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精選21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過程】
一、緩解學生緊張氣氛 烘托課堂氛圍
同學們,與往常相比,我們的教師里發生了什么變化?班長閆興回答說:“今天我們這節課來了幾位聽課老師,那作為班長,我們以何種方式來歡迎聽課老師呢?班長閆興帶領大家鼓起掌來。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剛上完體育課和做了課間操,同學們累嗎?今天啊,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歌曲《送別》(師唱)有的同學隨同老師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學交流感受,有的同學說出與親人分別時傷心、難受……進而導入新課,今天老師與大家來共同學習一首送別詩,并板書課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解詩題、說詩人
1、解詩題:
通過思考,能說出送別的地點是黃鶴樓,送別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廣陵去。
2、說詩人:
學生預習,知道本詩的作者是李白,學生介紹詩人李白:唐代詩人,我們學過他的詩有《早發白帝城》、《贈汪倫》。老師補充:黃鶴樓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漢市,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
四、品讀詩句,走入詩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詩:
⑴ 點名學生讀,讓學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詩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學生回答:黃鶴樓和揚州。教師板畫黃鶴樓、長江水、揚州。
⑵ 圖文對照,理解“西辭”:
學生能夠說出“西辭”的含義:詩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黃鶴樓分別了,由黃鶴樓向東乘著小船經過長江到揚州去。
⑶ 抓住“煙花三月”展開現象:
老師讓同學們說出“煙花三月的揚州”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學生說出:繁花似錦,草木茂盛、漂亮、美麗……教師借機向導,在這繁花似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賞這美麗的景色嗎?學生回答:沒有。教師:那我們帶著何種心情、用什么語調來讀這兩句詩呢?
⑷ 學生試讀。
2、理解第三、四句詩:
⑴ 教師:接下來我們看看三四句詩,點名讀,讓學生找出用得較好的詞語。
學生:孤帆、遠影、唯見、長江、天際流
⑵ 孤帆、盡:
① 品“孤帆:
教師:在那浩瀚的長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個小船嗎?
學生:不是。
教師:那為什么李白這樣說呢?
學生1:因為只有一只小船載著孟浩然溪流而下。
學生2:因為只能看見一只小船。
教師:在煙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沒有心情觀看其它風景,他佇立江邊,只能看見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說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離開孟浩然。
② 思“盡”:
教師:那第三句中的“盡”指的盡什么,我認為它有一個沒有“盡”,你們知道它是什么嗎?
學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師:能具體的說一下嗎?
學生:是孟浩然載著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見了。
教師:那什么沒有“盡”呢?
學生:是李白與孟號然的情感。
教師板書:情永在
⑶ 欣賞第四句詩:
教師:這個時候,詩人李白還能看見什么呢?
學生:一江春水。
教師:那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學生:里面還有與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 換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師:假如你現在是李白,說一說你自己的感受。
學生1:難受。
學生2:舍不得離開。
⑸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⑹ 對全詩劃分節奏,進行朗讀。
五、精確概括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
學生:重視友情,朋友的友誼不能忘……
教師板書:珍惜友情
六、教師總結
在人世間,有很多情,有一旦與他人結交就產生的友情,有你每日來到學校,要好好學習,報答父母的恩情、親情;有同學們成家之后,就產生的愛情,無論哪種情感,我們都要好好珍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2
教材簡析:
本課編排的三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賦得古原草送別》分別是唐代詩人王維、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詩作。三首詩都是描寫送別朋友時,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景,表達了對朋友的濃濃深情。
教學目標:
1.學會“浥”一個會認字和“孟、陵、鶴”三個會寫字。
2.結合注釋讀懂詩句的意思,并能試著背下來。
3.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與朋友相送時的思想感情。
4.朗讀并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點:
結合注釋讀懂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浥”一個會認字和“孟、陵、鶴”三個會寫字。
2.借助注釋,理解每一首古詩的意思。
3.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
教具準備
1.生字新詞卡片。
2.查閱資料,了解古詩創作的背景。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導語:人問處處有真情。親情是偉大的,友情是珍貴的,愛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間的情感則是崇高的。這些情給人溫暖、給人力量,給人醉心的感動。這些情為我們演繹著人世間的真、善、美。
2.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三首古詩,去用心體會詩中所蘊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師板書課題:古詩三首。
二、正確讀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三首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逐首指名朗讀,集體評議,糾錯正音。
3.結合朗讀評議,學習詩中的生字新詞。
⑴認識生字,并理解意思。
浥:濕。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
⑵識記字形,正確書寫。
孟——盂陵——凌鶴——鸛
4.正確、流利地朗讀三首古詩,讀好停頓,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律。
5.整體感知古詩內容:說說讀了這三首詩,你有什么新發現。
⑴三首都是唐朝詩人寫的送別詩。
⑵三首古詩都是寫詩人在春天送別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詩寫的是唐朝詩人王維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詩寫的是唐朝詩人李白在黃鶴樓送好友孟浩然去揚州。
③第三首古詩寫的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孫遠去荒城。
⑶三首古詩中第一、二兩首是七言詩,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詩,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詩的題目基本上都點明古詩所描述的事件。
三、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1.認真讀古詩,邊讀詩句邊看注釋,先弄清每行詩句的意思,再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學生獨立讀詩,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交流,針對有疑問處,展開討論,解疑。
4.逐首反饋,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濕潤了路上的沙塵。旅店和道路兩旁的柳樹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勸你再干一杯酒,只因你西去出了陽關一路艱辛,再沒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在黃鶴樓和老朋友辭別。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著船順流直下到揚州去。那只孤單的小船越走越遠,遠遠望去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只看見浩浩蕩蕩的長江水滾滾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⑶《賦得古原草送別》: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會繁茂起來。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連葉帶莖統統燒盡,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風吹拂時,春雨滋潤下還會復生,重新鋪蓋大地。伸向遠方的散發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陽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綠接連著荒城。今天我又來送別朋友,連繁茂的草兒也滿懷離別之情。
5.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四、課堂小結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三首古詩,理解了詩意,下節課我們就要深入地去體會詩人的情感及其表達的方法。
五、作業設計
1.練習背誦古詩。
2.記一記注釋中重點字詞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品析詩句,感受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及表達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古詩。
2.說說各首古詩的主要內容。
3.教師導語:三首都是送別詩,寫的'都是送好友遠行的情景。這節課,我們就來細細賞析,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深入地去體會詩人對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讀賞析,體會詩情
1.認真讀古詩,從三首詩中找出描寫朋友相送的詩句,想象當時送別的情景。
2.小組交流,描述送別的畫面。
3.指名反饋,教師引導聯系全詩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⑴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①描述詩人與好友送別的情景。
②說說詩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別好友的?(勸酒送別)
③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中“更”是什么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見詩人一次又一次勸友人喝下許多杯濃酒了。)
④議議:為什么詩人不斷地“勸君更盡一杯酒”呢?
聯系古詩創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陽關無故人”。(因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個荒涼且遙遠的地方,出了陽關之后,朋友間就再難相聚了。)
教師補充:據資料記載,元二此次出使安西,與王維的一別竟成了永別。
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說說:你從“勸君更盡一杯酒”中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對好友的留戀、關切、祝愿。)
⑤教師小結:渭城的春天多么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卻要離開此地,出使那遙遠而荒涼的安西,前途多艱險,怎不令王維牽掛。朋友啊,再干了這杯酒吧,西出陽關之后,就再難相見了。詩人與遠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誼,以及此時深情不舍的惜別,還有那前路珍重的祝愿全都融進了那一杯濃酒之中。
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①描述送別情景。
②說說詩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別。(目送友人離去。)
③議議:“孤帆遠影碧空盡”了,詩人為什么還在駐足凝望?
了解古詩創作的背景,了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華的揚州。
教師補充:揚州當時是一個繁華富庶的都會,詩人對它也充滿了向往。
說說你從這兩句詩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對友人的眷戀不舍,對揚州的向往,對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④教師小結:詩人目送著友人東去揚州,友人的船只都已消失在碧空盡頭,而詩人仍駐足凝望,讓那滾滾長江水帶著“我”對友人的眷戀不舍之情,帶著“我”對揚州的向往之心,一起隨友人東去吧。
⑶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①描述送別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③了解詩人送別的方式。(隨行目送。)
④說說從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對友人的依依不舍、離愁難消之情。)
三、對比認識,了解表達
1.教師導語:同是送別詩,同是表達離別之情,然而詩人在表達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處呢?
