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案模板集錦8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赤壁賦》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賦》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了解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
3、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辯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學習文言句式。
2、了解情感基調在 主客問答之間的跌宕起伏。
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人生“最難耐的是寂寞,最難拋的是榮華,從來學問欺富貴,真文章在孤燈下”。這段話是今年已入選為國家優秀經典劇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臺詞。我認為它同樣可以用來概括蘇軾在黃州期間那段苦難而又不平凡的經歷。蘇軾因“烏臺詩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被人押著來到滿目荒涼的黃州,一代名人與魚蝦麋鹿為友,與樵夫漁民為伍,蘇軾感受到了有生以來從未有過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來到人們傳說中的古戰場赤壁,去寄情山水、憑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暫,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為他苦難多變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詮釋。那么今天就讓我來欣賞其中的《前赤壁賦》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這位大文豪的心路歷程吧!
。ㄗⅲ孩訇P于烏臺詩案 ②此處“赤壁”)
關于烏臺詩案
烏臺,漢書《朱博傳》記御史臺中有柏樹,野烏數千棲居其上,因稱御史臺為“烏臺”。
元豐二年,( 107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臺的官吏奉命從汴京趕到湖州衙門,當場逮捕了蘇軾,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從六月以來,權監察御史里行(權,代理;里行,見習)何正臣、舒亶 ( d ǎ n ),國子博士(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的官員)李宜,權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述彈劾蘇軾。他們摘出蘇軾的一些詩文認為是“譏諷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輿”(皇帝的代稱)。“無尊君之意,虧大忠之節”。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臺審理。這就是聞名于世的烏臺詩案。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 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所以這里所說的赤壁,不是三國時赤壁之戰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魚縣東北。作者在這里只是觸景生情,借題發揮而已。
。ǘ、作者介紹: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眉山(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成員。他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中了進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受到排擠,后又因寫詩諷刺而被以“新法罪”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到司馬光執政時,盡廢新法,蘇軾也激烈反對。王安石、司馬光死后,他又因統治集團內部的傾軋而被一貶再貶,最后貶到了海南島,直到63歲遇赦北歸,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學藝術領域里,蘇軾詩詞、散文、書畫無一不精。他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齊名,號稱宋代四大書法家。他論畫主張神似,擅長畫竹。
在思想上,蘇軾博通經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賈誼、諸葛亮等經世濟時的人物。曾多次上書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長期擔任地方官期間,在“仁政愛民”的思想指導下,做了許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愛陶淵明,喜讀《莊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經歷了兩次沉重的打擊,對莊子的思想容易產生共鳴,表現在:一是曠達超脫,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極出世。這也是形成蘇軾世界觀復雜化、經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家的世界觀必然會影響到他的創作實踐,從而形成自身的藝術個性和藝術風格。在蘇軾的文學作品中就明顯地留下了莊子影響的痕跡。莊子散文洋恣肆,富于浪漫主義色彩,而蘇軾散文也具有縱橫捭闔、揮灑自如的氣勢,他的《前赤壁賦》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蘇軾散文還在《孟子》、《戰國策》以及賈誼、陸贄等人作品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形成自己的特色。他的論政、論史的散文,大多筆力雄健,有行云流水之勢,因而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歐陽修領導的復興古文運動的主將。
二,聽課文錄音,注意生字詞和斷句并對文章有個整體的感知。
A、(因為這是一篇散文賦)“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賦是一種專事鋪敘的用韻散文,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講究文采,以鋪陳為能事。賦體經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佳作!肚俺啾谫x》是散文和韻文的結合,既有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筆法。句式有長有短,既整齊又參差,同時又以賦的形式出現,如通篇換了12 次韻,以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作者的思想,主張,也采用了不少對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韻文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梢哉f這是蘇軾對賦體的一個創新和突破。
B、字詞注音:
1、壬戌( rén xū) 10、釃酒( shī)
2、桂棹( zhào) 11、橫槊( shu3、余音裊裊( niǎo) 12、漁樵( qiáo)4、幽壑( hè) 13、扁舟( piān )5、嫠婦( lí) 14、匏樽( páo) 6、愀然( qiǎo) 15、蜉蝣( fúyó)7、山川相繆( liáo) 16、無盡藏( zàng)8、舳艫千里( zhú lú) 17、狼籍 ( jí)9、旌旗( jīng) 18、枕藉 ( jiè)C解釋重點字詞,疏通文意。
1、分別請學生起來朗讀并單獨翻譯各節。
2、師提示、糾正、補充、答疑、解釋重點字詞,疏理文意。
內容詳解
前 赤 壁 賦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游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頌《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濛濛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江在曠遠啊,船兒象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果的神仙。
這時候,喝著酒兒,心里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笨腿酥杏袝刀春嵉,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象含怨,象懷戀,象抽泣,象低訴。吹完后,余音悠長,象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里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么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占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本是一時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只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愿與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愿望是不能突然實現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我對客人說:“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缺,但它終于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容不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么呢?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雖說是一絲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作業:熟讀課文,以書面形式把課文翻譯一遍。
第二課時:
一,齊讀文章,進入鑒賞。
A、把握內容結構: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人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腿藦难矍暗拿髟隆⒔、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B、研讀討論:
問題一:
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飲酒樂甚——→愀然——→喜而笑
。 )——→(悲)——→(樂)
問題二:
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為何而樂?
