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春聯的具體好處

時間:2024-01-30 19:11:39 曉鳳 對聯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貼春聯的具體好處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春聯都不陌生吧,春聯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的重要習俗。我們該怎么去寫春聯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貼春聯的具體好處,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貼春聯的具體好處

  1、辭舊迎新,繼承傳統習俗

  春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貼春聯也是繼承傳統習俗的一種方式,是對祖先的尊敬,對傳統的繼承。

  2、增加節日氣氛

  春聯象征著喜慶歡樂。每逢春節,家家戶戶貼春聯,寓意過年、新年,增加節日氣氛,看起來非常喜慶。

  3、象征美好愿望

  古人貼春聯是為了驅邪保平安,而我們在春節貼春聯也是為了抒發自己的美好愿望,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闔家幸福。

  貼春聯最主要的作用是辟邪,傳統意義上的春聯寓意著吉祥如意,象征著對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一些添丁興旺,五福臨門的字眼是很多人所喜歡的。

  春節風俗活動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愿。

  寧波春節年夜飯食俗

  年糕、暖鍋、鲞凍肉——年菜必備

  雪菜肉絲年糕湯

  寧波一帶民間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諺。所以,年菜中,年糕是必備品之一,寧波水磨年糕更是在南方出了名好吃,寧波人吃年糕,主要是炒、湯二種。今天介紹一款比較常見的:雪菜肉絲年糕湯。雪菜,是寧波的一大特產,有了雪菜“酸汪汪”的調味,一口年糕湯喝下去,既落胃又欲罷不能,口中再滑入幾條肉絲,口感絕對非常完美。

  做法:

  1、年糕切成片,放入水中提前稍微軟化,雪菜切絲。

  2、稀釋的淀粉放入料酒、糖、醋攪拌,再加入肉絲攪拌均勻。

  3、熱油,加少許鹽,放入肉絲翻炒2分鐘,起鍋。

  4、鍋內加入稍多的水,煮沸后倒入年糕,水的高度要沒過年糕。

  5、待水再次沸騰后加入雪菜和炒好的肉絲,用小火再燜5—8分鐘即可出鍋。

  暖鍋

  暖鍋是年夜飯飯桌上的“重頭菜”,鍋里一般放三鮮。所謂“三鮮”,“就是肉丸、蛋餃和熏魚。”那時的蛋餃形如元寶,有“大吉大利、來年發財”之意。(下面有熏魚的做法哦)

  鲞凍肉

  年三十晚,席上正中間那滿滿一碗鲞凍肉則絕對上檔次,且是最受老寧波人歡迎的“保留節目”。做法是將夾心肉加紅霉豆腐鹵汁及紹酒、蔥段等調料燒至爛熟。經過寒冷氣候的促發,魚肉很快便凍凝起來,美味的“鲞凍肉”大功告成了。鲞凍肉不用加熱,直接就可開吃。鲞肉間完美的配伍,肉中有魚鮮,魚中帶肉香,可謂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咸和鮮味都溶于厚厚的凍里,魚鲞更是越嚼越香,美味實在無法抵抗。

  春節貼春聯的習俗及寓意介紹

  1、春節貼春聯是什么寓意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畫門神像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為春節增添喜氣的氣氛。春聯都是紅底黑字或者紅底金字,加之各種紋飾,符合新春的喜慶和歡樂,為春節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表達美好的祝愿和愿景。春聯中的紋飾,如魚,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語言,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美好的祝福語表達了人們對來年的美好渴望。

  民間說法有避兇免難的作用 。這一說法來源于“年獸”的傳說,據說年獸怕紅,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戶戶貼對聯,就是為了驅除年獸,因此貼對聯的習俗流傳至今,表達了人們避兇免難的愿望。

  2、春節貼春聯的由來

  春聯一開始不叫“春聯”,而叫“桃符”。據說貼桃符的起源很早,當時貼“桃符”是為了用來驅除妖魔鬼怪。傳說,古代有一種極其兇殘的怪獸,經常作惡,危害百姓,卻又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降住它。后來,有兩位專門除妖的神仙,他們用桃枝降住了怪獸。于是,民間便傳出,直呼偶在門上掛上刻有兩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來,這樣的桃枝被稱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來了。

  在五代十國時期,桃符演變成了春聯。據記載,當時后蜀主孟昶讓張遜在桃木上題詞,他寫完之后,孟昶覺得不對仗,便又寫道:“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是中國第一幅春聯,而在當時還被成為桃符。后來紙張的出現,桃木換成了紅紙。春聯真正的出現是在明朝朱元璋時期,當時,朱元璋要求家家戶戶貼春聯,于是大街小巷處處貼滿了春聯。

  3、春節貼春聯的習俗

  年關將至,有著許許多多的過年習俗。貼春聯就是其中之一。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木刻人形應掛在門旁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

  4、春節貼春聯的傳說

  相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山海經》里,有一個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

  于是漢族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愿。

  5、春聯的貼法是怎樣的

  貼春聯比較通用的方法即平仄法,一般的春聯用平仄來分上下聯是不會出錯的,平聲(國字注音第一、二聲)在左邊,聲包括上聲、去聲(國字注音第三、四聲)在右邊。例如天增歲月人增壽(右),春滿乾坤福滿堂(左)。當然記得還要結合下面的幾點來具體的分析,以免鬧出笑話。

  上下同仄收尾,如春聯“一順百順事事順,千好萬好年年好”,把握語境才能區分上下聯。

  上下同平收尾,如春聯“岸上麻葉,伸綠掌要啥。池中蓮藕,握紅拳打誰”,弄明白語序才能區分上下聯三,上平下仄收尾春聯“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錯了”,弄明白聯語邏輯關系才能區分上下聯。

  上仄下平收尾春聯“祖國山河壯,神州景物新”,這是上仄下平收尾對聯,但這種對聯區分上下聯不能單靠平仄。

  最后,貼春聯還要找準春聯和橫額(橫批)的關系,可千萬不能牛頭對馬嘴哦。

  臘月三十貼春聯的習俗

  閱讀配圖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云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古代的漢族民俗文化。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以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木刻人形應掛在門旁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簡介

  新春開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 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云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貼春聯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

  春聯發展

  春節貼春聯的漢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閹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典故

  據說五代時的后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郁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內容。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谷豐登的美好心愿。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后,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么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后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里,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么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貼春聯的具體好處】相關文章:

貼春聯的具體寓意10-17

貼春聯作文12-25

貼春聯作文06-01

貼春聯的日記06-21

貼春聯的作文02-24

貼春聯的來歷03-03

春聯貼法大全02-14

我國貼春聯的由來11-05

貼春聯作文優秀02-2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中文字幕日产乱码乱偷在线 |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抖音 | 日本韩国欧美在线另类不卡 |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 亚洲精品国产91 | 亚洲免费天堂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