2.小組討論,聯系有關詩句加以說明。
3.指名反饋,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寫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別。后兩句敘事,勸酒送別,別情深沉。
⑵《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前兩句敘事,寫友人要下揚州。后兩句寫景,目送友人,情寄長江水,別情悠悠。
⑶《賦得古原草送別》:前六句寫景,春草繁茂,蔓延遠方。暗示友人要遠行。后兩句直抒胸臆表離愁,隨行目送,別情濃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四、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在這三首送別詩中,詩人將敘事與寫景相結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動地表達了送別時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字里行間飽含著詩人對友人的深情厚誼。是呀,朋友是我們一生中的財富,沒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獨,讓我們像詩人那樣懷著赤誠之心對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業設計
背誦并默寫三首古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生字詞,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投影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解題
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我們來交流一下。
2、解釋題意。
3、唐朝的詩歌浩如煙海,著名的詩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兩位。
你能不能背你所學過的一些李白和孟浩然詩句給大家聽聽。生背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回顧以學知識,激發他們對李白和孟浩然的敬佩之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有助于下文的'學習。)
唐朝大詩人李白在這里送別他朋友孟浩然,還寫了一首詩。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讀。
師簡單介紹“文包詩”這種體裁:本課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意境。故事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話對照,情景同現。
(文包詩是小學語文課本中不常見的一種體裁,在這里結合課文對此作一介紹)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要求:
(1)畫出本課生字詞,并熟讀生字
(2)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詞語:
膾炙人口 餞行 佇立 凝視 暫時 孤帆 唯見
(3)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
2、檢查自學情況
(1)投影出示生字詞,指名讀詞語
(2)理解詞語。
通過剛才自學,你弄懂了哪些詞的意思,還有哪些詞語不懂,提出來交流一下。(不懂的聯系上下文理解)
(3)指名讀課文,相機指導一些句子的朗讀。
如:1、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送行。
二、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
四、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如還有一些句子的朗讀,在讀的過程中隨機指導。
(不適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
三、總結、過渡。
同學們,剛才我們學習了生字詞,朗讀了課文。生字,我們不僅要會讀,也要做到正確書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寫這些生字。
四、用鋼筆描紅,臨寫生字。(課后習題)
1、 學生認真觀察生字,思考:在寫每個生字時,應注意些什么?
每一個生字生先說,教師進行總結,范寫。
如:孟:上下結構,“子”、“皿”形扁,并且“子”、“皿”中的二橫一樣長。
餞:左窄右寬,左邊“饣”的橫鉤不宜長,豎鉤的豎稍長,右邊的二橫稍短并略向上翹,撇畫要放開,落筆在豎提的交界處。
酒:左窄右寬,右邊的第五筆是豎彎不是豎,第六筆不連左右,最后一橫既連左又連右。
飲:左部與“餞”的左部一樣,右部第三筆撇要對準上面兩筆相連處起筆,豎撇,撇到豎提交界處。
暫:上下結構,“車”和“斤”要緊湊,“車”的末筆是提。下面的“日”稍扁。
帆:左部窄瘦,中間一豎直,右部的“凡”的撇為豎撇。
膾:左窄右寬,左邊的二橫連左不連右,右邊的“人”的撇、捺要放開。
炙:撇和橫撇稍平,下面“火”的點略低,撇略高。
孤:左窄右寬,左邊的末筆是提不是橫,右邊的第一個撇是平撇,第二個是豎撇,豎提的豎要稍長,捺要豎一點,成一弧度捺下來。
2、 學生描紅,臨寫生字。教師巡視。
(認認真真讀好書,端端正正寫好字,是對小學生的基本要求。課后也有這樣的練習,所以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當然學生不可能觀察得那么仔細,教師可和學生共同去完成。
這些生字的出現可用多媒體出示,這樣就更形象、生動了。)
五、布置作業。(課外)
體會人物感情,練讀課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依依惜別。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走進詩句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學生:搜集相關的人物、地點的資料,讀熟詩句。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背誦古詩大比拼
1、師說上句,學生接下句。
2、師說詩題,學生背詩。
3、師說詩句,學生說詩題和作者。
4、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它堪稱是送別詩中的經典之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生初讀詩題。
二、【新授】
1、讀懂詩題。
A、出示生詞卡片“孟浩然”“廣陵”,誰來讀一讀,要求讀準字音。
B、題目共有10個字,讀的時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覺得哪個字眼重要就重讀哪個詞,讀出自己的感受。
C、介紹寫作背景,帶著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讀詩題。(教師板書:讀懂詩題)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從四川沿長江東下,一路游覽了不少地方。在襄陽,他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大加贊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孟浩然熱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這天,他們在江夏的黃鶴樓愉快地重逢,各訴思念之情。幾天之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船開走了,李白佇立江岸,望著那孤帆漸漸遠去,惆悵之情油然而生,便揮就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請再讀讀課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讀明詩句。
A、讀通詩句。
出示朗讀的階梯等次表,請學生自己對照要求自由朗讀古詩,認為自己讀到第三階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讀,請學生相互評價。
古人讀詩講究節奏感,現在我們一起合作來讀讀古詩,好嗎?老師讀前四個字,你們接讀后三個字,聽明白了嗎?——讀
好,現在換過來,你們讀前四個字,老師接讀后三個字,聽明白了嗎?——讀
真好,現在我們一起來讀整首的詩,老師只讀詩題和作者,同學們按照剛才的四三節奏讀整首詩,聽明白了嗎?——讀
B、理解詩意。
詩讀得這么好,詩句的意思能讀懂嗎?讀懂古詩有個好助手,就是書上的注釋,借助注釋,我們就可以讀懂古詩。請同學們四人一小組,結合書上的注釋,把自己讀懂的句子說給其他同學聽;不懂的句子互相討論。
C、指名回答,教師相機指導。(教師板書:讀明詩意)
3、品悟詩情。
A、出示課文插圖,請結合圖畫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個故事。相機用ppt出示課件:(說話練習)
B、引讀:
那離別的惆悵啊,全都凝結在那了李白那目駐神馳中,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那無盡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漸行漸遠的孤帆中,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那深厚的情誼,那樣真摯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給了那滾滾東流的長江水中,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板書:品悟詩情)
三、拓展延伸,課堂小結。(教師板書:品悟詩情)
同學們,離情別愁是每個人固有的情感,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離別。所以,古今中外,寫離別的詩歌成千上萬、數不勝數。老師從中選出了幾篇,我們一起來看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是的,孩子們,一樣是送別,卻因送別的時間、送別的人等各種各樣的因素,表現出不一樣的情懷。這節課,我們通過“讀懂詩題——讀明詩句——品悟詩情”這樣的方法讀懂了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你們也可以嘗試著用本節課學到的方法去品讀王勃的、高適的或者是其他詩人的離情別愁。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嘗試用今天學到的方法——“讀詩題——讀詩句——悟詩情”,預習《送元二使安西》。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背誦并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3.結合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
4.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課前準備
學生:
①搜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讀熟詩歌。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小朋友們是否遇到過與親人或與小朋友分別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們當時的感覺是怎樣的'?(學生自由的說)下面我們來看看偉大詩人李白送別友人孟浩然時的情形是怎樣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解題:
①學生讀題,讓學生先自己理解題目。
②引導學生理解: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之”的意思是去、往;“廣陵”是今天的江蘇揚州;
題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到廣陵去”。
三、預習檢查:
讓學生讀準下列五個字的讀音、記住字形:孟(megrave;ng)、浩(hagrave;o)、陵(liacute;ng)、辭(ciacute;)、唯(wegrave;i)。
四、交流搜集的有關資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詩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關系?
3.這首詩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五、理解詩意
1.學生自學古詩
自學要求: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2.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①學生自愿或學習小組推薦1個學生講解古詩
②教師指點,并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
(詩意:老朋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花紅柳綠的三月去揚州。你乘坐的船兒越行越遠,駛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長江水,還在向天邊奔流。)
六、體會詩境
1.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么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景嗎?為什么?
3.這時長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
4.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遠心里會想些什么?(結合末兩句體會詩人的感情)
5.借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七、能力訓練:我們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
1.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設計這分別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發生的時間、環境,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等。
2.學生自愿或推薦表演,表演后師生共同評議,選也最佳表演小組。
3.根據表演效果,再看注釋或查字典,理解詩句的意境。
八、作業練習:
1.背誦并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搜集并閱讀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體會詩人的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古詩《游園不值》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理解詩句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應憐小扣煙花盡唯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三)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二、教學重點
(一)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體會作者贊美春天及與友惜別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學習《游園不值》,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句的意思。
(1)學生學習《江畔獨步尋花》的標示方法,輕聲讀古詩,用鉛筆劃出符號標示。教師將《游園不值》一詩抄在黑板上。
(2)請2~3名學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讀古詩,師生一起進行評議。教師將正確的標示畫在黑板上。
(3)對照黑板上的標示,學生朗讀古詩,同桌間相互評議。
(4)請2~3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生評議。
(5)有感情地齊讀古詩,體會詩句意思。
2.逐句討論學習,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1)《游園不值》也是一首描寫春天景物的詩,但描寫的角度和內容與《江畔獨步尋花》一詩不盡相同,我們來看看詩人葉紹翁是怎樣描寫春天的。
(2)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學習,逐字逐句理解詩句意思。討論后推薦五名學生上前講解字、詞、句的意思,其他學生邊聽邊表自己的見解,教師作適當點撥。
a.解釋題目游園不值
(園:指私人花園。不值:沒有遇到要訪的人。題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園,而主人不在,沒有能進到園里去)
學生對游字的解釋一般會解釋為游玩游覽等,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確定游的意思是到各處從容地行走;閑逛。
b.理解應憐屐齒印蒼苔的意思。
這句詩學生解釋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在幫助學生確定字、詞意思的基礎上,讓學生想一想怎樣解釋這句詩比較恰當。學生很容易按字面解釋成大概愛惜木底鞋下的橫梁印上青苔,這樣的解釋學生也會覺得不通,進而錯解成大概愛惜木底鞋下的橫梁,怕鞋染上印上青苔。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指導學生聯系下句詩來學習。小扣柴扉久不開較易理解,學生對照課文注釋能順利地解釋成輕輕地敲柴門,過了好久也沒人開門。教師這時引導學生思考:詩人敲門,好久沒有人來開門,詩人想大概是園子的主人根據第一句詩你來把詩人的猜測補充完整。學生討論找出恰當的解釋。根據詩句意思明確憐的對象是蒼苔而不是屐齒,這樣就容易理解這句詩的意思了。
通過以上的學習,使學生懂得解釋古詩有時不能按字面意思簡單地連詞成句,而是要聯系上下詩句的意思合理地進行解釋。
請1~2名學生將兩句詩的解釋說一說。
(大概是園子的主人愛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腳印吧,輕輕地敲那柴門,好久了也沒有人來開。)
c.理解春色滿園關不住的意思。
(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
春色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景色)
d.理解一枝紅杏出墻來的'意思。(一枝紅杏伸出了墻外)
這兩句詩詩人用了兩處對比的手法,你能找出來并體會這樣寫的妙處嗎?
