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甫《畫鷹》唐詩鑒賞
《畫鷹》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題畫詩。此詩通過描繪畫鷹的威猛姿態和躍躍欲試的神情,抒發了詩人自負不凡、痛恨庸碌的壯志豪情。開頭兩句點題,含驚訝之意;中間四句正面描寫畫面上蒼鷹的神態;最后兩句承上收結,直把畫鷹當成真鷹,寄托著詩人的思想。全詩筆觸細膩傳神,章法謹嚴,形象生動,寓意深遠,是題畫詩的杰作。小編帶來的杜甫《畫鷹》唐詩鑒賞。
畫鷹
杜甫
素練風霜起,
蒼鷹畫作殊。
扌雙身思狡兔,
側目似愁胡。
絳鏇光堪摘,
軒楹勢可呼。
何當擊凡鳥,
毛血灑平蕪。
鑒賞
這是一首題畫詩。古代文人畫家,為了闡發畫意,寄托感慨,往往在作品完成以后,在畫面上題詩,以取得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的效果。唐代詩人的題畫詩,對后世畫上題詩產生了極大影響。其中,杜甫的題畫詩數量最多與影響最大。
這首題畫詩大概作于開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時詩人正當年少,富于理想,充滿著青春活力,富有積極進取之心。詩人通過對畫鷹的描繪,抒發了他那嫉惡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壯志。
全詩共八句,可分三層意思:
一、二兩句為第一層,點明題旨。以驚訝的口吻起句:潔白的畫絹上,突然騰起了一陣風霜肅殺之氣,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隨即點明:原來是矯健不凡的畫鷹有挾風帶霜而起,極贊繪畫的特殊技巧所產生的藝術效果。這首詩起筆是倒插法。先從畫鷹之人所畫的角鷹寫起,然后勾勒出畫面上所產生的肅殺之氣,就正起。而此詩則先寫“素練風霜起”,然后再點明“畫鷹”,所以叫作倒插法。這種手法,一起筆就有力地勾畫出畫鷹的氣勢,起到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中間四句為第二層,描繪畫面上蒼鷹的神態,是正面文章。頷聯的“扌雙身”就是“竦身”。“側目”句見《漢書·李廣傳》:“側目而視,號曰蒼鷹。”
又見孫楚《鷹賦》:“深目蛾眉,狀如愁胡。”再見傅玄《猿猴賦》:“揚眉蹙額,若愁若嗔。”杜甫這兩句是說蒼鷹的眼睛和猢猻的眼睛相似,聳起身子的樣子,仿佛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從而刻畫出蒼鷹搏擊前的動作及其心理狀態,使一只勇猛矯健的雄鷹瞬間展現在讀者面前。頸聯“絳鏇”的“絳”是系鷹用的絲繩;“鏇”是轉軸,系鷹用的金屬的圓軸。
“軒楹”是堂前廊柱,這里指畫鷹懸掛之地。這兩句是寫系著金屬圓軸的蒼鷹,光彩照人,只要把絲繩解掉,就可展翅飛翔;懸掛在軒楹上的畫鷹,神采飛動,氣雄萬夫,仿佛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從而描繪出畫鷹躍躍欲試的氣勢。作者以真鷹來作比擬,把畫鷹描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此兩聯中,“思”與“似”、“摘”與“呼”兩對詞,將畫鷹刻畫得極為傳神。“思”寫其動態,“似”寫其靜態,“摘”寫其情態,“呼”表現其神態。詩人用字精工,頗見匠心。通過這些富有表現力的字眼,把畫鷹描寫得同真鷹一樣。是真鷹,還是畫鷹,幾難分辨。
最后兩句進到第三層,承上收結,把畫鷹當作真鷹,寄托詩人的思想。大意是說:何時讓這樣卓然不凡的蒼鷹展翅搏擊,將那些“凡鳥”的毛血灑落在原野上。“何當”含有希望之意,就是希望畫鷹能夠變成真鷹,奮飛碧霄去搏擊凡鳥。“毛血”句,見班固《西都賦》:“風毛雨血,灑野蔽天。”至于“凡鳥”,張上若說:“天下事皆庸人誤之,末有深意。”這是將“凡鳥”喻為誤國的庸人,似有鋤惡之意。由此看來,此詩借詠《畫鷹》以表現作者嫉惡如仇之心,奮發向上之志。作者在《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一詩的結尾,同樣寄寓著自己的感慨曰:“為君除狡兔,會是翻韝上。”
總起來看,這首詩起勢突兀,先勾勒出畫鷹的氣勢,從“畫作殊”興起中間兩聯對畫鷹神態的具體描繪,而又從“勢可呼”順勢轉入收結,寄寓詩人的思想,揭示主題。浦起龍《讀杜心解》評曰:“起作驚疑問答之勢。..‘扌雙’身、‘側目’,此以真鷹擬畫,又是貼身寫。‘堪摘’、‘可呼’,此從畫鷹見真,又是飾色寫。結則竟以真鷹氣概期之。乘風思奮之心,疾惡如仇之志,一起揭出。”可見此詩,不但章法嚴謹,而且形象生動,寓意深遠,實為題畫詩的杰作。
創作背景