樂: 清風明月、水天一色
。ň懊溃╇鼥V迷離、羽化登仙
問題三:
蘇軾的悲又從何而來?
從歌聲中來 (政治失意)
從簫聲中來 (簫聲幽怨)
從歷史人物中來 (人生無常)
從個人境遇中來 (生命短暫)
問題四:
蘇軾又是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的?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說明分層理由;分別用一對表示矛盾關系的詞語來概括層意。
可分為兩個層次:
一:變與不變
二:取與不。ㄗ⒁庾プ 扒曳颉钡汝P鍵性詞語來理清思路)
2、從文中找出蘇軾關于水、月、人“變與不變”的詞句,并深入理解。
變 不變
逝者如斯 (水) 未嘗往也 (水)
盈虛者如彼(月) 卒莫消長也(月)
時刻在變 (人) 無盡也 (我)
。ㄋ⒃、人都是既變又不變的)
3、比較客與蘇軾關于物和人在“變與不變”的問題上,觀點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 人
客: 無窮 不變 須臾 變化 (片面) (悲)
蘇軾: 物與人都是既變又不變 (全面)(喜)
。ㄓ萌娴挠^點去看待事物、分析問題,這是一種理性的思辯。)
4、請學生從已學過的課文中,尋找事例來證明“變與不變”之理。
5、分析第二層“取與不取”
取 不取
清風明月 非吾之所有
。ù笞匀皇且徊繐嵛咳诵撵`、開闊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啟迪人智慧的百科全書。)
小結:蘇軾的悲情從哲學思辯中、從自然美景中解脫了出來,這種理性的思辯使他樂觀曠達。
作業:試著背誦課文,并感知蘇軾的情懷。
第三課時:
大家一起來背誦《赤壁賦》
一,重點字詞
1、一詞多義
。1)歌
A、扣舷而歌之。(動詞,唱。)
B、歌曰。(名詞,歌詞。)
C、倚歌而和之。(名詞,歌聲。)
(2)望
A、七月既望。(名詞,陰歷的每月十五日。)
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
。3)下
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克,打下。)
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詞,位置低的,與“上”相對。)
。4)如
A、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像,動。)
B、縱一葦之所如。(往,到,動。)
。5)之
A、哀吾生之須臾。(助詞,主謂之間不譯。)
B、惟江上之清風。(結構動詞,的。)
C、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D、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不譯。)
(6)乎
A、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動詞,形容詞詞尾。)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助詞,用于句末,相當于“嗎”。)
C、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7)于
A、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詞,表被動。)
C、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8)固
A 固一世之雄也 (本來)
B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險固)
C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使動,使……穩固)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頑固)
。9)適
A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享有)
B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到)
C 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女子出嫁)
D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山丘 (適合)
E 適得君府書,明日來臨汝 (剛剛,才)
F 適大病,不能行 (適逢)
。10)逝
A 逝者如斯,而未嘗為也 (流逝)
B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通“誓”,發誓)
C 淑爾遠逝,往來翕忽 (去,消失)
D 時不利兮騅不逝 (跑)
。11)曾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
B 曾不知老之將近 (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
(12)茍
A 茍非吾之所有 (假如)
B 欲茍順私情 (假如)
(13)雖
A 雖一毫而莫取 (即使)
B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雖然)
2.通假字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屬”通“囑”,讀zhǔ,勸人喝酒。)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馮”通“憑”,乘。)
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繆”通“繚”,盤繞。)
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籍”通“藉”。狼藉,凌亂。)
舉匏樽以相屬 (通“囑”,勸酒; “尊”同“樽”,酒杯)
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籍”同“藉”擊空明兮泝流光 ——“泝”同“溯”,逆水而上
3.詞類活用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方位名詞“西”“東”作狀語,可譯為“向西,向東”)
舞幽壑之潛蛟。(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婦。(泣,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伴侶。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朋友。)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向南,名詞作狀語。)
順流而東也 (名作動,可譯為“向東進軍”)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破:形容詞做動詞,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動詞,攻下.)