(一枝滿園,關出。詩人雖然沒能進入花園,但看到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好像看到了滿園的春色,讓人產生無限的聯想。)
e.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說一說整首詩的意思。
(3)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人本想去游園賞春,但主人不在,他看到伸出墻外的一枝杏花便想到了春色滿園。體會體會詩人的心情有哪些變化,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詩人沒有遇到主人心情有些失望、掃興,但看到紅杏想到滿園的春色不禁高興起來。表達了詩人贊美春天的情感)
(板書:(看)一枝紅杏(想)滿園春色)
同樣是描寫春天景色,《江畔獨步尋花》中盛開的鮮花、起舞的戲蝶、歌唱的嬌鶯使我們看到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色圖;而《游園不值》中那枝怒放的紅杏使我們想到了滿園盎然的春色。詩人描寫春天的內容和角度不同,卻同樣能讓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趣。
(4)背誦《游園不值》。
(二)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1.出示黃鶴樓的投影片,這是湖北武昌蛇山黃鵠磯上的一座古樓,因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而得名黃鶴樓。黃鶴樓坐落在長江邊,因其神奇的傳說和獨特的地理位置而著名。大詩人李白曾在此送別他的好朋友詩人孟浩然,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板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初步體會詩句意思和作者表達的情感。
(1)運用在《江畔獨步尋花》和《游園不值》兩首詩中學到的朗讀方法,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自讀,同桌互讀。教師在黑板上抄寫詩句。
(2)請2~3名學生朗讀,師生評議。
(3)有感情地齊讀,體會詩句意思和詩人情感。
3.對照課文注釋進行自學,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1)學生對照課文注釋逐句理解詩句意思,沒有注釋的字、詞。
要求學生會解釋盡唯天際的意思。
(2)同桌之間互相解釋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3)請學生上前邊指黑板上的詩句邊逐字逐詞逐句地解釋。其他學生聽后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作適當點撥。
a.解釋詩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地名。送:送別。之:去,往。廣陵:揚州。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去揚州)
b.理解故人西辭黃鶴樓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西辭:辭別。因為黃鶴樓在揚州的西邊,所以說西辭。老朋友在黃鶴樓上和我辭別了。)
西在詩中只是表明兩地方位。
c.理解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意思。
(煙花:艷麗的春景。下:順流直下。在春光爛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順流而下去揚州)結合書中插圖讓學生體會煙花的景色。
(百花盛開,草木蔥蘢,草長鶯飛,春光明媚,碧空萬里,鳥語花香)下字學生能理解為去到,但對順流直下的意思可能理解不到。教師可指導學生由西辭而知揚州在黃鶴樓之東,長江水也是向東流,所以孟浩然坐船是順流而下。如此美景,詩人多希望與老朋友攜手賞春呀,但是面對的卻是分別,你能體會到詩人此刻的心情嗎?
(依依不舍,惋惜)
詩人是如何將他復雜的心情表達出來的呢?我們來體會一下后兩句詩。
d.理解孤帆遠影碧空盡的意思。
(孤帆:單獨的一條船。遠影:遠遠的影子。碧空:晴朗的天空。盡:消失了,沒有了。船越走越遠,遠遠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板書:消失了,沒有了)
e.理解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意思。
(唯:只。見:看見。天際:天邊。只看見浩蕩的長江水,滾滾向天邊流去。)(板書:只天邊)
(4)詩人送別老朋友,友人乘舟而去,詩人登高遠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結合插圖,想象一下這幅畫面,體會詩人當時的思想感情。
(載著老朋友的船漸漸遠去,消失在水天一線處,滔滔的長江水奔流不息,流向天邊。詩人久久不肯離去,表達了詩人依依惜別之情,也能體會到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情誼。)
(板書:依依惜別)
(5)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三)教師總結:我們學習了三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既感受到了繁花似錦、生機盎然的艷麗春色,又感受到了孤帆遠影、水流天際的壯闊畫面,也體會到了詩人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珍重友情的情感。詩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給人以美的享受。
(四)作業 。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三首》并背誦。
2.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4、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認識學寫生字。
2、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課前準備】
1、學生:
⑴ 搜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讀熟課文。
2、教師:
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誦讀古詩,導入新課
1、你們學過李白的那些詩歌呢?比比看,哪個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李白的詩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看到題目,你想提什么問?
生:黃鶴樓在那里?
生:煙花三月是什么時候?
生:碧空會有盡頭嗎?
3、師:很好,今天我們一邊欣賞,一邊解決這些問題。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主讀詩,把字音讀正確。
2、檢查讀,賽讀。
3、學生交流讀后感悟。
4、自由讀全詩,要求讀的正確、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詩意
1、導語。
2、個性化閱讀,感悟詩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總結:
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的地方,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具有詩意和浪漫色彩。
四、讀中品析,再現意境
1、過渡。
2、學生讀詩,滲透學法。
3、利用多種手段,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送別情。
4、看課文插圖,表演體驗送別情。
5、解決疑難: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辭:
告別后向東而去(揚州)。
⑶ 煙花三月:
春天煙籠春花。絢麗無比。
⑷ 孤帆遠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遠方。
碧空盡:
在天邊消失了。
惟見:
只見。
天際流:
天邊流。
⑸ 抽生理解詩意。
6、小結:
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時才能相見!讓我們一起來讀!
五、配樂朗讀,升華情感
1、過渡:
真正了解了詩歌以后,就要把自己當作詩人去讀詩,再現詩人依依惜別之情。
2、學生練讀全詩,小組賽讀:
總結:那么,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檐凌空的黃鶴樓,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積累語言
1、交流送別詩,體會送別情。
2、選擇個性化作業:
⑴ 畫一畫:
李白和孟浩然送別的場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別的情景。
【板書】
下 (去)
(西) 黃鶴樓──揚州 (東)
(湖北省)
【作業】
1、抄寫生字。
2、背誦課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讀懂詩句,理解詩意。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主動積累詩歌的習慣。
4.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移情換景,想象畫面,體驗情感。
讀中悟情,讀中生情,讀中賞文。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讀懂詩題
師:同學們,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別離意味著也許終生都難以再見。多情自古傷離別,
在詩人王維的眼中,離別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傷感,
在詩人王勃的眼中,離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樂觀,
那么,在唐代著名詩人,“詩仙”李白的眼中,離別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李白的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題目中有幾個生字,自個兒讀。誰來讀一讀課題。(指名讀,齊讀)(理解“之”,“廣陵”)
讀懂詩題是學好古詩的第一步。現在,誰能說說題目的意思呢?
二、讀通詩句
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注意讀準詩中的生字,并把詩句念通順。
(學生朗讀)
(生齊讀)
師:真好,誰再來讀一讀,爭取讀得有板有眼。(學生朗讀)
師:讀得好嗎?我們也來讀讀。(學生齊讀)
三、理解詩意 ,設疑自探
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目中就有個“送”字。哪位同學能圍繞這個“送”提一提問題。會問的孩子是會學習的孩子,想想可提什么問題?
(板書:誰送誰?為什么送?在哪送?送到哪?何時送?怎樣送?)
同學們真不簡單,圍繞一個詞提了這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這首詩里,同學們認真讀讀詩,把答案找出來。把答案找出來了,這首詩也就讀明白了(板書:理解詩意)。讀的時候可以看插圖,看看注釋,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學討論交流,看誰先讀明白。
(指板書上的問題)誰第一個匯報?
黃鶴樓在哪里?
