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赤壁賦》教案模板合集七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赤壁賦》教案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赤壁賦》教案 篇1
【 教學設想 】
《赤壁賦》文筆優美,文采飛揚,駢散結合。寫景部分精警凝練,形象鮮明。議論部分自由豪放,恣肆雄健。許多句子都是流傳千古的名句,特別便于學生誦讀。因此,我準備從讀入手,把欣賞品味語言作為重點,與學生進行賞析性交流,讓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在全文寫景、抒情、議論的巧妙融合中體會到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第一步:導讀。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整體感知,領悟品味,尋找自己喜歡的句、段,并稍作分析。這一步目的是為了熟悉課文,并且為下一步的鑒賞活動做準備。
第二步:自讀。學生多角度賞讀,品味細節,為理清全文思路作鋪墊。
第三步:憶讀。當堂背誦精彩語句,檢驗理解程度,為品鑒文章深層情感和思想旨趣預設伏筆。
第四步:研讀。通過悟讀關鍵語句,體會貫穿全文的意象,把握文章的深刻主旨。
【 教學重點 】
品味語言之美,把握旨趣之妙。
【 教學難點 】
文中辯理句子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觀點。
【 教學安排 】
一課時
【 教學準備 】
多媒體幻燈片
板書設計:
賞秋江月夜之美景
聽簫歌相和之哀聲
嘆吾聲須臾之悲情
悟變與不變之妙理
【 教學目的 】
知識目標:
掌握屬、斗、繆、釃、扁、藏等字的讀音規則以及幾個特殊句式。
能力目標:
1、 初步掌握誦讀的規則。
2、 學會多角度品析精彩語句,通過朗讀背誦提升效果。
3、 在理解文句深層含義的基礎上,領悟作者睿智超群的人生哲學。
德育目標:
1 、品味文中寫景抒情的名句,提升自己的文學品位和審美情趣。
2 、領悟作者高超的人生哲學,培養學生豁達開朗、樂觀進取的人生品格和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樹立積極的人生價值觀。
【 教學過程 】
一 、提問導入
歲月易逝,人生短暫。面對有限的人生,面對人生中的挫折與磨難,你有哪些感想?
二、檢查預習
屬、斗、繆、釃、扁、藏、藉
三、聽讀課文,品味欣賞
1 、品讀第一段中寫景的名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2 、品味第二段中寫簫聲的句子:“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3 、品析第三段中抒情的句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4 、品鑒第四段中議論說理的句子:“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四、理清思路,背誦語段
本文每段均有精彩語句,許多寫景、抒情、議論的名句都流傳千古,正是需要在反復朗讀中成誦。
五、鑒賞情感,研習旨趣
一問:為什么在第一段如此優美的景色描寫之后會有簫歌之悲產生?全文的情感是怎樣發展變化的?
二問:蘇子扣舷而歌中的“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和情感?
三問:蘇子“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體現了他怎樣的人生態度?
六、課堂延伸,拓展思維
呼應開頭提問:學習了《赤壁賦》一文,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東坡?從他身上你學到了什么?
《赤壁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赤壁賦》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后,處在事業和人生的低谷,閑暇與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內心苦悶憂憤而寫的一篇游記。文章雖然采用賦體的形式,但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及由景物引發思想情感的復雜變化和最后作者曠達人生境界的呈現,使文章具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體會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3、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曠達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2、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曠達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設想:立足文本以朗讀為依托,抓住關鍵問題師生研究探討。
教學法:朗讀法,研討法,圈點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讀到“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時,我們看到了一位享受閑適的蘇軾;讀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時,我們認識了一位充滿理趣的蘇軾;讀到“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時,我們讀出了重情而傷痛的蘇軾;而讀到“大江東去,浪淘盡”時,我們更能感受到一位豪邁而曠達的蘇軾。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人生經歷,同一個創作個體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質,那么通過《赤壁賦》的學習,我們從中又能品出一個什么樣的蘇軾呢?(板書課題)
