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逢入京使
岑參這首詩來自生活,反映當時的生活。詩人信手寫去,不事雕琢,親切不味,真摯感人。下面和小編一起賞析一下岑參的這首詩-《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注釋】
1、故園:指長安,作者在長安有別墅。
2、龍鐘:這里是沾濕的意思。
3、憑:托。
【譯文】
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
滿面龍鐘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干。
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
唯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
【簡析】
在路上遇見回京的使者,請他捎句話給家人不要掛念,這是人之常情,但通過詩人表達出來就深了一層,結句尤讓人覺得似含有無數悲辛。
天寶八載(749),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頓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第一句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
第二句帶有夸張的意味,是強調自己思憶親人的激情,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書的微意了。“龍鐘”在這里是淋漓沾濕的意思。“龍鐘”和“淚不干”都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氣。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此時,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的好處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見《藝概·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有這一特色。
【岑參:逢入京使】相關文章:
岑參《逢入京使》06-15
岑參 《逢入京使》11-19
《逢入京使》岑參05-14
岑參 逢入京使12-02
岑參《逢入京使》賞析12-01
岑參《逢入京使》鑒賞11-26
岑參《逢入京使》賞析05-28
逢入京使岑參朗讀08-11
岑參詩《逢入京使》10-02
【熱門】岑參《逢入京使》鑒賞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