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杜甫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5-01-11 16:14:57 賽賽 杜甫 我要投稿

前出塞杜甫翻譯及賞析

  《前出塞》,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這九首詩通過一個征夫的訴說反映其從軍西北邊疆的艱難歷程和復雜感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前出塞杜甫翻譯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前出塞杜甫翻譯及賞析

  前出塞九首

  [唐]杜甫

  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其二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其三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

  功名圖麒麟,戰(zhàn)骨當速朽。

  其四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其五

  迢迢萬里余,領我赴三軍。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倏忽數(shù)百群。

  我始為奴仆,幾時樹功勛。

  其六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其七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層冰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筑城還。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

  單于寇我壘,百里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擄其名王歸,系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

  其九

  從軍十年余,能無分寸功。

  眾人貴茍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斗爭,況在狄與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

  作品注釋

  其一

  1.戚戚:愁苦貌。因被迫應往,故心懷戚戚。

  2.悠悠:猶漫漫,遙遠貌。交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縣,是唐王朝防吐蕃處。

  3.公家:猶官家。有程期:是說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4.“亡命”句:是說如果逃命,又難逃法網。唐行“府兵制”,天寶末,還未全廢,士兵有戶籍,逃則連累父母妻子。

  5.“君已”兩句:點出赴交河之故,是全詩的主腦,是人民的抗議,也是杜甫的斥責。

  其二

  6.“出門”兩句:離家日久,一切習慣了,熟習了,放下再受伙伴們的戲弄和取笑。按《通典》卷一百四十九:“諸將上不得倚作主帥,及恃己力強,欺傲火(伙)人,全無長幼,兼笞撻懦弱,減削糧食衣資,并軍器火具,恣意令擎,勞逸不等。”則知當時軍中實有欺負人的現(xiàn)象。

  7.死無時:是說時時都有死的可能,不一定在戰(zhàn)場。正因為死活毫無把握,所以也就顧不得什么骨肉之恩,說得極深刻。

  8.走馬:即跑馬。脫:去掉不用。轡頭:當泛指馬的絡頭。

  9.挑:信手地挑著。青絲:即馬韁。

  10.捷下:即飛馳而下。

  11.搴:拔取。是說從馬上俯下身去練習撥旗。 《通典》卷一百四十九:“搴旗斬將,陷陣摧鋒,上賞。”所以要“試搴旗”。

  其三

  12.嗚咽水:指隴頭水。《三秦記》:“隴山頂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隴頭流水,嗚聲嗚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這以下四句即化用隴頭歌。

  13.輕:輕忽,只當沒聽見。腸斷聲指嗚咽的水聲。

  14.“心緒”句:是上句的否定。心緒久亂,而水聲觸耳,想不愁也不行。心不在焉,因而傷手。初尚不知,見水赤才發(fā)覺。刻劃人微。

  15.丈夫:猶言“男兒”、“健兒”或“壯士”,是征夫自謂。誓許國:是說決心把生命獻給國家。這以下四句征夫的心理有了轉變,但是出于無可奈何的,所以語似壯而情實悲,口里說的和心里想的仍有矛盾。

  16.“憤惋”句:既以身許國,此外還有什么值得悲憤和留念的呢?此承上句。

  17.“功名”句:西漢宣帝曾圖畫霍光、蘇武等功臣一十八人于麒麟閣。

  18.當:此字很有意思,好像甘心如此,其實是不甘心。末兩句也是反話。所以有此矛盾現(xiàn)象,是由于這個戰(zhàn)爭不是正義的戰(zhàn)爭,人民也是被強制去作戰(zhàn)的。

  其四

  19.“送徒”句:送徒有長,是指率領(其實是押解)征夫的頭子,劉邦、陳勝都曾做過。

  20.遠戍:指人說,是征夫自謂。亦有身:是說我們也有一條命,也是一個人。是反抗和憤恨的話。仇注:“遠戍句,此被徒長呵斥而作自憐語。”

  21.“生死”兩句:是說死活我們都向前去,決不作孬種,用不著你們吹胡子瞪眼,也是汪性使氣的話。仇注:“吏即送徒之長。”

  22.附書:即捎信兒。六親:是父母兄弟妻子。

  23.“哀哉”兩句:概括書中的大意。決絕,是永別。仿佛是說:“媽呀!爸爸呀!妻呀!兒呀!……我們再也不能見面了!我們苦也不能苦在一起了!”吳瞻泰云:“不言不同歡樂,而言不同苦辛,并苦辛亦不能同,怨之甚也。”