還有誰知道更多關于黃鶴樓的知識?黃鶴樓和揚州都在哪條河流邊呢?(板畫長江)
黃鶴樓在揚州的西面,孟浩然是從西面的黃鶴樓順流而下出發到東面的揚州去。所以詩人說
“故人--”
李白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從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這首詩是李白三十多歲時寫的。孟浩然是與他同一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華、人品。他在詩中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他們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什么樣的三月叫煙花三月呢?還可以說是什么樣的三月?讀明白這個問題的同學可以繼續告訴我。
他們可能是在春暖花開的郊外,……也可能是在人群喧囂的酒家……那可能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那也可能是在夜晚暖暖的.燈光下……
誰來說說,你仿佛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學生匯報)
飲酒作詩,作畫下棋,多么快樂的日子,多么美好的時光,可是,此時此刻,這樣的畫面全都破碎了,這樣的情景都成為了過去,因為老朋友就要離別,在這美麗的三月,要到揚州去。同學們,假如你就是李白,這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正是因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這時的心里就更加留戀,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悵,牽掛,孩子們,讀出你的留戀,讀出你的傷感,讀出你的牽掛來,把這種感覺讀進去,讀進詩的字里行間去。(自由讀)
誰來讀一讀?(指名讀)
老師聽出來了,同學們是用心在讀。是的,在這千年勝地黃鶴樓上,
(引讀“故人西辭---”)
在這如詩如畫的江南春天,(引讀“故人西辭---”)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李白又是怎樣送走老朋友的呢?
誰來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遠影碧空盡”.哪個字告訴我們小船走遠了,看不見了?(理解“盡”)
李白看著老朋友的小船走遠了看不見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老朋友的船走遠了看不見了,李白也該回去了吧?
理解“唯見長江天際流”,“唯見”就是只看見的意思。
我們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門外就回來了。可是李白目送著朋友掛帆遠行,連影子都消失了還久久佇立,不肯離去。讓我們再次體會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吧。(播放課件:送別)
師:多么動人的送別場面啊!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動容,怎能不讓人感慨萬千,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話想對李白說?(這滾滾流去的僅僅是長江水嗎?)
就是這種感受,這種感情,來,同學們,把聲音沉下去,再讀讀這兩句詩,認真體會詩歌中蘊涵的情感。(板書:體驗詩情)放開聲音讀,按自己的節奏讀。(指名讀,分組讀,想讀的站起來讀)
四、體驗詩情
下面誰能把黑板上這幾個問題的答案連起來說說?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說,要說得美一點。每個同學在下面先說給同座位聽一聽。(生同座位互說。)
同學們說得真好,說出了詩里濃濃的惜別之情,老師為你們成為李白的知音而高興。詩是要讀的,還要盡可能地讀出它的味道。帶著深深的情,濃濃的意,讓我們再次吟誦這首詩。
五、拓展延伸
李白后來又為這次的黃鶴樓之別寫了一首詩(出示李白的《江下行》),用學習古詩的四步法自己讀讀,也可以和同桌討論討論,從這首詩里你體會到什么?
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覺?(李白對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長江水一樣長。)
誰來讀一讀?(指名讀、齊讀。)
我們還學過李白寫的送別詩《贈汪倫》(師出示課件《贈汪倫》,生齊讀)。
在這首詩里,詩人寫了汪倫以歌聲送友,借潭水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李白寫了他目送朋友遠去,借長江水來比喻朋友之間的情誼深厚。古代詩詞里,還有很多關于離別的佳作,回去以后,請你們搜集一些送別詩,好好地讀一讀,體會體會,好嗎?
最后,讓我們吟誦這首詩結束這節課的學習,不會背的同學可以讀。
六、作業
搜集送別詩,認真地讀,仔細地體會。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鶴、孟、陵、辭、唯”五個字,會寫“孟、浩、陵”等三個字。
2: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3:結合注釋、工具書、畫面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
4:積累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詞,從中感受友愛、友情的溫馨。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目標2、3。
一、 回顧舊知 導入新課
1、 同學背誦學過的古詩。
2、 通過《贈汪倫》引出新課。
二、 初讀古詩 讀準讀通
1、 生試讀全詩。教師板書全詩。
2、 檢查生字掌握情況。重點學習“陵”字。
3、 再讀,體會并劃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4、 師范讀,生自讀,指名讀。
三、 學習古詩 總結學法
1、 “知詩人 解詩題”
(1) 學生交流對詩人李白和孟浩然的認識。
(2) 齊讀詩題,解釋“之”,標注在詩題中。
(3) 請同學說說詩題的意思。
(4) 總結學法“知詩人 解釋題”。
2、 抓字眼 明詩意
(1) 學生以組為單位,找出應該抓的字眼并劃下來。
(2) 以組為單位,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找出字的意思并把它們移注到詩行中。
(3)
讀懂詩句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匯報交流(如:介紹李、孟,說詩句的意思,逐句朗讀解釋,結合畫面闡述,表演等形式)。教師檢查——投影出示練習。出示圖片,繪制地圖。
(4) 總結學法。
3、 入詩境 悟詩情
(1)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 結合圖文并茂的板書創設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 投影出示練習。
(4) 總結學法。
4、 歸納古詩學習三步法: 一、“知詩人 解詩題”
二、“抓字眼 明詩意”
三、“入詩境 悟詩情”
四、 背誦并默寫
五、 拓展知識 誦讀古詩
課下搜集表達送別之情的詩歌整理、背誦。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10
【設計意圖】
詩的語言的獨特性決定了,在教學古詩時,要充分感受詩的語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簡單的字眼背后的東西,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筆者認為,在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過程中,應該創設詩中的情景,品悟詩中的蘊涵的深情。讓古詩教學既充滿靈動飄逸、灑脫不羈,又洋溢書畫香氣,且蘊涵深情,是筆者追求的古詩教學的境界。
【學習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學生多角度欣賞詩的能力。
3、感悟送別的不舍情結。
【課前準備】
收集寫送別的`詩句。
【教學流程】
一、初步感受離別詩的情
1、喚起對離別的感受:
過渡:有過與人別離的經歷嗎?當時的感受如何?
2、學習古詩:
王維的《渭城曲》。
過渡:古人與友人相別是怎樣的感受呢?我們學過一首關于送別的詩,詩是王維寫的,詩名叫作《渭城曲》誰來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談感受:你能感受王維的心情嗎?
3、小結啟發:
離別之際有千言萬語,送別總是件難過的事情!
二、揭示詩題、解題
過渡:今天我們又要去目睹兩個好朋友之間的離別。
1、出示詩題并讀詩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解詩題:
⑴ 通過讀詩題你知道了什么?
⑵ 補充介紹“黃鶴樓”、“ 廣陵”的知識。
三、讀通詩句,初感詩的意境
過渡:這首詩到底寫了些什么呢?讓我們自己去讀讀!
1、單個自瀆。
2、正音朗讀。
3、齊讀。
四、再讀探索──明詩眼、尋依據
過渡:通過多次的朗讀,你讀懂了什么?
1、交流肯定所學。
2、小結提示:全文就記述了自己送別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詩眼:
過渡:本詩是圍繞哪個字寫的?并說說自己的理由!
引導歸納:
⑴ 靜態:
① 送別的時間──煙花三月。
② 送別的地點──黃鶴樓。
③ 送別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 送別的情景──長江天際流。
⑤ 送別的心情──孤。
⑶ 動態:
① 送別的原因──故人西辭下揚州。
② 送別的經過──孤帆遠影。
③ 送別的結果──長江天際流。
4、理解感知,配樂讀詩句:
過渡:既然詩是圍繞“送”寫,那就讓我們一起送別這樣一位故友,齊讀!
五、煉情品詩意
1、感受詩中的畫意:
過渡:喜歡這首詩嗎?能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嗎?
注意引導詩的美:
⑴ 緩緩西辭,隨江南下,似乎讓你看到了什么?
⑵ 煙花是什么季節,她讓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 孤帆遠去,你還能見到什么?
⑷ 長江是怎樣在天際流的?
2、感受詩中的情意:
過渡: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哪里讓你感受到了情?
⑴ 緩緩西辭,隨江南下,那是不舍。
⑵ 在煙花中送別,那是無可奈何。
⑶ 孤帆遠去,那是孤獨寂寞。
⑷ 長江獨自在天際流,那是悵惘,失落。
注意:可畫意先上,然后上情意,(對稱結合上),也可邊說詩中畫意邊說情意(結合)。
六、延伸鞏固入詩境
1、過渡:
這樣的別離,真的讓人難過!古詩中有很多“送別”的詩。你找到了嗎?
2、交流:
⑴ 自讀: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⑵ 四人小組,合作研究一首詩,解決這是怎樣的別離!
作業:將古詩改寫成現代的散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11
教學設計
教材說明:
這兩首詩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包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都是送別詩,一首描繪的是詩人告別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繪的是詩人送別朋友的情景,體現了朋友之間深厚的情意。
古詩語言凝練、準確而形神兼備。課文中的每一首詩都描繪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浸潤著詩人真摯的情感。《贈汪倫》一詩展示出一幅離別的畫面:詩人乘船正要離開桃花潭的時候,好朋友汪倫深情地長著歌來送行,他踏地為節奏,邊走邊唱邊揮手。這幕送別的情景出乎詩人的意料,使詩人感動不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別的畫面:柳絮如煙,繁華似錦,黃鶴樓下,長江之畔,詩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離去。孤帆漸漸消失于天邊,長江之水依然浩浩蕩蕩滾滾東去。
教學目標:
1、學會三個生字“孟、帆、唯”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贈汪倫》。
3、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古詩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環節:
一、激趣導入:學生交流自己會背的古詩句,喜歡的學生可以跟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積累古詩的興趣,并導入新課。
二、授新:
1、出示《贈汪倫》,指讀,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2、自己練讀,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
3、指讀、反饋。全班齊讀。
4、自讀自悟、小組討論交流詩意。(學生先回憶歸納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結合課文注釋、、結合插圖、查閱背景資料等。)
5、大組匯報詩意,其他人補充糾正。師相機點撥引導,理解詩意;并貫穿朗讀指導,結合自身體驗想象人物心情。
6、練習有感情朗讀,感受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7、指讀反饋。
8、指導、練習背誦;默寫。
9、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用剛才的學法,小組內自學。師巡視指導。發揮學生的主體自主性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10、大組匯報。
三、拓展:交流積累此類表達友誼的古詩,如《別董大》,拓展學生的知識積累。
板書設計:
教學實錄
一、激趣導入:同學們,古詩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塊文化瑰寶。我們學過不少古詩,誰來背一背?喜歡的同學可以跟著一起背。
二、授新:
1、出示《贈汪倫》,指讀。
2、自己把這首詩讀一讀,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
3、指讀反饋。全班齊讀。
4、我們以前學習古詩時,是用哪些方法學習詩意的?
