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的特點有哪些

時間:2024-01-30 17:40:50 林惜 對聯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春聯的特點有哪些

  近年來,許多報刊在元旦、春節之間都要向讀者推薦富有時代特色的新春聯,以下是小編搜集的春聯的特點有哪些,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春聯的特點有哪些

  一、形式特點:

  1、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

  2、對仗,即詞性相同。

  3、平仄相對。上聯尾字為仄音(上聲、去聲),下聯尾字為平音(陰平、陽平)。

  二、內容特點:

  1、春聯多是寄情抒懷,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頌盛世之意。

  2、春聯用語一般輕松歡快,喜氣洋溢,切情切景,大紅色彩配上吉祥話語,為平添了歡樂氣氛。

  春聯的基本要求

  一、字句相等

  春聯不限定字數、句數,常見的有四言聯、五言聯、七言聯和十一言聯等。所謂幾言聯就是單聯由幾個字組成。像四言聯,上下聯都由四個字組成。如果春聯長一點,單聯中可能不是一句,而是分為兩句或更多,那么上下聯要保持一致,不能上聯是一句,下聯是兩句。

  二、詞性相當

  春聯要求上下聯相對應的詞或詞組的詞性要相對一致,或者說盡可能地相同。要了解漢字詞性的活用功能,如形容詞可以活用為動詞,動詞有時也可以活用為形容詞。現代漢語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數詞、量詞六類,虛詞包括副詞、連詞、介詞、助詞、嘆詞、語氣詞六類。那么上下聯相對應位置上詞的詞性就要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等等。

  古人作聯雖只要求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但又把詞分為天文、地理、人倫、人事、時令、宮室、衣飾、器物、飲食等小類,然后在小類內或小類間求對,有些不僅詞性相同,類別也相同,十分工整,今天仍可作為參照。在少數特殊情況下,上下聯相對應的詞性、詞組結構不能相對時,可以用“當句自對法”解決。例如“大德于民,大功于國;宏圖正繪,宏業正興”中,“民”對“國”(名詞),“繪”對“興”(動詞)。

  三、結構相稱

  上下聯在句法結構上必須互相照應,彼此對稱。現代漢語中的句子由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六種成分組成,單句句型結構分為主謂式、主謂賓式、無主句式、包孕句式、倒裝句式和獨詞句式。如果春聯不長,上下聯都是單句,只要句式一致就可以了。如果是長聯,單聯就可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組成的復句。這時就會復雜一些,不僅要分析復句中各個分句的結構,還要考慮整個復句的結構,并做到上下相同。有的分句不是一個句子而是詞或詞組,這時就要分析詞或詞組的結構,并做到上下一致。而詞和詞組的構成方式有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并列結構、偏正結構、獨立結構、動補結構、連動結構、方位結構等。當然,春聯有工對和寬對之分,寬對的要求相對松一些。但即使這樣,上下聯的結構也要基本相稱才行。

  四、節奏相應

  所謂節奏,主要指一個句子在音節上的停頓或間歇,比如“明月/松間/照”,其節奏就是“二二一”。春聯就是要通過聯句中有規律的停歇和韻律的變化,體現和諧的節奏感和音樂美。因此,上下聯間的這種節奏(包括聲律和語意兩個方面)要相同或相應,即盡可能地保持一致。

  五、平仄相反

  平仄相反是指在春聯創作時,要注意上下聯互相對偶的字要求平仄對立,即平對仄、仄對平,這樣才能達到陰陽相對、音韻和諧的審美效果。

  那么什么是平仄呢?古漢語將音調分為平聲(含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除平聲以外,上聲、去聲和入聲皆為仄聲。現代漢語(主要是普通話)將音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其中陰平和陽平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為仄聲。也就是說,漢語拼音中第一聲、第二聲的字一般為平聲(入聲字除外),第三聲、第四聲的字一般為仄聲。古漢語中的入聲字在現代普通話和北方方言中被歸入其他聲調,消失了。入聲字均為仄聲。若能單獨記住它們,平仄關就基本過了。

  當然,于實際寫作中,在尊重漢字音步特點的前提下,為增加表達的自由度,除偶數字位要求嚴格外,奇數字位可適當放寬,即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說,上下聯中處在二、四、六等偶數位置的字平仄必須相反,處在一、三、五等奇數位置的字平仄不作嚴格要求,可平對平、仄對仄。而單聯中處于偶數位置的字左右平仄也要相反,如第二字是仄,第四字必須平。如果二、四位置或者四、六位置平仄相同,沒有出現交替變化,就叫“失替”,這是聯病。

