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課堂教學實錄
課堂教學是質量的關鍵,是教學工作的核心,所以,本學期平時工作重點抓課堂教學,組織了聽課,經過看備課是否與上課一致,查備課的有效性。組織了教師相互聽課評課活動動。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江花月夜》課堂教學實錄,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江花月夜》課堂教學實錄 1
《春江花月夜》這篇課文,是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第一主題單元風神初振的初唐詩中收錄的第5首詩歌。前4首,均為簡短的律詩。
詩歌所描繪的春江,正是我和我的學生所生活的這片土地。素有風物淮南第一州之美譽的儀征,據說就是詩人張若虛的故鄉。在家鄉的土地上,學習前輩詩人謳歌贊美家鄉美景、抒發家園之思的詩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引領著學生,在走進這首詩歌,走近作者的同時,進一步走進詩歌營造的生活境界之中,走進唐詩的文化氛圍之中,最終使唐詩之美走進學生的心靈。
我一直崇尚語文的激情。沒有激情,就沒有合格的語文。所以,我在這課的設計上,始終立足于激情這個情感基調,來營造教學所應有的氛圍。我不想在這課的教學中強化詩歌技法,也不想落實語文基礎知識,我唯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到美。我要讓學生明白,唐詩是一座不朽的寶山,只要用心品味,在這里完全可以找到所有的美好。
教學過程一:營造氛圍,在美的感召中走近詩歌
課前播放樂曲《春江花月夜》,營造授課所需要的氛圍。
因為是下午第一節課,學生很疲乏,精神狀態不好。上課鈴聲響了以后,我先組織學生進行入靜活動(內容略,編者注),然后才開始上課。
《春江花月夜》音樂再起,很低的聲音,如同天籟。在音樂陪伴下,我開始用抒情的話語導入今天的教學內容:這是一種朦朧的美,如夢如幻,悲涼而又輕盈;這是一種純粹的美,超于象外,寧靜而又清純;這是一種跨越時空的穿透和打動,一切世俗的丑陋和鄙俗,都在詩意的光澤里消融;這是一場無聲的細雨,慢慢浸潤著人世間的每一個角落,然后任情感匯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宇宙的那一端這就是《春江花月夜》,這就是一千年來給了無數人心靈滋養的大愛與大美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讓我們也一起融進這片神奇的境界,去共同感受這份優雅與華美吧。請大家打開書本,用自己的心,去靜靜品讀這首傳唱千古的經典詩歌。注意,用心品讀,不要發出聲音。
教學過程二:靜讀涵泳,初品感受詩歌的內容之美
學生默讀,教室依舊一片寂靜。
我也在心中默默地背誦著整首詩,我的速度比學生們要慢,當我默背結束時,我看見有些學生已經開始悄悄地翻閱手中的教學案了。
閱讀,就是和高尚的靈魂在交流。當我們全身心投入到《春江花月夜》的吟誦之中時,同學們從詩歌中讀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請同桌之間簡單交流。
學生開始輕聲交流。
哪位同學愿意說說,靜靜地閱讀詩歌后,心中有些什么樣的感覺?你說說?你感覺到些什么?
天空中只有一輪明月,大大的,再沒有其他任何東西。明月映照下,江水澄澈,江上沒有帆,沒有任何東西,只有無邊的空闊這個學生說得很詩意。
你讀出了一種遼闊和寂靜。你呢?我轉向另一名學生。
除了天空中一輪皎潔的月,我的大腦中還出現了淡淡的霧氣,這霧氣在江面上輕輕飄蕩著,時有時無。天地顯得格外的空曠、寂寞。
你在遼闊和寂寞之上,還讀出了縹緲,讀出了靈動。
月亮很亮很高,一個人很孤獨第三位同學站了起來。
誰?這個人是誰?
作者。
作者嗎?在詩歌中,我們應該稱他為什么人?
