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1
【教學設想】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的名篇,寫于東漢建安十二年秋。當年五月,曹操率軍北片烏桓,七月出盧龍塞,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感慨萬分,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詩中描寫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萬千的壯麗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
詩歌先突出寫大海邊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勾畫了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接著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托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于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這首詩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教學時應適當介紹詩人的經歷及寫作背景,也可布置學生提前查找相關資料,這樣學生才能理解詩意,理解詩人的感情。教學時,以朗誦為載體,讀中理解,解后再讀。充分領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目標】
1、積累詩詞中的字詞,特別是現在很少出現的文言詞。如“澹澹”,“竦峙”,“星漢”,能背誦默寫這首詩。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詩歌的意思,能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3、學習寄情于景的寫法,激發為理想奮斗的豪情壯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樂朗誦的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我們先閉上眼想象一會兒,然后用一個詞歸納你心中“海”的印象。(學生說)
引導:海是神秘的,時而波濤洶涌,時而恬靜溫順,每一個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會用同一個詞形容海:壯闊。是啊,與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們將學習一首觀海抒情的著名詩篇──《觀滄海》,細讀這首詩,去感受詩人心靈的震顫,詩人情感與自然的融合,會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凈化。
二、初讀感悟
1、聽課件錄音范讀。注意字音。
2、請學生相互提醒應注意的生字生詞。(暗含了找,說,練的'過程,這一步不必老師提醒,字數很少,學生相互提醒,記憶更深)
3、學生自由朗誦一遍,注意看課下的注釋。
4、抽學生配樂朗誦(課件展示畫面)。(二至三人,抽學生點評。)
5、學生小組內講述初步理解的內容,并相互評價。(還可相互提問考查字詞或是詩句意思)
三、精讀理解
1、課件展示:作者經歷及寫作背景。
2、字詞疏通。滄海,臨,以,何,澹澹,竦峙,蕭瑟,洪,日月之行,星漢,歌,詠。
3、內容層次理解。這首詩寫了幾方面怕內容。(課件展示明確)
4、學生調整自己的理解。(抽學生評價自己的理解,以“我原來認為……現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講述自己理解的改變。)
5、帶著自己的理解朗讀。
6、學生講述:我最喜歡朗讀的詩句是……因為……
四、品讀探究
1、提出探究的問題,可補充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
內容方面:
⑴詩從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順序敘述嗎?
⑵詩人產生了哪些聯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個詞是大海留給詩人的最初體驗?
⑵澹澹再現了海水浩渺動蕩的神韻,“何”字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千古傳頌的絕句。
⑷想象詩人寫作時的情景,思考這四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
重在引導學生理解詩人情與景的交融。邊讀邊理解,理解后再讀。
2、你曾經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產生過豪壯的情感?(意在培養學生融情于景)
師可引導自己的經歷(如:在高山懸崖邊,俯視山谷,看鷹在谷中盤旋,然后飛過遠山,產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結拓展
1、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詩歌,詩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說出古代一些寫景抒情的詩句嗎?說說它們都主要寫了什么景色,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課內交流或布置課外搜集)
2、寫一篇表達自己豪情壯志的詩歌或散文,運用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方法。
六、齊誦結束(或背誦結束)
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
3、品味語言,體會詩中描繪的宏偉壯麗景象。
4、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代梟雄曹操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話題,這一切都緣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調宣布--該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搶救性發掘的一座東漢大墓被確定為文獻中記載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陰險狡詐的白臉奸雄;在讀書人眼里,他是文才卓異的文壇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風云的亂世梟雄;在歷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偉略的蓋世英豪,真實的曹操是一位怎樣的人呢:
讓我們通過一首詩來初步了解一下這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
二、簡介曹操及寫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曾歷任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曹操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代表詩作有《步出夏門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2、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攸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大軍閥袁紹。袁紹殘部逃到烏桓(當時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想得到烏桓的支持,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東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現已不存,相傳已沉入大海),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時,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疾書,便有了《觀滄海》一詩。
三、解題:
《觀滄海》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的首章。《步出夏門行》是樂府舊題,又名《隴西行》。夏門,是洛陽的一個城門。曹操的《步出夏門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時所作的一組詩。這組詩共分五部分,開頭是序曲“艷”,下面是《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龜雖壽》四章。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四、朗讀課文。
1、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四至七言句的節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曹操以強大的優勢平定了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目標,心情自然是豪情萬丈,激動萬分。此時登碣石山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更是觸景生情,堅定了他建功立業,統一中國,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動、豪邁、樂觀、激昂”的語氣,讀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詩歌大意
1、學生根據注釋及老師提供的資料,分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學習成果。
參考譯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
水波洶涌澎湃,山島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得很茂盛。
吹起蕭瑟的秋風,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陽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銀河、太陽和月亮燦爛,好像出自大海里。
慶幸得很,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六、研讀課文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詩人在詩中都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浩蕩的海水、聳立的山島、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觀”到的?
明確:浩蕩的海水、聳立的山島、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為我們營造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
海水蕩漾是動景,山島聳立是靜景,相互映襯之中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草木叢生是靜景,洪波涌起是動景,動靜之間展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5、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6、為什么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像?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撫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想像,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小結:
這首詩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七、拓展閱讀
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外閱讀曹操的其他詩歌。
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自主性學習】
1、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后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合作性學習】
1、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啊!