學生回憶歸納,如:結合課文注釋、、結合插圖、查閱背景資料等。
5、先把這首詩多讀幾遍,再在小組內用這些方法自學交流詩的大意。
6、大組匯報,其他同學補充糾正。師相機引導。
生:我通過注釋,知道第一句話中的“欲”就是“要”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李白乘船正要離開。
師:很好,能借助書中注釋理解字詞的意思;而且,先抓住重點字眼,再理解整句詩的意思,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生:我從“忽聞”這個詞中,能體會到作者當時很意外。“忽聞”就是“忽然聽到”的意思,可見作者當時沒想到汪倫會去送他,而且以邊踏拍子邊唱歌的方式。所以讀的時候應該突出“忽聞”,讀出作者的驚喜,我來讀一讀,……。
師:真棒!你不但理解了詩句的意思,更體會到了作者表達的感情,并通過朗讀的形式把它表現出來。這種學習方法值得每一個同學學習,并在今后的學習中加以運用。
……
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有和好朋友分別的時候,當時是怎樣的.情景、心情?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想象詩人和汪倫分別時的心情,說一說。
……
6、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詩,體會作者和汪倫之間的深厚友情。
7、指讀反饋。
8、練習背誦,指導默寫。
9、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用剛才的學習《贈汪倫》的方法,在小組內自學這首詩。
師巡視指導。
10、大組匯報。
三、拓展:像這種表達友情的古詩,還有很多,如《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指讀;齊讀。理解詩的大意。讀一讀,背一背。
交流其他此類古詩。
教學反思
針對教學中的存在的問題及不足之處做以分析,談一下個人淺顯的看法。
首先,承接上一組元對學生收集資料、選擇資料能力的培養,這節課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資料,包括背景、解釋、評價等,讓學生篩選使用。課內就可以用交流資料的方法,幫助理解詩句意思了。
其次,要調動學生用多種方法學習理解古詩、體會感情。如借助注釋、,還有利用插圖、結合生活實際、設身處地地推想。在學習下一首古詩《回鄉偶書》時還可以采用編故事、演故事的方法。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針對不同內容的課文,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
朗讀是最好的學習理解文本的方法,所以朗讀訓練要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并通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不僅學習古詩如此,每一篇課文都要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學習古詩最容易走的極端是,咬文嚼字。學生對古詩的內容、感情、意境、韻味的感悟,不必逐字逐句地進行串講和賞析,而需要日后咀嚼,需要人生閱歷來豐富。所以學生只要能了解詩的大意就可以了。
此外,現在的古詩教學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重視了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會,卻忽略了寫作方法的賞析。如學習《贈汪倫》,就可以結合課文插圖,抓住“行”“聞”“深”“送”等詞語,描述李白與汪倫道別時的動作、神態和語言,想象離別畫面及情感。再如,作者寫桃花潭水時用夸張的手法,“深千尺”,以此與汪倫對“我”的感情做比,突出那真摯深厚的感情。賞析詩人寫法上的精妙之處,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對情感的體會,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古詩的能力;還更能從中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練準確、形象美、意境美,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增強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探究紊字,會寫課后的字,做到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2、閉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別的情誼。
4、涼攀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生:課前熟讀古詩;收集李白的詩歌、生平資料;不理解的詞查查字典,試著理解詩歌。
師:生字、詞卡片;聲像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質疑導入
1、蹦閭說過李白嗎?他是個什么人?你學過他的什么詩?
2、蹦閽敢庠傺б皇桌畎椎氖嗎?出示課文題目《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讀課文題目。
3、生試著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師相機點撥。
4、你想了解些什么呢?黃鶴樓在哪兒?孟浩然是誰?怎么送的呢?誰送誰呢?
二、初讀課文,略知大意
1、鄭聲情并茂地朗讀詩歌。
2、像老師一樣讀讀這首詩嗎?注意把字音讀準確。
3、舊字卡片,學生搶讀。
師:你覺得哪個字最難讀?給大家提個醒。重點指導:孟、陵的讀音。
4、全體同學當小老師評價,適時鼓勵。
5、放回文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把詩句讀通順。
6、熱讀。要整齊、聲音洪亮,讀出感情。生互評。
7、識涼攀,結合課文插圖,大膽形成自己的理解。
8、楣攀,試著解決開始提出的問題,并提出新的問題。
三、深入探究,精讀感悟
1、難習情況,準備在全班交流。(老師此時巡回指導、收集整理學生在小組中提出來的問題,擬定接下來的導學重點。)
2、比班交流,了解詩意。
(1)結合課文題目理解故人指誰。簡介孟浩然其人,并闡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黃鶴樓點明了送行的地點,煙花三月點明了時間。
(2)反復朗讀前兩句。結合書上的插圖,理解詩句的意思:
在黃鶴樓(李白)送別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春光爛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順流而下到揚州去。
(3)把后兩句作為想象意境、體會感情的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孤帆、唯見展開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遠,漸漸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只有那滔滔的長江水,滾滾地向天邊流去。)
3庇懈星櫚乩識粒體會意境。
(1)指導朗讀,讀出節奏。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2)生練習朗讀,并加上動作。
(3)表演讀。(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黃鶴樓送別的情景,另一名學生配音。)
(4)閉上眼睛,低吟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景象。
四、指導背誦,加深感悟
1、錄音范讀,體會古詩的情緒節奏。
2、分別選出一名同學在全班賽讀,在朗讀中表達自己的感受。
3、學習課后古詩《黃鶴樓》。
黃鶴樓風景優美,自古就被許多文人墨客所喜歡。他們常在這里觀賞勝景,寫詩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詩文。下面我們一起再來讀讀另外一首很美的詩。
展示崔顥的《黃鶴樓》。
5、讀,簡略理解詩意。試背。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學會了一首古詩,還結交了幾個生字朋友,愿意把它們記住嗎?
2、分類識記。本課生字左右結構的最多,找出來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寬的字;帆、故、鶴左右相當;影是左寬右窄的字。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13
【設計意圖】
詩的語言的獨特性決定了,在教學古詩時,要充分感受詩的語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簡單的字眼背后的東西,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筆者認為,在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過程中,應該創設詩中的情景,品悟詩中的蘊涵的深情。讓古詩教學既充滿靈動飄逸、灑脫不羈,又洋溢書畫香氣,且蘊涵深情,是筆者追求的古詩教學的境界。
【學習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學生多角度欣賞詩的能力。
3、感悟送別的不舍情結。
【課前準備】
收集寫送別的詩句。
【教學流程】
一、初步感受離別詩的情
1、喚起對離別的感受:
過渡:有過與人別離的經歷嗎?當時的`感受如何?
2、學習古詩:
王維的《渭城曲》。
過渡:古人與友人相別是怎樣的感受呢?我們學過一首關于送別的詩,詩是王維寫的,詩名叫作《渭城曲》誰來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談感受:你能感受王維的心情嗎?
3、小結啟發:
離別之際有千言萬語,送別總是件難過的事情!
二、揭示詩題、解題
過渡:今天我們又要去目睹兩個好朋友之間的離別。
1、出示詩題并讀詩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解詩題:
⑴ 通過讀詩題你知道了什么?
⑵ 補充介紹“黃鶴樓”、“ 廣陵”的知識。
三、讀通詩句,初感詩的意境
過渡:這首詩到底寫了些什么呢?讓我們自己去讀讀!
1、單個自瀆。
2、正音朗讀。
3、齊讀。
四、再讀探索──明詩眼、尋依據
過渡:通過多次的朗讀,你讀懂了什么?
1、交流肯定所學。
2、小結提示:全文就記述了自己送別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詩眼:
過渡:本詩是圍繞哪個字寫的?并說說自己的理由!
引導歸納:
⑴ 靜態:
① 送別的時間──煙花三月。
② 送別的地點──黃鶴樓。
③ 送別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 送別的情景──長江天際流。
⑤ 送別的心情──孤。
⑶ 動態:
① 送別的原因──故人西辭下揚州。
② 送別的經過──孤帆遠影。
③ 送別的結果──長江天際流。
4、理解感知,配樂讀詩句:
過渡:既然詩是圍繞“送”寫,那就讓我們一起送別這樣一位故友,齊讀!