是抒情主人公。應該在初春季節,還比較寒冷,抒情主人公一個人靜靜地佇立在長江邊上,一會兒仰頭望月,一會兒低頭觀水。由這孤獨的.月和流淌的春水,他想到了家鄉,于是心中充滿了憂傷。
你的感覺很細膩,有景有情,很好!我為有這樣靈動的學生而欣慰。
教學過程三:淺吟低唱,二品詩歌的畫面之美
靜靜閱讀中,我們已經初步感受到了詩歌的優美意境,體味到了春江花月夜清新迷人的氣息。下面,讓我們輕聲吟誦這首詩歌。用我們的輕輕吟誦,來進一步品味詩歌的美。我給大家配樂,同學們自己輕聲吟誦詩歌。
學生在古箏曲《春江花月夜》的優美旋律中,開始輕聲誦讀。我在黑板上把容易讀錯的兩個字的字音標注出來:不勝(shēng)愁、砧(zhēn)。
剛才咱們描繪了大腦中出現的圖象,現在,咱們品味品味大腦中體悟到的美。你發表一下自己的感受,行嗎?
我覺得整首詩歌輕聲讀下來后,有一種寂靜優美的感覺。一學生說。
噢,你讀出了寂靜優美。這種美,你能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我追問道。學生思索著,沒有回答。表達不出來,是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對不對?
是。
我也有這樣的感覺,大腦中有無數的圖畫,卻很難用準確的語言描繪出來。再請幾位同學談一談吧,或許他們能表達出來的。
我讀出的是一種情景交融的美。江水緩緩東流,明月高照,微風吹動了閨房的窗簾,也吹動了閨中人的相思之情。
我的大腦成大雜燴了,春、江、花、月、夜,這五種美景都混在里面,組成了一幅畫。在清靜明透的意境里,它們融為了一體。
我感受到的是月色微紅,花瓣飄落。
教學過程四:推薦朗讀,三品詩歌的音韻之美
美,在我們的心頭輕輕蕩漾。兩遍誦讀下來,同學們的感受更深了。印象中不光有了景,還有了人,更有了情。不過,剛才都是自由誦讀。現在,咱們請一位同學給大家單獨演繹一下。大家最愿意聽哪位同學朗讀?
可能因為后面有幾十位老師聽課的原因,學生你望我,我望你,沒有人提名。實際上,這個班級朗誦水平整體也不高。
那我就請一位同學來推薦了。你推薦一位,怎么樣?我點了一個女生的將。
這位女同學站起來,目光在班級里巡視著,卻找不到理想的目標。也難怪,分科后重新組建的班級,相互間還不是很熟悉。而前一階段學習也沒有進行朗讀活動。
找不到合適的人選?那就你自己來,怎么樣?為大家精彩演繹一下,把詩歌特有的音韻之美展示出來。我來為你放音樂。
這位女生的朗讀有點味道,但還是有些欠缺。
朗誦得很好,注意了捕捉詩歌意境。請注意,沈這個字在這里念沉。我知道此時不宜多指點朗讀技巧。
三次誦讀詩歌,我們對詩歌的理解應該更深了。我看見有同學剛才在別人朗讀時不斷地搖頭,是覺得她讀得不夠好嗎?讀詩其實就是在交流,在用自己的心和另一個靈魂在交流,各人心中的理解不同,朗讀時的處理也就會出現差異。但只要用心去讀,我們就會在感受領悟思考中獲得很多。
教學過程五:個性闡釋,四品詩歌的意境之美
欣賞了這位同學充滿情感的誦讀后,大家是不是也有一種大聲朗誦全詩的欲望了?下面,咱們來個自我陶醉式的自由誦讀。每個同學,都挺直了腰桿兒,用自己的理解,大聲誦讀這首詩歌。記住,要陶醉于自己營造的藝術境界中。
學生自由誦讀。
有沒有自我陶醉?
有點陶醉了。在朗誦中,我的大腦中始終浮現著那輪皎潔的江月,此外是背景的宏大,我感受到了宇宙的無窮。
我陶醉于這中國水墨畫般的藝術境界中。我的腦海里,除了月光,一切都是朦朧的,岸上的花,水中的船,縹緲遙遠。
我突然有了一種孤獨感,感覺到無論月還是人都是孤獨的。
大家都讀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這些感受都是獨特的,是我們用自己的人生閱歷來解讀詩歌后的產物,這就是個性化誦讀。然而,每一首詩歌除了可以為我們提供自由解讀的意象和意境外,也有我們應該共同把握的東西。大家思考一下,這首詩歌主要描繪了哪些意象?