  其五

  24.迢迢:遠貌。

  25.異苦樂:是說苦樂不均。在剝削階級的部隊中,官兵總是對立的。

  26.河:即交河。騎(jì):指騎兵。

  27.倏忽:一會兒工夫。

  28.“我始”句:《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說當時“戍邊者多為邊將苦使,利其死而沒其財”。可見“為奴仆”確是實際情形。

  29.樹:立也。

  其六

  30.“挽弓”四句:這極像謠諺,可能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zhàn)歌訣。馬目標大易射,馬倒則人非死即傷,故先射馬,蛇無頭而不行,王擒則賊自潰散,故先擒王。擒王句乃主意所在,下四句便是引伸這一句的。

  31.亦有限:是說也有個限度,有個主從。正承上句意。沈德潛《杜詩偶評》:“諸本殺人亦有限,惟文待詔(文徵明)作殺人亦無限,以開合語出之,較有味。”蕭滌非認為不確。

  32.自有疆:是說總歸有個疆界,饒你再開邊。和第一首“開邊一何多”照應。

  33.“茍能”兩句:是說如果能抵制外來侵略的話,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殺人呢?張遠《杜詩會粹》:“大經濟語,借戍卒口中說出。”

  其七

  34.雨(yù)雪:即下雪。雨,作動詞用。

  35.“徑危”句:山高所以徑危。因筑城,故須抱石。

  36.指落:是手指被凍落。

  37.漢月:指祖國。

  38.“浮云”兩句:祖國在南方,所以見浮云南去便想攀住它。“暮”字含情。

  其八

  39.單(chán)于:漢時匈奴稱其君長曰單于,這里泛指邊疆少數(shù)民族君長。

  40.雄劍:古寶劍有雌雄,這里只是取其字面。四五動:是說沒費多大氣力。

  41.奔:是奔北,即吃了敗仗。

  42.名王:如匈奴的左賢王、右賢王。這里泛指貴人。正是所謂“擒賊先擒王”。

  43.轅門:即軍門。

  44.“潛身”兩句:主要寫有功不居的高尚風格,是第三章“大夫誓許國”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下章“丈夫四方志”的一個過渡。

  其九

  45.能無:猶“豈無”“寧無”,但含有估計的意味。分寸功:極謙言功小。觀從軍十年馀,可知“府兵制”這時已完全破壞。

  46.眾人:指一般將士。茍得:指爭功貪賞。

  47.欲語:二字一頓。想說說自己的功,又不屑跟他們同調,干脆不說也罷。《禮記·由禮》:“毋剿說,毋雷同。”雷一發(fā)聲,四下同應,故以比人云亦云。

  48.“中原”兩句:過去解說不一,大意是說:中原尚且有斗爭,何況邊疆地區(qū)?應前“單于寇我壘”。

  49.四方志:指為國戍邊而言。

  50.固窮:堅守素志而不失氣節(jié)。《論語》中有“君子固窮”一句。

  作品譯文

  其一

  悲悲戚戚地離開了家鄉(xiāng),踏上漫長的征路奔赴交河。

  官家限定了到達前線的日期,如果逃亡又難免災禍。

  我們君王的疆土已經遼闊,而開邊的戰(zhàn)爭還是如此繁多。

  只好棄絕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忍泣吞聲地扛著武器向前跋涉。

  其二

  出了家門,一天天地走遠了;見識已多,不再受同行人的氣。

  骨肉之恩豈能不顧?無奈身為男兒死活沒有定期。

  摘掉絡頭讓馬疾馳,解下韁繩提在手里。

  從萬仞高山飛馳而下,俯下身來練習拔取軍旗。

  其三

  蘸著嗚咽的隴頭水磨礪戰(zhàn)刀,水色變紅才覺察刀刃割破了手。

  我想不理睬這令人斷腸的流水聲,怎奈心緒已亂了許久。

  大丈夫立誓以身許國,又何必再心生怨怒?

  只要能把自己的畫像放在麒麟閣,即便立即戰(zhàn)死也是值得。

  其四

  押送征夫的是你們這些官長,而遠戍邊疆的我們也都算個人。

  不管是生是死我們向前去,用不著你們吹胡子瞪眼睛!

