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罷宴文言文及翻譯

時間:2024-07-11 11:28:00 范仲淹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范仲淹罷宴文言文及翻譯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文言文的類型有哪些,你見過的文言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范仲淹罷宴文言文及翻譯,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范仲淹罷宴文言文及翻譯

  原文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屬登樓置酒,未舉觴,見缞绖數人營理葬具者。公亟令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將出殯近郊,赗斂棺槨皆所未具。公憮然,即徹宴席,厚赒給之,使畢其事。坐客感嘆有泣下者。

  選自【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

  譯文

  范仲淹在邠州做太守時,閑暇的時候帶領部屬登上城樓準備酒宴,還沒有舉起酒杯,范仲淹看見幾個穿著喪服的人正在籌辦裝殮之物。他急忙派人去詢問,原來是寄居在外的讀書人死在了邠州,將要埋葬在鄰近的郊外,下葬時入殮的衣服和棺材都還沒有備齊。范仲淹露出失意的樣子,立即撤掉了酒席,給予了他們重金救濟,讓他們能完成裝殮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嘆甚至有感動得流下眼淚的人。

  注釋

  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陜西境內,在今陜西彬縣。

  罷:停止。

  守:做太守。

  暇日:閑暇的時候。

  僚屬:屬下;屬,下屬的官史;部屬。

  置:準備。

  舉:舉起。

  觴(shāng):酒杯。

  缞绖(cuī dié):喪服,此指穿著喪服。

  具:具備。

  營理:籌辦。

  公亟令詢之:他(范仲淹)急忙派人去詢問。

  亟(jí):急迫地。

  詢:詢問。

  之:籌辦喪事的人。

  乃:原來是。

  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讀書人。 寓居:客居,寄居在外。

  士人:讀書人。

  卒:死。

  殯:埋葬。

  賵(fèng)殮(liàn):下葬時入殮的衣服。

  棺槨(guǒ):棺:棺材。 槨:棺材外面的套棺。

  具:具備,完備。

  憮(wǔ)然:失意的樣子。然,···的樣子。

  徹:同“撤”,撤去。

  赒(zhōu):救濟。

  之:他們。

  畢:結束,完畢。

  泣:眼淚。

  文化常識選自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

  謚號:文說的“范文正公”,即范仲淹,“文正”是他的謚號。謚號是古代帝王或貴族、名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跡評定的褒貶的稱號。范仲淹因為生前文學成就高,行為正直,故謚為“文正”,后世稱“范文正”。他生前是沒有這個稱謂的。唐朝的韓愈謚“文”,后世稱韓文公。這都是褒稱。隋煬帝楊廣因生前陰險殘酷、窮兵黷武,故死后得惡謚曰“煬”。

  啟示表現了范仲淹體恤民生艱難、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風范與人格魅力。

  文中最能體現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思想的句子:“亟令詢之”;“公憮然”;“即徹宴席,厚赒給之”。

  范仲淹的一生都用行動實踐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他閑暇聚會,卻仍舊心系天下蒼生。現實中我們有許多人都能說豪言壯語,但當事情就在眼前時,我們又是一番自私實際的考慮。有多少人能時刻懷有一顆仁愛之心并去關愛別人呢?請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讓博愛之光籠罩世界,讓世界因愛而更美麗。

  擴展: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蘇州吳縣。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宋夏戰爭爆發后,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針,鞏固西北邊防。對宋夏議和起到促進作用。西北邊事稍寧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樞密副使。后拜參知政事,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發起“慶歷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親書其碑額為“褒賢之碑”。后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魏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繼從祀于孔廟及歷代帝王廟。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邊皆有成績,文學成就也較為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后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時渡江南下,任麗水縣丞,時逢中原兵亂,遂定居吳縣(今蘇州市)。

  五代時,曾祖和祖父均仕吳越,父親范墉早年亦在吳越為官。宋朝建國后,范墉追隨吳越王錢俶歸降大宋,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丁丑日(10月1日),范仲淹生于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

  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抱著兩歲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長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yuè)。

  苦讀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傷感不已,毅然辭別母親,前往南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學,投師戚同文門下。數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經典的要義,有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說”之名,登蔡齊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為進士,被任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鑒于已有朝廷俸祿,范仲淹便把母親接來奉養。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獄廉平、剛正不阿,升為文林郎、任集慶軍節度推官,便歸宗復姓,恢復范仲淹之名(一說,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喪后方更名。

  政治貢獻

  實施新政

  主詞條:慶歷新政

  慶歷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針對北宋內憂(官僚隊伍龐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的現狀,上《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綱領,主張澄清吏治、改革科舉、整修武備、減免徭役、發展農業生產等,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舉等各個方面和領域。新政實施的短短幾個月間,政治局面已煥然一新:官僚機構開始精簡;科舉中,突出了實用議論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全國也普遍辦起了學校。慶歷五年(1045年),以夏竦為首的反對派攻擊革新派為“朋黨”,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敗告終。

  慶歷新政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修捍海堰

  范公堤范仲淹任泰州西溪鹽倉監時,征調民眾4萬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橫跨通、泰、楚三州,全長約200華里,不僅當時人民的生活、耕種和產鹽均有了保障,還在后世“捍患御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地人民將所修之堤命名為“范公堤”,遺址迄今猶存。

  蘇州治水

  景祐元年(1034年),蘇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濫,積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棄,農耕失收,黎民饑饉困苦,范仲淹出知蘇州后,根據水性與地理環境,提出開浚昆山、常熟間的“五河”,將積水導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計劃。范仲淹以“修圍、浚河、置閘”為主的治水經畫,不但獲得時輿的贊揚,還澤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兩浙職守,都依照這個模式去整治水患。