2、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1、背誦全詩。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附:板書設計
水何澹澹:顯示大海波壯闊,
動態景色:秋風蕭瑟美麗多姿,生機
實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實頌借景抒情百草豐茂,祖國壯麗山河)
抒發詩人曹操激起統一中國強烈愿望,建功立業的抱負。
虛景、日、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投入(想象)、月、大海的懷抱,
作者以大海自比,星漢,含蓄表達詩人博大胸襟。
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這首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
2、體味本詩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重難點分析:
1、詩人的抱負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寫景的詞句中?
2、體會本詩慷慨激昂的情感和開闊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
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一定熟悉曹操,你們認為,曹操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幻燈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奸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歷史上稱曹操為“奸雄”,實際上是偏頗之見。說他“奸”是認為他篡奪了漢家的天下,可事實卻是,直到他死去,曹操都一直自稱“宰相”,從未稱帝。他曾在《讓縣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說:“身為宰相,人臣之貴以極,意望已過矣。”(幻燈片2:文字:“身為宰相,人臣之貴以極,意望已過矣。”——選自《讓縣自明本志》)至于他對自己一生的評價,他是這樣說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幻燈片2:文字:“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選自《讓縣自明本志》)
除此之外,曹操擅長詩歌,《步出夏門行》與《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我們一定聽說過這樣的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幻燈片3:文字:如上)
今天我們要學的《觀滄海》就選自于《步出夏門行》組詩。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吧。(幻燈片4:音樂:《三國演義》的插曲;文字:《觀滄海》全詩;圖片背景:大海;畫外音:男聲朗誦全詩)
二、寫作背景
《觀滄海》寄托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闊大胸懷,因為這首詩寫作的時間很特殊。這是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時所作,此時正當夏秋之交,他登臨碣石山,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時詩興大發,豪情滿懷,寫下了這壯麗的千古名篇。
三、鑒賞詩句
1、詩人觀察景物時的立足點在哪里?
分析:詩人登上碣石山,面對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詩人的立足點。(幻燈片5、圖片:曹操立馬于山上,面朝大海;文字:立足點:碣石山)
2、這首詩既描寫了實在的景色,也描繪了詩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詩人描寫了哪些實在的景色?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詩人描寫了大海的波濤,海中的山島、島上的樹木、百草,以及秋風吹過樹葉時的蕭瑟之聲。其寫作的順序如下:先寫觀海的`地點,再寫所觀之景:一寫大海蒼茫動蕩,山島堅定牢固;二寫島上草木欣欣向榮;三寫海上風浪驚心動魄。(幻燈片6、文字如下:)
水、島
樹、草實景
風、浪
觀滄海
2、詩人描寫的這些景色中,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
(1)“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分析:這兩句緊承“觀”字而來,描寫大海及海島景象。大海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海水。“澹澹”一詞既能顯示海的深邃遼遠,又能展示大海的浩瀚汪洋。“澹澹”主要寫大海相對靜止時微波蕩漾的狀態。一個“何”字則表達了詩人面對此壯闊圖景而產生的驚嘆的感情。在平展的大海上,海中的島嶼高竣挺拔,它的姿態顯得格外威武。“竦峙”二字頗能扣住山島的特點。這兩個景物,就繪畫的角度看,是一大一高——海大,島高。二者互相映襯,眼前的景象就更壯觀了!(幻燈片7、圖片或動態影片:波濤平靜的大海中有高聳的山島;文字:“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分析:這兩句中詩人的視線從遠處收回,注視島上的草木了。這是已是初秋之時,島上的樹木尚未凋落,所以詩人看去仍是郁郁蔥蔥,是“叢生”、“豐茂”的了。這里仍然是在寫滄海、山島,只不過是采取了從大到小,從面到點,從整體到局部的手法來寫山島的青草繁榮。給大海、山島增添美麗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氣。(幻燈片8、圖片:島上樹木百草豐茂的圖片;文字:“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3)“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分析:詩人描繪了大海相對靜止的狀態之后,忽然筆鋒一轉,開始描繪大海的動態。著兩句點出了觀滄海的季節,大海由于秋風而出現了洪波。詩人用“涌”來描寫大海的勁頭,為我們展現出一幅秋風陣陣,海浪滔天的雄奇畫面。(幻燈片9、圖片:風起浪涌的大海;文字:“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這兩句是進一步寫大海。這樣,大海平靜時的深沉風貌和激動時奔涌怒吼的氣勢都得到了表現。
3、在全面描繪大海風貌的基礎上,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兩句描寫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4、這兩句描寫了什么景物?學生發言,教師小結。(幻燈片5、補充如下。)
日、月
虛景
星、辰
5、如何理解這兩句詩呢?日、月、星辰怎么能夠同時出現在天空?
分析:首先,這兩句詩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要理解成“日、月、星辰的運行和燦爛都是在大海里出沒的。”
其次,這是詩人奇特而豐富的想象,極力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辰的氣勢。意思是說:“日月的運行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燦爛的銀河斜貫天空,那遠遠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發源于滄海,日月星辰的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親。(幻燈片10、卡通動畫:日、月、星辰相繼從海里升起,又相繼落到海里;文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6、為什么在詩人的筆下,大海是萬物的母親?這里的大海有沒有特別的含義?