  路上遇到一個相識的人,托他捎封信給家中六親。

  傷心啊我們雙方已是永別了,再也不能相聚一處同受苦辛。

  其五

  走了迢迢萬里路,終于被領著來到三軍。

  軍中的苦樂多么懸殊,主將對此哪能了解詳盡?

  隔著河水望見了敵人的騎兵,眨眼間就馳過了幾百群。

  我現(xiàn)在僅僅是個小卒,何時才能建立功勛?

  其六

  拉弓應當拉強弓,用箭應當用長箭。

  射人先射他騎的馬,擒賊先擒賊的首頜。

  殺人也要有個限度,立國總歸得有個疆界。

  只要能制止敵人的侵略,又何須過多地殺傷他們!

  其七

  驅馬奔馳正逢天降大雪,行軍進入一座高山。

  沿著危險的山路抱運寒石修筑城壘,凍掉的手指落在厚厚的冰凌間。

  此處距國門已十分謠遠,何時才能筑好城壘得以歸還?

  頭上的暮云悠悠南去,我們眼巴巴地望著卻不能攀上它飛回故園。

  其八

  敵人前來攻打我們的城壘,百里沙場風塵昏暗。

  我們揮動寶劍幾次出擊,就把敵軍打得東逃西散。

  我活捉了敵人的一個酋長歸來,系上他的脖子交給主將。

  然后悄悄地站到隊列里,初次得勝又何必為自己張揚?

  其九

  當了十幾年的兵,哪能不立一點戰(zhàn)功?

  眾人爭相冒功求賞,我想報功卻羞于與他們混同。

  爭功奪利的事中原也有,何況在這與異族鄰壤的邊境!

  大丈夫應當心懷天下,豈可為個人的困窮而動容!

  創(chuàng)作背景

  《前出塞九首》當作于天寶十載(751年)左右,一說作于天寶十一載(752年),是一系列軍事題材的詩歌。這個時期還是唐朝的生長期,伴隨著生長期的,是唐朝在軍事上的擴張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預估大多是樂觀的,杜甫卻對唐玄宗的軍事路線不太認同。

  朱鶴齡說這九首詩是為天寶末年哥舒翰用兵于吐蕃而作。唐玄宗即位以后,為了滿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邊地不斷發(fā)動以掠奪財富為目的的不義戰(zhàn)爭。天寶六載(747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天寶八載(749年)又令哥舒翰領兵十萬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過半,血流成河;天寶十載(751年)令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攻南詔,死者六萬;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祿山攻契丹,兩地百姓深受其苦。這組詩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

  作品鑒賞

  《晉書·樂志》載漢樂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種以邊塞戰(zhàn)斗生活為題材的軍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寫的九首稱為《前出塞》,后寫的五首稱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軍歌,而是借古題寫時事,意在諷刺當時進行的不義戰(zhàn)爭。

  杜甫這九首詩通過描寫一個士兵從軍西北邊疆的艱難歷程和復雜感情,尖銳地諷刺了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的不義戰(zhàn)爭,真實地反映了戰(zhàn)爭給兵士和百姓帶來的苦難。

  第一首敘述自己初別父母被迫遠戍的情景。第二首敘說上路之后的情景。離家已遠,死生難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練習武藝。第三首,訴說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煩亂,故作自勵之語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寫自己在路上被軍吏欺壓和驅逼的情景。

  第五首,自敘初到軍中時的感慨:官兵對立,苦樂不均,身為奴仆,難樹功勛。第六首,征夫訴說他對這次戰(zhàn)爭的看法。實際上是杜甫對待戰(zhàn)爭的態(tài)度,明確地表達了詩人的政治觀點。第七首,征夫訴說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況。

  第八首,征人訴說自己初次立功的過程和對待功勞的態(tài)度。第九首,征人自敘他自己從軍作戰(zhàn)十余年的經歷。前四首寫出征,重在刻劃離別之情;后五首寫赴軍,重在刻劃以身許國。

  這九首連章體的組詩,“借古題寫時事,深悉人情,兼明大義”,通過敘事、抒情,采用了樂府詩特有的表現(xiàn)手法,成功塑造了役夫這一藝術形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開天盛世”的黑暗面,主題鮮明,內容集中,而且在藝術表現(xiàn)上也有許多獨特之處。