文體介紹:“賦”以楚辭為源頭,到了荀況才有定名。它出現在戰國后期,到了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種文體一般描繪客觀事物,極盡夸張鋪排之能事,形象絢麗,規模壯闊動人,多采用主客問答的方式行文。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者,鋪也;鋪采摛(chī)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指賦的內容;鋪采摛文,指賦的形貌。賦在藝術表現上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理。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泛讀課文,解決句讀。2、設置問題,學生參照課文注釋自由朗讀課文。
圈點法勾畫文中寫景、議論和抒情的語句;文章寫作的主要內容;文章感情變化的脈絡,梳理文章結構。
明確:文章采用明暗線結合的方式,即明寫泛舟宴樂,暗寫自己心境由“樂-悲-喜-笑”的變化過程。通過夜游時的所見所感來抒發人生的感慨。按照這樣的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月下泛舟(1),憑吊古今(2-3),闡述哲理(4-5)。
3、提示重要的文言知識
(1)通假字:①舉酒屬客 (屬-囑)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憑)③山川相繆(繆-繚)④舉匏樽以相屬(屬-囑)
(2)活用詞:①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動用法)②順流而東也 東:東去(名作動)③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以……為伴侶,以……為朋友(意動用法)
(3)特殊句式:①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②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謂語省略,省略句)⑤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說明:文言文的學習重點在于積累,以此儲備一定的知識,借以提高文言文閱讀的能力。當然一篇文章中的'知識點很多,這里提列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知識點,對學生起到一種學習引領的作用。)
三、品味課文,突破重難點 品味景色之美,體味景中之情:
1、齊讀第一段,畫出寫景的句子。2、研討:作者筆下的月夜赤壁景色如何?試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表現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月夜泛舟赤壁,一襲月光瀉在這萬頃碧水之上,如煙霧般籠罩在江面,清風徐徐吹來,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開闊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朧,如夢似幻,真可謂清風與明月交織,露珠與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真是風月無邊,秋景如畫。
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情畫意總關情”。在這清幽朦朧的景色中,主人公可以“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從而表現出作者泛舟秋江欣賞美景的愉悅心情;作者在遼闊江面上泛舟,仿佛凌空乘風而行,簡直就要脫離人世,升入仙境。如此之美景令人心曠神怡,而在這良辰美景中又可以飲酒賦詩,真是“除卻詩酒何所癖,獨于山水不能廉”。美景、美事,帶來美的感受,此乃“山水之樂、詩酒之樂”。
3、學生自由朗讀第二段,品讀情感的變化,研討以下問題:
(1)主客各自是怎樣表現的?(2)作者對主客的思想傾向如何?
明確:面對良辰美景主人是“飲酒樂甚,扣弦而歌”且美夢隨之而至;而客人似有不解風情之味,在良辰美景之中,他卻以哀婉的嘯聲傳達出悲涼和凄清之音。而文章的感情正是由此發生逆轉,由樂過渡到下文的悲。
4、個人朗讀第三段,品味文中之“悲”。(1)指導學生朗讀本段,注意情感的把握。(2)介紹文章寫作的背景,為品味文中之“悲”做準備。(3)結合文章具體語句看看作者在悲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悲情?
明確:從文章的內容看,作者之“悲”由三個方面的感觸引發:
江山風物觸發蘇軾聯想到歷史人物——曹操——當年何等英雄,而一句“今安在哉?”筆鋒陡然一轉,就是這么個一世之雄,隨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情感跌入谷底,此一悲也――英雄安在;英雄人物尚且如此,那么被貶謫黃州的蘇軾情況又是怎樣呢?“漁樵江渚,侶魚蝦友麇鹿;駕扁舟,舉匏樽以相屬”,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以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以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作為有著獨步古今才華、遠大抱負和政治才干的蘇軾,卻報國無門,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此二悲也――人生短暫,事業無成;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現實的無奈,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為一體,讓人生永駐,歲月常在,甚至獲得永恒:“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然而,“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這是理想與現實沖突的悲哀,此三悲也。(此處結合當時背景來談作者何以會產生這種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哀之嘆。)
《赤壁賦》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學習目標
①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