分析:詩人在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辰的氣勢,其實洋溢著詩人飽滿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所以我們知道,詩人其實是以滄海自比,表達了他統一中國的偉大抱負。我們可以從大海的氣魄、胸懷觸摸到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躊躇滿志時豪邁的氣魄、飽滿的激情。(幻燈片11、圖片:背景是大海,曹操的照片疊印在大海上;文字:自比滄海)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這是一首偉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作者統一中國意欲建功立業的抱負并沒有在詩中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中。這種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幻燈片12、文字:情境交融)
這種抒情方式在當時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為古代許多抒情寫景的詩歌中景與情是分開的。如荊軻《易水歌》中的上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就是側重寫“風、水”,下句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寫的則是壯士決死的感情。(幻燈片13、文字:“情、景分開”;“風蕭蕭兮易水寒——寫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抒情”)
而《觀滄海》字里行間都洋溢著飽滿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地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的壯麗山河,透露出詩人“江山如此多嬌,我愿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兩句是寫景的高潮,以滄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幻燈片12、文字如下:)
景:江山壯麗滄海無邊的景色
情景交融
情:統一天下自比滄海的抱負
五、總結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曹操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幻燈片1回現)
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初步學會鑒賞詩詞,領會樂府詩優美語句和深邃內涵。
2、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詩人昂揚奮發的精神。
3、培養學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重點: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2、豐富、奇特的想象。
3、詩歌的朗誦。
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中國是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果我們把中國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銀河,那么中國的詩歌就是其中最閃亮、最光彩奪目的一顆,中國是詩的國度,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我國的第一位偉大愛國詩人是屈原,我國詩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現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歌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我們學過的《木蘭詩》是一首樂府詩,《靜夜詩》是一首絕句,《在山的那邊》是一首現代自由體詩……今天,我們就再次進入詩歌殿堂,進一步領略一下詩歌的魅力,學習一首樂府詩曹操的《觀滄海》。
二、關于作者
作者曹操,請學生講一講在其印象中,曹操是個怎樣的人物。(學生可能會說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戲文中也丑化為白臉)明確:實際上,曹操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為魏武帝。曹操的文學成就很高,與他的兒子曹植、曹丕并稱“三曹,他寫的詩慷慨、雄渾、悲壯、有氣魄,多反映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觀滄海》就是反映這一思想。
三、解題
《觀滄海》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意思?“滄海”的“滄”字作何解,能否換“觀大海”這個題目?
討論、歸納、明確:“滄”是暗綠色的意思,“滄海”就顯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動,所以不能換。
四、教師配示范讀,學生跟讀。
五、整體感知
1、這首詩敘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詩是寫景詩,還是抒情詩?寫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實)海水、樹木、草、秋風、洪波生機勃勃
(虛)日月星漢寬闊、博大
情: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圖景,表現詩人開闊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六、分析:
1、寫作背景:(運用幻燈片打出)
東漢末年,社會晃蕩不安,發生了黃巾大起義,曹操趁機擴大了勢力,逐漸統一了北方。公元207年,他率兵打敗了北方實力雄厚的一個少數民族烏桓,凱旋而歸,經過碣石山,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具體內容分析:(運用幻燈片打出詩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臨”是登臨,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這兩句寫得很平,但我們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請學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時是怎樣的姿態?這這里“觀”字統領全篇,下面的幾句詩,都是觀的內容。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海水是多么動蕩啊!腳下的山島堅定地聳立在那里。詩人第一次面對大海,表現出一種驚訝、贊美之情。詩人從全景寫起,著力渲染了大海那種蒼茫、動蕩的氣勢。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接著詩人又寫到樹木、野草,體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襯托出大海的生機勃發。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蕭瑟是風吹樹木的聲音。詩人這時的視線從山島又轉移到哪里呢?(明確:海面上)在這里,寫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無風三尺浪的景象,而這兩句則寫大海海面上大風大浪的情景,聲勢更加驚心動魄。可以請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風是一種怎樣的景象?(提示:身邊是秋風呼嘯,海面上是驚濤拍岸)
日月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日月的運行好象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漢是指銀河,燦爛的銀河斜貫天空,遠遠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發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親,表現大海的一種寬闊、博大的胸懷。讓學生思考、討論:1、這是實景,還是虛景,即詩人想象?2、如果是虛景,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想象?(明確:前面幾句描繪了大海的壯麗,表現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熱愛。目睹這壯麗的山河,激發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因而借助想象,表達愿望。詩人以大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實際上是詩人寬廣胸懷、豪邁氣魄的寫照。)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最后兩句是配示時所加,與詩文內容無多大關系。
七、寫作特點分析:
這首詩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謂詩中有畫,畫中含情,這種寫法,詩人們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詩歌情景是分開的。如荊軻的《易水歌》中“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前句寫景,后句抒情,表現出一種訣別的感情。
八、朗讀
曹詩慷慨激昂、悲壯、有氣魄。可以配上一段古箏音樂,讓學生采用各種形式進行朗讀,營造良好的朗讀、背誦氛圍。
(朗讀提示:假使現在你就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對大海,詩興大發……)
注意表現詩人寬闊胸懷和統一祖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九、遷移拓展
與曹詩一樣,毛澤東同志的詩詞也多表現豪放、慷慨情調。用幻燈片打出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與學生共同欣賞。
附:《沁園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十、布置作業
1、隨堂練習:展開聯想,發揮想象,寫一段話,描繪一幅雄偉壯麗的圖景。
2、課后練習:反復朗讀詩文并完成課本74頁練習一的第1題。
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6
教學要求
(一)教學目標
1. 準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 學習通過朗讀、想像閱讀詩歌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1. 準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 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朗讀、想像。
(三)教學難點
通過想像體會詩歌意境的具體方法。
教學過程
[錄音機播放:海潮聲,輕柔音樂聲]
此處的導入設計,用詩化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本堂課的學習情境——詩歌閱讀中;同時,也是作為一個例子,讓學生感性地了解一種詩歌閱讀的方法——朗讀,想像,進而體會詩的意境。這里的設計也明確地揭示出本堂課的思路:以學法來指導課文閱讀。
同學們,聽,這是什么聲音?……
[板書:海]
你們喜歡大海嗎?……我也喜歡。從小,海就是我的夢。于是,讀了很多描繪海的詩文。
“看那閃閃的白沙閃閃地明亮/是珠貝的搖籃/是星星的憩園/是珊瑚的夢鄉/太陽的夢是紅的/月亮的夢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魚在曬月光……”
邊讀邊想著那些優美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突然發現,原來,我與海貼得那么近。
今天,我們就用這種朗讀方法一起來神游大海。
[板書:觀滄海]
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是______________
[板書:學習目標:給朗讀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馳騁于詩的意境]
首先,聽老師把這首詩朗讀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師范讀)
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誦讀,要求讀準確。
請同學們一齊朗讀,并展開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現詩所描繪的圖景,感受意境。(配樂朗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給予學生自由選擇、自由發揮的空間,激起學生嘗試探求的積極性。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時候一樣,體會到了詩的畫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將你最喜歡的詩句展開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繪出來。喜歡圖畫的同學,畫幅畫;喜歡寫作的同學,用三五個句子進行描繪。
四位同學一組,互相交流。然后各組推舉1至2篇較好的作品。(教師巡視,預選。)
我們一起來欣賞和評點同學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繪出了詩所描繪的圖景,表現出詩所表現的意境。
(老師選出第一種類型的作品一份——圖畫類,是否扣住詩歌文辭的描述。在投影儀上顯示,由本作品作者解說。)
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鑒賞詩詞,領會樂府詩優美語句和深邃內涵。
2、體會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4、培養朗誦能力,背誦這首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分析、點撥,加深對詩的理解。
2、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賞精彩生動的文學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昂揚奮發的精神。
2、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手法的運用。
2、豐富、奇特的想象和聯想。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古代的山水詩又在古代詩詞中占有多而大的比例,其中不少名篇佳作千百年來廣為傳誦。那么,今天就讓我們共同學習在中國古典文學發展史上第一首山水詩《觀滄海》。
二、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后,先后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大勝。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他善詩歌,《步出廈門行》、《蒿里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曹操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特別是在政治上毀多譽少、備受非難。生前被政敵罵為“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后世被人指為“謀為篡逆”、“巨奸大滑”。后世也有為曹操抱不平的,于冠英、郭沫若都為此寫過文章為他翻案。其實對于曹操的功與過、好與壞,我們不能單憑主觀的思想去看待他。在這里呢,對于他的評價,我們就不去深究了,但是他是他是個偉大的文學家這是可以肯定的。
三、背景介紹:
這是一首漢代樂府詩,是曹操《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首。它創作于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烏桓凱旋歸來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踏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依然北上征伐烏桓。)這時,他已擒呂布、降張繡、滅袁紹、平高干、北征烏桓又一舉獲勝、正可以南掃孫權、劉備、實現統一、克成宏業,建不世之功勛、眼下鎧甲未除、征塵未洗、便登上碣石山,面對大海,自然是躊躇滿志,豪情勃發,于是便寫下了這首氣勢磅礴的山水名篇、表現了宏偉的氣魄和博大的胸襟。
曹操的這首“觀滄海”對后世影響非常深遠。清代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價此詩有“吞吐宇宙之氣象”。王士禎在《帶經堂詩話綜論門品藻類》中說“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樂、宣城、盛唐王、孟、杜……諸公,搜抉尋奧,可謂至矣。然總不如曹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二語,此老殆不易及”。
魯迅也稱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可見,曹的詩是登峰造極的。
1800多年前,53歲的曹操站在滄海的岸邊,凝神靜望,回憶往事如煙;心潮澎湃,敢問前程坦然。180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用文字和他交談,一起走進他的豪邁心田。
四、詩文賞析:
1、好!接下來就讓我們回到1800多年前,和曹操站在同一角度去“觀滄海”。
(教師范讀,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2、詩讀完了,有誰能談一談在同學讀詩的過程中,你眼前浮現出了怎樣的景象?
3、下面我們來分析這首詩:
開頭兩句作者交代了什么情況:
明確:交代了登山的方位和來此的目的。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縣以北。還有一說此山原址在河北省樂亭縣西南,后來深入海中)
4、“東臨碣石”的“臨”“以觀滄海”的“以”分別作何解釋?
明確:登臨。“臨”做“臨別”講,能看出詩人的立足之高,他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以”表示目的。
5、“觀”對下文起到一個什么樣的作用?