五、煉情品詩意
1、感受詩中的畫意:
過渡:喜歡這首詩嗎?能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嗎?
注意引導詩的美:
⑴ 緩緩西辭,隨江南下,似乎讓你看到了什么?
⑵ 煙花是什么季節,她讓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 孤帆遠去,你還能見到什么?
⑷ 長江是怎樣在天際流的?
2、感受詩中的情意:
過渡: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哪里讓你感受到了情?
⑴ 緩緩西辭,隨江南下,那是不舍。
⑵ 在煙花中送別,那是無可奈何。
⑶ 孤帆遠去,那是孤獨寂寞。
⑷ 長江獨自在天際流,那是悵惘,失落。
注意:可畫意先上,然后上情意,(對稱結合上),也可邊說詩中畫意邊說情意(結合)。
六、延伸鞏固入詩境
1、過渡:
這樣的別離,真的讓人難過!古詩中有很多“送別”的詩。你找到了嗎?
2、交流:
⑴ 自讀: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⑵ 四人小組,合作研究一首詩,解決這是怎樣的別離!
作業:將古詩改寫成現代的散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認識“鶴、孟、陵、辭、唯”五個字,會寫“孟、浩、陵”等三個字。
2: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3:結合注釋、工具書、畫面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
4:積累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詞,從中感受友愛、友情的溫馨。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目標2、3。
一、 回顧舊知 導入新課
1、 同學背誦學過的古詩。
2、 通過《贈汪倫》引出新課。
二、 初讀古詩 讀準讀通
1、 生試讀全詩。教師板書全詩。
2、 檢查生字掌握情況。重點學習“陵”字。
3、 再讀,體會并劃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4、 師范讀,生自讀,指名讀。
三、 學習古詩 總結學法
1、 “知詩人 解詩題”
(1) 學生交流對詩人李白和孟浩然的認識。
(2) 齊讀詩題,解釋“之”,標注在詩題中。
(3) 請同學說說詩題的`意思。
(4) 總結學法“知詩人 解釋題”。
2、 抓字眼 明詩意
(1) 學生以組為單位,找出應該抓的字眼并劃下來。
(2) 以組為單位,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找出字的意思并把它們移注到詩行中。
(3)
讀懂詩句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匯報交流(如:介紹李、孟,說詩句的意思,逐句朗讀解釋,結合畫面闡述,表演等形式)。教師檢查——投影出示練習。出示圖片,繪制地圖。
(4) 總結學法。
3、 入詩境 悟詩情
(1)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 結合圖文并茂的板書創設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 投影出示練習。
(4) 總結學法。
4、 歸納古詩學習三步法:
一、“知詩人 解詩題”
二、“抓字眼 明詩意”
三、“入詩境 悟詩情”
四、 背誦并默寫
五、 拓展知識 誦讀古詩
課下搜集表達送別之情的詩歌整理、背誦。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認識并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中所表現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5.積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1.課前師生共同搜集相關資料,了解詩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詩人寫作的時代背景等,為學習古詩做好準備。
2.教師還可以準備樂曲《送別》《駝鈴》和古箏曲《陽關三疊》。
(二)教學過程
1.識字與寫字
這首詩中要求認識和會寫的字都是這4個字,教師要引導學生隨文識字,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認識這些字,并通過出示詞語、詩句等方式,引導學生聯系語境進行認讀。這四個字在結構上都是左右結構,筆畫也較多,在認讀上有一定的難度,其中“辭”是平舌音,“唯”讀第二聲,讀音容易出現錯誤。
由于這些字的筆畫較多,會給書寫帶來困難,這就需要做到課前預習要充分,課后的鞏固要到位。這四個字在書寫時要注意,“鶴”字的左半部分是一個撇而且是出頭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辭”的右邊的“辛”下面的橫要短些;“唯”字要注意與“惟”“維”字的區分,但也要強調,在取“單單、只”這個意思時“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讀指導
朗讀要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并通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這首古詩的感情基調是要讀出難舍之情,古詩的誦讀要注意語速的疾緩。如,“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要讀得徐緩而舒展,給人余音
繚繞之感,意味著友情長存。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將這首古詩背誦下來。
3.閱讀教學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如《贈汪倫》《賦得古原草送別》。教師可以向學生簡要介紹: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會難,以送行餞別表達深厚的情誼便成為一種習俗,送別也因此成為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堪稱送別詩中的,被人們傳誦至今。
(2)理解感悟古詩。
在理解詩意上要突出后兩句。后兩句是寫景,也是抒情。“景”與“情”有著密切的聯系。孤帆漸漸地遠去,最后消失在淺藍色的天際間,只見長江浩浩蕩蕩滾滾東流和藍天連接一起。讓學生想象這樣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只離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間。此時,你的心情如何?詩人久佇江邊目送朋友的船只,這種景象飽含著詩人與朋友難分難舍的情意。
啟發學生想象李白送別朋友的畫面,除了采用調動學生生活積累、設身處地地推想、利用插圖等方法外,還可幫助學生開拓想象的思路:從時間上思考,繁花似錦的三月是個怎樣的季節;從方位上思考,黃鶴樓下,長江之畔是個怎樣的地方;從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遠影”“長江天際流”是個怎樣的景象;從人物送別這件事去思考,詩人久佇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內心有著怎樣的想法。
4.活動提示
(1)“背誦這首詩。”這個訓練旨在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積累,教師要根據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直到能夠熟練地朗讀并背誦下來。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與學生總結更多的朗讀和背誦的方法。
(2)“理解加點的詞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這個訓練是在學生經過查找資料、理解詩的大意的基礎上,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理解加點的詞語的意思對理解詩句的.意思有較大的作用,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品味重點詞語,幫助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根據畫面寫詩句。”這個訓練中的兩幅圖分別是課文所描寫的兩句詩,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題中的文字:“下面兩幅圖畫,各描繪了本課哪兩句詩的內容?請寫在下面。”然后觀察畫面的景物,經過認真地分析和探討,確認這兩幅圖畫各描寫的內容恰好是“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和“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4)“積累。”這個訓練是積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是作者借送友人抒發自己胸懷的詩。寫這首詩時,王昌齡正被貶到江寧,心情無疑是苦悶的。
詩人的朋友辛漸即將取道揚州,北上洛陽。正在江寧(今江蘇南京)任職的詩人,親自送行到了潤州,在西北城樓(即“芙蓉樓”)為他餞行,并寫下這首詩。
前兩句寫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連朦朧的遠山也顯得孤單,這種景象襯托出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但詩的重點卻在后兩句。朋友此番遠行的目的地是洛陽,那里有詩人眾多的親人和朋友。詩人深深思念洛陽的親友,并想象他們也同樣思念著自己。他囑托辛漸,當親友們問起來,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顯示出很高的語言技巧,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5.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在這首詩中,出現了很多的地名,如:廣陵、黃鶴樓、揚州等,同時還有表示方向的詞語,如:西辭、下等,學生在理解詩意的時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礙對詩的理解,教師要根據詩的內容,畫一個地理方位圖,標清方向及地名、物名,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首詩是如何表達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的呢?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等詞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16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課程豐富的人文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古詩文教學更應該重視對學生人文情懷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認識,我確立以“情”為切入點,通過“觸景情更深、事世難料情難舍”層層推進的誦讀來幫助學生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實現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引導學生誦讀是經典詩詞教學之根本,誦讀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讀”是主線,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讀準、讀通、讀出節奏、讀出詩韻、讀出詩情,層層遞進,顯象得意。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正確書寫“陵”字。了解兩首古詩的大意。背誦古詩。
2.感受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受到古詩文化的熏陶。
3.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文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反復誦讀,多元體驗,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傳授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送別》樂曲)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你們想聽嗎?播放。這是李叔同的《送別》。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因為送別而憂傷落淚,并揮筆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
2、隨著樂曲,你能想起自己讀過或學過的哪句詩、哪首詩來
3、師:同學們隨著樂曲想起的詩都與一個詞有關,那就是送別。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別詩呢?有知道的么?(環視,等待)好,老師告訴你:古代呀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朋友一旦分別就很難再見面,于是呀,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送行表達深情厚誼就成了當時一種習俗!這種詩就被稱為送別詩。當時的送別詩就喝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送別詩里的 傳世之作,它就是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板書課題。齊讀詩題。
二、解題
師:自己再輕聲讀讀課題,看看題目中告訴我們哪些送別的內容?
生:送別的地方是黃鶴樓,要去的目的地是廣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師: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處!黃鶴樓了解嗎?(生介紹)
師:滕王閣,岳陽樓是另外兩個。
生:崔顥還為黃鶴樓題過一首詩呢!
師:嗯!李白還夸過這首詩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一來更讓黃鶴樓名聲大振。廣陵了解嗎?
師:黃鶴樓也好,揚州也罷,都在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流域(師隨機板畫長江略圖,明確地理位置)誰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情況?
