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古詩的原文及翻譯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當中,大家應該都接觸過很多的古詩詞翻譯吧,那么怎么去翻譯一首古詩詞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登鸛雀樓》古詩的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登鸛雀樓》古詩的原文及翻譯1
《登鸛雀樓》原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翻譯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登鸛雀樓》注釋
①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蒲州府志》記載:“(鸛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陽。
③依:依傍。
④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窮:盡,使達到極點。
⑦千里目:眼界寬闊。
⑧更:再。
《登鸛雀樓》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周復綱說,這首詩具有超越時空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統一,是客觀與主觀的和諧,是偉大的藝術再現和創造。
《登鸛雀樓》古詩的原文及翻譯2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的翻譯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登鸛雀樓的賞析
鸛雀樓,故址在當時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層,站在這座樓臺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條山,下瞰可觀滾滾東流的黃河水,是唐代的游覽勝地。
作者首先運用粗線條大筆勾勒畫面,這里,其著眼點不在樓之一隅,而是從遠眺及鳥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樓閣的總體,騰挪跌巖,摹山繪水,讓讀者從山水的生機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作者筆力扛鼎、大氣磅礴的風發意氣。“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兩句,給讀者展現的是夕陽西下、黃河東流的壯闊遠景——一幅情景交 融、形神兼備的立體圖畫。在這幅圖畫中,落日飛霞、遠山如黛、黃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現了登高遠眺的特點。“依”、“流”二字具有畫龍點睛之妙,經過它們的點染,自然景物頓時具備了活潑潑的生命。“依”字一洗“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那種感傷凄涼的語調,展現了落日告別遠山時含情脈脈的神態,顯示了其充滿生命和力量的內質;“ 流”字仿佛是注入這幅圖畫的一條動脈,讓我們領略到“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那昂揚、壯闊的氣勢,俯視到噴珠濺玉的驚濤駭浪,甚至可以諦聽到奔騰咆哮的黃河的濤聲。加上“白日”、“黃河”等不同色調的對比運用,更使畫面具有了立體的.層次感。
詩的前兩句著力渲染登樓所見的山水壯觀,繪下了極其壯闊的境界。但是作者興猶未盡,他接著用如椽大筆,飽含激情,寫下了千古佳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若要窮極千里之遙,讓全部的山河之美盡入胸懷,就需要不斷前進。這雖然寫的是當前實感,卻已隱約地表現了作者的胸襟抱負。由于前兩句作了很好的鋪墊,后兩句既是作者深邃思想經過感情濃縮后的結晶,又與前面的景物銜接自然,渾然一體,從而就使全詩的境界大大拓寬,構成一幅表兮獨立、逸乎凡響的登樓遠眺圖。
在這首詩中,作者沒有拘泥于山水樓閣本身的具體形態,而是善于迅捷地抓住山水與鸛雀樓之間最突出的視覺特征,給讀者創造一種豪放的眼界開闊感。
紀游詩難為,而那種奔意氣,聳高格的覽勝紀游詩為之則更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詩之所以能成為千古之絕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意境雄闊,意氣風發,咫尺之間而能給人以千里萬里之感,讀后令人眼界開擴,襟臆浩蕩,使人受到鼓舞,從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力量。
《登鸛雀樓》的意境雄闊與作者氣吞寰宇的襟抱是有著密切關系的。王之渙生活在盛唐時代,國力強盛、人心振奮,使他具有積極向上、不懈追求的時代精神和恢宏的政治氣度。沒有吞吐千山萬壑于胸間、指揮重巒疊嶂于掌下的大氣度,難成大手筆;有了這包舉宇內的大氣度,作者才會揮遣自如,神思泉涌。
作者并不是俗手丹青,僅以描摩為能事。我們的作者還兼有哲人的氣質。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語極平直,然蘊蓄深遠,余韻無窮。登高望遠,這是一般常識。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遠者惟求其更遠,這種細膩入微的心理卻只有哲人才能賦與它以重大意義。這其中隱含著人的無限的進取與探索精神。俗話說“人往高處走”,又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都是對現狀的不滿足,都是進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純粹的哲人以說教者的姿態出現,可以使人膜拜,而作者似的哲人則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說話,足以使人感奮與追求。
【《登鸛雀樓》古詩的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古詩原文及翻譯11-14
《登鸛雀樓》古詩原文和翻譯05-11
登鸛雀樓古詩原文06-27
《登鸛雀樓》原文,翻譯及賞析01-25
登鸛雀樓原文、翻譯、賞析11-16
登鸛雀樓詩詞的原文及翻譯01-04
登鸛雀樓原文翻譯賞析04-13
登鸛雀樓原文翻譯及賞析02-05
登鸛雀樓王之渙原文及翻譯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