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滄海》教學設計案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觀滄海》教學案例
教學背景:
預備語文第一冊第三單元是詩歌教學單元,通過本詩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詩詞的有關知識,詩詞的一些基本的形式等。預備年級的學生雖然自小學就接觸了許多的詩詞,會背許多的詩詞,但是畢竟他們不會去理解詩詞,不懂得怎樣去欣賞詩詞。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因此要告訴學生分析理解詩歌的方法,通過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理解詩歌意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品味語言,體味詩詞的意境。從而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更為后面的詩詞學習作好必要的準備,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共同探討理解詩詞的詞語、句子等。
教學過程:
由曹操說起,讓學生談談所知道的曹操,有學生說他是英雄,也有學生說他是奸雄,同學們從文學作品暢談所認識的曹操,在學生談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 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
《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多種形式的朗讀是理解把握詩詞的一把鑰匙,同時能調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
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
補充:臨;到,登上,登臨;何;多么;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讓學生翻譯詩歌,要求盡可能保持詩詞的特點,一位學生翻譯后,其他同學糾正。
進一步分析欣賞:在合作探討的前提下共同思考
①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③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展現一幅怎樣的圖景?展現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派。
結合背景: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想像,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在這里,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滄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教學反思:
預備年級的學生理解詩詞、欣賞詩詞的能力比較差,甚至不會有感情地朗讀詩詞,但不能因此忽視了他們所具有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問題是怎樣去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思維,提高他們的能力,在教學這一首詩的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發揮學生之間的合作性,指導他們怎樣朗讀,怎樣理解,怎樣分析欣賞,然后讓學生先自己去讀,把感情讀出來,然后互相探討怎樣去閱讀欣賞,再把自己的理解在全班交流,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知道了怎樣去分析作者筆下的自然景物,明白詩歌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雖然花了比較多的時間,但是為后面的詩詞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觀滄海》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觀滄海》教學設計案例09-26
《觀滄海》案例09-04
《觀滄海》教學實錄11-12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10-22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08-30
《觀滄海》教學設計07-02
觀滄海教學設計05-25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09-03
觀滄海教學反思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