  首先,這組詩“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后連貫,結構緊湊,渾然成為一個整體。杜甫的《前出塞》組詩第一首是起,寫出門應征,點題“出塞”,引出組詩主旨:“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以之為綱,統(tǒng)攝全篇。以后各首便圍繞這一主題展開,順次寫去,循序漸進,層次井然。第九首論功抒志;帶有總結的性質,可為結。中間各首在圍繞主題展開的同時,每首又各有重點。前四首寫出征,重在寫征人的留戀之情;后五首寫赴軍,重在寫征人的以身許國。條理清晰,又波瀾起伏,曲折有致。詩人在情節(jié)的安排上亦前后照應,過渡自然。如第二首“骨肉恩豈斷”承第一首“棄絕父母恩”;第八首“虜其名王歸;系頸授轅門”呼應第六首“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就使九首如線貫珠,各首之間聯(lián)系更為緊密,不致分散。浦起龍說:“漢魏以來詩,一題數(shù)首,無甚銓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線。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轉韻詩讀。”足見這種連章體組詩也是杜甫的一大創(chuàng)造。

  第二,以點來反映面。整組詩只集中描寫了一個征夫的從軍過程,但卻反映了整個玄宗天寶末年的社會現(xiàn)實:“開邊一何多”,這里有連續(xù)不斷的黷武戰(zhàn)爭;“單于寇我壘”,也有敵人對唐王朝邊境的侵擾。兩種戰(zhàn)爭交替進行,性質是復雜的。詩中有戰(zhàn)爭給人民造成的流離失所的沉重災難,也有封建軍隊中官兵不公的現(xiàn)實;既有軍士對奴役壓迫的不滿和反抗,也有征人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既有征人戍邊筑城的艱難困苦,也有士兵們的英勇作戰(zhàn)。可謂這一時期的全景紀錄。

  第三,整組詩都以第一人稱的手法來寫,由征夫直接向讀者訴說。這樣寓主位于客位,可以暢所欲言地指斥時政。這正是用第一人稱的自由方便處。此外,詩人以第一人稱的手法敘事,仿佛親身經歷一般,這就增加了真實感和親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第四,詩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著重人物的心理刻劃,精心塑造了一個來自老百姓的淳厚樸實、勇敢善戰(zhàn)的士兵的生動形象。詩人在刻劃人物的心理活動時,或通過人物行動的細節(jié)描寫以突出他矛盾復雜的內心世界,如第二首寫這個征人冒險輕生、拚命練武的行動,就反襯出這個征人內心的苦悶和憂怨;第三首用磨刀傷手而自己不覺來刻劃他“心緒亂已久”,內心煩亂不安的矛盾痛苦。這種用人物行動細節(jié)的描寫來刻劃人物復雜的內心變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說教。或通過比興手法來刻劃人物的內心活動的變化,如第七首“已去漢月遠,何時筑城還。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將自己思念故鄉(xiāng)、想念親人的迫切心情托之“漢月”,寄之“浮云”,這就使人物復雜抽象的心理變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讀者易于了解和接受。此外第八首描寫這個征人對敵作戰(zhàn)的英勇頑強,第九首寫他對功賞的正確態(tài)度,雖著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躍然紙上。

  作品點評

  《后村詩話》:此十四篇(按指前后《出塞》)筆力與《古詩十九首》并驅。

  《批點唐詩正聲》:前后《出塞》,字字句句,皆宜圈點。神化之妙,言之不悉。

  《唐風定》:詩有體有格:體貴,格高;體不貴,格卑。此詩獨具漢魏風骨、其體貴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前后《出寒》諸什,奴隸黃初諸子而出,如將百萬軍,寶之惜之,而又能風雨使之,真射潮之力,沒羽之技。

  《杜詩說》:六朝好擬古,類無其事,而假設其詞。杜詩詞不虛發(fā),必因事而設,此即“修辭立誠”之旨,非詩人所及。

  《杜臆》:《前出塞》云“赴交河”……當是天寶間哥舒翰征吐蕃時事;而詩有“磨刀嗚咽水”,隴頭乃出征吐蕃所經繇者,詩亦當作于此時。注云“追作”,非也。……《出塞》九首,是公借以自抒其所蘊。

  《杜詩詳注》:張鋋曰:李杜二公齊名,李集中多古樂府之作,而杜公絕無樂府,惟此前后《出塞》數(shù)首耳;然又別出一格,用古體寫今事。大家機軸,不主故常,昔人稱“詩史”者以此。

