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賞析

時間:2023-09-01 15:45:49 賽賽 范仲淹 我要投稿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賞析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于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岳陽樓寫的。下面是我們為大家帶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賞析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賞析

  岳陽樓座落在今湖南省岳陽市,就是舊縣城的西門城樓。樓高三層,下臨洞庭湖,景色異常壯觀。登上岳陽樓,可以俯瞰遠山近水,飽覽陰晴變幻。古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來此登臨,吟詩作賦,為之增光添色。然而在這浩瀚的詩文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尤為古今傳誦。

  《岳陽樓記》寫于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即范仲淹罷相的第二年。范仲淹雖然仕途坎坷,“慶歷新政”徹底失敗,但是他不因此而悲觀消極。他在地方上做官期間,仍然壯心不已,表示了“孜孜于善,戰戰厥心,求民疾于一方,分國憂于千里”。范仲淹這種忠貞為國,憂民疾苦的思想,是他一生躬行不逾的準則。《岳陽樓記》就是一篇表達作者政治理想和抱負的文章。作者假托“古仁人之心”,抒發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和情趣,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第一段敘述重修岳陽樓的經過,交代作《岳陽樓記》的緣由。作者首先指出,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以后,兩年之內就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具興”。這一方面是對一位有罪于朝廷的“遷客”的歌頌,一方面是指明重修岳陽樓的背景條件。關于重修,作者只用“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二句來說明。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好友,是一個頗有政治抱負的人。他對于自己和朋友的被貶謫,對于新政的不能推行,“憤郁頗有辭色”。重修岳陽樓時,“僚屬問落成何如?子京云:‘痛飲一場,憑欄大慟數十聲而已。’”從滕子京當時滿腹牢騷的情形看來,可以窺見他“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旨在“借前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同時也是用古今賢人來映襯后文中塑造的“古仁人”的形象,并借以烘托自己的理想和懷抱。

  全篇除了用這兩句十分概括地敘述岳陽樓重修的情況以外,再沒有一字記敘岳陽樓自身的形貌構造。后文從大處落墨,極言“岳陽樓之大觀”,著力描寫洞庭湖的不同景色和游客的不同心情,進而引出“古仁人”的形象,把文章的意境推向至高點,使文章的主題得到高度的發揮。

  第二段描寫岳陽樓上所見到的壯觀景象。

  登泰山,要觀日出;站在岳陽樓上,人們的視線勢必被眼前洞庭湖的那種雄偉壯闊、千變萬化的景象所吸引。作者抓住這一點進行描寫,引著讀者“更上一層樓”,共同領略岳陽樓上見到的一湖景色。“銜遠山,吞長江”,是寫湖中的君山在煙波浩渺中若隱若現,與湖口相連接的滔滔長江水流入湖中。這二句既寫出了洞庭湖的地理環境,又寫出了洞庭湖有吞吐高山長河之勢。“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是寫浩蕩的波濤,廣闊的湖面和變化不定的湖上風光。上面短短六句二十二字,將八百里洞庭灑落筆端,描畫出了洞庭湖的主要特征,真可謂一字千金了。洞庭湖的氣勢壯闊,作者的筆力尤含風骨。描寫主要特征之后,作者用“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一筆收住,用“然則”一轉,由景物過渡到憑欄興嘆的游人身上。文章收得及時,轉得自然。岳陽樓以名勝而遠聞,又處于“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的交通要道,那些來此游覽的“遷客騷人”見到湖上各種奇特的景象,自然會產生不同的思想感情。于是作者用“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發問,以引起下文。

  這些景物描寫,筆力雄渾,意境開闊,給后文鋪開了寬廣的畫面。

  第三、四段分別寫游人因不同景物而觸發的悲喜感情。

  “橫無際涯,氣象萬千”的洞庭湖有寫不盡的景致。作者沒有漫無邊際地去描繪,而是攝取最典型的兩類截然不同的景物進行集中的、突出的摹描點染,繪成兩幅色彩截然不同的畫圖。一幅是凄風苦雨,陰慘慘,昏沉沉,色彩暗淡的畫圖;一幅是春光明媚,生機勃勃,色彩絢麗的畫圖。作者抓住兩類不同色彩的景物著力渲染,是為了說明游人因環境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感情,證實人們的感情是受外界影響的。因此,一面寫景,一面點明游人在彼時彼地的情感。第三段寫色彩暗淡的景物和游人悲痛的心情。“霪雨”,“陰風”,“濁浪”,黯然無光的日月星辰,形跡模糊的山川,被風浪摧折的風帆船槳,還有那暮色降臨時惡虎長嘯,猿聲悲啼,這一切籠罩著一層凄涼、陰森、恐怖的氣氛。這時候,游人就會產生淪落天涯、失意悵惘、悲苦沉痛的心情。第四段是寫色彩絢麗的景物和游人喜悅的心情,與第三段形成鮮明的對比。白天,春日晴和,風平浪靜,藍天映在洞庭湖上,顯得水天一色。天上有飛鳥,水中有游魚,岸邊洲頭的蘭花芷草清香嫩綠。夜里,煙霧消散了,皎潔的月光照得山山水水一片銀白,湖面金光閃閃,清澈可鑒的水底倒映著白玉似的圓月,還有那漁夫一唱一和的歌聲。這一切呈現出一種恬靜、幽美、愉悅的氣氛。這時候,游人置身于這詩意濃郁的畫圖之中,就會感到心情開朗,精神爽快,忘懷得失,興味無窮。

