習朗讀。

  4.指名讀,師生互讀,讀后評議,齊讀。

  七、總結學習方法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八、根據剛才總結的學習方法自主合作學習唐詩《春夜喜雨》,師引導學生重點體會“喜”字。

  九、背誦這首五言律詩。

  十、布置作業,拓展學習

  搜集幾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與同學交流。

采薇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反復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3、背誦并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學習方法: 頌讀法;討論法;文本研習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說:

  “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認為,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后,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于今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風》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于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的語言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詩經》的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復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并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饑渴難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復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三、布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采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作品內容與情感;理解詩歌意思,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體會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園之思;引導學生多角度鑒賞最后一個章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詩歌的整體理解和誦讀中,讓學生體會詩中戍卒家園之思與保家衛國英勇頑強的精神,樹立正確的家國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主人公復雜的心情。

  2、學生在老師引導下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基本能夠獨立用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學難點 理解主人公對家園之思的深切之情。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翻開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你會發現,人類歷史的車輪,并不都是從溫馨寧靜的田園中穿過,而是常常碾壓著累累尸骨前行。戰爭,一直是人類文學的一個永恒話題。今天,就讓我們來欣賞《詩經?小雅》中的《采薇》這首詩,去感受幾千年前的古人對戰爭苦難的體味,去感受積淀在其中的真切的復雜的人生百味。

  出示本文學習目標。

  二、整體把握、理清脈絡

  1.學生自由誦讀、翻譯。

  重點理解的句子:(1)歲亦莫止(2)我心孔疚(3)載饑載渴(4)王事靡盬(5)我行不來(6)彼路斯何(7)四牡骙骙(8)小人所腓(9)象弭魚服(10)雨雪霏霏。

  2.整體把握

  思考: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明確:“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3. 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問題:你覺得詩歌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寫什么內容?

  要點提示:

  第一、二、三、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以及軍旅生活之勞苦。

  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三、問題探究

  1、觀察本詩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

  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

  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2、從4-5章來看,請結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業業”“象弭魚服”等詩句,說說本詩描寫戰爭場面的特色。

  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饑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3、詩歌小結:這首詩表現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重點表現對故鄉的思念。 采用了起興、重章疊句、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起到了強化畫面、音韻、情感的作用。

  第 二 課 時

  一、情境導入

  播放余光中的《鄉愁》,為詩歌情境作鋪墊。

  二、詩歌回顧渲染

  學生通過齊聲誦讀,抓住重點詩句進行品讀,把全詩的內容梳理分為三個階段,采薇思歸、疆場思歸、歸家之哀,重新回顧全詩內容。

  引用渲染: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漢樂府《十五從軍征》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三、合作探究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歷來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請談談你的理解。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前人賞析佳句:

  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知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潤《詩經原始》

  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采薇》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寫景而情與之俱。征役之況,歲月之感,胥在言外。——錢鐘書

  2、參考賞析:

  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天里,微風吹拂,楊柳輕柔飛揚。——依依惜別之情

  寒冬時節,雨雪飄飛,紛紛揚揚。——傷感哀痛之情

  ⑵以樂景寫哀情(反襯):

  "焦慮不堪的家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也沒有感覺。"——《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第一卷

  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王夫之

  ⑶、對比

  時序 “今——昔”

  景物 柳——雪”

  人生 “往——來”

  活動小結,畫面再現 :讀到這里,我們仿佛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邊戰士,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四、背誦比拼

  齊讀詩歌。

  教師提示要點,鼓勵學生個人背誦。

  齊背詩歌。

  五、延伸拓展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 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參考賞析: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親人無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六、有感而發

  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師生互相點評。

【采薇教案】相關文章:

《采薇》教案05-27

采薇 教案08-11

采薇的教案07-11

《采薇》的教案07-17

《采薇》教案10-15

《采薇》經典教案08-31

采薇翻譯 采薇全文10-28

《采薇》優秀教案10-27

采薇教案范文10-04

《采薇》教案范例09-22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本欧美精品动漫中文字幕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在线看黄v免费网站免费 | 亚洲国产福利网 |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亚洲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