  《載酒園詩話又編》:《毛詩》無處不佳,予尤愛《采薇》、《出車》、《杕杜》三篇,一氣貫串,篇斷意聯(lián),妙有次第。千載后,得其遺意者,惟老杜《出塞》數(shù)詩。此詩節(jié)節(jié)相生,真與《毛詩》表里,必不可刪。

  《唐宋詩醇》:九首皆代從軍者之詞,指事深切,以沉郁寫其哀怨,有親履行間所不能自道者,可使天雨粟,鬼夜哭矣。讀《東山》、《江漢》諸詩,《風》《雅》既變,斯為極焉。以視王粲《從軍》五首,真靡靡不足道。后開篇視此稍縱而格力如一,其所緣起者殊也。吳昌祺曰:掃絕依傍,獨有千古,無意不深,無筆不健。于鱗謂杜五古不合漢魏,烏知其盡脫窠臼而異軌齊驅耶!

  《唐詩別裁》:九章多從軍愁苦之詞。

  《讀杜心解》:漢魏以來詩,一題數(shù)首,無甚詮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線。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轉韻詩讀。

  《杜詩鏡銓》:借古題寫時事,深悉人情,兼明大義,當與《東山》、《采薇》諸詩并讀,視太白樂府更高一籌。

  其一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甸曰:此賦也,傷感時事,其同怨而不怒。吳山民曰:“有程期”二字,含多少無奈何意。五、六二語,感時黷武,自怨自言(“君已”一句下)。

  《杜臆》:“亡命嬰禍羅”,乃其衷腸語。亡命則累及父母、六親,故忍死吞聲而去;一以為國,一以為親,便見忠孝大節(jié),且怨而不怒。……此風人之旨也。“已富”、“開邊”,風刺語。

  《杜詩詳注》:首章,敘初發(fā)時辭別室家之情。

  《載酒園詩話又編》:此應調之始,故但敘別離之恨,而“法重心駭,威尊命賤”之意,躍躍不禁自露。

  《讀杜心解》:“赴交河”,點清出兵之路。“已富”而又“開邊”,乃九首寓諷本旨,在首章拈破。結語黯然,戀親之情,赴國之義,俱見矣。

  其二

  《唐詩品匯》:劉云:如親歷甘苦,極征行孤往之意。人所不能自道,詩必如此序情,憫勞之際,其庶幾乎!

  《唐詩鏡》:老杜長于造境。能造境,即情色種種畢著。

  《唐詩歸》:鐘云:此句承“日已遠”,妙,實有此境(“不受”句下)。鐘云:口硬心酸(“骨肉”二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董養(yǎng)性曰:離家日久,諳習戰(zhàn)伐,眾不敢欺,便覺得勇氣百倍。

  《杜臆》:前章云“棄絕父母恩”,而此又云“骨肉恩豈斷”,徘徊展轉,曲盡情事。死既無時,而后作壯語,所謂“知其不可如何而安之若命”者也,愈壯愈悲。

  《載酒園詩話又編》:“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一句,壯勇之氣已隱然可掬。“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見其國而忘家,恩以義斷。“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四句,皆于忙中著閑。上寫征行之苦,下寫爭先示勇之致。

  《讀杜心解》:齊截摹寫輕生喜事之狀,躍躍欲飛。

  《杜詩鏡銓》:劉須溪云:賦至此,極可壯,可傷(末二句下)。

  其三

  《唐詩廣選》:劉會孟曰:又緩而急。劉履曰:人謂子美古詩學建安,是矣;然未免有時亦離去,如此篇“水赤”二語,已微露痕跡,而未甚相遠,讀者詳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甸曰:此雖征人自誓之強,實詩人勸忠之義。前四句極凄婉,后四句極勇決。蔣一梅曰:章法由淺入深,一步高一步。吳山民曰:結豈人情?然正為寬解之辭。

  《杜臆》:前四句化用《隴頭歌》,極爐錘之妙,后四句發(fā)前未盡之意,作意外之想以自寬,正見其心緒之錯也。“圖麒麟”,豈易言哉!

