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賞析
《短歌行》是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主要是為曹操當時所實行的政治路線和政治策略服務的;然而它那政治內容和意義卻完全熔鑄在濃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詩充分發揮了詩歌創作的特長,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來達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曹操《短歌行》賞析。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曹操《短歌行》
【題解】
曹操(155-220),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后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建都許昌。從此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后,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采用樂府古題,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又有所創造,對五言詩的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善于以質樸剛健的語言直抒胸臆,無典雅浮華之弊,代表作有《讓縣自明本志令》等。在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的提倡、帶動之下,這個時期的創作成為我國文學史上光采奪目的一章——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建安文學”。曹操的詩今存二十余首,較完整的散文四十多篇,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本詩選自《漢魏六朝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2],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4]。但為君故,沉吟至今[5]。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6]。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7]。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8]。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9]?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10]。
【注釋】
[1]《短歌行》,漢樂府舊題,屬《相和歌·平調曲》,似乎用于宴會場合。
[2]慨當以慷:“慷慨”的間隔用法。當以,沒有實在意義。此句指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
[3]何以:用什么。杜康,傳說中的造酒始祖,一說周代人,一說黃帝時代人,此處為酒的代稱。
[4] 青青子衿:引用《詩經•鄭風•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里指代有學問的人。“悠悠”,長久的樣子,形容思念之情。《詩經》原詩后兩句是:“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意為: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使用這種含蓄的話來提醒他們,希望賢才主動來歸。
[5]君:指所思念的人。沉吟,低聲叨念,表示渴念。這兩句意思是:只因為你的緣故,讓我渴念到如今。以女子對心愛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對賢才的渴求。
[6] 蘋:艾蒿。四句引自《詩經•小雅•鹿鳴》,《鹿鳴》是一首描寫貴族盛宴熱情款待尊貴客人的的詩歌。前兩句起興,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歡快地吃著野地里的艾蒿。以下各句描寫賓客歡宴的場面,這里引用的兩句意思是:我有許多尊貴的客人,席間彈起琴瑟,吹起笙樂。詩人引用這幾句詩,表示自己對賢才的熱情。
[7]掇:拾取,摘取。一作“輟”,停止。意思是:明月什么時候才能摘取呢?這不可能,它的運行是永不停止的,如我的憂思永不斷絕。
[8] 陌、阡:都是指田間小路,東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越陌度阡,成語,古諺:“越陌度阡,更為客主”。“枉”,枉駕,屈駕。用,以。存,探問,問候。此處意為客人遠道來訪。契,投合。闊,疏遠。“契闊”,久別重逢。讌,通宴。舊恩,指往日的情誼。主客久別重逢,歡快暢談,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誼。描寫賢才既得,喜不自勝,歡樂無窮的情景。
[9]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烏鴉向南高高飛。繞樹飛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樹枝可棲息。清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說:“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托。”即是說那些賢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無所適從,不知道投靠到誰的門下。
[10] 前兩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后兩句借用典故,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說他“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滿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滿足。周公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悅誠服地來歸順。詩人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決心禮賢下士,希望賢才全部歸己,幫助自己建功立業,統一天下。
【賞析】
曹操的《短歌行》,氣格高遠,感情豐富,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詩人以感人的真誠和慷慨悲涼的情感詠嘆了生命的憂患、生命的悲劇,以貌似頹放的意態來表達及時進取的精神,以放縱歌酒的行為來表現對人生哲理的嚴肅思考,以觥籌交錯之景來抒發心憂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全詩第一節抒寫詩人人生苦短的憂嘆。詩人生逢亂世,目睹百姓顛沛流離,肝腸寸斷,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得,因而發出人生苦短的憂嘆。這一點可從他的《蒿里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得到佐證:第二節抒寫詩人對賢才的渴求。第三節抒寫詩人對賢才難得的憂思和既得賢才的欣喜。第四節抒寫詩人對猶豫不決的賢才的關切和渴望天下賢才盡歸自己的抱負。詩人希望他們不再猶豫,趕緊到自己這邊來。用《管子•形解》中渴求人才的話和“周公吐哺”的典故點明了全文的主旨。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
全詩以感慨開始,繼之以慷慨、沉吟,再繼之以憂愁、開朗。一憂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傾訴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懷。
總之,這首詩充滿了深沉的憂嘆,洋溢著積極進取的精神,激蕩著慷慨激昂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力量。清人陳沆在《詩比興箋》中說:“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則南馳耳。分奔蜀吳,棲皇未定,若非吐哺折節,何以來之?山不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厭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厭士,故天下歸心。” “此詩即漢高《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三國時代,是人才激烈競爭的時代,得人才者得天下。漢高祖唱《大風歌》也是渴望人才,故說《短歌行》與《大風歌》有相通之處。
鐘嶸《詩品》評曰“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敖器之《敖陶孫詩評》云“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毛澤東說,曹操的文章詩詞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應當學習。這些評價,值得參考。(杜漢華)
【曹操《短歌行》賞析】相關文章:
賞析曹操《短歌行》10-10
《短歌行》曹操賞析08-26
曹操《短歌行》賞析06-11
曹操的《短歌行》賞析09-14
曹操《短歌行》的賞析08-31
曹操詩詞《短歌行》賞析06-23
《短歌行》曹操原文賞析10-08
曹操《短歌行》原文及賞析10-21
曹操短歌行的詩詞賞析06-02
曹操《短歌行》詩詞賞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