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甫《登高》尾聯的意蘊
杜甫的《登高》是膾炙人口的唐詩名篇,享有“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盛譽,也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常選篇目。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杜甫《登高》尾聯的意蘊,希望有所幫助!
一、“苦恨”之正解
“苦恨”之“苦”,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苦”為副詞,意思是“極、甚”,“苦恨”是偏正結構。如蕭滌非《杜甫詩選注》:“苦恨:極恨。”聶石樵、鄧魁英《杜甫選集》:“苦恨:極恨。”另一種觀點認為“苦”描寫的是杜甫的心理感受,即“愁苦”或“艱苦”,“苦恨”是并列結構。如傅庚生《杜詩析疑》說:“正是因為狃于‘八句皆對’,注家有的就把‘苦恨’解為‘甚恨’,以便與下句的‘新停’相對……細揆詩意,‘艱、難、苦、恨’四字應該是平列的,讀時應該一字一頓……‘甚恨自己白發之多’,成何話說?”認為“苦恨”不當解為“甚恨”,而應該理解為與“艱”“難”相并列的結構,以表現人物內心的愁苦。傅氏還指出人們之所以將“苦恨”理解為“甚恨”是“狃于‘八句皆對’”的緣故。
筆者認為,將“苦恨”之“苦”理解為“愁苦”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即使撇開對仗不論,單從“苦”字字義演變的角度考察,《登高》“苦恨”之“苦”也應該是前一說法,即:表程度,意思是極、非常。“苦”字表程度的用法在唐代習見。《唐五代語言詞典》“苦”字之第二個義項是:“極、甚。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杜甫《戲贈閿鄉秦少府短歌》:‘今日時清兩京道,相逢苦覺人情好。’”詞典所舉的兩個例子都很有說服力:前者“苦”與“恨”字搭配,和《登高》之“苦恨”完全一致;后者“苦覺人情好”即“甚覺人情好”,亦出自于杜詩中。可見,從詞義演變的角度看,“苦”字在唐代、在杜詩中的確可以解作“甚、極”。
《登高》中“苦恨”的“恨”并不表示“怨恨”,而是表示“遺憾”。“恨”的這一用法古已有之,杜甫詩作亦有之。如杜甫《飲中八仙歌》:“……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其中的“恨”就是“遺憾”之義。
《登高》之“苦恨”亦即“苦憾”“甚憾”,意思是深深的遺憾、非常遺憾。作者遺憾什么呢?結合前三聯及尾聯的“艱難苦恨繁霜鬢”一句考察,杜甫的意思是:面對艱難的時局,雖有帶病登高的壯懷,卻無奈時光飛逝、身已暮齒,不得不深深遺憾自己兩鬢繁霜。這正如王俊鳴所說:“這是一個心比天高的要強者無助的痛苦,無奈的悲哀。”在這一點上,人教版高中教材《語文3》(必修)釋“苦恨”為“極其遺憾”,北師大版高中教材《語文4》(必修)釋“苦恨”為“極恨”,顯然前者更具體、準確。
附帶說一下,形式上,《登高》“八句皆對”并非人為強解。就尾聯而言,“苦恨”與“新停”相對:“苦”用來修飾“恨”,“新”用來限定“停”,“新停”和“苦恨”都是偏正結構,完全合乎對仗的規則。也正是因為《登高》突破了一般律詩僅中間兩聯對仗的常理,實現了“八句皆對”,所以才享有了“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美譽。
二、“潦倒”之含義