  由于春聯接受了詩、詞、曲、賦和駢文的多方面影響,故而在聲調掌握上有時顯得較為靈活。一般來說,采用律句創作五言、七言等短聯,其節奏點基本在二、四、六位置上;采用詞、曲、賦、駢文以至散文、俗語、諺語、成語等句式,當句首以動詞作為“領字”時,“領字”部分不計平仄,其節奏點就不一定在偶數字位上。其平仄的匹配較之律詩要豐富靈活得多,但節奏點上的平仄仍要求相對。此外,對于單聯內部的文字在排列上要做到平仄交替,一般連用兩個、三個即可交換平仄。

  一副對聯中,上聯最后一字必須為仄聲,下聯最后一字必須為平聲,這是硬要求。聯句結尾處連用三個仄聲或三個平聲,被稱為三仄腳或三平腳,都是春聯創作中的大忌。

  在春聯創作中,一般以運用舊四聲為宜,當然也有使用新四聲的。但在同一副春聯中,新、舊四聲不得混用。新、舊四聲的區別主要在于對入聲字的掌握。例如,“國”“學”“實”等字,普通話的讀音都是陽平,但它們在古漢語中的讀音都是入聲,歸為仄聲。常用字中大約有兩百來個字屬于這種情況,初學詩詞春聯者可通過記憶《入聲字表》的方法加以掌握。對于南方人,筆者建議采用方言辨別入聲字的方法。凡是在南方方言的讀音中屬于短促爆破音的字,一般都是入聲字。入聲字在一般的工具書中都有列表,在百度上也可以搜到。

  六、內容相關

  上下聯之間不論是“正對”“反對”還是“流水對”,所表達的思想內容、語意語氣都要相關、相扣、相連、相呼應。也就是說,上下聯之間不管是相近、相反還是相關,其內在邏輯應該是合理的。這就要求一副春聯必須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加以表達和闡述,要使主題突出,中心思想明確,切不可使上下聯隔山隔水,甚至風馬牛不相及。

  七、禁忌

  在春聯創作實踐中,自覺不自覺地違律違規的情況屢見不鮮,故提出以下三個“避免”:

  一是避免合掌。上下聯對仗的字詞的意義要盡量避免雷同,如“神州”對“中國”、“千秋”對“萬代”等都是不合適的。

  二是避免上下聯出現不規則的重復字。有規則的重復字是春聯創作中一種很好的修辭手法,能增強表現力。當然也有例外,如“之”“乎”“者”“也”等虛詞在春聯中就允許在上下聯中同位重復。

  三是避免上強下弱。成聯后要注意上下聯氣勢上的匹配,做到輕重相當。若上聯氣盛,下聯氣弱,即“虎頭蛇尾”,此乃寫聯的大忌。

  起源

  春聯是過年時所貼的喜慶元素中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的重要習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年紅(春聯、福字、窗花等)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一說春聯來源于桃符。據《后漢書·禮儀志》記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在東漢以后,形成與門神配套的文化儀規,強化門神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功能。古代對于貼年畫和貼春聯,有個專用名詞叫“封印”,不論是掛桃符、貼年畫和春聯,皆有操作的規矩。“封印”,是指封閉已經掃除干凈,清理整潔的內在場態,讓邪氣妖氛不能再進入家中。 “封”,是封閉、阻隔之義; “印”,則是標示于顯隱兩境,我已經封起來了。

  據說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貼春聯已成風俗,紅色的對聯貼在大門上,房子頓時生輝。正如詩云:“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

  發展

  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后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打破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世界紀錄。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子書寫。朱元璋大力提倡貼對聯。

  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斤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于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方”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粱錄》記:“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騷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即今春聯)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谷豐登的美好心愿。

  《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不過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也有說是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后,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么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后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里,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么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春聯的特點有哪些】相關文章:

春聯有哪些特點01-02

有哪些著名的春聯01-31

貼春聯的意義有哪些01-31

春聯的特點01-18

李白的詩有哪些特點11-06

春聯怎么貼?有哪些講究?01-30

十一字春聯集錦有哪些01-03

有玉兔的經典春聯01-03

有兔年的春聯01-13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精品女神AV网站在线观看 | 色综合AV激情在线观看 | 亚洲新福利92 | 亚洲综合网伊人中文 |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