正襟危坐(使動用法)
二,句式和修辭
①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介賓后置)
②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修辭:對偶)
③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句式:介賓后置)
、芸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句式:定語后置)(修辭:對偶)
⑤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修辭:對偶)
⑥客有吹洞蕭者(句式:定語后置)
⑦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
⑧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修辭:對偶)
記敘夜游赤壁所見之美、所感之快、所聞之妙,引出下文主客問答 ①“何為其然也?”(句式:賓語前置)
、诖朔敲系轮в谥芾烧吆?(句式:被動句式)
③而今安在哉?(句式:賓語前置)
④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句式:介賓后置)
、輦H魚蝦而友糜鹿(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
、揆{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修辭:對偶)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修辭:對偶)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修辭:對偶)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修辭:對偶)
概括段意:
主客問答:(之一)感慨生命短暫,英雄難覓;長江無窮,自然永恒(悲觀消沉的人生觀)
、俣趾瘟w乎?(句式:賓語前置、反問)
②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修辭:對偶)
③相與枕藉乎舟中(句式:介賓后置)
、芷埛俏嶂,雖一毫而莫取(句間關系:假設)
概括段意:
主客問答:(之二)物與我皆無盡也,何羨之有;
清風明月用之不竭為我共食,其樂融融
(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三,[小結]
《前赤壁賦》是蘇軾的一篇名作,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它寫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文章通過物描寫和主客對答,表現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悵苦悶和抑郁心情,同時也顯示出作者自我解脫的曠達胸襟。
延伸:
蘇軾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
人格魅力:辯證處世、正直進取、曠達樂觀、真純淳樸、胸懷天下等
文學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詩:“蘇黃”(蘇軾、黃庭堅)
詞: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辛”(蘇軾、辛棄疾)等
文化遺產:
書畫成就 :“宋四家”(蘇軾、蔡襄、黃庭堅、米芾)
《前赤壁賦》被董其昌譽為“《蘭亭》之一變也”)
食文化(東坡肉等) 酒文化(自釀養生酒)
茶文化(自制紫砂壺) 服飾文化(東坡帽、東坡巾等)
為官政績:
疏浚西湖、修建蘇堤、 興辦醫院、學校等為民辦的實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澤被后世。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背誦全文
3、課外閱讀作家余秋雨散文《蘇東坡突圍》,分析“東坡境界”。
《赤壁賦》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了解“賦”的特點,了解蘇軾的賦的風格。
2、理解本文情、景、理渾然一體的特色
3、體會作者深刻的哲思內涵,了解作者儒道兼濟的復雜思想。[學習重點]1、通過主客問答,了解蘇東坡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2、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由樂——悲——喜的變化過程。
[學習難點]:
課文第五段的闡述哲理,特別是“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學習內容]
一、導語:
前面學習了文賦初期的典范之作杜牧的《阿房宮賦》,今天進一步學習文賦的代表作蘇軾的《赤壁賦》。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總結了賦的特點:“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崩缢抉R相如的《子虛賦》、賈誼的《鵬鳥賦》、張衡的《二京賦》等。和蘇軾的詩詞一樣,蘇軾的散文同樣具有寫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點;蛎鑼、或敘述、或抒情、或討論,都能做到自然和諧統一。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行云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彼纳⑽暮苌儆械褡粮彽暮圹E,其中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優美的散文。 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的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意境創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寫優美自然,抒發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作風格上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背景資料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束詩文。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后來蘇軾貶謫到黃州作團練副使。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實。他的前后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
三、字詞句梳理:
1、通假字:
、倥e酒屬客屬——囑
、诤坪坪跞珩T虛御風馮——憑
、凵酱ㄏ嗫娍姟 ④舉匏樽以相屬屬——囑
2、活用詞:
、傥栌嫩种疂擈裕轮壑藡D舞、泣:使……舞,使……哭泣(使動用法)
、陧樍鞫鴸|也東:東去(名作動)
、蹅H魚蝦而友麋鹿侶、友:以……為伴侶,以……為朋友(意動用法)
3、特殊句式:
