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蝶戀花》晏殊 教案
《蝶戀花》寫深秋懷人,是宋詞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分享了《蝶戀花》教案設計,歡迎參考!
教學目標:
1.體會大量使用偶句的所謂賦體筆法的特點。
2.理解“春愁”的含義,理解“佇倚危樓”、“對酒當歌”的抒情涵義。
教學重難點:
1.春愁的表達方式。 2.曲婉而深摯的抒情。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學《蝶戀花》。
教學流程:
第一教學板塊――了解作者,知曉背景。
柳永,字耆卿,初號三變。因排行七,又稱柳七。祖籍河東(今屬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屬福建)。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耽溺于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托。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有《樂章集》。
第二教學板塊――解詞釋句,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對照注解,理解文本大意。
2.強調以下詞語的含義:
⑴佇:久立。 ⑵危樓:高樓。 ⑶黯黯:因離別而傷心的樣子。
⑷疏狂:生活放縱散漫,不受禮法約束。 ⑸強樂還無味:又。 ⑹消得:值得。
第三教學板塊――品味語言,鑒賞形象。
1.“草色煙光殘照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提示:“草色煙光殘照里”以細風、草色、煙光、殘陽幾個關合著相思離愁的意象,組成一幅凄美、感傷的黃昏春望圖,借景抒情,表現了漂泊異鄉的落魄感受。
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說說它好在哪里?
提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本詞的畫龍點睛之筆,一語道破春愁難遣,為春愁憔悴無悔的隱秘:為了她的堅貞情愛,我亦值得憔悴、瘦損,以生命相托!語直情切,蕩氣回腸,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成功地刻畫出一個志誠男子的形象。
3.這首詞刻畫了怎樣的抒情主體形象?
提示:獨倚危樓,時已黃昏卻久久不忍離去,借酒澆愁,對酒當歌,卻無法排遣無邊的春愁,孤單凄涼,相思滿懷。
第四教學板塊――學習表現手法,分析表達效果。
背誦《蝶戀花》討論:這首詞主要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示:這是一首懷人之作。詞人把漂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念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結合在一起寫,采用“曲徑通幽”的表現方式,抒情寫景,感情真摯。上闕寫登樓佇望情景,以“春愁”為核心多層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態,筆意婉約含蓄。下闕先寫詞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謀求醉而忘憂,歌而暫歡,以擺脫春愁之壓抑和糾纏,卻落得個“還無味”的無聊和空虛,可見其春愁之濃深、刻骨,竟無法排遣。最后才揭明“春愁”原來就是“相思”,詞人對待“春愁”的果決態度:“終不悔”。全詞曲徑通幽,曲折達意,蕩氣回腸,感人至深。
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詞。 2. 完成課后練習一、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學《望海潮》。
教學流程:
第一教學板塊――了解作者,知曉背景。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孫何帥錢塘,柳耆卿作《望海朝》詞贈之云……此詞流播,金主亮聞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此詞的創作年代也可據此定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之前。這也是《樂章集》中所能考訂的作年最早的一首詞。
北宋初期,歷經五代戰亂,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萬人家,堪與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鋪陳其繁華。
《望海潮》是柳永創制的新詞牌,錢塘江潮是天下奇觀,調名當取其意。
第二教學板塊――解詞釋句,整體感知。
1.齊讀課文,結合注解了解詞的大意。
2.強調以下詞語的音、形、義:
⑴形勝:地理形勢重要。
⑵參差:形容樓閣高低不齊。
⑶天塹:天然的壕溝,此處形容錢塘江的壯闊。塹,qiàn。
⑷重湖疊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麗。
⑸高牙:原指軍前大旗,因旗桿以象牙為飾而得名。詞中代指高官孫何。
⑹異日圖將好景:畫下來。將,助詞,無實義。
3.本詞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錢塘”的繁華?