明確:統領全篇。引出一系列的壯闊畫面。(作者的目的是“觀滄海”,不是過路匆覽、而是有備而來,他要“觀”出一番不同前人的氣象。據史書的記載,當年秦始皇、漢武帝也登過碣石山,眼下詩人步兩代帝王的足跡,有幸登臨碣石,俯瞰浩渺無際的大海,其心情怎能不格外激動呢?)
6、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明確:到“洪波涌起”為止。(實景)
7、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總寫全景
前一句寫了什么——海波動蕩
后一句寫了什么——山島巍然聳立
接下來兩句話寫了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的。
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又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
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意思:何澹澹、表達了驚訝,贊美的感情,正是剛剛登上山頂的第一印象。茫茫的大海碧波萬頃,一望無際,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我們都知道,同樣是觀海,站在岸邊、坐在船頭、或者登上山頂,我們的感覺、視覺都是不一樣的。曹操這時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從大處著眼,小處落墨,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渾然的氣勢,給人一種堅定倔強的感受。
山島巍然,一下子就奪去了詩人的注意,所以緊接著就寫島上的景色。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充滿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仿佛其中有無限的生趣等待我們去發現。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隨著一陣蕭瑟的風聲,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浪,使人覺得驚嘆都有點來不及呢!可是等我們掉轉視線,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時候,詩人卻不再描寫下去了。
“水何澹澹……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
8、我們再往下看“日月之行”等四句詩運用什么修辭?意思是什么?
明確:運用了夸張手法。
日月的運行,星辰的升落,好像都沒有離開大海的懷抱。
9、這四句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他寫的是什么內容?(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不是,寫祖國大好河山。
這十六個字是歷史詠海詩賦中最富感情,最有概括力的語言,既是實景,又是想象,不僅寫出了大海的氣勢,也寫出了大海的胸襟,這樣的境界在山水詩中是罕見的。(借大海具有吞吐宇宙之氣象,抒發作者欲掃六合之豪情)
在《短歌行》中有一句詩與此句有異曲同工之處:
“周公吐輔,天下歸心”
10、作者寫到這里內容就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用八個字就可以概括,“波瀾壯闊,氣勢雄渾”。
11、大家聯系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
特別是“日月之行……”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12、詩的最后兩句,其字面的意思是?
明確:“真是幸運極了,登山觀海,唱出這只贊歌”以表達胸懷志向。沒有實在意義,是樂師配樂時加進去的與師的內容并無多大關系。
五、總結:
大海是沒有生命的餓,沒有感情的,但作者卻把它寫得有聲有色,有行有情,全篇從大處著墨,通過秋風,洪波,日月星辰等雄偉恢弘的景象,著力渲染大海蒼茫雄渾的氣勢,賦予大海孕大含深動蕩不安的性格,寄予著作者很深的感慨。
作者是一位優秀的詩人,也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種胸懷,可真謂:“水天一色,登高景現心亦遠,風月無邊,望海神明氣不凡。”
六、拓展延伸:
作者在他即將完成祖國統一的時候,以詩的形式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情感?假如是你,如果成功的在期中考試中取得學年第一名,你將以什么方式來抒發內心的喜悅?如果受到老師的批評,心中郁悶,你又會以什么方式派遣心中的郁悶?
七、對聯結尾:
臨碣石以觀滄海
觀滄海胸藏日月
橫批:觀滄海
八、課后作業:
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之中什么具體時間來觀海的呢?
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寫作背景導入
該詩寫于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當年的夏五月,詩人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
二、簡介作者,揭示目標
曹操,字孟德,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曾歷任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詩人。
三、新授內容
1、師范讀,生跟讀。
2、生自由朗讀,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3、生齊讀。
4、分析課文內容:
⑴分析字義:
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觀:看,統領全篇。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大。
行:運行。若:如同。
星漢:銀河。志:理想。
⑵內容:
A、詩的前兩句寫什么?最后兩句是寫什么?中間十句寫了什么?
敘事合樂時所加,與正文內容無關寫景
B、寫景部分采用手法,勾畫了洶涌的,聳立海中的,島上繁茂的,給人以如畫的感覺。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張)寫出了觀滄海時的什么感受?
D、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總結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內容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銳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托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于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五、作業
1、完成書后習題。
2、背誦默寫課文。
六、預習下一課
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9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了解詩歌有關知識,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提高古詩文修養。
4、培養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觀滄海
一、新課導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說起曹操,常常聽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今天我們閱讀他的《觀滄海》,也許你對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會有更客觀的認識。
1、根據拼音寫出恰當的詞語。
cāng(滄)海jié(碣)石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xiāo sè(蕭瑟)
2、借助課下注釋或工具書解釋下列各詞的意思。
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聳。峙,挺立。
星漢:銀河。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至:極點。
何:多么。
若:好像。
臨:登上。
3、文體知識
通常所說的古代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
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本課的《觀滄海》。而把唐朝新出現的絕句、律詩叫近體詩。如本課的《次北固山下》和《錢塘湖春行》。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有規定,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
曲是一種與詞相近的韻文形式,出現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如本課的《天凈沙·秋思》。
4、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以令諸侯”后,先后滅呂布、袁術,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敗兵強地廣的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烏桓,大勝。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他善詩歌,常借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其詩氣魄雄偉、慷慨悲壯,是文學史上建安文學的開創者。《步出夏門行》《蒿里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壯。
5、背景鏈接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他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聯系起來,我們就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曹操在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下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因而成為一篇優秀的作品。
二、新授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采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讀準字音、節奏。
交流點撥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2、結合注釋解讀詩意。
交流點撥
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海中山島高聳陡立。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就用歌唱來暢抒心中的情懷吧!