  《載酒園詩話又編》:此即《毛詩》“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意,忠義激烈,勃然如生。

  《讀杜心解》:途中感觸。興體也。……以下又捷轉出一副血性語,心緒雖亂,終不以易吾誓死之志也。

  《杜詩鏡銓》:蔣云:借磨刀,撰出一首,自奇。重振起(“丈夫”句下)。末句反言見意。

  其四

  《唐詩歸》:鐘云:三字妙,“亦”字悲甚,下二句從此生(“遠戍”句下)。鐘云:真志,真勇(“生死”二句下)!譚云:亦復厚(“路逢”四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董養(yǎng)性曰:此篇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楊慎曰:慘然語,不堪多讀。屠隆曰:使人不可讀,不可不讀。

  《杜臆》:云“不勞怒嗔”,則驅迫之苦可知。

  《杜詩詳注》:“遠戍亦有身”,此被徒長呵斥,而作自憐語,……“哀哉”兩語,即書中之意。孤身遠戍,欲同苦辛而不可得,語更慘戚。

  《載酒園詩話又編》:此句與符章末句意相似肩前是出門時言,猶感慨意多,此是因附書后再一決絕言之,直前不顧矣。且前止父母,此兼姻戚,文情之密,非復也。補出史與相識人來,尤見周匝。“附書”下三句,亦暗與次章“骨肉恩豈斷”二語相應,又微反《毛詩》“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意,妙于脫胎變化。

  《讀杜心解》:“向前去”、“不勞嗔”,作索性語,憤所激也。

  《峴傭說詩》:“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是決絕語。

  其五

  《唐詩品匯》:劉云:眼前語,意中事,通透自別;亦極哀怨之體,所以可傳(首四句下)。

  《唐詩歸》:鐘云:此語出“主將”門,便足王師(“軍中”二句下)。譚云:真悲憤。鐘云:熱中(“我始”二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單復曰:此殆不甘為人下而思欲自奮者(末二句下)。

  《杜臆》:“軍中異苦樂”,又意外意;樂者不言,言者不樂。不曰“為軍士”、而曰“為奴仆”、蓋軍人以強弱相役,此正其所苦。而無從赴訴于主將者。

  《載酒園詩話又編》:上四章俱是途中事,此章始至軍中而述所經歷。末句不徒感慨,亦有鼓銳意。

  《唐宋詩醇》:李因篤曰:結語有深味,想打之卻聘者,與此同悲。

  《讀杜心解》:讀“我始”二語,寒士淚下。此章乃九詩之適中,為前后過峽,如曲譜之有過賺。

  《杜詩鏡銓》:五章初到軍中而嘆,亦見功名難就意,就三首末二句翻轉。

  《峴傭說詩》:“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足感傷語。

  其六

  《唐詩品匯》:劉云:此其自負經濟者,軍中常存此人。

  《唐詩歸》:鐘云:此四句與下四句非兩層,擒斬中正寓不欲多殺之意,所謂“殲其渠魁,脅從罔治”也(前四句下)。譚云:仁義節(jié)制之師(后四句下)。

  《唐詩鏡》:語語筋力。前四語不知何自?或是成語,或自己出,用得合拍,總為妙境。

  《杜詩說》:前四語,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

  《杜詩詳注》:為當時黷武而嘆也。張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興語,下四句中明不必濫殺之故。

  《載酒園詩話又編》:此軍中自勵之言。上四句亦即《毛詩》“豈敢定居,豈不日戒”意,下四句更有“薄伐來威”之旨。

  《唐宋詩醇》:黃生曰:明皇不恤其民而遠慕秦漢,此詩托諷良深。

  《唐詩別裁》:諸本“殺人亦有限”,惟文待詔作“無限”,以開合語出之,較有味。文云:“古本皆然”。

  《讀杜心解》:上四如此飛騰,下四忽然掠轉。兔起鶻落,如適如是。

  《杜詩鏡銓》:六章忽作閑評論一首,復提醒本意。大識議,非詩人語(末四句下)。

  其七

  《唐詩廣選》:劉會孟曰:作者緩急自合。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寫出戍苦鄉(xiāng)思,誦之慘然。

  《杜臆》:前四句言軍士之苦,如親歷之者。在途則生死向前,在軍則無日不思歸,此人情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此草言筑城事。敘景處不僅本“載途雨雪”,兼從“漸漸之石”章來;末語更有《揚水》之痛。

  《讀杜心解》:高戍守也。戍守則須城筑,城筑必依山險。三、四,寫沖寒陟危之苦、設色黯慘,邊庭之苦極矣。苦極故思家也。六親之念,前已丟開,此又提起,有雪舞回風之致。……讀《東山》之詩,知此為“變風”矣。