學生齊答:春、江、花、月、夜。
接著,我引導學生分析了五大意象中最主要的意象月。學生通過品味詩中10多處寫月的詩句,明白了這首詩在整體上可以分為兩塊內容,以但見長江東流水為界,前一部分由景入思,后一部分由景入情。
教學過程六:意境再造,五品詩歌的情感之美
一首好的詩歌就是一幅完美的畫,它總要創造出一個完整的意境。就像畫兒不能裁減下一小塊來欣賞一樣,詩句也是不能用來逐句翻譯的,但是詩歌展現的畫面卻可以在心中描繪。下面給大家5分鐘時間,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詩句,試著用散文的語言來展現自己心中的那幅畫面。注意不是翻譯,而是發揮你的想象力創造力,去渲染去創造。文字一定要優美。
學生在積極地創作,我在下面巡視,適時給不符合要求的學生以指點。5分鐘時間到,我挑選了幾位描寫得形象生動的同學來發言。先讓他們朗讀自己所描繪的詩句,然后再朗讀自己所寫的內容。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月光皎潔,大地如披上一件潔白的紗衣。置身江畔,舉首四望,只見萬里長空,如牛奶洗滌過一般,深藍中帶著乳白。而江水在這月光的籠罩下,也如同流淌著的不是清冷的水,而是一江的牛奶。明明能感受到流霜的侵蝕,睜大了眼睛,卻也無法發現霜的行蹤;明明能感受到江灘上沙的細膩和溫柔,卻不知這沙,到底是自身潔白,還是月華的漂染
多美的境界,多奢侈的想象啊。你該用多少牛奶才能把這天地洗個遍呀。不知我這樣調侃是否合適。學生們善意地笑了起來。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天地間一片空明,只有一輪皓月高懸著。這輪月啊,沒有一絲的雜質,宛如一輪純粹的美玉;這長江和長空啊,純凈得如同盤古剛開辟出的世界,沒有花草樹木,沒有鳥獸蟲魚,沒有忙碌的人類,只有永恒的天、永恒的地、永恒的長江、永恒的一輪孤月
真好,永恒與純潔,你的兩個關鍵詞。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這兩句詩歌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月光的皎潔
不要評價,只是描繪出情景來。我糾正道。
噢。剪紙般的月亮粘貼在瓦藍色的長空,長空下是一望無際的碧藍的江水。這江水蜿蜒著流向東方,在天邊處和大海和藍天融為一體。時空凝固,凝固在這早春二月的江南,凝固在這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的江畔。
一陣又一陣掌聲,從教室里響起。
教學過程七:師生共讀,在美讀中擁滿懷優美
這節課,我們通過五次誦讀,用我們的心靈和張若虛的心靈進行了對接。然而,這首流傳了千年的經典中無窮無盡的意韻和浩瀚博大的情感,我們大多還沒有能夠領悟。這是一種閱讀的遺憾,但也是一種閱讀的動力。因為這些我們暫且沒有光顧的內容,就是我們未來繼續閱讀的動力。課的最后,請給我一個機會,我渴望著把我對這首詩歌的理解,通過我的朗誦傳遞給同學們。
我點開背景音樂,當音樂的一個小高潮過去后,才開始了我的誦讀: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我是一個熱愛誦讀的老師,對朗讀有一定的研究。隨著我的誦讀,學生們再次沉浸到那虛無縹緲美不勝收的境界中。許多學生開始跟在我的后面輕輕朗誦著,幾個句子后,就發展成了一種全班的跟誦。
有一種來自詩歌、來自朗誦、來自心靈的美,從教室里生成,然后溢出窗口,彌漫向四面八方。
朗誦結束后,有個半分鐘的靜場,直到下課的音樂響起。
《春江花月夜》課堂教學實錄 2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學生初步理解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詩歌鑒賞方法;
2、通過學習,學生鍛煉多詩歌情景的想象、復述能力,鍛煉通過分析描景感悟詩歌情感的能力;
3、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體會詩歌優美意境所蘊含的詩人對生命的思考和對生活的熱情。
教學策略:
點撥法、問答法、朗誦法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多媒體播放音樂《春江花月夜》
師:伴隨著這優美的古箏樂,我很激動的開始了和我們高二(13)班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同學們,你知道聽到的這是什么音樂嗎?……有一首詩聞一多讀了稱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也有人說這首詩“孤篇壓全唐”,這就是唐朝詩人張若虛的詩歌《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讓我們敞開心扉,走進優美的春江花月夜,把這節課變成我們共同陶醉的審美盛宴,好不好?
