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入黃溪聞猿》古詩鑒賞
這首詩作于永州。永州在當時屬偏僻荒涼之地,奇山異水很多。詩人當時貶為永州司馬后,因司馬是個閑官,加之心情抑郁憤懣,常寄情山水,形諸筆墨,排憂解愁。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詩吧。
入黃溪聞猿
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
哀猿何處鳴?
孤臣淚已盡,
虛作斷腸聲。
柳宗元詩鑒賞
正如詩人自云:仆悶則出游。(《柳宗元集》)著名的永州八記等文就是在這段時間里寫成的。詩人因此被后人譽為游記之祖。故《新唐書》本傳說他既竄斥,地又荒癘,因自放山澤間,其堙厄感郁,一寓諸文。這首五絕正是詩人懷著堙厄感郁之情,自放山澤間時所作。
黃溪,在永州東面,距州治七十里,是環永州城百里內名山水之最佳處。兩山墻立相連,崖峭巖窟為缺,花木駢植,與山升降;淺水處多石,小者平布于底,大者可坐飲食;深水為潭,若剖大甕,積水莫測..《柳宗元集·游黃溪記》有生動介紹,可資參讀。
其文末記時為元和八年(813)五月十六日。《入黃溪聞猿》可能同出一時,只不過一為文,詳記黃溪之游,一為詩,直抒個人感慨。
首句緊承題中意而來,從溪略寫起,使人開篇即進入溪路千里曲的山間小溪境界。開宗明義,單刀直入,省去許多閑筆。千里極言溪路之長,曲字極繪溪路之形。千里而又曲,可見溪路依山就勢、蜿蜒曲折之態。次句點題,寫聞猿。哀猿何處鳴?正是兩岸猿聲啼不住,時斷時續,此起彼伏,只聞其聲,不見其形。山勢之陡峭,森林之莽蒼,溪路
曲折回旋,山水相連又相隔,盡在不言之中。正因為溪路千里曲,故不知哀猿何處鳴。猿前著一哀字,富于感情色彩。詩人此時,正處在寂寞、凄愴、哀怨的心境之中,由情及景,故所聞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以上兩句,一從視覺上寫溪路,一從聽覺上寫猿鳴,而千里曲與何處鳴又互相映襯,入黃溪后的情景宛然清晰。
這樣寫,尚屬平常,當讀到三四句時,才使人品出奇趣來。詩承上,緊扣聞猿寫感受。君不聞: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同上)寫的是古代漁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聞猿鳴而下淚,倍感其聲凄厲。詩人呢?理當猿鳴三聲淚滂沱才是。然而不然,詩卻說:孤臣(詩人貶后自稱)淚已盡,虛作斷腸聲。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貶邊州,申訴無效,前途無望;淚已流干,愁腸寸斷;這哀猿聲聲,徒自空嘯,我哪里還有淚可流,哪里還有腸可斷啊?這看似反常的寫法,卻更深沉地道出了詩人難以言狀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極度的惆悵和痛苦!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故清人沈德潛評此詩曰:翻出新意愈苦。(《唐詩別裁集》)又說:柳州詩長于哀怨,得《騷》之余意。(同上)這些評述均中肯綮。
此詩頭二句寫景,景為情設;后二句抒情,情由景生。溶情于景,情景交融,自不必說。妙在抒情不落俗套。蘇東坡曾說: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全唐詩話續編》卷上引惠洪《冷齋夜話》)
詩人聞哀猿長嘯,不寫淚沾裳而說淚已盡,不寫腸欲斷而說腸已斷,由此帶出一個擲地有聲的虛字來 虛作斷腸聲。就本應猿鳴三聲淚沾裳的常理來說,是反常;就實際孤臣淚已盡的心境來說,又是合道 合乎淚盡愈苦之道。所謂翻出新意,所謂奇趣,正在這反常合道之中。詩人所以自放山澤間,原是為了借山水以遣悲懷,然而結果正如李白所說借酒澆愁一樣,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掩卷沉思,詩人遭遇之不幸,生活之痛苦,情思之含蓄,寄慨之深遠,都包孕在這二十字之中。詩的藝術魅力正在于此。
【《入黃溪聞猿》古詩鑒賞】相關文章:
柳宗元《入黃溪聞猿》全文及鑒賞08-01
柳宗元《入黃溪聞猿》翻譯賞析10-13
入黃溪聞猿_柳宗元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0-30
聞鷓鴣古詩鑒賞11-28
《夜上受降城聞笛》古詩鑒賞07-13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古詩鑒賞03-21
愛國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鑒賞10-28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詞鑒賞10-09
題西溪無相院古詩詞鑒賞08-05
游溪韋應物鑒賞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