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赤壁賦》的美學闡釋

時間:2023-12-20 11:51:39 麗華 赤壁賦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蘇軾《赤壁賦》的美學闡釋

  蘇軾是中國古代文人里的全才,詩文書畫無所不能,且都有很高的造詣,一直被后輩膜拜。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軾《赤壁賦》的美學闡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軾《赤壁賦》的美學闡釋

  優美和崇高是常見的兩種美學形態。蘇軾被貶黃州時,曾經寫下了豪放詞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文賦代表作《赤壁賦》,將兩篇文章對比閱讀,我驚奇地發現,兩篇文章存在著不同的美學形態,具體言之,就是崇高與優美的相異與相聯。

  所謂優美,指的是完整、單純、靜穆、和諧的美,是“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它所引起的美感,就是一種始終如一的愉悅之情。勃蘭兌斯在《十九世紀文學主潮》中說:“沒有地方是突出的巨大,沒有地方引起人鄙俗的感覺,而是在明凈清楚的界線里保持著絕對的調和。”這就是優美的美學內涵。

  而崇高,則是通過朗吉弩斯的《論崇高》引入美學界的。他說:“如果我們環視四周的生活,我們會發現,萬物的豐富、雄偉、美麗是驚人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有用,遼闊的海洋的美卻更加令人驚嘆;天上的星光是美的,可是與我們自己點燃的火炬比起來,星光就顯得黯然無光了;火山具有摧毀一切的驚人氣勢。”在他看來,崇高的美學特征是數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強大,威嚴可怕,令人驚嘆,人的實踐尚未征服的奇異。“崇高”對象的特征是無形式,即對象形式無規律、無限制。崇高感是主體由對對象的恐懼而產生的痛感轉化為由肯定主體尊嚴而產生的快感。人天生就有追求偉大、渴望神圣的愿望。崇高的效果是能夠喚起人的尊嚴和自信。

  在美學史上第一個對崇高與優美進行比較的是18世紀英國美學家博克。博克認為,崇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可怖。比如,浩瀚的海洋、晦暗的神廟、狂奔的烈馬、一望無際的天空都讓人有可怖的感覺,因而引起崇高感。崇高的事物讓人恐怖和驚懼,但同時也夾雜著快感,因為它暗示危險卻又不是真正的危險,人的心理有一種緩和。而優美的事物因為可愛,引起人的愛憐而對人有誘惑力,想去接近它,愛它,在情感上始終讓人感到愉快和向往。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康德也對這兩個范疇進行了區分,在《關于崇高感和優美感的考察》一文中,康德說:“崇高的感情和優美的感情,這兩種情操都是令人愉悅的,但卻是以非常之不同的方式。一座頂峰積雪、高聳入云的崇山景象,對于一場狂風暴雨的描寫,……,都激發人們的歡愉,但又充滿著畏懼;相反地,一片鮮花怒放的原野景色,一座溪水蜿蜒、布滿著牧群的山谷,對伊里修姆的描寫或是荷馬對維納斯的腰肢的描寫,也給人一種愉悅的感受,但那卻是歡樂的和微笑的。為了使前者對我們能產生一種應有的強烈力量,我們就必須有一種崇高的感情;而為了正確地享受后者,我們就必須有一種優美的感情。”

  在中國,與優美、崇高相類似的是陰柔美和陽剛美。朱光潛先生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論述剛性美和柔性美的區別。比如,“走進一個院子里,你抬頭看見一只老鷹站在一株蒼勁的古松上,向你瞪著雄赳赳的眼,回頭看見池邊旖旎的柳枝上有一只嬌滴滴的黃鶯。”而古代最著名的闡述兩種美的詩句就是:戎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在掌握了這些基本的理論之后,我們來看《赤壁賦》的第一段。作者開篇就說:“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蘇軾經歷了“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的朋友、故交都被貶往全國各地,初到黃州的蘇軾肯定是孤獨的,但此時,他已經漸漸適應了被貶的生活,開始擁有新的朋友。對他來說,與朋友泛舟、賞月、飲酒無疑是最大的樂事。緊接著,作者說:“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這是典型的“優美之景”。在人內心喚起的是一種單純與和諧的感覺,人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如果是“狂風大作,波濤洶涌”,那就沒有這種優美的感覺了。在這種和諧之境中,作者“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這里的“詩”與“歌”也都是帶有優美的特征的,單純、明麗,與第二段的“扣舷而歌之”的“歌”在美學形態上有區別。“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一個“出于”,一個“徘徊”,將月亮在空中慢慢移動的形態描繪出來了,同時也暗示了作者內心的安寧。后面幾句:“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景物雖然略微蒼茫,大自然略顯浩大,但總的來說,主體與客體之間是統一的。大自然不是作者想要征服的對象,而是自由享受的對象,所謂“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也可以說,在崇高的對象面前,作者始終保持一種優美的感覺。這種感覺帶有道家或道教的文化內涵,“羽化而登仙”正是道教的理想境界。