但要欣賞品味美,首先要有雙能發現美的——耳朵!
不同形式的藝術之美往往具有通感的作用,美妙的音樂與詩歌能通過聽覺滲透到心靈的深處,激起情感的波瀾 ,眼前仿佛展現出一幅幅畫面,引發視覺的審美享受。下面我為大家朗讀《春江花月夜》,你可以跟著用心輕輕默讀,也可以閉上眼睛靜靜去聽,無論我讀的怎么樣,都請你打開心扉,讓用心感受詩歌, 置身其境,用心感悟,看看詩歌能在你的腦海中投下那些優美的畫面。
老師伴樂朗誦……
二、整體感知
師:詩歌優美婉轉,意境動人,請你閉上眼睛回味,看誰能描述一下詩歌在你腦海中形成了怎樣的畫面
學生發言(提示:選取了那些自然之景?每個景色可不可以加上修飾語?)
生:春、江、花、月、夜
師:那一個意象貫穿全詩?
生:月
師:有沒有變化?
生:夜月初生、孤月高懸、落月西斜
師:抒情主人公呢?
生:月下徘徊,思緒萬千。(幻燈)
師: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特色就是借境抒情,情景交融, 對于詩歌的欣賞我們要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幻燈)
很顯然,作者筆下的景不僅美麗而且富有變化,緣景明情,就是根據景的.特色去感悟詩人情的特色,而景的變化可能就預示著情的變化,這節課我們的主要學習任務就是品賞作者筆下富有動態的詩境,并感受隨著景的變化,詩人情感的走向。下面就讓我們想象自己也置身那優美的春江之畔,皓月之下,花林之邊,感受詩人的那時而清悅,時而低回的情緒。
三、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
1、夜月初生
師:詩歌是在一個怎樣的畫面中展開的(看前四行),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詩歌開頭的畫面。(提示:找出意象,簡單組合,重構畫面)
生:江水彎彎曲曲地繞過開滿了鮮花、長滿了碧草的原野,升騰的水氣中帶來陣陣芳香,月光照射在開滿鮮花樹林上,像灑上了一層潔白的雪,所有的花兒都變成白色的了。
師:江水婉轉 春潮涌動 月色如霜 花林怎么樣?艷麗?……我們學過的文章中有人月色下的花朵植物比做什么?
生:剛出浴的美人——花林沐月
師:詩人面對這樣一幅圖景,感情應該是怎樣的呢?先不要直接說出來,哪位同學用朗讀來表現出來?讀前四行。
學生試讀評析
師:你讀感情的是?
提示:喜悅、高亢,因為面對的景是富有生機之景:季節——春之勃勃;月潮共生——氣之朝朝,還有美麗的花林詩意點綴。
范讀、合讀。
2、孤月高懸之宇宙人生
師:在這美妙迷離的春季月夜,詩人臨江而立,看月共潮生,初生之月漸漸……(升起),很顯然,詩人筆下之景富有動態,我們來看詩的4-8行,詩人的眼中的景象(月)發生了怎想的變化?
生:初生的月亮漸漸升起,掛在半空,如霜的月色變得更加皎潔明亮。
(注意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語言組織的更有美感)
師:很好,不過注意我說的是詩人的眼中,所以你一定要注意作者的用詞,除了更高更亮,詩人還強調說月是……孤月!
師:那誰能從詩人眼中之景的變化入手結合4-8行,談談隨景的變化又引發了詩人的什么感情思緒?
生:空曠的天地之間,孤月照孤人,很自然引發了詩人關于宇宙人生的思考:宇宙無窮,人生短暫。
師:是什么情緒?傷心?悲哀?還是其它?
通過對比,引發學生思考
師: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面對“宇宙之大、品類之盛”說“信可樂也”,但想到“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的人生短暫時,發出的感慨是——“生死亦大亦”“豈不痛哉”的無可解脫的悲哀。
還有找到解脫的蘇軾:面對“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哀嘆,發出“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曠達之語
那么面對宇宙無窮,同樣想到人生短暫的張若虛找到解脫沒有?