一般認為,《登高》尾聯之“潦倒”乃沮喪、失意之貌。如《杜甫詩選注》:“潦倒,衰頹、失意。”《杜甫選集》:“潦倒:失意頹喪貌。”也有人認為是“落拓不羈”之義。如前文所舉趙曉暉的觀點,他認為,“若解‘潦倒’為‘衰頹失意’,則由前句‘艱難苦恨繁霜鬢’而一衰到底,悲觀至極”,與杜甫“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奮斗精神”不相符,因此他釋“潦倒”為落拓不羈。
誠如趙曉暉所說,將“潦倒”理解為“失意頹喪貌”的確有“一衰到底”之嫌,與整首詩沉郁而雄渾的風格不符。但將“潦倒”解為“落拓不羈”也略顯隔膜。“落拓不羈”表現的是一種非常灑脫的情懷,而細品《登高》前七句,皆沉郁而頓挫,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都充滿了非常渾厚深沉的悲壯之感,假若在沒有任何鋪墊的情況下突然轉變為“落拓不羈”的疏放情懷結尾,不免給人一種突兀之感。
竊以為《登高》尾聯的“潦倒”乃形容衰老的樣子,茲試作解釋。首先,“潦倒”一詞在唐代有“衰老”之用。《漢語大詞典》(第2版)“潦倒”的第4個義項:“衰老。唐李華《臥疾舟中相里范二侍御先行贈別序》:‘華也潦倒龍鐘,百疾叢體,衣無完帛,器無兼蔬。’唐杜甫《夔府書懷》:‘形容真潦倒,答效莫支持。’”{李華序中“潦倒”與“龍鐘”并列,顯然是形容衰老之貌。杜甫《夔府書懷》之“潦倒”作衰老解,亦有明證:《杜詩詳注》于該句下曰:“惜衰老無補,為足嘆耳!”其次,將《登高》尾聯之“潦倒”解作“衰老貌”與全詩意象吻合。《登高》后四句為作者境遇和內心情感的描寫與抒發,其中有關作者形象的詞語有“作客”“百年(即暮年)”“多病”“獨”“繁霜鬢”等,突出了羈旅孤獨、老病交加的形象特征,而“潦倒”正與“百年”“繁霜鬢”同義,都是衰老之意。那么,杜甫在一首詩內為何要用多個詞來反復申說“老”這一特征呢?答案就在詩中:天地廓遠、時光飛逝、時局艱難,大丈夫當積極進取、有所作為,只可惜自己韶華不再、垂垂老矣,于是捶胸頓足、恨天不假年!作者壯志難酬的根本原因全在于一個“老”字。此外,從句式看,將“潦倒”解為衰老,正好與上句形容時局的“艱難”相對仗,也不違背此詩“八句皆對”這一事實。
三、“新停”之所指
“新停濁酒杯”的“停”,很多論著都釋作“剛剛因病戒酒”,并且認為末句表現了作者借酒消愁而不能的苦悶。如蕭滌非說:“這時杜甫因肺病戒酒,故曰‘新停濁酒杯’。詩人無限憂愁,又平生嗜酒,常借酒消愁,現在病得連酒也不能喝,豈不更加憂愁?”{16}對于這樣的解釋,學界早有質疑。聶石樵等說:“舊解以為杜甫患病,故停杯,非……‘新停’者,‘方飲罷’之意。”{17}日本學者森瀨壽三在全面考察了“停”的詞義、“停杯”在詩文中的用例后指出,《登高》之“新停濁酒杯”“絕不能解作‘廢酒’或‘斷飲’”,而是“將酒杯停在嘴邊”之意思。
綜合杜甫的其他詩作以及《登高》全詩考察,此處的“新停”的確不是“剛剛戒酒”之意。《登高》作于大歷二年的重陽節,就流傳至今的詩作看,杜甫作于這一天的詩還有《九日五首》。“這組詩是大歷二年秋天在夔州所作。‘九日’指重陽節。詩題‘五首’,實僅四首,一般認為包括前一首《登高》在內,故得五首。”在杜甫作于同一天的這五首詩中,第一首就提到了自己重陽獨酌、抱病登臺的情景:“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由此可見,此日杜甫雖老病交加,但并未因此而戒酒。所以,《登高》“新停濁酒杯”不能解作剛剛因病戒酒。
要真正理解“新停”之所指,還得從《九日五首》入手。《九日五首》中的一些詩句對于理解《登高》之“新停”有重要意義,茲摘錄如下。
其一:“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其二:“舊日重陽日,傳杯不放杯。即今蓬發改,但愧菊花開。”
其三:“舊與蘇司業,兼隨鄭廣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紛紛。”
其四:“他時一笑后,今日幾人存?”