②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③掌握文中實詞和虛詞用法、文言句式的特點。
2、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
3、德育滲透目標
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簡介“賦”與《赤壁賦》的知識
賦,始于漢代,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總結了賦的特點:“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鋪采摛文”指賦中運用大量華麗的語句,張揚文采,從不同的方面描寫事物,不厭其詳,不厭其細;“體物寫志”指賦的內容要有所依托不能無病呻吟,要體現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漢代有名的賦,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賈誼的《鵬鳥賦》、張衡的《二京賦》等。
賦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在漢代是鋪張揚厲、繁縟富瞻的,稱為大賦;到了六朝講究對仗工穩,字句整飾,叫做律賦;宋代則突破聲律的限制,揮灑自如,具有靈活性,叫做文賦。蘇軾的這篇《赤壁賦》是宋代文賦的代表作,融詩、賦、文一體,或描寫、或敘述、或抒情、或議論,都能做到自然和諧統一。
二、字詞句梳理
1、通假字:
①舉酒屬客 屬——囑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馮——憑
③山川相繆 繆——繚
④舉匏樽以相屬 屬——囑
2、活用詞:
①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動用法)
②順流而東也 東:東去(名作動)
③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以……為伴侶,以……為朋友(意動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萬頃之茫然 (定語后置)
②何為其然也? (賓語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 (賓語前置)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
(謂語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羨乎! (賓語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判斷句)
4、成語:
遺世獨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橫槊賦詩、一世之雄、滄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盤狼藉
三、誦讀課文
教師范讀,學生自讀,抽讀。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段
1 讀,正音。
2 按時間、地點、環境、活動、感受找出相關的句子;突出歡樂;表達方式是敘述。
二、學習第二段
1 讀,正音。
2 教師引導。
歌:歌唱,歌詞,歌聲。
簫聲:怨、慕、泣、訴;突出悲涼。
三、小結兩段
組織朗讀。
① 全體齊讀兩段,要求不錯一字,讀出感情。
② 分男女生讀,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丟開課本試背。
四、學習第三段
1、讀,正音。
2、思考、討論:
寫曹操的句子要說明什么?寫“吾與子”的句子要說明什么?客人哀嘆的.句子又說明什么?這些與蘇軾被貶有什么聯系?
3、交流、講解明確
①寫曹操的句子在于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有志而無為者呢。這幾句重點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的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的憂思悲緒上。
②寫“吾與子”的句子意在說明我們這些小人物“渺滄海之一粟”,不可能與曹操那些大人物相比,他們尚且煙消云散,我輩更是如此,由此引發悲思。
③客人哀嘆的句子重在說明人生短暫,羨慕長江永恒。
④聯系:蘇軾借游客之口表達自己被貶后的消極、悲觀的思想情緒。
4、小結
曹操:而今安在哉
何為其然也 吾與子:浮游于天地,滄海之一粟 消極悲觀
的思想情緒
哀吾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四段
1、讀
2、理解蘇子的回答
水——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月——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變——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變是永遠的)
不變——物與我皆無盡也(物與我都是永恒的)
取——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取自然萬物為我所用)
莫取——非吾之所有,非一毫而莫取(不再挾仙遨游,抱月長終)
3、蘇子的回答與他被貶有什么關系?
雖然被貶身處逆境而能夠能夠從多角度看問題,能夠把自己從哀嘆人生短暫、羨慕長江無窮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不強求有所得,豁達、隨緣地對待生活對待人生。由此可以看到作者在逆境中仍然樂觀的一面。
4、這一段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么?
議論。
二、學習第五段
問題:在人生身處逆境需要樂觀以后,游客的態度有什么變化?表達方式主要是什么?
轉悲為喜,達到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敘述。
三、總結全文
1、怎樣理解文中的“客”?
“客”就是蘇子,蘇子就是“客”。蘇子在以“客”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思想的一個方面,又在以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思想的另一個方面。
2、全文感情發展的脈絡是怎樣的?