、倭枞f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②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鄱癜苍谠?(賓語前置) )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謂語省略,省略句)
、荻趾瘟w乎。ㄙe語前置
、奘窃煳镎咧疅o盡藏也(判斷句)
四、文章內容:
第一節,寫作者和朋友泛游長江,盡情盡興。(景美——“樂”)
第二節,寫簫聲哀怨,使客人的情感驟轉。(由“樂”而“悲”)
第三節,吹簫客人論述了曲調哀怨的原因:
第四節,作者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1、天地萬物變與不變,只是兩種不同的認識而已。
2、人與天地萬物一樣,都是永存的,對天地沒有什么可羨慕的。
3、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無窮無盡的寶藏,共同享用。 三層意思表達了作者樂觀豁達的情懷。
第五節,客人轉悲為喜。(由“悲”而“喜”)
第一節介紹東坡游赤壁,作者寫出了清幽靜寂的自然景色和詩一般的境界,不由行沉醉其間,陶然忘憂,幻想羽化而登仙,由自然和諧的意境——心情“樂”甚。
由樂而忘情,不覺“歌”起來,卻歌出了屈原的“楚辭”,客和簫哀怨,曲折傳遞內心仍難以排遣的憂郁情懷,轉為抒“悲”情:哀……,羨……,如何解脫呢?接下來議論說理,表達樂觀曠達的理性美。
五、藝術特色:
1、 情、景、理融合: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結合。
2、 樂——悲——喜的情感變化;
3、 儒道兼濟的復雜思想。
余秋雨《山居筆記》:“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薄翱陀^景物只提供了一種審美可能,……蘇東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正是這種意味,使無生命的自然形式變成美,因此東坡不僅是黃州自然美的發現者,更是黃州自然美的確定者和構建者。”
六:布置作業
東坡兩次游赤壁,分別寫了《念奴嬌 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課外賞析《后赤壁賦》,并作比較分析。
《赤壁賦》教案 篇3
一、教學目的:
1 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 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 熟讀并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
1 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系。
2 語言運用的妙處。
三、教學課時:三課時
四、對本單元的整體思考:
本單元為古代散文,三篇之中《赤壁賦》文學色彩最為濃厚, 又在全單元甚至全書的最后。無論從單元編排的角度還是從三冊為“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教材編寫者建議用三課時教讀都是非常合理的。
對于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我認為既要考慮文學作品的本質特點,又要揣摩課文的個性特征。文學即人學,是人的感情、思想與自然(絕非僅僅是自然景物)、社會和諧共處,相互激活,相互欣賞,相互提高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必須要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時代背景,結合創作時具體的時間、地點來進行。對于這篇課文而言,則還需把握作者從1080年初貶黃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創作此賦期間情感思想起伏變化的心路歷程,把課文當作這條線上的一個點來理解。再一個,就是這篇課文的重難點,從編排上看,這也是整個單元的教學重點,起到收束整個單元的作用。最后,古代文學作品一般都是適合朗讀的,這篇課文要求全文背誦,積累是新教材、新大綱一個突出的重點,因此應該把朗讀、背誦貫穿到教學過程 之中完成,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教學過程
。ㄒ唬 引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板書課文題目
。ǘ 教師配樂朗誦全文,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奏,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三) 投影展示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1 著重體會景與情及內在聯系。
2 熟讀并背誦一、二段。
。ㄋ模 學習第一段
1 抽讀第一段,正音。
2 全體朗讀一遍。
3 劃出寫景的句子,兩人討論,形成一個整體畫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遠及近的順序,將這個畫面描述出來。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擬個簡單的提綱,目的在于通過想象再現東坡先生的此時此地此景。請一個同學描述。
4 投影一幅畫面小結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ㄎ澹 學習第二段
1 抽讀第二段,其他同學默讀并正音。
2 教師引導。如此幽美的自然環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請在此段找一個詞概括。
3 作者寫了飲酒放歌之樂后,接著寫誰?簫聲如何?請找四個詞概括,并分別組詞。(哀怨、思慕、啜泣、傾訴)
4 歌是歡樂的,而簫聲卻如此悲愁。此處有一個問題,從行文看,“主樂客悲”是明顯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卻說作者“力求排遣苦悶”,這個矛盾應該怎樣解決?請大家認真思考之后討論,用簡潔的語句表達出來。假如有難度,可結合提示中“作者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的傳統手法”這一句話思考。最后,引導學生認識到客的苦悶就是蘇子的苦悶,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的過程。 就在此處,作者的心情由樂轉悲了。
5 其實,作者的心情變化不僅僅體現在本文中,而是貫穿在被貶到黃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們來共同感受一下。投影兩詞:《卜算子》和《定風波》。教師簡述如下:第一首詞作于公元1080年初貶黃州之時。寫出了蘇軾經歷人生重大打擊后孤苦凄涼而又驚魂未定的感覺,與本文表達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詞寫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時的蘇軾已經能夠坦然面對甚至享受人生的風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而這些情感變化合在一起恰好說明了蘇軾抒寫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蘇軾的人生是真實的人生。
。 小結兩段
。ㄆ撸 下面我們利用剩余的時間背誦一、二段