從這些今昔對比的詩句明顯可見,昔日的重陽節弟妹友人相互邀約,登高賞菊,把盞傳杯,意氣風發;如今的重陽節,親朋好友存者無幾,加之戰亂和老病,自己只能于他鄉獨登高臺,獨飲濁酒,那種“坐客醉紛紛”的熱鬧場面已一去不復返了!由于沒有了親人和友人的陪伴,沒有了年輕時的意氣風發,沒有了太平歲月的閑適心境,喝酒也沒了當年“傳杯不放杯”的興致,于是一兩杯剛剛下肚便放下了酒杯。這便是“新停濁酒杯”,即一兩杯剛剛下肚便停下了酒杯,因為了無興致。“新停”一詞將當時作者心境的孤獨和環境的冷清表現得淋漓盡致。
綜上所述,杜甫《登高》可以這樣理解: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以句內和句間的工對起首,描寫登高遠望之景,其中天高地廓、風急鳥回、猿鳴哀轉的意象與頸聯之“悲秋”相呼應。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繼續寫景,但與首聯相較,由空間的廓遠轉向了時間的易逝,在“蕭蕭”和“滾滾”所凸顯的磅礴氣勢中表達了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由大氣象回到了小個體,抒發了作者在人生暮年久客萬里他鄉,于重陽節帶病獨登高臺的悲壯之情,達到了點題的目的。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形式上對仗工整,“艱難”對“潦倒”,都是形容詞,前者說時局,后者說自己;“苦恨”對“新停”,都是偏正結構,前者包含了壯志難酬的無奈,后者反映了重陽登高的孤獨;“繁霜鬢”對“濁酒杯”,前者凸顯了衰謝之形,后者暗含了困頓之境。
意蘊上,尾聯繼續抒情,但與頸聯純粹抒寫個人情感相較,尾聯所抒發的情感更加深沉厚重:時局艱難、時不我待,自己本該有所作為,卻無奈繁霜染鬢、韶華已逝,空留壯志難酬的深深遺憾;登高賞菊、把盞傳杯,重陽本該親朋相邀,卻無奈身已衰謝、羈旅他鄉,空懷獨酌停杯的無限感嘆。
因為《登高》的知名和重要,歷來研究者眾多。然筆者梳理相關研究后發現,在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理解上,雖然學界都承認此聯是抒情,但究竟抒發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諸家之見不盡一致。一種觀點認為此聯繼續抒寫“無限悲涼之意”,如胡應麟曰:“此篇結句……只如此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另一種觀點認為此聯表達的是豪放舒朗之情,如趙曉暉解“潦倒”為“落拓不羈”之意,認為末句“宕開一筆,由‘艱難苦恨’轉向豪放疏朗,與前文的‘不盡長江滾滾來’相呼應,一個藐視各種艱難困苦、生命意志勃發的形象躍然紙上”。
盡管詩無達詁,但不論是何種“詁”,都是建立在字詞解釋的基礎上的。因此,本文擬從語詞解釋的角度談談《登高》尾聯的意蘊。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原文:
《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天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登高》尾聯的意蘊】相關文章:
杜甫《登高》08-21
登高杜甫05-28
杜甫《登高》賞析10-18
杜甫《登高》 賞析10-05
登高杜甫唐詩08-29
解讀杜甫《登高》09-17
登高習俗與杜甫的《登高》詩賞析07-20
杜甫《登高》寫景技法09-02
杜甫《登高》的藝術特色08-18
杜甫《登高》的斷裂與矛盾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