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案錦集6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登鸛雀樓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鸛雀樓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提示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省區,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局部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黃昏,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騰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后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范讀課文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
1.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四、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
樓 入 窮 目 更 層
登 鸛 雀 依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五、了解課文大意,指導朗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么?(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范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復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著、鼓舞著詩人,他想怎么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身說,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聯系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干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復練讀。
六、識字、寫字指導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尸字頭,里面是“云”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七、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八、復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2.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后練習3。
登鸛雀樓教案 篇2
教學設計示例
4.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么?你們覺得怎樣?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后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那么,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后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么?(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么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教案 篇3
設計理念
注重創新思維、想象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給學生創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機會,采用讀、想、議、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指導背誦。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知道詩歌的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準備
學生:本課生字卡片、畫紙、畫筆。
教師: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釋題,感知全詩
1.課件出示書上插圖,提問:
孩子們,請你們仔細觀察,你在圖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簡介作者王之渙及鸛雀樓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們在圖上所看到的這座樓,名叫鸛雀樓,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濟縣的黃河邊上,樓高三層,建好后有鸛雀在上面棲息,因此而得名。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好詩《登鸛雀樓》。孩子們,你們想和這首詩交朋友嗎?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聽老師范讀。
要求:老師很想朗誦這首名詩,可以嗎?請孩子們認真聽老師朗讀,看看字音是否讀得準確到位?
學生評價。
2.自讀,初步感知古詩內容。
(1)請孩子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古詩。
(2)你認為哪些字難讀,需要給大家提個醒?在難讀的.字下做上記號。
(3)學生交流,練讀難讀的字。
(4)小老師教讀難讀的字。
3.檢查學生認字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打亂順序,學生搶讀,教師重點指導“登”、“雀”、“鸛”的字音。
(2)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讀、抽卡片讀、開火車讀等方式比賽認字,互當小老師考考別人。
(3)教師抽讀,適時鼓勵。
三、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學生自主識字,分四人小組交流識字方法,互相檢查識字情況。
2?借助多媒體課件,師生共同交流難寫的字,教師范寫。
重點指導“入”,將“入”與“人”比較記憶。
3?學生認真完成課后第三題的“描描寫寫”,為自己滿意的字畫上“”。
四、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指導讀詩,讀出節奏。
(1)請生賽讀,師生共同評價。
(2)根據評價,畫出詩的節奏。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能按照這樣的節奏朗讀嗎?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自己練習練習。
(3)同桌孩子比賽朗讀,互相評價。
(4)全班齊讀,注意讀出詩的節奏。
2?圖文對照,了解詩意。
(1)反復吟誦,圖文對照,同桌互相說說詩的大致意思。
(2)課件播放與詩相配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全班交流對詩的理解,教師適時點撥“欲”、“窮”的意思。
(3)作者登上鸛雀樓后,他能看見些什么呢?他會想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大膽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語言說一說,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畫筆畫一畫。
(4)結合評價學生發言和繪畫,讓學生聯系實際談談更上一層樓以后會看見什么?
(5)教師小結:
要想看得遠,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開闊。
五、熟讀成誦,想象意境
1?孩子們,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再次朗讀這首詩吧。你可以和同桌比賽讀,可以扮成詩人來讀,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伙伴合作讀……
2?配樂朗讀古詩,想象詩歌意境。
(1)配上動作,表情朗讀。
(2)閉眼想象畫面讀。
3?借助媒體指導熟讀成誦。
4?抽學生背。
5?齊背古詩。
六、總結全詩,拓展延伸
孩子們,祖輩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古詩,你們想多了解它們嗎?老師給大家推薦《必背古詩80首》、《唐詩300首》等課外閱讀資料,希望你們能和古詩交上朋友,在今后的學習中“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么?你們覺得怎樣?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后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那么,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后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么?(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么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古詩《登鸛雀樓》,描繪出萬里山河雄渾壯麗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這一哲理,表達了作者奮發向上的精神。教學中通過自讀質疑,強調學生自學、自悟、自得,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教師輔以重點點撥,引導學生從詩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領會奮發向上的精神。板書設計層次清晰,說明詩句前兩行為作者所見,后兩行為作者所想。
登鸛雀樓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并學寫山、日。
學習重點: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教學準備:
錄音帶、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
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
播放配樂朗讀《登鸛雀樓》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著老師讀一讀。
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著書大聲地跟著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學生活動:學生們做好指讀姿勢,配上音樂全班齊讀詩歌。
4.我們看著黑板上的詩,聽著音樂,配上手上的動作,現來讀讀。
板書:登鸛雀樓
5.誰愿意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做好指讀姿勢。
指名讀2到3人。
三、讀文后識字
過渡句:古詩大家都會讀了,這些字你認識嗎?
(字詞課件)
1.文中白日依山盡變紅,指名讀。
2.黃河入變紅,指名讀、搶讀。
3.千里目變紅,小老師帶讀。
師:這些變紅的字詞,回去了,你還認識嗎?
點擊變紅的.字詞,回到詩中,邊點擊生邊讀。
4.出示詞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還認識嗎?
(生字卡)黃、入、海、流、千、更、層、樓、
5.生字寶寶見到你們這么聰明又跑回詩里了。
看書,做好指讀姿勢,我們再來讀詩。看看還認識他們嗎?
6.這么美的詩你們能背下來嗎?孩子們試著自己背一背。給一定時間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里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
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構,兩筆與豎折的關系。
帶著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構、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先里頭后封口或先內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作業
將今天學習的古詩背給家人聽。
登鸛雀樓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套光盤)、畫紙,彩筆
主要板書計劃
16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層樓。
作業設計、安排
課內
讀讀背背,抄寫,描筆順等。
課外
背誦古詩。
第一教時
任務:
讀通課文。
策略:
借助課件展開教學。
流程:
一導入新課,破題質疑
1 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 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 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借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 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 啟發和鼓勵學生用和聯系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 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 師配音范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 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業
1 抄寫古詩。
2朗讀課文。
第二教時
任務:
閱讀感悟。
策略:
借助光盤展開教學。
流程:
一復習
讀讀生字新詞。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 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自由讀。
3 指名讀。
4 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 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 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位置 畫好再涂上顏色。
7 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 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 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三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 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 師小結。
四作業
1 背誦古詩。
2 閱讀補充讀物上的古詩。
【登鸛雀樓教案】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教案08-27
登鸛雀樓教案06-12
《登鸛雀樓》教案08-31
登鸛雀樓教案08-02
《登鸛雀樓》經典教案11-11
登鸛雀樓教案【熱門】06-18
《登鸛雀樓》教案及賞析07-25
【薦】《登鸛雀樓》教案09-11
《登鸛雀樓》教案【熱門】09-06
登鸛雀樓教案(優秀)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