1 對于古文,我們一定要做到在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
2 組織朗讀。
、 全體齊讀兩段,要求不錯一字,讀出感情。
② 分成兩組,各讀一段,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默讀。
③ 分男女生讀,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丟開課本試背。
④ 學生自讀三遍。
3 組織背誦。
① 教師投影背誦提示一,學生根據提示自背一遍,再齊背一遍。
② 投影背誦提示二,全體齊背一遍。
③ 抽兩位同學檢查背誦情況。
、 總結背誦方法:重點詞提示法;層理思路法;韻腳法;句式法;想象畫面法等。
。ò耍 小結本課,投影板書。
寫景 抒情
樂 悲
這節課我們共同感受了蘇軾初游赤壁的情懷,至于東坡先生為什么由樂轉悲,又為什么總是能很快超脫,答案就在下節課,后兩段蘇軾對人生的詮釋對我們會有更大的啟迪。
《赤壁賦》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指導預習,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利用工具書,自主疏通字詞句意的習慣。
2、通過課前預習、課中朗讀、課后練習,掌握文中重要實詞的含義,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導誦讀,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理解詞語、句意,熟悉課文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知人論世,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歷程及其原因,培養學生曠達樂觀、勇于面對坎坷戰勝困難的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第1、2、3點。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第4點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
1、借助注釋,利用工具書,疏通課文內容。找出對照注釋還不能理解的詞句,或問同桌,或課堂上提出共同探討。
2、早讀課反復朗讀課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介紹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赤壁賦》,其作者蘇軾,我們在小學、初中就已經接觸過,今天我要與大家講一個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蘇軾四十三歲的時候,因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隨時聽候發落。弟弟蘇轍、兒子蘇邁多方營救。某一天,蘇邁再次出去借錢,委托一個朋友給牢里蘇軾送飯。本來他們父子有一個約定:事情惡化宣判死刑之時就送魚進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蘇軾最喜歡吃的魚進去。蘇軾一看到是魚,大吃一驚,知死期將至,便寫下了兩首絕命詩請獄卒轉交給弟弟蘇轍。裝詩的信封通過監獄的最高長官傳到了當朝皇帝手上;实鄄痖_一看,是兩首絕命詩,(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須償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詩里寫的是對皇帝的忠誠與愿與弟弟世世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動;加上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立下了一個只有當朝皇帝知道的祖訓:不得誅戮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于是就釋放了蘇軾。蘇軾死里逃生,被貶到了黃州。該案史稱“烏臺詩案”。
經歷了“烏臺詩案”死里逃生的蘇軾,生活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靠微薄的俸祿養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幫助下,開辟了一片荒地耕種自給,這片地他取名為“東坡”,同時也自號“東坡居士”。居士原是對居家學道的佛教徒的稱呼,這里是指追求清高,對世事淡泊的人。可見蘇軾的思想有了非常大的變化。被貶到黃州的第四年秋、冬,蘇軾先后兩次游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了兩篇賦,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我們今天學的是第一篇,也稱“前赤壁賦”。
(板書:赤壁賦 蘇軾 無臺詩案 死里逃生 東坡居士 思想變化)
二、疏通字詞。
1、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補充強調一些讀音,幾個重點實詞及特殊句式,學生提出對照注釋不能理解的詞句,師生共同探討。
壬rén戌xū 屬zhǔ客 窈yǎo窕tiǎo 馮píng虛御風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橫槊shu 余音裊裊 niǎo
幽壑 hè 扁舟piān 嫠婦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繆liáo 舳zhú艫lú 旌旗jīng 釃shī酒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無盡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潛蛟: 舞,使……起舞,動詞的使動用法。
泣孤舟之嫠婦: 泣,使……哭泣,動詞的使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漁樵,打魚砍柴,名詞做動詞。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以……為伴侶。友,以……為朋友。名詞意動用法。
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句, 凌茫然之萬頃。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句,有吹洞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朗讀并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明確:樂——哀/悲——喜
2、初步明確朗讀的情感基調
“樂”的部分要讀得輕松愉悅;
“悲”的部分要讀得悲涼激昂;
“喜”的部分要讀得曠達灑脫。
2、聽錄音朗讀或教師范讀。生齊讀。
四、分析課文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找出寫景的美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ㄖ笇Ю首x,體會優美的意境)
2、齊讀第一段,找出寫事的美句。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指導朗讀,體會事情的高雅)