  其八

  《唐詩品匯》:劉云:千載不死,墜淚未干。

  《唐詩歸》:鐘云:挺動(“虜其”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董養(yǎng)性曰:此篇所以愧天下后世,為君子爭功言也。陸時雍曰:善于自負。三、四語中有神(“雄劍”二句下)。

  《杜臆》:虜名上,授轅門,不以一勝為功,蓋其立志遠大,必空漠南之庭而后快也。若以“不伐”看此詩,則淺矣。

  《杜詩詳注》:此寫猛氣雄心,躍躍欲動。

  《載酒園詩話又編》:此方及戰(zhàn)事,八句凡數(shù)層折,蹊回徑轉,各具奇觀。

  《唐詩別裁》:末二語有“大樹將軍”意度。

  《讀杜心解》:起二,彼勢之盛。中四,我軍之勇。劍才動而奔者已奔,系者已系,筆妙正在不費張皇。一結窅然以遠,卻為下章引脈。

  其九

  《唐詩品匯》:劉云:乃并與軍中妒忌者之意得之,必不可少者(首四句下)。

  《唐詩歸》:鐘云:豪杰志概,圣賢心腸(“眾人”二句下)。鐘云:出門激烈,至此卻敦厚。出門是士卒氣象,至“殺人亦有限”、“一勝何足淪”、“眾人貴茍得”等語,便是大將軍氣象矣。

  《杜臆》:公詩云:“諸將已茅土,載驅誰與謀?”蓋深悲之,而發(fā)之于此。

  《載酒園詩話又編》:“從軍卜年馀,能無分寸功?眾人貴茍得,欲語羞雷同”,軍中蒙蔽之形,不言而見。“中原有斗爭,況在狄與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亦即“一勝何足論”意。但始猶一勝,此則十年之功,退讓不言,志更不隳,更圖后效,較之“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見。東出咸陽門,哀哀淚如霰”度量相越多少。

  《唐詩別裁》:合九章成一章法(“丈夫”二句下)。

  《杜詩鏡銓》:“從軍十年馀,能無分寸功?”隱見得不償失。借軍士口中逗出,總是綿里裹針之法。

  《峴傭說詩》:“眾人貴茍得,欲語羞雷同”,是自占身分語。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生平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后。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年少優(yōu)游

  開元十九年十九歲時,杜甫出游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游吳越,歷時數(shù)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回故鄉(xiāng)參加“鄉(xiāng)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于是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

  天寶三載(744)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后,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過了4年,秋天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長安。

  仕途不順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xiàn)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xiàn)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揭露統(tǒng)治者的丑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后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于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余,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戰(zhàn)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fā),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

  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fā)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zhèn)西北庭節(jié)度使李嗣業(yè)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為官時期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陜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y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

  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zhèn)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fā)了對仕途失意、世態(tài)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

  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后,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這一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于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zhàn)爆發(fā),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zhàn)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zhàn)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

  便奮筆創(chuàng)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后,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杜甫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也稱“浣花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jié)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jié)縣。

  廣德二年(760)春,嚴武再鎮(zhèn)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將近兩年。嚴武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后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辭了職。這五、六年間,杜甫寄人籬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說:“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狂夫》)“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鋿|門。”

  他用一些生活細節(jié)來表現(xiàn)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說他的孩子那種還沒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對父親很尊重,不知夫子禮,餓了的時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禮,餓了就吵著要飯吃,在東門外號哭,到了秋風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敗,饑兒老妻,徹夜難眠,他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廣德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離開了成都。經嘉州、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云安(云陽),于大歷元年到達夔州(奉節(jié))。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雇了幾個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了一些勞動。

  這一時期,詩人創(chuàng)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占現(xiàn)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江舟長逝

  大歷三年,杜甫思鄉(xiāng)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陽,這一段時間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歷四年正月,由岳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

  唐代宗大歷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后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歷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前出塞杜甫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杜甫《前出塞》古詩賞析10-15

前出塞九首_杜甫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4

杜甫《前出塞(其六)》賞析08-17

《前出塞》杜甫全詩賞析09-06

杜甫《前出塞》08-02

前出塞杜甫原文08-19

《前出塞九首》(作者:杜甫)唐詩賞析07-03

《前出塞九首》杜甫06-09

杜甫《前出塞九首》04-17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欧美精品无人区国产一区 | 中日韩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 中文字幕的a级一片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码 |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乱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