  但是這種和諧很快被打破了,觸媒有二:一是歌,一是簫。此處的“歌”已經不是剛才單純明凈的歌謠了,而是一種悲歌。桂棹和蘭槳,都是帶有優美特征的意象,甚至有香草之特征,此時卻在“擊空明”,此處的“空明”就是茫茫的江面,“流光”則是水中蕩漾的月光。而“望美人兮天一方”,則把這種悲涼情緒渲染到極點。而客人的簫聲,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舞幽壑之潛蛟”,則是對崇高對象的呼喚。

  在第三段中,在客人的敘述中,我們看到了如下景物,雖然是虛寫的:“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看到的是滄海、明月、長江。從景物的特點上看,這已經不同于之前的優美的景物了,而是帶有崇高性質的景物。崇高,是一種莊嚴、雄偉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懾人的氣勢。崇高,是驚心動魄而不是玲瓏雅致。人在時間上無限綿延的明月和空間上無限綿延的長江、滄海中,感覺到了渺小,這就是一種崇高。只不過,蘇軾的筆下的客人心中并未喚起這種崇高感,曹操身上的是一種崇高感,而客人只感覺到了自身的渺小,這種渺小是兩重維度的:一重是空間維度,在廣闊的太空和滄海面前,人體積角度的渺小,二是時間維度,在無盡的歷史長河中,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短暫。

  蘇軾呢?在崇高的對象面前,他感到自身的平庸和渺小,他產生了“奮起追趕對象、征服對象、超過對象,從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的感覺嗎?他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一種了嗎?很明顯,沒有。蘇軾并沒有在征服崇高對象的過程中,感受到人的尊嚴感,而是巧妙地將難題轉化為了相對主義的存在感,將難以產生的崇高感轉化成了觸手可及的優美感。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蘇軾先是講了一番“變與不變”的道理,而后講了一番“取與不取”的道理。在他看來,自然界雖然有其崇高的一面,同時也有優美的一面,所謂“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于是,一個關于崇高的命題轉化為一種優美的實踐,那無盡的時間與空間,已不必去征服,只需要享受眼前的自然美景,這恰恰與我們自身是相統一的。

  或者說,這篇文章可以如此理解:在優美感產生的時候,由于崇高感的介入,打斷了優美感,而且提出了一個無法克服的關于崇高感難題。而作者并沒有糾纏這個命題,而是將其悄悄轉化為關于優美感的命題,或者說,又將關于崇高感的難題,重新拉回了優美感的老路上了。

  或者說,蘇軾的樂觀曠達,主要表現并非對外界事物的征服,獲得一種崇高感的自豪與尊嚴,而是一種與外界事物保持一致,順應自然的一種優美感的平和與寧靜。由于崇高感的喪失而失意時,優美感將其拖回積極向上。比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就是如此,在難以克服的自然威力面前,只有選擇從容淡定,才是上上之策,所謂“何妨吟嘯且徐行”是也。

  蘇軾《赤壁賦》欣賞

  宋代: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 通:憑)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 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著與明月有關的文章,歌頌窈窕這一章。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蕩,就如同憑空乘風,卻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飄飄然如遺棄塵世,超然獨立,成為神仙,進入仙境。

  這時候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簫的客人,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尾聲凄切、婉轉、悠長,如同不斷的細絲。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

  蘇軾的容色憂愁凄愴,(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曲調)為什么這樣(悲涼)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蒼翠。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執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代梟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捕魚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我們)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我們)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沒有窮盡。(我想)與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我)知道這些不可能屢屢得到,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蘇軾說:“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并沒有增加或減少。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享用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時候。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盡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高興的笑了,清洗杯盞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墊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顯出白色(指天明了)。

【蘇軾《赤壁賦》的美學闡釋】相關文章:

蘇軾《赤壁賦》01-25

蘇軾的《赤壁賦》05-12

蘇軾的赤壁賦05-12

蘇軾赤壁賦09-07

品讀蘇軾赤壁賦12-13

蘇軾《赤壁賦》的賞析04-12

蘇軾赤壁賦原文05-12

赤壁賦 蘇軾 教案05-12

蘇軾的前后赤壁賦05-12

蘇軾的前后《赤壁賦》06-03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欧美最大在线观看 | 日韩v欧美v中文在线 | 性色的视频网站在线播放 | 亚洲高清aⅴ日本 | 亚洲精品一级Av在线播放 |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