3、齊讀第一段,找出表達游玩時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指導朗讀,體會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課文第二段。
1、齊讀第二段,明確本段分為兩層,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重點分析第一層中“美人”意象!懊廊恕敝杆鶅A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
3、指導朗讀第二層,感受簫聲的悲涼。
作者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與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蕭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課時
復習導入
齊讀課文
一、分析課文第三段
1、朗讀指導:三個反問句語氣層層遞進,稍做強調,讀出感情的層次。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稍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語速越來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強烈的反問,感慨人生無常,語速緩慢低沉,讀出頓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連串六字句,就是客人情感的一個迸發,要讀得連貫,一氣呵成,表現出那種強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遺響于悲風”要突出第三段悲涼的感情基調。
2、明確“何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其三,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游,抱名悅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實就是儒者蘇軾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無常。
二、分析課文第四段
1、明確:本段分為三層,第一層承上,議論“水”與“月”;第二層議論“變”與“不變”的哲理;第三層指出“明月清風”為大自然之“無盡藏”。
2、此段其實就是作為道者的蘇軾超然物外的情懷給客人極大的寬解
3、指導朗讀:讀出本段的層次,讀出曠達灑脫的情感。
三、分析課文第五段
明確:客人之喜與文章開頭之樂的不同。課文開頭就是主客欣賞美景之樂,結尾就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脫忘懷得失而喜。
四、齊讀課文,再次整體感知課文,結合蘇軾經歷,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變化。
現實中的水月 融入自然,游賞之樂
歷史中的水月 感慨歷史,人生之悲 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業 慨嘆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 分析哲理,超脫之喜 道者(出世) 清靜無為超然物外逍遙之游
五、總結
讀《赤壁賦》
康靖賢
景佳事雅樂而歌,
客倚洞簫悲恨多。
明月清風無盡藏,
一儒一道兩東坡
《赤壁賦》教案 篇5
一、 教學目的:
1 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 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 熟讀并背誦課文。
二、 教學重難點:
1 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系。
2 語言運用的妙處。
三、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四、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余秋雨 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前赤壁賦》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復雜的心情。
2、 題解
A、關于蘇軾
“三蘇 ” 蘇詢 蘇軾 蘇轍
“蘇黃” 蘇軾 黃庭堅
“蘇辛” 蘇軾 辛棄疾
“唐宋八大家”韓愈 柳宗元 蘇洵 蘇軾 蘇轍 王安石 歐陽修 曾鞏
“蘇黃米蔡” 蘇軾 黃庭堅 米芾 蔡襄
此外,蘇軾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作者的復雜思想:
儒:積極入世,憂國憂民,平生傾慕賈誼
佛:精通佛理,不計得失,常與僧人來往
道:好學老莊,齊萬物,一死生,追求內心調和
B、蘇軾文章的特點
變幻無窮,敘事、寫景、抒情、說理渾然一體,想像力豐富,哲理深邃,有濃厚的浪漫主義特色。
C、關于“賦”
名稱最早見于戰國后期荀況《賦篇》,到漢代形成特定的體制,“賦”著力于鋪陳事物,較多地摻用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如杜牧《阿房宮賦》
3、 賞析
、 朗誦
正音,著重體會景與情及內在聯系
、 學習第一段
這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充滿詩情畫意的幽美境界,為全文定下悠揚和諧的音調。
、眲澇鰧懢暗木渥,形成一個整體畫面
清風徐來 白露 遺世獨立
樂
游(赤壁) 月出
水波不興 水光 羽化登仙
畫意 詩情
、簿拔锾攸c
澄清、幽美
、 學習第二段
這段描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蕭聲,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⒈ 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生變化的?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蕭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品 味、鑒賞課文精美的語言
2.背誦課文
。常w會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點,通過主客問答手法所表現的曠達的情懷。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全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和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洞簫吹奏的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文章重點便新移到關于人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全文有詩情,有畫意,有哲理,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處世態度。
2、 學習第三段
、疟径沃饕獙懥耸裁矗扛星樯嗜绾危
本段寫客的問答,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甚悲傷
⑵客是如何闡發當是的情懷的?