  這兩段文字都是先寫洞庭景物,后寫游人心情,景物色彩和感情色彩配搭得當,調勻一致,起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通過兩類景物的描寫和兩種心情的刻畫,回答了前文提出的“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又為后文的議論,作了鋪墊。

  第五段,作者通過虛構的“古仁人”的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觸景生情,理之固然,然而“古仁人之心”不同于此。他的情感不受外界環境和自己際遇的牽連,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作者用這兩句比較抽象的議論否定了前文所寫的“感極而悲”和“其喜洋洋”兩種不同的感情,而又開辟出新的思想境界。具體說來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才是作者要進入的理想之宮,才是全文要揭示的主題。這個主題體現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在封建社會里起到一定的積極和進步的作用。特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二句,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言;也正因為這二句才使全篇《岳陽樓記》大放光彩,具有較高的思想性。當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同我們所說的“為人民服務”是有區別的。

  本文在寫作技巧上也很出色,在文體上駢散并用,以散文的筆法敘述事情的原委,發抒議論和感慨,以駢文描寫自然景色。敘事簡潔概括,描繪生動形象,議論精辟新穎。文章以敘事開頭,簡單交代 寫《岳陽樓記》的緣由以后立即轉入寫景。在寫景過程中,一面描寫湖光山色,風云變化,一面抒寫游客的心情。在抒情之后緊接著又轉入議論。各個部分之間轉換得非常自然,不露痕跡。

  岳陽樓記

  宋代: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具 通:俱)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隱曜 一作:隱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

  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降級到巴陵當郡守。到了第二年,便做到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于是他就重修岳陽樓,擴充其舊有的規模,又把唐代詩人和今人的詩賦刻在上面。叫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最美的景致,都集中在洞庭湖上。它口中象是含著遠山,腹內好似吞吐著長江,浩浩湯湯,無邊無岸。清晨陽光燦爛,傍晚暮靄沉沉,氣象真是千變萬化。這些都是岳陽樓的宏偉壯觀啊!前人已經說得很詳細了。那么,我想說的是,它向北可以溝通巫峽,往南可以到達瀟水和湘江,貶謫到邊遠地區的官吏和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觀賞自然風光的心情,能不因各自的遭遇而有所不同嗎?

  在那陰雨綿綿、連月不晴的日子里,陰風發著怒吼,濁浪騰空而來,太陽和星星隱沒了光芒,高山峻嶺掩藏了雄姿。商人和旅客不敢上路,帆檣被吹倒,船槳被折斷。傍晚時節,一片幽暗,虎在咆哮,猿在哀鳴。此刻登上這座樓啊,便有離開故國、懷念家鄉、擔心讒言、害怕攻訐的情緒涌上心頭。舉目一片蕭條冷落,不禁感到無限悲涼了。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節,湖上風平浪

  靜,天光水色,在萬頃碧波之上連成一片。沙鷗或飛或停,錦鱗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散發著濃郁的香氣;灘上的幽蘭,搖曳著茂盛的花葉。于是漫天煙霧,掃蕩一空;皓皓明月,清輝千里。水面上浮動的光圈,象跳躍著萬點金星;月影停留在靜止的水中,又象是一塊圓圓的玉璧。漁船上飄來此唱彼和的漁歌,悠悠揚揚;這是多么快樂啊!此刻登上這座樓,便覺得心情開朗,精神愉快,可以暫時忘記一切榮譽和恥辱,當風舉酒,真是喜氣洋洋啊!

  可嘆哪!我曾經琢磨過古時候志士仁人的內心,也許與以上兩種心情有所不同吧。為什么呢?他們不因為外物的影響而感到可喜,也不因為自己的遭遇而覺得悲哀。居于朝廷的高位,則為他們的百姓擔憂;退身于遼遠的江湖,則為他們的君主憂慮。這真是進也憂,退也憂。那么什么時候才會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啊。唉,除了這樣的人,我還將崇敬誰呢?