生: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想似。雖然個人生命短暫,但代代相傳無窮無盡,讓人欣慰。
雖然有無奈,但卻站在超越個人的人類高度找到了安慰,哀而不傷。
師:能不能把這種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讀起來應該是:平緩而綿長
示范,合讀。
3、孤月高懸之深沉思戀
師:詩人在這長江滾滾、朗月孤照之下,除了思考人生與宇宙的命題還引發了什么思緒?
生:思念
師:是的,自古以來,文人騷客總是把月與思念緊緊聯系在一起,因為月的圓缺,因為月光的純凈朦朧,夜晚佇立,素月斜照,情何以堪(幻燈)?請讀詩的9-12行哪位同學能用語言描述的方式吧詩人月下思念的情景再現一下?
生:白云隨風悠悠飄走,面對悠悠江水,就更使人生發出不堪忍受的強烈的離愁別緒。皎潔的月光之下, 游子乘著一葉扁舟漂游在外 ,想象家鄉的伊人樓上望月生愁,樓上徘徊月光所到,如她的愁緒彌漫,無可寄托。
師:從哪些詞中你感受到了這種濃濃的思念呢?
生:男子:悠悠、不勝、女子:徘徊、卷、拂。
師:這一部分的抒情主人公究竟是誰?究竟是男子思念女子,還是女子思念男子?站在作者的角度分析(以上兩組問題可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重置順序或分解,并把學生可能出現的對誰在思念不清的問題凸顯出來,從而導出虛與實的問題)
師:象這樣自己思念別人寫成別人思念自己的寫法古詩詞中長有。
類比舉例:柳永的《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對面著筆,使感情一份變成了兩份,強化了思念離愁的濃度,類似的還有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一剪梅》
師:思愁如此深重,詩人有沒有想辦法解脫呢?又解脫了沒有?
生:借月傳情,魚雁傳書,當然不能實現:“此時相望不相聞,原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師:很好哪位同學通過朗讀9-14行把這種低回哀怨的離愁和有情而不能傳達的無奈表現出來?
學生試讀,評價指導,合讀。
4、落月西斜
師:一輪孤月引發了詩人無限又無可解脫愁緒,青春的美好、生命的溫度面對離別總顯得那么無助,而月滿人圓、月傳人情本就是個善意的千載謊言,任他萬般柔情,那清冷的素月怎能溫暖夢醒之后的凄寒!
情到深處,無言可表,無論夢境還是現實作者只能把無盡的孤寂寄托于自然之中,我們來看詩歌的最后四行,作者通過寫哪些景物來寄托情感。
生: 花落閑潭(夢境) 虛實相生
春盡月落
歸路遙遙 意味悠悠
(無奈 希望 羨慕 思情悠悠)
(重在品味意味之悠長,以美讀來帶動學生情緒,讀出悠悠之味。)
四 拓展訓練
著名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一書中曾這樣評價該詩:“這詩是有憧憬和悲傷的,但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和悲傷。所以,盡管悲傷,仍感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
探究:你認為詩中有憧憬嗎?如果有,詩人在憧憬什么?你認為詩中有悲傷嗎?請談談個人看法。
(幻燈)
春潮涌動、月共潮生 欣賞良辰美景 贊美自然
孤月高懸 思索宇宙人生 積極人生
抒發離愁思念 謳歌愛情
西斜落月 渴望歸去團員 表達希望
哀而不傷
五、小結:
同學們,我們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分析欣賞了這首優秀的詩作。詩人臨江而立,面對眼前之景,發出了動人的吟唱:即使是傷感與無奈也是源自于思念,源自于對生命中美好東西的追尋及對生活的熱情與希望,可謂哀而不傷最后再讓我們伴著這優美的音樂共同吟誦這首《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課堂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春江花月夜》課堂教學實錄08-09
春江花月夜課堂教學實錄及點評10-20
《春江花月夜》實錄09-09
《勸學》課堂教學實錄11-11
《邊城》課堂教學實錄09-16
《水調歌頭》課堂教學實錄09-13
水調歌頭課堂教學實錄11-03
《觀潮》課堂教學實錄07-24
《鄉愁》課堂教學實錄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