觸景傷情,有感于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么一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長江永恒,哀嘆人生短暫,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
3、 學習第四段
⑴本段主要寫什么?
本段感情變為喜悅,闡發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⑵作者如何闡述?
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一眨眼就要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存的,應該輕物質重精神,執著于自己不朽的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⑶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可?(學生討論)
4、 學習第五段
、胖饕獙懥四男﹥热?
客人聽了蘇子的話,身心釋然,主客開懷暢飲,興盡酣睡。
⑵呼應開頭,“舟中”呼應“泛舟”,“東方之既白”呼應“舟出東山”
⑶此時已不是開頭那種單純的山水之樂了,“笑”說明什么?
是分外欣慰和輕松,蘇軾通過自我調節達到了精神上的滿足。
第三課時
1、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1舉酒屬客
2山川相繆
3馮虛御風
二、詞類活用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傧陆
、凇⒏桉厚恢拢
、邸㈨樍鞫鴸|也:
、軟r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2、形容詞作名詞
擊空明兮溯流光
3、名詞作狀語
東望武昌
4、名詞的意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
5、使動用法
舞幽壑之潛蛟
6、渺滄海之一粟
三、文言句式(從文中找出并翻譯)
1判斷句
故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2、倒裝句:
(1)賓語前置:
而今安在哉?
何為其然也?
而又何羨乎
。2)介賓結構后置(狀語后置句):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3)介賓結構后置(狀語后置句):
寄蜉蝣于天地,
相與枕藉乎舟中
托遺響于悲風。
(4)定語后置:凌萬頃之茫然
。5)主謂倒裝句:渺渺兮予懷
(6)省略句:舉酒屬客 (省略主語)
。7)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四、虛詞“乎”
。ㄒ唬┯米髡Z氣助詞。
1.根據所在句子的語氣可分為:表疑問語氣、反問語氣?勺g為“嗎”“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乎:嗎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根據句意可翻譯為“在、對、比、對于等。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乎:于)
。ㄈ)用在句中的表停頓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赤壁賦》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對精晶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手法,辨別高下優劣。
三、德育滲透目標
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蘇軾歌詠赤壁的兩賦一詞,都是膾炙人口的詩文多篇。與《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鑒賞相聯系,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了解主客問答這一賦體傳統手法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是理解鑒賞上的難點。
解決辦法:
1.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經歷,并把兩賦一詞揉合起來理解,力求知人論世,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
學生活動設計
1.第一課時,先誦讀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點誦讀一、二段,體會景、事、情交融的藝術境界,把握課文情感發展的脈絡。
2.第二課時,重點誦讀主客問答部分,深思其中蘊含的情感與哲理。
《赤壁賦》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指導誦讀,引導學生掌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2、通過研習探討,把握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雙重感悟。
2、通過預習交流,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匯,如“屬”、“如”等實詞,“之”、“然”、等虛詞,同時積累常見的文言句式。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如何理解作者對人生的看法。
2、個性化鑒賞:景、情、理的融合,語言特點等。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
收集關于赤壁的歷史、關于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二、作者和解題:
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歷,教師明確:
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
三、第一環節:
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節:
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五、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師點撥:
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
、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節: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布置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搜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為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進行分析(以下為節選):
夜閑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貓》)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赤壁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赤壁賦》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后,處在事業和人生的低谷,閑暇與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內心苦悶憂憤而寫的一篇游記。文章雖然采用賦體的形式,但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及由景物引發思想情感的復雜變化和最后作者曠達人生境界的呈現,使文章具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體會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3、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曠達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2、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曠達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設想:立足文本以朗讀為依托,抓住關鍵問題師生研究探討。