  賑災濟民

  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天下大旱,蝗災蔓延,江淮和京東一帶災情尤其嚴重。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應詔賑災,開倉濟民,并將災民充饑的野草帶回朝廷,以警示六宮貴戚,戒除驕奢之風。

  皇祐二年(1050年),吳中發生大饑荒。此時主管浙西的范仲淹,一面調集糧食賑災,一面大規模興建土木工程,招募百姓服役,由官府每日負責飲食。通過這種方法,“日無慮數萬人”,使杭州局勢穩定,沒有出現災民流徙的情況。皇祐三年(1051年)知青州時,逢河朔饑荒,范仲淹又成功地運用在浙西之策,既平抑糧價,又幫助青州百姓渡過青黃不接的艱難時光。后因冬寒病重,求至潁州。

  軍事思想

  嘉嶺山崖刻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調西北前線,擔任邊防主帥。針對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山谷交錯、地勢險要的特點,范仲淹提出“積極防御”的守邊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強防御工事,訓練邊塞軍隊,以達到以守為攻的目的。

  軍隊制度上,取締按官職帶兵舊制,改為根據敵情選擇戰將的應變戰術;建立營田制,解決軍需問題,使軍隊面貌一新,應變能力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防御工事方面,構筑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順城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戰略體系。對沿邊少數民族,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約,使其安心歸宋。同時,范仲淹精選將帥、大力提拔軍隊將領,使西北軍中涌現出狄青、種世衡、郭逵等名將,其他如張亢、王信、周美等,都是當時被范仲淹提拔;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范仲淹利用筑城修寨進行積極防御的思想,使西北軍事防務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邊境局勢大為改觀。慶歷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最終締署合約,西北邊疆得以重現和平。

  文學成就

  散文

  宋建國至仁宗七十多年來,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謹,浮華奢靡的背后潛伏著種種危機。范仲淹洞破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重視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張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關系到社會風俗的醇厚訛薄、國家的興衰成敗。在經世濟時思想的影響下,范仲淹反對宋初文壇的柔靡文風,提出了宗經復古、文質相救、厚其風化的文學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點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價值取向上與揚雄、王勃、韓柳以及宋初復古文論一樣,具有歷史意義和復古精神,對宋初文風的革新具有積極作用。

  散文創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書信居多,陳述時政,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蘇軾曾評價《上政事書》“天下傳誦”;《靈烏賦》一文,“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國古代哲人爭自由的重要文獻;名篇《岳陽樓記》,借作記之機,規勸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記敘、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動靜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為雜記中的創新,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

  詩歌

  詩歌上,范仲淹主張“范圍一氣”、“與時消息”。范仲淹繼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氣”,又將曹丕的“文氣說”、陸機、鐘嶸的“感物說”和“天人合一”的詩學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認為,詩人創作的沖動與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氣”,感于萬物并通過萬物體現出來。范仲淹的“與時消息”則繼承了劉勰的“為情而文”觀和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把政治教化和為情造文有機結合起來,范仲淹批判宋初詩壇的盲目模仿之風和無病呻吟之態,主張詩歌創作要忠于生活現實,符合時事,不為空言。

  范仲淹詩歌存世305首,內容非常廣泛,或言志感懷,抒寫偉大的政治抱負;或關注民生,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或紀游山水,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或詠物寄興,展現自己的人格操守。詩意淳語真,藝術手法多樣,以清為美的特點尤為突出,以文為詩、議論化的傾向非常明顯,同時注意白描手法和疊字的運用,與當時的白體、晚唐體及西昆體相比,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成為宋初詩歌由唐音向宋調轉變的重要一環。

  詞

  范仲淹詞作存世共五首,雖然數量較少,但首首膾炙人口,在宋詞的發展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國至宋仁宗,生活享樂漸成風尚,以艷情為主要創作話題的歌詞亦趨向繁榮。范仲淹于仁宗年間登上詞壇,其詞作內容和風格豐富多樣,有直接寫艷情者,也有跳出艷情之外者,正是過渡時期遺留下來的深刻痕跡。

  《漁家傲·秋思》一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表達了作者反對入侵、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愿,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復雜矛盾的心情。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新的詩體形式來描寫邊塞生活,唐人韋應物的《調笑令·胡馬》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乏真實的生活基礎,因而,范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不僅如此,這首詞的內容和風格還直接影響到宋代豪放詞和愛國詞的創作,為詞世界開辟了嶄新的審美境界,也開啟了宋詞貼近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創作方向。《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和《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兩詞,讀史、詠風景,題材寬泛,與艷情無關,與北宋前期詞壇的創作風格合拍,表現了從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歌壇衰變的一個過程。

  范仲淹的艷情之作(《蘇幕遮·懷舊》、《御街行·秋日懷舊》),總是寫出一種宏大的時空背景,與同時代其他詞人“小園香徑”、“庭院深深”的狹深環境迥然不同。而沉摯真切、婉麗動人的風格,也極大地改變了宋人的創作觀念,引導著詞壇創作風氣的轉移,對后世詞壇產生著深刻影響。

【范仲淹罷宴文言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范仲淹罷宴》原文注釋翻譯05-19

范仲淹罷宴閱讀答案07-18

《范仲淹罷宴》原文及譯文09-02

范仲淹苦讀文言文翻譯07-24

范仲淹文言文閱讀翻譯07-03

宋史范仲淹文言文翻譯05-25

《岳陽樓記》《范仲淹罷宴》比較閱讀答案05-17

蘇幕遮范仲淹翻譯07-01

《嚴先生祠堂記》范仲淹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6-08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3-2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欧美国产动漫综合 | 亚洲AⅤ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人成视频 |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综合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色偷偷91综合久久噜噜噜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自产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