樂(因景美、活動有趣而樂)
悲(因簫聲悲涼引起對人生逆境的感慨而悲)
喜(在問答中郁積的情結得到舒解,站在哲理的高度認識人生,暢然釋懷而喜)
3、理解文章的表達方式
開篇敘述,中間以問答的方式議論,結尾再敘述。
《赤壁賦》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對精晶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手法,辨別高下優劣。
三、德育滲透目標
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蘇軾歌詠赤壁的兩賦一詞,都是膾炙人口的詩文多篇。與《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鑒賞相聯系,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了解主客問答這一賦體傳統手法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是理解鑒賞上的難點。
解決辦法:
1.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經歷,并把兩賦一詞揉合起來理解,力求知人論世,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
學生活動設計
1.第一課時,先誦讀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點誦讀一、二段,體會景、事、情交融的藝術境界,把握課文情感發展的脈絡。
2.第二課時,重點誦讀主客問答部分,深思其中蘊含的情感與哲理。
《赤壁賦》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熟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系。
2、語言運用的妙處。
教學課時:二課時
一、作者背景:
蘇軾出身于一個比較清寒的文人家庭,從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尤其是在父親蘇洵由發奮讀書而入仕的影響下,早年便‘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蘇軾中進土,年方21歲,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廳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條顛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危機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變法改革,青年蘇武也積極參與其中,多次上書并提出“豐財”、“強兵”、“擇吏”的建議雖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對改革應采取溫和態度的政治主張和坐而論道的書生意氣。使他沒有認識到當時豪強兼并土地帶來的對會危機,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時,蘇武傾向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反對新法,從而卷入了上層政治斗爭的旋渦,成為統治集團內部權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他諷刺新法的詩句進行誣陷。“烏臺”即御使府),后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滿黃州團練副使。從“烏臺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訪惶,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自號“東坡居士”,并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政局發生變化,新黨失勢,舊黨執政,蘇軾被召還朝任翰林學士等職;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處,并在實際中實施,當舊黨要廢除一切新法時,他又挺身而出主張對新法“參用所長”,因而被誣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擠。及至哲宗親政后,新黨再度上臺,又以詩人曾依附舊黨為名將年近六旬的詩人貶嶺南惠州,再貶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蘇軾終于遇赦北歸,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兩個月,詩人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頗有幾分英雄末路美人遲暮的空漠之意和蒼涼之感了。
縱觀蘇軾一生,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無數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折鑄煉了詩人宏大曠達胸懷—尤其當我們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賦,始于兩漢魏晉,劉翩在《文心雕龍》中就總結了賦的特點:“賦者鋪也,鋪采搞文(舒展散布),體物寫志也。”例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賈誼的《鵬鳥賦》,張衡的《兩京賦》等。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是意境創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寫優美自然,抒發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作風格L達到爐火純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導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板書課文題目
三、教師配樂朗誦全文,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奏,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四、朗讀課文,疏通字詞
五、學習第一段,并思考:
l、這是“賦”正文前一段簡短的敘事,可分幾層?
提示:可分三層
2、本段展示了怎樣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①第一句,點明時間、人物。地點。這是寫賦的正規筆墨,如一篇長詩前的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寫景,后句敘事,為月出之前的情況。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為先寫景后敘事,為月出之后的情況。
2、本段展示了一種與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確文、迎風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悅為主。
六、學習第二段并思考:
1、本段可分幾層?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提示:可分兩層。
①寫作者的歌聲;
②寫客人的蕭聲。
本段營造了一種主客之間蕭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嘻”從何體現,與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提示:本段的“喜”由主人“飲酒樂甚,扣舷間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這樣寫可為下層轉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提示:“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4、本段的“悲”從何體現?作者是怎樣描寫蕭聲之悲的?
提示:本段“悲”從客人悲涼的蕭存。體現 作者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蕭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
5、本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提示:轉折過渡
七、學習第三段并思考:
1、本段主要寫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提示:本段寫“客”的回答,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
2、“客”是如何抒發當時的情懷的?本段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
提示:“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
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恒,哀嘆人生短暫,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雖為客語,實際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
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曾、周兩人,更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的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的憂思悲緒上;還有這一段的對比是為了寫“悲”,不是為了寫人生短暫。
一般的人,在憂患與人生短促和虛空時,他會怎么做?
喝酒,及時行樂。像曹操《短歌行》中說的:“何以解憂?(眾生齊念)唯有杜康!” 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以后,不是接著說:“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詩人韋莊也說過:“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但蘇軾不用此法。他認為舉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學上的“解脫”,所以雖然他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而是沿用賦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于無益的悲觀,憑仗哲學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隨之而轉出了一個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與豪放風格并不矛盾。
八、學習第四段并思考:
1、本段主要寫什么內容?感情色彩如何?
提示:感情變為喜悅。主要寫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如何闡發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提示: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開頭的寫景和客的笑話,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
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
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
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3、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提示:作者的某些語言容易被誤解為及時行樂,但這種思想并未從文章中直接反映出來,作者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一個人不要發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并不現實防幻想境界;而應適應現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
作者的這種觀點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但這種觀點并非科學,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殺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總之,在當時的背景下,作者的觀點還是積極的。
4、從什么角度說明不必羨慕宇宙的無窮?
