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九年級音樂上冊《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新《課標》強調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美、挖掘美,并去體驗美,那么作為引導方式之一的課題提問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欣賞《春江花月夜》時,如果教師在欣賞之前這樣提問“同學們,我們今天來欣賞根據古曲改編的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請同學們聽后講講你聯想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怎樣的感受?”雖然老師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的,但由于他已經說出了標題,那么學生的思維由于收了標題的暗示,不用聽作品,答案全在標題里了,于是學生會很配合老師,回答:“在春天的夜晚,月光照耀著寧靜的湖面……”雖然學生的回答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但這樣的提問除了預示學生之外還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相反,如果教師換一種方式提問:“同學們,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作品,聽完之后請同學們講講憑你的感受你聯想到了怎樣的畫面?你認為當時作者在創作這首作品時是怎樣的一種心情?”這樣同學們會認真地去傾聽音樂,并且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說想到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有點說好像看到了很多仙女在翩翩起舞;有的說樂曲太美了,聽了心情非常舒暢,不知道怎么形容。最后真正能和標題完全聯系上的幾乎沒有,而事實上,《春江花月夜》原名為《夕陽蕭鼓》,是后人根據自己的理解改編更名的。
再比如,欣賞進行曲風格的音樂作品時,教學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理解進行曲音樂的風格特點,我們往往會先讓學生欣賞若干不同的進行曲音樂作品,然后提問:“同學們,我們剛才聽了這么多進行曲,你們知道進行曲應該是幾拍子的嗎?”老師這樣一問,等于又給了學生暗示,學生肯定會根據剛才所聽到的樂曲分析出進行曲是二四拍或四四拍的.,但這樣的問題并沒有引起學生更深入的思考。
老師可以換一種方式提問:“同學們,我們欣賞了這么多進行曲,你們覺得進行曲有怎樣的風格特點?進行曲這樣的風格可不可以用三拍子和六拍子來表現呢?”
這樣的提問既可以引發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學會從反面或說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節拍、節奏等音樂要素對表現樂曲風格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所以,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要避免預示性,有一定高度,有一點深度,切入要可行,讓學生能充分展開聯想和思考,即使學生一時回答不出,老師也不用顧慮,可以再給出幾個選擇性的答案,哪怕學生還是選擇錯誤答案也沒關系,可以當場生成思辨、討論,有了思辨和討論,課堂氣氛更活躍了,反而會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人音版九年級音樂上冊《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春江花月夜》音樂教學反思03-14
九年級音樂上冊《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10-09
《春江花月夜》的音樂教學反思03-25
《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范文08-15
《春江花月夜》的教學反思07-26
《春江花月夜》中學教學反思03-25
課文《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范文09-13
高中語文《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03-25
《春江花月夜》音樂賞析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