  時為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寫于慶歷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內憂外患的年代,對內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為了鞏固政權,改善這一處境,以范仲淹為首的政治集團開始進行改革,后人稱之為“慶歷新政”。但改革觸犯了封建大地主階級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而皇帝改革的決心也不堅定,在以太后為首的保守官僚集團的壓迫下,改革以失敗告終。“慶歷新政”失敗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范仲淹貶放河南鄧州,這篇文章便是寫于鄧州,而非寫于岳陽樓。

  按照宋代人的習慣,寫“記”以及散文一類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過這種文章記錄事情、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時,邀人作記通常要附帶一份所記之物的樣本,也就是畫卷或相關文獻之類的資料,以供作記之人參考。滕子京雖然被貶岳州,但他在任期間,做了三件政績工程,希望能夠取得朝廷的諒解。重修岳陽樓便是其中之一,完成于慶歷五年(1045)。滕子京為了提高其政績工程的知名度,贈給范仲淹《洞庭晚秋圖》,并向他求作兩記,一則就是《岳陽樓記》,另一則是《偃虹堤記》。《岳陽樓記》所述內容有實物可查,然而《偃虹堤記》則無跡可尋。但是在《偃虹堤記》中,范仲淹也同樣將偃虹堤描寫得具體翔實,相較岳陽樓毫不遜色。因而,便引發了少數學者關于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是否去過岳陽樓的爭議。

  鑒賞

  《岳陽樓記》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文章開頭即切入正題,敘述事情的本末緣起。以“慶歷四年春”點明時間起筆,格調莊重雅正;說滕子京為“謫守”,已暗喻對仕途沉浮的悲慨,為后文抒情設伏。下面僅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八個字,寫出滕子京的政績,引出重修岳陽樓和作記一事,為全篇文字的導引。

  第二段,格調振起,情辭激昂。先總說“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設定下文寫景范圍。以下“銜遠山,吞長江”寥寥數語,寫盡洞庭湖之大觀勝概。一“銜”一“吞”,有氣勢。“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極言水波壯闊;“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概說陰晴變化,簡練而又生動。前四句從空間角度,后兩句從時間角度,寫盡了洞庭湖的壯觀景象。“前人之述備矣”一句承前啟后,并回應前文“唐賢今人詩賦”一語。這句話既是謙虛,也暗含轉機,經“然則”一轉,引出新的意境,由單純寫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筆法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從而構出全文的主體。

  三、四兩段是兩個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兩股不同的情感之流,傳達出景與情互相感應的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筆,意味深長。這是一個引發議論的詞,又表明了虛擬的情調,而這種虛擬又是對無數實境的濃縮、提煉和升華,頗有典型意義。“若夫”以下描寫了一種悲涼的情境,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凄楚。這里用四字短句,層層渲染,漸次鋪敘。淫雨、陰風、濁浪構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無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嘯猿啼”之際,令過往的“遷客騷人”有“去國懷鄉”之慨、“憂讒畏譏”之懼、“感極而悲”之情。

  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以“至若”領起,打開了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至若”盡管也是列舉性的語氣,但從音節上已變得高亢嘹亮,格調上已變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寫,雖然仍為四字短句,色調卻為之一變,繪出春風和暢、景色明麗、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鷗鳥在自由翱翔,魚兒在歡快游蕩,連無知的水草蘭花也充滿活力。作者以極為簡練的筆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讀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的句式、節奏與上一段大體相仿,卻也另有變奏。“而或”一句就進一步擴展了意境,增強了疊加詠嘆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氣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樓也”的心境也變成了“寵辱偕忘”的超脫和“把酒臨風”的揮灑自如。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開啟,兼有抒情和議論的意味。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后,筆調突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進亦憂,退亦憂”。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議。作者也就此擬出一問一答,假托古圣立言,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結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悲涼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標明寫作時間,與篇首照應。

  本文表現作者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同時,也是對被貶戰友的鼓勵和安慰。《岳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岳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快樂,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應立身行一的準則,認為個人的榮辱升遷應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品質,無疑仍有教育意義。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及第。慶歷三年(1043),參與慶歷新政,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慶歷五年(1045),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皇祐四年(1052),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成就突出,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賞析】相關文章:

范仲淹《岳陽樓記》賞析09-06

范仲淹《岳陽樓記》原文賞析12-29

賞析范仲淹《岳陽樓記》的美09-07

范仲淹《岳陽樓記》景物描寫賞析09-05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4-25

岳陽樓記范仲淹原文翻譯及賞析10-21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05-30

《岳陽樓記》范仲淹11-14

岳陽樓記范仲淹11-09

范仲淹《岳陽樓記》07-22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欧美一二区一二区在线 | 日韩亚洲首页中文字幕 | 夜色福利院在线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手机版 |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不卡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