師:聽了這些資料介紹,誰能連起來把題目的意思說說。
師: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的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被稱為“三名一別”。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古詩見證這場送別。
三、初讀古詩,節奏朗讀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師: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2生)
師:古人讀詩講究節奏感:“故人/西辭/黃鶴樓”—這是二二三節奏。誰能接著往下讀?指名讀。齊讀。
師:還可以把“故人西辭”四個字連起來讀,變成四三節奏(范讀),誰來讀?師生4字和3字輪讀。
師:用你喜歡的方式再大聲朗讀這首詩,用一個詞概括你讀完這首詩之后的感覺。
四、感悟詩境,品讀古詩
師:詩讀通了,詩句的意思你能讀懂嗎?怎樣讀懂古詩,你有什么好方法嗎?
師:好,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古詩,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學生自學古詩。
學生匯報:故人西辭黃鶴樓
師:聽明白了么?西辭就是辭西,辭別西方,向西邊告辭。這句詩交待了(送別地點)如果老師去南方城市廣州,我就要-----生:北辭。
師:誰能用一句詩來說明老師要去廣州?(老(恩、吾)師北辭洮南府、)
師:好,就這樣先解詞再連在一起理解整句詩。接著匯報。
師:煙花三月告訴了我們什么?(送別的時間)
師:煙花三月”就是公歷的四月份,正是江南鮮花盛開的時節,揚花柳絮再江面隨風飛舞,遠遠望去,如煙似霧,唐代詩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易以一首《憶江南》向我們展示了江南春天秀麗的風光。(出示2個紙板,指名讀)
師:你還想起了哪些優美的詞語可以描繪這美麗的景色?
生:、、、
師: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煙花三月是一個什么樣的季節?
師:誰能說說你剛才仿佛看到的煙花美景,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句詩,當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話。
師:如此煙花美景只有武漢有嗎?(指板書)
生:揚州也是。路上也有。
師描述:整個長江中下游一帶,一路的繁花似錦,沿途的春意濃濃,在唐朝,三月的揚州是江南最繁華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楊柳依依,從寧靜的樓閣向外望去,一片煙雨迷蒙,等到百花盛開之時,整個揚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詩人都向往到揚州一游。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這樣一個地方,李白的心里會怎樣想?那我們來讀一讀前兩行詩。(指導學生讀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讀出李白的向往,羨慕。讀出詩句的美麗。)
師:孟浩然煙花三月下揚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羨慕,很向往。但是,當他看著孟浩然漸漸遠去的時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誰來理解3、4兩句詩的意思?生理解略。
師: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還在黃鶴樓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船)師:幾只?(一只)
師:對!孤帆就是孤孤單單的`一只船。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長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應該有許許多多來往的船,為什么李白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師: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這是多么深厚的友誼啊!
師:大家看插圖,此時李白就站在黃鶴樓上,望著帆影遠去,船開了好一會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那船已成一點小影兒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還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生深沉地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那船已消失在了藍天碧水的盡頭,想起昨日種.種,他踮起腳來,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聲誦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此時,盡了的帆船,未盡的是友情。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萬語想對孟浩然說,拿起你手中的筆用幾句話寫出李白的心情。出示:故人的船已漸漸遠去,李白的心中不禁想:——————
生匯報:讀所寫。
師:這深深的情濃濃的意化作了這首千古名詩。
生齊聲頌讀全詩
師:黃鶴樓的這一別,別出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別出了孟浩然與李白的厚誼。時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懷,又為這次送別寫下了一首五言詩。
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
眼望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師: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輕一些再來一遍。
師:帆去遠,心相隨啊!多么的情深意長啊!“故人已乘孤帆去,此地空余黃鶴樓”。滾滾長江東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樓空。不思量,自難忘。名樓,名城,名士,成就了這首千古名詩。
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憑欄遠眺,浮想聯扁,面對滔滔江水,你一定會情不自禁想起兩個人——生: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你一定會再次深情地吟誦到——生齊讀古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17
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低年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理解詩意)與培養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系、螺旋上升的方面,為低年級古詩教學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我們的重點是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詩人李白在送別朋友孟浩然去揚州時一方面年輕的他一方面向往揚州的繁華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離去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做的:導入時,我給學生提醒同學們回憶已知的關于朋友相送的古詩,并說說你喜歡它的原因,由此喚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魅力。接著,我給學生讀詩的目標是:讀準字音。通過各種讀詩方式,指導學生把詩詞的字音讀準,中間插入認讀字卡的環節,幫助學生把字音讀準,并通過組詞練習初步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
然后,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理解詩意。在這里,我讓同學說說自己不懂的詞語,先讓學生自己說說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給學生三種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詩意的方法:可以邊讀詩邊看插圖,再思考;可以和參考書;還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學和老師。學生們可以通過自讀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詩的意思。再通過師生互動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懷,感受詩句韻律的優美。最后,我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作業,鞏固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和體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要求:
1、認識本課回認字,會寫要求的生字。
2、自讀感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你知道哪些關于朋友送別的古詩?
2、為什么喜歡它?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于朋友相送的古詩,生讀題目。
4、解題:
(1)誰送誰從哪兒出發去哪里?
(2)“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誰嗎?
6、黃鶴樓在哪兒呢?師生交流,激起同學們對黃鶴樓的向往之情。
(出示黃鶴樓、廣陵的地理圖。)
二、流利地讀詩。
1、請大家自由地朗讀這首詩,特別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讀準。
2、認讀生字卡片:鶴浩陵辭州孤帆碧惟際每個字讀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讀這首詩,把它讀流利。
4、認字組詞;結合詩中詞語,對比古今詞義的不同:
(1)浩:這里指名字中的一個字;
(2)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3)孤:聯系孤帆來解釋;
(4)惟:聯系惟見來理解。
5、再讀古詩,注意它的停頓。
6、指名讀古詩,生評議;(字音、節奏等);再指名讀。
三、理解詩意。
1、說說哪些詞的意思你不懂,師作上記號。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辦呢?(生自由說)
3、師幫助歸納,老師給大家三條求助方法:
(1)看課文插圖,用心思考;
(2)查學習古詩的工具書;
(3) 求助學習古詩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師。
4、生開始自主學習,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學習。
5、指名說說自己的收獲,比比誰知道的最多。重點詞句教師板書:
(1)煙花:柳如煙,花似錦。
(2)三月:陽春三月。
(3)下:順流而下。
(4)碧空:藍天。
(5)盡:消失。
(6)惟見:只看見。
(7)天際:天邊。
6、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每行詩的意思。
7、老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老朋友孟浩然辭別了黃鶴樓,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坐著船順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華的揚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華的'揚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黃鶴樓上一直看著看著,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飄越遠,慢慢地消失在藍天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邊流去。
8、老師說的跟同學們講的有什么不一樣呢?
9、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四、體會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想想作者李白此時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來朗讀這首詩。
3、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加上動作朗誦這首詩。
指名背,生評議,再指名背,齊背。
五、拓展賞析。
1、師給出一首送別的詩:
長江之濱母送別,
荊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學成歸,
寸草才可抱春暉。
2、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是講什么的?
3、喜歡嗎?為什么?
4、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揭示謎底,是老師自己寫的。
5、師小結:
生活中美麗風景和難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詩表達出來。
六、布置作業。
1、檢測本課生字詞,讀字組詞。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業?
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愿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3、體會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別的情誼。
4、激發閱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生——課前熟讀古詩;收集黃鶴樓、廣陵、李白孟浩然生平資料;不理解的詞查查字典,試著理解詩歌。
師——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一、導入
師:上課前,老師先請同學們欣賞一段樂曲,看你們從中能聯想到我們以前學過的,或你讀過的那首詩(教師播放《送別》曲)
誰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生說想到了什么)
師:同學們,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他們分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他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方式,并且成了當時的一種習俗,也成了詩人筆下常見的一種題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很有名的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板書課題)指導書寫“陵”
二、解題
1、師:讀讀看看題目中送了哪些內容?從他的回答中,我們知道黃鶴樓是送別的地點,廣陵是要去的地方。
2、師:黃鶴樓知道嗎?說說看;百聞不如一見,這就是黃鶴樓(課件出示圖片)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使黃鶴樓名聲大振。
3、師:有同學查到廣陵的.資料嗎?(指名交流資料)
4、師:黃鶴樓也好,廣陵也罷,都在我國的第一大河長江流域。(畫長江簡圖并標出武漢揚州位置從黃鶴樓順流而下就能到達揚州。
5、如果我們再來了解李白孟浩然的一些情況就更好了(交流李白孟浩然資料。)
師:詩題里面的關鍵詞我們都理解了,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
師:詩題的意思理解了,也就是詩文大致要講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就從具體詩句來看看李白送別好友時的那份真摯的感情。
三、理解詩意。品讀詞語、感悟詩情
(一)引導自學
1、師:同學們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詩,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讀一讀了,自己先放聲多讀幾遍。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看清字形。
2、老師看到大家讀的有滋有味的,那誰來給大家讀一讀呢?
3、看來大家讀的不錯。讀通詩句是學好古詩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們要看看同學們能否讀懂詩句的意思?現在,老師要送給同學們兩個友情提示,誰來給大家讀一讀:(教師課件出示)
(1)自由地朗讀古詩,并結合課文注釋插圖,讀懂詩意。
(2)把學習中的收獲及時記錄下來,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并與同桌討論交流。
(二)引導匯報。
師:誰來說說這首詩的大致意思?
匯報的同學先讀古詩,再說詩意。其他同學仔細傾聽,看看你畫的問號在他的回答中能得到答案嗎?