(二)整體感知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思考下列問題。
1、全詩是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交流點撥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下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交流點撥
這首詩寫出了3層意思。
第1層(1~2句):交代觀海的地點。
第2層(3~8句):描寫海水與山島。(實景)
第3層(9~12句):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想象)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3、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感情描繪大海形象的?
交流點撥
(1)“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2)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將北征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原解除后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愿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三)深層探究
1、如何理解“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一句?
交流點撥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以及觀察的對象,這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到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時的那種勃勃英姿。“觀”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下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交流點撥
作者運用夸張的手法創造出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聯想日月星辰這些自然界偉大的景象,全離不開大海的懷抱。想象奇特,胸懷開闊,滲透著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和昂揚奮發的精神,展現了詩人力挽狂瀾、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氣蓋世的英雄形象。
3、詩人在這首詩中把自己欲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表達得淋漓盡致,詩人借助了什么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呢?
交流點撥
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四)熟讀成誦
四、板書設計
水:澹澹
觀山島:竦峙(壯麗氣勢)實景——借景抒情
滄樹木:叢生
海百草:豐茂(向榮姿態)
日月:運行—出其中虛景(奇特想象)博大
星漢:燦爛—出其里(宏偉意境)胸襟
五、拓展延伸
請你搜集幾句有關“胸襟”“抱負”“志趣”的詩句。
交流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③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④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語言詞匯,揣摩其語言魅力;理解詩的內容,領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標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提高對古詩的審美鑒賞力。
情感目標領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并背誦詩歌,掌握鑒賞古詩的基本方法,鑒賞意象意境,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難點理解詩歌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寫作特色
三、教學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導入語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何其芳先生筆下所描繪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圖,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詩歌,看看詩人筆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曹操的《觀滄海》。
2、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首先,請同學們談談“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簡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精于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創有《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其詩具有“慷慨悲涼,氣韻沉雄”的風格。
{寫作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悠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袁紹。袁紹殘部逃至烏桓(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欲借烏桓之力,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臨碣石山,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刻,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即書“《觀滄海》”。
(二)夯實基礎,整體感知
{簡要介紹詩歌體裁}
樂府——兩漢官署名稱,即音樂機關。其主要職責是制作國家典禮音樂,主要收集文人詩、民間歌謠入樂。
樂府詩一般無標題,尤其是漢代樂府。《觀滄海》的題目是后人所加的。樂府詩可譜樂歌唱,詩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去的,亦可稱之為“詩的附文”,與詩歌表現的內容無關。
{聽讀結合,初讀感知}
請同學們聽我泛讀,注意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基調。泛讀完之后,再請同學們齊讀,在讀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找出“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景象?”
明確:詩中描繪了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深入詩歌,品讀文本}
帶領學生進入詩歌,梳理詩歌的內容:1、細致分析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構成了一個怎樣的意境,與詩人的心境有何聯系?
解析:“觀滄海”以一個“觀”字為線索,總攬全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旨在交代觀海地點及方位,登高臨海,視野開闊,將滄海壯麗的景色盡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登高遠眺,描摹大海、山島的情狀,使眼前之景顯得遼闊、壯觀,寫出了滄海之景的壯麗之勢;
“樹木從生,百草豐茂”一反宋玉《九辯》中“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秋情懷。寫出在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茂,給人生機盎然之感。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此句雖言秋風蕭瑟(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悲秋意緒。眼前見到的卻是大海的洶涌澎湃,氣象宏闊、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人將眼前實景,融進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呈現出吞吐宇宙的氣象。詩人以滄海自比,隱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抒發了詩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壯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為合樂而作,與詩歌正文的內容無關。
2、品析這首詩運用了那些藝術表現手法?并說明這些表現手法在詩中是如何得以體現的。
明確:A、景物的描寫手法:
由近及遠(由眼前實景到想象、聯想之景的描寫——空間關系的'遷移,顯得層次分明)
虛實相生(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等景象為實寫,日月、星漢為虛寫。采用虛實相生的描寫手法,使詩內涵豐富,意韻無窮)
動靜姐合(水、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的描寫為動景,山島、樹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寫為靜景。動靜結合,使詩歌顯得鮮活生動,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現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語皆情語)
托物言志(借寫大海吞吐宇宙的雄偉壯闊之景,隱喻自己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誦讀全詞,升華感情}
請學生富有情感的誦讀全詞,以感受文氣,曹丕在《典論·論文》曾說:“文以氣為主”,詩詞亦是如此。在《觀滄海》這首詞中需要我們在誦讀中去獲得一種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詩中,并達到與詩的一種交流與溝通。
小結:
本節課所學的《觀滄海》,重點是讓大家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體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懷。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樣“胸懷闊大、志存高遠”。
(三)課后作業
請同學們下來完成課后作業,并背誦這首詩歌。
板書設計:
水山島(壯麗氣勢)
樹木百草(向榮姿態)實景(借景抒情)觀滄海秋風洪波(氣象闊大)
(樂府詩)日月:運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虛景(詩言志) 星漢:燦爛-出其里(宏偉意境)
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一、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二、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三、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味各首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難點是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二、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的分析、點撥,加深了對詩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于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課文。
1、解題:題目是什么意思?“滄海”的“滄”字怎么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明確: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2、教師范讀后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提問:開頭兩句是交代了什么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明確: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臨”作“登臨”講。
提問: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的,下文將要寫什么內容了?