教學法:朗讀法,研討法,圈點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讀到“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時,我們看到了一位享受閑適的蘇軾;讀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時,我們認識了一位充滿理趣的蘇軾;讀到“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時,我們讀出了重情而傷痛的蘇軾;而讀到“大江東去,浪淘盡”時,我們更能感受到一位豪邁而曠達的蘇軾。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人生經歷,同一個創作個體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質,那么通過《赤壁賦》的學習,我們從中又能品出一個什么樣的蘇軾呢?(板書課題)
文體介紹:“賦”以楚辭為源頭,到了荀況才有定名。它出現在戰國后期,到了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種文體一般描繪客觀事物,極盡夸張鋪排之能事,形象絢麗,規模壯闊動人,多采用主客問答的方式行文。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者,鋪也;鋪采摛(chī)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指賦的內容;鋪采摛文,指賦的形貌。賦在藝術表現上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理。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泛讀課文,解決句讀。2、設置問題,學生參照課文注釋自由朗讀課文。
圈點法勾畫文中寫景、議論和抒情的語句;文章寫作的主要內容;文章感情變化的脈絡,梳理文章結構。
明確:文章采用明暗線結合的方式,即明寫泛舟宴樂,暗寫自己心境由“樂-悲-喜-笑”的變化過程。通過夜游時的所見所感來抒發人生的感慨。按照這樣的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月下泛舟(1),憑吊古今(2-3),闡述哲理(4-5)。
3、提示重要的文言知識
(1)通假字:①舉酒屬客 (屬-囑)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憑)③山川相繆(繆-繚)④舉匏樽以相屬(屬-囑)
(2)活用詞:①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動用法)②順流而東也 東:東去(名作動)③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以……為伴侶,以……為朋友(意動用法)
(3)特殊句式:①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②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鄱癜苍谠?(賓語前置)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謂語省略,省略句)⑤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說明:文言文的學習重點在于積累,以此儲備一定的知識,借以提高文言文閱讀的能力。當然一篇文章中的知識點很多,這里提列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知識點,對學生起到一種學習引領的作用。)
三、品味課文,突破重難點 品味景色之美,體味景中之情:
1、齊讀第一段,畫出寫景的句子。2、研討:作者筆下的月夜赤壁景色如何?試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表現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月夜泛舟赤壁,一襲月光瀉在這萬頃碧水之上,如煙霧般籠罩在江面,清風徐徐吹來,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開闊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朧,如夢似幻,真可謂清風與明月交織,露珠與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真是風月無邊,秋景如畫。
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情畫意總關情”。在這清幽朦朧的景色中,主人公可以“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從而表現出作者泛舟秋江欣賞美景的愉悅心情;作者在遼闊江面上泛舟,仿佛凌空乘風而行,簡直就要脫離人世,升入仙境。如此之美景令人心曠神怡,而在這良辰美景中又可以飲酒賦詩,真是“除卻詩酒何所癖,獨于山水不能廉”。美景、美事,帶來美的感受,此乃“山水之樂、詩酒之樂”。
3、學生自由朗讀第二段,品讀情感的變化,研討以下問題:
(1)主客各自是怎樣表現的?(2)作者對主客的思想傾向如何?
明確:面對良辰美景主人是“飲酒樂甚,扣弦而歌”且美夢隨之而至;而客人似有不解風情之味,在良辰美景之中,他卻以哀婉的嘯聲傳達出悲涼和凄清之音。而文章的感情正是由此發生逆轉,由樂過渡到下文的悲。
4、個人朗讀第三段,品味文中之“悲”。(1)指導學生朗讀本段,注意情感的把握。(2)介紹文章寫作的背景,為品味文中之“悲”做準備。(3)結合文章具體語句看看作者在悲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悲情?
明確:從文章的內容看,作者之“悲”由三個方面的感觸引發:
江山風物觸發蘇軾聯想到歷史人物——曹操——當年何等英雄,而一句“今安在哉?”筆鋒陡然一轉,就是這么個一世之雄,隨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情感跌入谷底,此一悲也――英雄安在;英雄人物尚且如此,那么被貶謫黃州的蘇軾情況又是怎樣呢?“漁樵江渚,侶魚蝦友麇鹿;駕扁舟,舉匏樽以相屬”,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以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以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作為有著獨步古今才華、遠大抱負和政治才干的蘇軾,卻報國無門,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此二悲也――人生短暫,事業無成;人生短暫,壯志難酬,F實的無奈,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為一體,讓人生永駐,歲月常在,甚至獲得永恒:“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然而,“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這是理想與現實沖突的悲哀,此三悲也。(此處結合當時背景來談作者何以會產生這種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哀之嘆。)
【《赤壁賦》教案模板集錦8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