從“變與不變”的角度。
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
從不變的角度,我和萬物都是永恒的。 以水和月為喻的一段議論,可以看出佛教禪宗對蘇軾的影響。
《赤壁賦》教案 篇6
一、教學目的: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熟讀并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
1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系。
2語言運用的妙處。
三、教學課時:二課時
一.作者背景
蘇軾出身于一個比較清寒的文人家庭,從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尤其是在父親蘇洵由發奮讀書而入仕的影響下,早年便‘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蘇軾中進土,年方21歲,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廳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條顛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危機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變法改革,青年蘇武也積極參與其中,多次上書并提出“豐財”、“強兵”、“擇吏”的建議雖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對改革應采取溫和態度的政治主張和坐而論道的書生意氣。使他沒有認識到當時豪強兼并土地帶來的對會危機,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時,蘇武傾向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反對新法,從而卷入了上層政治斗爭的旋渦,成為統治集團內部權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他諷刺新法的詩句進行誣陷。“烏臺”即御使府),后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滿黃州團練副使。從“烏臺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訪惶,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自號“東坡居士”,并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政局發生變化,新黨失勢,舊黨執政,蘇軾被召還朝任翰林學士等職;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處,并在實際中實施,當舊黨要廢除一切新法時,他又挺身而出主張對新法“參用所長”,因而被誣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擠。及至哲宗親政后,新黨再度上臺,又以詩人曾依附舊黨為名將年近六旬的詩人貶嶺南惠州,再貶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蘇軾終于遇赦北歸,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兩個月,詩人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頗有幾分英雄末路美人遲暮的空漠之意和蒼涼之感了。
縱觀蘇軾一生,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無數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折鑄煉了詩人宏大曠達胸懷——尤其當我們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賦,始于兩漢魏晉,劉翩在《文心雕龍》中就總結了賦的特點:“賦者鋪也,鋪采搞文(舒展散布),體物寫志也。”例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賈誼的《鵬鳥賦》,張衡的《兩京賦》等。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是意境創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寫優美自然,抒發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作風格L達到爐火純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導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板書課文題目
三.教師配樂朗誦全文,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奏,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四.朗讀課文,疏通字詞
五.學習第一段
思考:(l)這是“賦”正文前一段簡短的敘事,可分幾層?
(2)本段展示了怎樣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l)可分三層
①第一句,點明時間、人物。地點。這是寫賦的正規筆墨,如一篇長詩前的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寫景,后句敘事,為月出之前的情況。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為先寫景后敘事,為月出之后的情況。
(2)本段展示了一種與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確文、迎風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悅為主。
六.學習第二段
思考:(1)本段可分幾層?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2)本段的“嘻”從何體現,與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3)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同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4)本段的“悲”從何體現?作者是怎樣描寫蕭聲之悲的?
(5)本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1)可分兩層:①寫作者的歌聲②寫客人的蕭聲,本段營造了一種主客之間蕭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喜”由主人“飲酒樂甚,扣舷間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這樣寫可為下層轉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4)本段“悲”從客人悲涼的蕭存。體現作者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蕭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
(5)轉折過渡
七.學習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寫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2)“客”是如何聞發當時的情懷的?本段是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的?
(1)本段寫“客”的回答,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
(2)“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恒,哀嘆人生短暫,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雖為客語,實際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
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曾、周兩人,更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的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的憂思悲緒上;還有這一段的對比是為了寫“悲”,不是為了寫人生短暫.
一般的人,在憂患于人生短促和虛空時,他會怎么做?
喝酒,及時行樂。像曹操《短歌行》中說的:“何以解憂?(眾生齊念)唯有杜康!”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以后,不是接著說:“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詩人韋莊也說過:“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但蘇軾不用此法。他認為舉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學上的“解脫”,所以雖然他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而是沿用賦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于無益的悲觀,憑仗哲學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隨之而轉出了一個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與豪放風格并不矛盾。
八.學習第四段
思考:(1)本段主要寫什么內容?感情色彩如何?
(2)作者是如何闡發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l)本段的感情變為喜悅。主要寫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開頭的寫景和客的笑話,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3)作者的某些語言容易被誤解為及時行樂,但這種思想并未從文章中直接反映出來,作者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一個人不要發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并不現實防幻想境界;而應適應現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作者的這種觀點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但這種觀點并非科學,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殺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總之,在當時的背景下,作者的觀點還是積極的。
從什么角度說明不必羨慕宇宙的無窮?
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我和萬物都是永恒的。以水和月為喻的一段議論,可以看出佛教禪宗對蘇軾的影響。他認為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個人類,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恒存在的。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后又回到了“樂”上來。
八.學習第五段。
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2)這樣結尾有什么深刻含義?