回答: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提問: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為止。(如有同學答到“若出其里”為止,就要引導學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
提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蕩,后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么內容?
明確: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啟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里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想象,我們不難體會,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根據“閱讀提示”我們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著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解釋:最后的兩句是一般的結束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里”“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齊讀、背誦。
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了解景、人、情之間的關系,準確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義。
2、情感目標:體會詩人奮發向上建功立業的情懷。
3、技能目標:學會通過意象的賞析來鑒賞古詩的意境美 。
教學重點
1、借助豐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積累,考察“意”與“境”是如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的。
2、通過對作者、寫作風格、寫作背景的了解來把握詩歌的所抒發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1、通過把握意象與主體之間的關系來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
2、講讀教學
教學手段
1、 多媒體輔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
通過學生背誦所學過的古詩,引出對詩歌賞析的三個層面:語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時通過駱賓王的《詠鵝》來講解意象與意境的概念(出示《詠鵝》圖片)。
個體 整體
意象 意境
情景交融的景和物 整首詩的意象構成的境界和氛圍
二、在朗讀和想象的基礎上把握詩的意境
1、播放錄音(聽朗讀談感受)
2、學生集體朗讀,找出詩中意象以及象征意義。
高聳的山 ,遼闊的滄海,動蕩的水波,聳立的山島,叢生的.樹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風,日月。
作者對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樣的情思呢?這些意象的組合能形成一種什么樣的境界呢?
3、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樂觀,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更加強烈,
4、風格
在繼承漢樂府民歌“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了“緣情”的文學主張。他們以質樸剛健、清新自然的語言、比興的手法真實地再現現實,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表現出鮮明的個性色彩和時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后人稱這種文風為“建安風骨”。
(出示板書)
自信樂觀 雄心勃勃
背景
打完勝仗
登高望海
雄渾闊大,氣勢不凡
意境
風格
慷慨悲涼
質樸剛健
充滿生機 氣吞萬里
意象
大海高山
草木日月
他的雄心勃勃正與大海的氣吞萬里的磅礴氣勢相契合,他的奮發樂觀正與草木的生機勃勃相吻合,情景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三、檢驗對意境、意象和主觀感情的把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1、 這首詩中有哪些意象?
答:舟、煙渚、客、曠野、低樹、江、月。
2、 這首詩的意境是什么?
答:孤寂、悲涼等。
四、總結
通過觀滄海的學習,我們知道要鑒賞古詩詞的意境美,我們應該從意象,作者風格,寫作背景,或者詩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意境。
[教學反思]
上完《觀滄海》這一課后,我覺得自己收獲頗多,在反復的修改調整中,我就自己教學中的不足總結出如下規律:
1、講解知識要從形象到抽象
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為了解“意象”和“意境”這兩個概念,同時學會鑒賞古詩詞的方法,一開始我是從抽象到形象來講授這一知識點的,結果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知道記筆記,后來在大家的建議下我改動原有方式,授課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時間
在上完課后,我感覺這次課最不盡任意的地方就是有點頭重腳輕,前松后緊,前半部分花的時間太多,結果到最后該解決的問題沒完成,只能放到課后完成。
3、備課要充分
充分的準備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觀滄海》這首古詩,從傳統的觀點看,認為都是抒發作者的雄心壯志,但是我在備課時,在翻閱背景材料時,感覺這種說法有點偏頗,不過我想可能學生不會提到,也沒仔細考究,結果在上課時思維活躍的同學卻想到了,此時我憑借自己已有的歷史知識給了這位學生適當的合理的引導。
4、要激發學生積極性
說的激發學生積極性,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在實際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當別論了。此次開完課后我對這一問題起先也沒考慮,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學氣乎乎的跑到我辦公室,跟我說那次上課打擊了他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當時我莫名其妙,后來才知道原來那天他準備好了問題我沒問他,由此事情我得出這樣的結論,上課的時候我的眼光應該跟同學進行不時的交流,與學生進行互動,從而及時的收集反饋學生的信息,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5、練習要有針對性
每一節課都有固定的教學目標,而且這一目標要有可檢測性,此次開課中我也設置了一些小練習,但是在上完課后,我才發現我的練習與目標有點距離,練習稍稍高于目標,練習中涉及的內容過寬過多,結果卻使的目標有點淡化,在教學中出現了第二個難度高峰。
此外,整個教學過程還應該講究結構的完整,重點的突出,難點的強調,內容的連貫。只有這樣才能將一節課上好。
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設想
初一學生誦讀古詩的通病是急于成誦:讀的速度太快,節奏感不強,這就不利于感悟與理解。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讀詩的節奏訓練人手。這篇課文有多種詩的體式,節奏型各不相同,用來進行這種訓練以養成良好的誦詩習慣,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四至七言句的節奏型依次是:
如“東臨偶石,以觀/滄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記/溪亭/日暮”(七言句)
“舊時/茅店∕社林/邊”(六言句)
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如“海日/生∕殘夜”“七八個/星/天外”“稻花/香里/說/豐年”。
為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我們建議每一首教師都應領讀兩三遍,或者挑選個別學生為全班領讀。
至于串講或啟發提問,重點可放在景物描寫,因為借景抒情是這幾首詩詞的共同特點。背景也要講一點,切忌展開。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二、讀讀講講問問。
解題: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現在來看詩的正文。
讀兩遍后,指導學生劃分層次。要先提出問題:①全詩12行,除開頭兩行外都是寫景,說說開頭兩行的作用。②區分一下哪幾行寫實景,哪幾行寫想象之景——虛景。③寫實景中有動有靜,分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然后歸納如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問:海是很難寫的,可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感到海的偉大。這首詩究竟好在哪里呢?(虛景和實景配合得好,有實景才能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虛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三、總結。