畫上題詩,是中國繪畫藝術特有的一種民族風格。古代文人畫家,為了闡發畫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畫面上題詩,收到了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的效果。題畫詩自唐代始,但當時只是以詩贊畫,真正把詩題在畫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過,唐代的題畫詩,對后世產生了極大影響。其中,杜甫的題畫詩數量之多與影響之大,為整個唐代之最。《畫鷹》就是杜甫青年時期創作的題畫詩。此詩當作于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末期,與《房兵曹胡馬》約作于同時。此時詩人正當年少,富于理想,也過著“快意”的生活,充滿著青春活力,富有積極進取之心。
名家點評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此詠畫鷹,極其飛動。“身”“側目”一聯已曲盡其妙。“堪擿”“可呼”一聯,又足見為畫而非真。王介甫《虎圖行》亦出于此耳。“目光夾鏡當坐隅”,即第五句也。“此物安可來庭除”,即第六句也。“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子美胸中憤世嫉邪,又以寓見深意,謂焉得烈士有如真鷹,能搏掃庸謬之流也。蓋亦以譏夫貌之似而無能為者也,詩至此神矣。
明代王嗣奭《杜臆》:“畫作殊”,語拙,然“絳旋”句亦見其畫作之殊也。
明末清初金人瑞《杜詩解》:句句是鷹,句句是畫,猶是常家所講。至于起句之未是畫已先是鷹,此真莊生所云“鬼工”矣。“絳旋”“軒楹”是畫鷹者所補畫,則亦詠畫鷹者所必補詠也。看“堪擿”“可呼”語勢,亦全為起下“何當”字,故知后人中四句,實填之丑。“擊凡鳥”妙。不擊惡鳥而擊凡鳥,甚矣!凡鳥之為禍,有百倍于惡鳥也。有家國者,不日誦斯言乎!“毛血”五字,擊得恁快暢。蓋親睹凡鳥壞事,理合如此。
明末清初黃生《唐詩矩》:尾聯寓意格。未說蒼鷹,突從素練上說一句“起”,使人陡然一驚。然后接入次句,定睛細看,方知是畫工神妙所至,筆法稍一倒置,便失其神理矣。
明末清初仇兆鰲《杜詩詳注》:曰“”、曰“側”,搴鷹之狀;曰“擿”、曰“呼”,繪鷹之神。末又從畫鷹想出真鷹,幾于寫生欲活。每詠一物,必以全副精神入之。老筆蒼勁中,時見靈氣飛舞。律詩八句,須分起承轉合。若中間甲鋪四語,則堆垛而不靈。此詩三、四承上,固也;五、六仍是轉下語,欲擿去絳旋,而呼之使擊,語氣卻緊注末聯。知此,可以類推矣。
清代張謙宜《繭齋詩談》:首句未畫先襯,言下便有活鷹欲出;次點“畫”字以存題,以下俱就生鷹摹寫,其畫之妙可知。運題入神,此百代之法也。一結有千筋力,須學此種筆勢。
清代查為仁《蓮坡詩話》:(邵)青門又云:《畫鷹》一首,句句是畫鷹,杜之佳處不在此,所謂詩不必太貼切也。余于此下一轉語:當在切與不切之間。
清代屈復《唐詩成法》:起即“堂上不合生楓樹”句意。此較精警。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王士祿曰:命意精警,句句不脫“畫”字。朱鶴齡曰:起句與“縞素漠漠開風沙”義同,末因畫鷹而思真者之搏擊,則《進雕賦》意也。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懷抱俱見(“何當”二句下)。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起作驚疑問答之勢。“身”“側目”此以真鷹擬畫,又是貼身寫。“堪擿”“可呼”,此從畫鷹見真,又是飾色寫。結則竟以真鷹氣概期之。乘風思奮之心,疾惡如仇之志,一起揭出。
清代邊連寶《杜律啟蒙》:筆力矯健,有龍跳虎臥之勢,其疾惡如仇、硉矹不平之氣,都從十指間拂拂出矣。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王阮亭云:五字已攝畫鷹之神(“素練”句下)。
清代李锳《詩法易簡錄》:“風霜起”三字,真寫出秋高欲擊之神,已貫至結二句矣。“素練”本無“風霜”,而忽若風霜起于素練者,以所畫之鷹殊也。如此用筆,方有突兀凌空之勢。若一倒轉,便平衍無力。
清末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范曰:五言其設色之鮮,六言其飛動如生,呼之欲下(“絳旋”二句下)。吳詠鷹、詠馬皆杜公獨擅,此二詩以寥寥律句,見古風捭闔之勢為尤難。
【杜甫《畫鷹》唐詩鑒賞】相關文章:
杜甫《畫鷹》全文及鑒賞07-30
《白帝》杜甫唐詩鑒賞09-24
杜甫《畫鷹》古詩賞析03-20
杜甫《賓至》唐詩鑒賞07-11
《哀江頭》杜甫唐詩鑒賞12-30
《新婚別》杜甫唐詩鑒賞06-05
杜甫《畫鷹》詩賞析03-28
《歲晏行》杜甫唐詩鑒賞04-17
《石壕吏》杜甫唐詩鑒賞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