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古詩賞析

時間:2024-10-07 03:24:49 興亮 登鸛雀樓 我要投稿

《登鸛雀樓》古詩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登鸛雀樓》古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登鸛雀樓》古詩賞析

  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盡:沉沒,消失。

  窮:盡,達到極點。

  更:再。

  【譯文】

  夕陽西沉,漸漸沒入連綿的群山,黃河奔騰,匯入浩瀚的大海。

  雖然眼前一片壯闊,但要打開千里視野,看得更清更遠,那還須再登上一層層高樓。

  賞析1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候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

  下一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

  詩人眼前所呈現(xiàn)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tài)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

  應當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lián),而兩聯(lián)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賞析2

  這首詩的亮點在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望的遠”的人生哲理,表達了詩人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詩的前兩句描繪了夕陽傍著青山緩緩落下和黃河奔涌著流入大海的景象,氣勢磅礴,景觀壯美,給人心曠神怡,心胸開闊的感覺;詩的后兩句,是寫詩人登高望遠的感受,詩人由描寫景物引發(fā)道理,只有站得高一點,才能欣賞到更多美麗的風景,同樣地,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也要站得高一些才能看得更遠,思考得也更為深入。全詩寫景優(yōu)美,說理深入淺出,讓人回味無窮。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縣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這首詩是作者三十五歲時寫下的。

【《登鸛雀樓》古詩賞析】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古詩及賞析08-20

經(jīng)典古詩《登鸛雀樓》賞析08-13

古詩《登鸛雀樓》原文及賞析07-03

古詩《登鸛雀樓》文學賞析10-12

王之渙《登鸛雀樓》古詩原文賞析08-30

古詩:《登鸛雀樓》05-06

王之渙《登鸛雀樓》古詩原文譯文及賞析07-20

《登鸛雀樓》譯文古詩詞賞析08-05

小升初語文古詩詞登鸛雀樓賞析08-07

古詩王之渙《登鸛雀樓》07-2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性爱国产性爱 |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 | 亚洲中文有码字幕日本第一页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视频 | 日韩女同在线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成线人熟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