古人說:“詩言志。”這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沒有這樣宏偉的抱負,沒有這樣闊大的胸襟,他怎能寫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詩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從此中國就進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觀滄海》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龜雖壽》等詩篇。詩作以慷慨悲壯見稱。
二、故事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率軍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課文翻譯
原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注釋: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烏桓時曾路經這里。
以觀滄海:以,來。滄海,即大海,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強調作用,可譯為“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竦峙:聳立。竦、峙:都是聳立的意思。
譯文:向東伐烏桓時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原文: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注釋:
叢生、豐茂:都是指樹木、草木長勢旺盛。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發出的聲音。
洪波:巨大的波濤。
譯文:樹木郁郁蔥蔥地生長,各種草長勢也很旺盛。秋風颯颯吹來,樹木簌簌作響,巨大的波濤不斷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
若:好像。
其:代詞,代大海。星漢:銀河。
幸甚至哉:幸運得很,好極了。幸,幸運。至,達到極點。
譯文:日月運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銀河輝煌燦爛,仿佛都閃耀于大海的胸懷之間。慶幸得很,用這首歌來表達我的志向。
四、問題解疑
1、開頭兩句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
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和對象。“觀”字統領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句詩。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贊美之詞;“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樣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動蕩,一望無垠,只有山腳下的'山島突兀聳立在海心。它們點綴在遼闊的大海上,使大海顯的神奇壯觀。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兩句詩在寫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試分析。
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四句是虛景。 四、課文主題
《觀滄海》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借大海雄渾壯闊的景象抒發了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和開闊胸襟,表現了他渴望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觀滄海》教學反思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主要表現出來的問題是:
一、學生結合畫面表達的過程中,多數學生表達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所看到的畫面。這使得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先想象,再構思,后表達的思維不到位。這一點與學生們的積累、語感、想象思維的訓練不到位也有很大的關系。
二、學生們對古詩歌的認識還很粗淺,甚至是基本的律詩、絕句的格式都不知曉。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詩歌的內容。這一點也和學生們剛剛接觸到詩歌有很大的關系。
三、這節教學實踐活動中,還表現出學生們對詩歌的朗讀不夠深入。學生們的個性化朗讀與朗讀體驗表現得不好,沒有良好的語感、節奏、韻律對于理解詩句和對聯都要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在今后的詩歌教學活動中還應更多的去培養學生們聯想和想象的能力——為學生們打開一扇思維的窗,去走近詩人的心田;還應該多朗誦,多學習詩歌的基礎知識。
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14
1、課本原文
課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2、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
2、了解詩歌情境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品味詩句,感悟詩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學重難點
誦讀詩歌,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并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大海給你們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樣的呢?(學生暢所欲言)今天,我們就跟隨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領略大海的風采吧!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展示資料,分享所得
學生分享有關樂府詩和作者的資料,了解作者,并且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
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龜雖壽》《長歌行》等。
背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賽,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
2、解決生字詞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
3、誦讀詩歌,體會情感
(1)學生以他喜歡的方式讀,并糾正發音有問題的字詞。
(2)教師范讀,并指導朗讀的斷句與節奏。
(3)播放音頻文件《觀滄海》。
(三)細讀詩歌,情景交融
1、詩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內容?全詩由哪個字統領?
明確:交代了詩人登臨的方位、地點、目的,由“觀”統領。
2、詩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寫之景有哪些特點?
水:澹澹
山島:竦峙
洪波:涌起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日月之行星漢燦爛
3、詩歌最后說“歌以詠志”。曹操想借用這首詩表達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表達了詩人一統天下的宏大抱負以及博大的胸襟。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
(四)品讀詩歌,體會寫法
本詩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滄海”的壯美景象是如何呈現在大家眼前的?
明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
(五)課堂小結
帶著豪氣,有感情的朗讀《觀滄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偉大理想并受到感染。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觀滄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詩歌名句,將其整理歸類,并探討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觀滄海一等獎教學設計(通用11篇)08-01
觀滄海教學設計08-07
《觀滄海》教學設計07-02
觀滄海教學設計12-08
《觀滄海》教學設計【推薦】12-21
古詩《觀滄海》教學設計04-16
詩歌《觀滄海》教學設計05-21
《觀滄海》教學設計優秀12-12
[精品]《觀滄海》教學設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