提示:歷史沿革、城市規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觀、生活圖景等方面。
第三教學板塊――品味語言,鑒賞形象。
1.若把“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句中的“卷”改為“推”好不好,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濤卷霜雪”表現了錢塘江潮來時波滾浪翻,排山倒海的氣勢,用“推”則顯得比較平板,力度與氣勢均沒有“卷”強,對浪花飛濺的情態描寫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表現了怎樣的生活情景?
提示:這幾句極富生活情趣,晴天麗日,處處音樂悠揚;菱舟泛夜,傳來陣陣歌聲;老叟怡然垂釣,幼童嘻嘻采蓮,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第四教學板塊――學習表現手法,分析表達效果。
背誦《望海潮》,討論:清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詞有點,有染”,說的是詞的一種表現手法“點染”,它既有抽象的評點,又有具體的描述,二者緊密相連,表現鮮明的情志。本詞就運用了“點染”的手法,請加以說明。
提示:上闕先點“錢塘自古繁華”,然后展開描寫,“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運用動靜結合、比喻、夸張等手法,極力鋪排,從不同的角度表現杭州的繁榮、美麗、富饒。
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詞。
2.充分發揮你的想象,把下面的句子改寫成一段繪景文字,不少于100字。
教學感悟:
不止一次有學生跟筆者交流說:我挺喜歡詩詞的,可我覺得好像沒什么用,考試如果不考,背下來也是浪費,有時間不如復習必背篇目,刷刷數學習題。對于學生這樣的觀點,筆者的回應已經由最開始咄咄逼人式的詰問,轉而到現在對詩詞潤物細無聲式的引導與推薦:好的詩詞介紹給你,你念或者不念它,美好就在那里,不來也不去,不增也不減。如果恰好有一首住進你的心里,生根萌芽,那便足夠了。
世俗標準看,吟誦詩歌可有什么用呢,擺脫了詩歌鑒賞那一套,它不能換來分數;甚至作文中都明確規定:文體不限,但,詩歌除外……回到生活之中,它不能換來柴米油鹽,不能助你找到一個前(錢)途無量的工作。但,我們對于事物的選擇,就必得基于“有用”“無用”嗎?這“有用”的標準又是什么又由誰來定義呢?人不是工具,所需不只溫飽,現實之外,我們總得有個地方安放心靈,以忘掉紛擾煩憂,還我們一份暫時的澄澈安寧。而詩歌,便構筑了這個桃花源,給了我們詩意的棲居。
關于詩歌該怎么教,文學愛好者可以回答,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可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不斷尋找更為有效的對話方式,促成學生與文本的交流。總是想起《死亡詩社》中那個衡量詩歌好壞的荒誕坐標,基廷老師戲稱之為“下水管道”。反思我們的詩歌教學,有時筆者也覺得羞慚,答題技巧那一套一出口,一經拆解、拼裝、附會,再平平無奇的詩歌也能被吹成一朵花,再絕妙的文字也能被平庸成一堆亂碼。我們又何嘗不在充當著“管道工”的角色呢!
在晏殊《蝶戀花》的教學上,筆者希望把話語權還給閱讀主體:學生;以問題調動他們的思維積極性,尊重他們的閱讀初感受。主人公的性別、主人公的多情與無理,主人公形象氣質與溫庭筠筆下思婦形象的對比……事實證明,學生只要用了心,去身臨其境,角色代入,便能給出入情入理的回答。沒錯,我們的學生缺少詩化教育,但人類的感情總有共通處,沒有那一套“下水管道”在詩歌與讀者之間作梗,我們便能離詩歌的美好更近,離人性的本真更近吧。
【《蝶戀花》晏殊 教案】相關文章:
《蝶戀花》晏殊01-31
蝶戀花晏殊05-31
蝶戀花晏殊的閱讀答案晏殊 蝶戀花閱讀答案04-02
蝶戀花晏殊翻譯12-05
蝶戀花晏殊全文09-12
蝶戀花晏殊譯文07-04
晏殊《蝶戀花》賞析04-20
晏殊《蝶戀花》賞析11-07
北宋晏殊蝶戀花賞析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