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毓秀《弟子規》觀后感
導語:中華民族積淀五千年歷史文化,薪火相傳,形成了優良傳統美德,彰顯于世界文明史。從朱熹的《童蒙須知》,到王應麟的《三字經》,再到李毓秀的《弟子規》,幾代大師巨儒,秉承儒家教育傳統,中華啟蒙教育理論為世人所共同推崇,成為人類社會寶貴的精神財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觀后感。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李毓秀《弟子規》觀后感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后經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育兒童如何做人做事的書籍。《弟子規》全文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 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進行了高度概括。通過淺讀,使我意識到《弟子規》不僅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好教材,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對我們日常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與《弟子規》的內容有相同之處。《弟子規》用簡單明了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修身養性、尊老愛幼。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從小處著手,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個人的'形象,也就是維護集體的形象。與家庭成員和睦相處,與單位同志團結友愛。
《弟子規》所體現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揭示了做人做事的根本規律,是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而《弟子規》則是儒家思想的根。我們學習《弟子規》,目的是要扎好中國文化的根。
《弟子規》規范了人的行為,一句話一個道理,一句話一種思想。它給了我們很多工作中的啟示。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我們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馬上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形成恭敬心。“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講一個人負責的態度,讓有條不紊的做事方法扎根。“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講的就是我們的要養成良好的六常工作習慣。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沒能及時跟上。倫理道德淪喪,腐敗成風,道德水準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這也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與沒學《弟子規》有很大關系。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環顧全球,沒有別的辦法,只有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人民,特別是在全民中推行《弟子規》教育,才是出路。
總之,只有學好《弟子規》,才能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質,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才能建立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中國。
篇二、李毓秀《弟子規》觀后感
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真正了解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它使我覺得自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生在世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 在 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姑姑的兒子,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為人子女,該做些什么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
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溫暖的懷抱;當我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地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為我們無私的付出。漸漸長大的我們,也應該學著為父母做些什么了。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后,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誦讀《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篇三、李毓秀《弟子規》觀后感
初識弟子規這三個字,顧名思義:教育弟子有規矩。現在明白《弟子規》和《三字經》與《論語》一樣,用儒家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在我看來,《弟子規》比起《三字經》和《論語》,少了很多之乎者也的大道理,成為最通俗務實的啟蒙經典。
從幼兒園到中學,單是在記憶中,老師就讓我們背了幾十次《弟子規》。從一開始的純應付,到明白其中的精華,直至這次觀看《弟子規》解讀視頻,更是感受頗深。
在《弟子規》的總序當中,含蓋民了整章的主旨,先是首孝悌,要孝順長輩;出則弟,要團結兄長;次謹信,要講信用;……
在每一次朗誦《首孝悌》時,腦中都會浮現出我平日對待父、母親的`一言一行。而對社會上的一些現象也是感受很深的。
目前社會中,有一些啃老族。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了,反過來,不讓父母享些清福,而是繼續花父母的錢,給父母增添負擔。這些人,別說是做到《弟子規》中所說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債,須順承了,而是連起碼的道德也淪喪了。
而使啃老族成為一種發展趨勢的是什么。究其原因,是因為小時候,糟蹋父母的血汗錢,不用功讀書。這更是一種不孝之為!
在《弟子規》作者,清人李毓秀看來,不讀書恐怕是不可理喻的,也就沒有列入其中罷。我們不僅要用功讀書,更要如《弟子規》中所說的冬則溫,夏則清,好好的孝敬父母。
還有年方少,勿飲酒和斗鬧場,絕勿近以及借人物,須時求;倘不問,即為偷,也是對我觸動很大的句子。
前兩句,是我思考良久的句子。它是約束正值叛逆期的我們。要我們不做那些粘染世俗之氣的事,把心思放在學習上。而那些吸煙喝酒的問題學生,更是這十二個字的反面教材。
而借人物這三個字,啟發我們從小講信用。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可它仍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每年都會有千萬個產品質量問題,從奶制品到肉制品,甚至于餐餐必用的油。人以信為本,我們顯然沒有能力制止他人,只能鞭策自我,按照《弟子規》,由淺入深,從道德到信用,從信用到守己,從守己到勤奮,最后歸結于百善孝為先。
抓住觀看《弟子規》視頻的契機,約束自己,讓我們創造的未來,沒有不法商家,沒有啃老族,沒有借債不還的吳英,更沒有慘死街頭的小悅悅。也不讓任何人,如魯迅先生那樣呼吁:救救孩子!
篇四、李毓秀《弟子規》觀后感
很多人說《弟子規》里的道理很簡單,早就知曉,我很是羨慕。《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感情得到了升華,也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它長養了我的智慧,震撼著我的心靈。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點知道這些道理,也許我的人生際遇會大不相同。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和委屈。“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父母辛苦供養我讀書,而我有時卻不能如他們所愿,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不但不聽,還會覺得煩,有時甚至故意做些讓父母生氣的事。所以學了《弟子規》才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要想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讀了《弟子規》,作為初為父母的`我們,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要教育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說話做事要小心仔細,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在學習之余,要多讀書,多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這個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做起來人們往往就忽視了其中的道理。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往往盡其所能讓孩子們學習更多的技能,畫畫、唱歌、彈鋼琴、學外語,其本意都是好的,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過度的強迫會使孩子們產生逆反心理,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這是要不得的。父母通過讀書,會掌握正確的指導方法,耐心解決孩子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讓孩子們懂得生活的規則,培養孩子的傳統美德
《弟子規》還讓我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后,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自然流露的品質。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真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諸如此類的名言警句,但我卻一直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極其優美的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目中無人。回想一下,驕傲自滿的的確確給自己招來了許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后于別人一大截。“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是我最喜歡的一句經文。一個人的能力再大,總會有限,人無完人,人總有缺點,所以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提醒。一個人只有一雙眼睛,一對耳朵,看到的和聽到的范圍是非常窄的,如果能虛懷若谷,就好像多了許多雙眼睛和耳朵,看到的和聽到的范圍就擴得很大,那么就會走得更高更遠,取得更大的成就。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每一個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篇五、李毓秀《弟子規》觀后感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李毓秀《弟子規》觀后感】相關文章:
李毓秀《弟子規》全文07-14
解密弟子規作者-李毓秀10-15
李毓秀《弟子規》讀后感700字08-16
弟子規觀后感10-07
弟子規|《弟子規》創造的奇跡06-30
李賀《李憑箜篌引》原文08-19
李賀《李憑箜篌引》賞析09-09
《弟子規視頻》觀后感11-06
《弟子規》09-22
弟子規觀后感600字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