(3)結合全文,應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1)本段感情色彩為”呂”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c主要寫客人聽了蘇子的話,身心釋然,主客開懷暢飲,興盡酣睡。
(2)這樣結尾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滴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3)“主”“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
九.概括
課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荒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轉移到關于人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寫出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表現出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也是課文的感情線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
十.藝術鑒賞
1.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蘊涵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抒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韻和對鍋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科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仍不同,它的書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將末,雖都押韻,但換的較快,而且換的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立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形象優美、善于取智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好聲的幽咽哀婉:“其聲鳴鳴然,如想如幕,如泣如訴,余音禁裊,不絕如縷。舞的區之游故,泣抓舟之合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十一.閱讀
赤壁賦》賞析
《前赤壁賦》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復雜的心情。
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游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
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
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
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最后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托。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賦分三層意思展開,一寫夜游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發,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又借景說理、寓理于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這種賦稱為文賦。《前赤壁賦》除采用賦體傳統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力很強。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發展。
附內容結構表:
第一段:夜游之樂---
美事:
美景:
美感:
第二段:主客異現---
主人:樂甚、歌之、美夢
客人:嗚然、舞蛟、泣婦
第三段:樂極生悲---
生活空虛
生命短暫
歡樂難久
第四段:因悲生悟---
變換角度
摒棄貪欲
及時行樂
第五段:隨遇而安----
《赤壁賦》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了解“賦”這種文體的特征,鑒賞音韻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鑒賞古代散文的能力,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
3.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語言之美。
2.體會景、情、理的交融,品鑒技巧之美。
教學方法:
誦讀和鑒賞運用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語設計
在日本的千葉,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立著這樣一塊石碑,上面寫著這樣兩個字:蟲二。許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說這兩個字應分別加上兩個邊框,讀為“風月無邊”,是盛贊此地之美的。
而我們今天要鑒賞的《赤壁賦》,就是借詠無邊風月而抒懷的。文章的作者是蘇軾。
二、展示賞析重點
1.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語言之美;
2.體會景、情、理的交融,品鑒技巧之美。
三、教師范讀課文
目標:訂正字、詞的讀音
關注作者感情的變化
四、師生共同解讀賞析(重點、難點)
·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琢磨段與段之間的關系,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清本文的線索。
·解讀賞析(重點:第一、三、四段)
第一段:景(以學生的活動為主)
逐層設疑:
第一段作者寫的是什么內容?
是什么樣的景?
看到這樣的景會有什么樣的心情?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景月出東山徘徊斗牛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
寫得真美!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果然秋景如畫,風月無邊,一路樂景。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們真的很佩服蘇軾:“除卻詩酒何所癖,獨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這美景激發了作者的心曠神怡之情。此一樂也:山水之樂,詩酒之樂。再來欣賞一遍。(全體女生讀)
·知人論世
以第二段(過渡段)為契機介紹蘇軾的`人生經歷,重點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鋪墊。
第三段:情
·歌聲和簫聲引發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內容是什么呢?
·學生齊讀、體會
·學生自己看書思考、分類
·相互借鑒、爭辯、質疑
·教師點撥、師生共同總結。
無枝可依
情英雄安在悲
人生無常
第四段:理(在誦讀中理解、品味語言)
·他怎樣來排遣這種悲苦郁悶之情呢?
盈虛有數物我無盡理
清風明月與子共適
·這樣深奧的道理,遠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們讀來并不感到晦澀難懂,為什么?(引導學生品味語言)
補充《定風波》幫助理解。
·你認為當時真的有這樣一場主客答問嗎?
·學生暢談感受、認知,教師明確:
主客答問是賦的傳統手法;
蘇軾借此抒懷,有無并不重要。
教師強調:
正是用這種觀點看待萬事萬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脫。回歸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靜、氣氛清新的清風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說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隨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嘗不是一種苦難后深悟的曠達。思想矛盾解決了,心胸也隨之曠達超脫起來。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掃悲傷而變得開朗樂觀----主客暢飲,酣睡達旦。
·總評蘇軾:展現其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五、賞析構思選材技巧
重點: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明確:
常言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懷了世俗的歡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后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達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那么,前后兩“樂”相同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如下圖:
景(樂—山水之樂)理(樂—達觀之樂)
情(悲)
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于理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教師強調: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其間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不離眼前景;議論、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
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于理。
今天我們重讀此篇佳作,無論是作者的文學才華,還是他的人格品質,都讓我們感到: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六、研究性學習
比較閱讀;
蘇軾《后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
《記承天寺夜游》
參考篇目:
林語堂《蘇東坡傳》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板書設計)
赤壁賦
蘇軾
景(樂—山水之樂)理(樂—達觀之樂)
情(悲)
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于理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