師:同學們,學貴有疑。你們提出的這些字或詞語,正是是詩句中用得好的詞語,堪稱點睛之作。下面我們再次讀讀詩文,看看這些詞語好在哪里?
(三)品讀體驗,感悟事情
交流“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1“故人”是好朋友吧?李白和孟是怎樣成為好朋友的呢?
師:據說李白常和孟浩然在黃鶴樓上一起游山賞月,飲酒賦詩,談人生,談抱負?就這樣,他們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所以詩中稱“故人”
“故人”人可以換個說法嗎?(情深意重/患難之交/親密無間)帶著對“故人”的理解再讀詩句。
2.‘煙花三月”詩中三月指什么時候?想一想,春天來了,你會看到什么樣的景象?能用語言描述一下嗎?(學生交流)詩人的眼中和你們一樣看到了一個百花爭艷繁花似錦的春天,為什么不用“百花、鮮花”而偏偏用煙花那,在這里你覺得有那些可能?生交流
3、師:今天老師特意為大家帶來了煙花三月的圖片請欣賞,此時你想到了哪些描寫春天的詞語或古詩。(生說)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在這如詩如畫的秘境中,詩人本該和朋友一起踏青游玩、飲酒賦詩。可是那么好的朋友卻要去繁華的揚州了,分別之際,李白會對孟浩然說些什么呢?
小結:從他們分別的話語中你聽出了什么?這兩句是人在平淡的敘事中卻透露出它們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4、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孤帆”在這里指一只小船,當時正是大唐盛世,長江上應該是百舸爭流,千帆如云那,怎么會只有一只小船呢?
“碧空盡”:“盡”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從哪個詞語讀出的?
孤帆遠影:開始的時候作者還看到了帆船,漸漸地只剩下一點小影,慢慢地消失了。再來讀讀古詩想象以下畫面。此時假如我們和詩人一同站在江邊:船開了好一會了,李白還在望呀望呀,他心中不禁涌起——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船越走越遠,只變成一點影子了,可李白舍不得走呀,他很想讓他留下來呀,他還在望呀望呀心中默念著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船已經消失在碧水藍天的盡頭了,李白想起了昨日的種種,想起了他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牽掛之情油然而生,他不僅脫口而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帆雖盡,情未盡呀,此時在詩人的心中,永遠不能消失的是什么?所以作者用了一個“唯”字突出強調了這眼前的江水,古人常常寄情于山水,在這里作者又想借江水說明什么呢?
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學生理解。看一看這面前的江水,猜一猜有多深,想一想面前的長江長不長,有多長,可是在詩人的眼里卻比不上……他們之間的這份珍貴的友情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我們看這兩句,表面上寫景,但卻字字句句隱藏著朋友間的那份深情,這就是借景抒情,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自然景物之中,同學們在以后的習作中也可以嘗試運用。“天際流”向天際流去的僅僅是一江春水嗎?還有什么?下面請同學們試著度讀詩句,讀出這份情深意長
師:那滾滾的長江水不正象征著他們深厚的友情綿綿無盡嗎?
師:是啊!你們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深厚友情。
師:女同學站起來送送孟浩然,齊讀。(師放課件生在樂曲聲中讀)(這是柔情的相送)男同學你們來送送。(這是豪壯的相送)大家一起來送送孟浩然!同學們讀的多么投入啊,會背的請站起來,不會背的拿著書讀一讀,讀出你的情感來。
四、課后作業,拓展延伸:
1繼續積累送別詩,并背一背。
2、把這首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4、培養同學搜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認識學寫生字。
2、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課前準備】
1、同學:
⑴ 搜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資料。
⑵ 讀熟課文。
2、教師:
生字卡片。
【課時布置】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誦讀古詩,導入新課
1、你們學過李白的那些詩歌呢?比比看,哪個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李白的詩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看到題目,你想提什么問?
生:黃鶴樓在那里?
生:煙花三月是什么時候?
生:碧空會有盡頭嗎?
……
3、師:很好,今天我們一邊欣賞,一邊解決這些問題。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主讀詩,把字音讀正確。
2、檢查讀,賽讀。
3、同學交流讀后感悟。
4、自由讀全詩,要求讀的'正確、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詩意
1、導語。
2、個性化閱讀,感悟詩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總結:
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的地方,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具有詩意和浪漫色彩。
四、讀中品析,再現意境
1、過渡。
2、同學讀詩,滲透學法。
3、利用多種手段,引導同學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送別情。
4、看課文插圖,扮演體驗送別情。
5、解決疑難: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辭:
告別后向東而去(揚州)。
⑶ 煙花三月:
春天煙籠春花。絢麗無比。
⑷ 孤帆遠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遠方。
碧空盡:
在天邊消失了。
惟見:
只見。
天際流:
天邊流。
⑸ 抽生理解詩意。
6、小結:
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時才干相見!讓我們一起來讀!
五、配樂朗讀,升華情感
1、過渡:
真正了解了詩歌以后,就要把自身當作詩人去讀詩,再現詩人依依惜別之情。
2、同學練讀全詩,小組賽讀:
總結:那么,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檐凌空的黃鶴樓,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積累語言
1、交流送別詩,體會送別情。
2、選擇個性化作業:
⑴ 畫一畫:
李白和孟浩然送別的場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別的情景。
【板書】
下 (去)
(西) 黃鶴樓──揚州 (東)
(湖北省)
【作業】
1、謄寫生字。
2、背誦課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2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會4個生字,了解古詩大意,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形式反復朗誦古詩,從而理解領悟詩意;組織學生自主合作細品古詩,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詩的意境,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
了解大意,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具準備:
學生:
①搜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讀熟課文。
教師:
制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備注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學會4個生字,了解古詩大意,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初步感受古詩意境。
一、導入
師:上課前,老師先請同學們欣賞一段樂曲,看你們從中能聯想到什么?
(教師播放《送別》曲)
誰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么?
(生說出想到了什么)
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分離與相聚切割又彌合著漫漫人生。從古到今,離別往往是最讓人感慨萬端的一件事。不僅有歌唱離別,更有很多詩詠離別。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堪稱送別詩極品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板書課題)請同學們齊讀課題。(師提示注意讀準題目中的生字)
二、新課
(一)圍繞課題質疑。
師:很好,都讀正確了。詩的題目中出現了一個“送”字,我們就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了。那圍繞這個“送”字你們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呢?
生:誰送誰?
師:真聰明,我把這個問題記下來(板書)。誰接著提?
生:在什么地方送?
師:好的,也記下你的問題。板書:在哪送
生:在什么時候送?
師:也不錯,也記下。板書:何時送
生:怎么送?
師:太好了。這是個最棒的問題。板書。
生:送到哪?
生:為什么送?
師:同學們真不簡單,圍繞一個詞提了這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詩文中。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同學們認真讀讀詩,把答案找出來了,詩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二)品讀古詩
1.指名讀-評議-再指名讀(老師范讀)
2.學生朗讀-同桌互讀
3.讀詩擂臺賽-齊讀
(三)、匯報交流, 理解詩意 。
1.通過剛才反復的讀古詩,你都解決了哪些問題?
預設:①李白與孟浩然是好朋友,感情深。(故人)
②“煙花三月”的時候,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到廣陵(揚州)去
③黃鶴樓(湖北武漢)。廣陵、揚州(江蘇,漢時稱呼,唐時稱呼)
師:請同學們看,這就是黃鶴樓(課件出示圖片)
巍峨聳立于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使黃鶴樓名聲大噪。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誰能接著匯報?
④重點字意:“之”到,“辭”辭別、離開,“唯”只,“帆”小船。
2.借助注釋或字典理解詩的大意。(獨立-討論-反饋)
古詩大意(一):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去廣陵
老朋友離開西邊的黃鶴樓,在煙花三月的時候乘船去揚州。
孤單的小船越走越遠,消失在水天相接處,最后,只看見長江水向天邊流去。
古詩大意(二)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到廣陵去
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由黃鶴樓出發,乘船東行到揚州去。
李白目送好友的小船越行越遠,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見浩浩蕩蕩的長江之水向天邊流去。
第二課時
一、齊讀古詩,復習鞏固。
二、二、入詩境、悟詩情
1、“ 師;什么樣的三月叫煙花三月呢?你們想知道么?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揚州三月的圖片,你們看看還可
以用什么樣的詞描繪這揚州的煙花三月?
(出示課件)
生:是百花盛開的三月。
師:百花盛開用得好。謝謝你,我明白了。還可以說是什么樣的三月?讀明白這個問題的同學可以繼續告訴我。
生:我來,是細雨如煙,繁花似錦的三月。
生:是百花齊放的三月。
生:是細雨蒙蒙,花紅柳綠的三月。
生:陽光明媚的三月。
生:是細雨綿綿,柳暗花明的三月。
生;是百花爭艷,鳥語花香的三月。
(板書:煙花三月)
師:煙花三月的景美,你們的語言也很美。那你們能不能把這兩句詩讀得也很美呢?
(出示前兩句課件)(指導朗讀,指名讀)
2.討論: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畫,長江的江面船只如云,
那為何作者看見的是孤帆呢?
“孤帆”:并不是說廣闊的長江之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說詩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小船上。
3.細品最后兩句的詩境、詩情。
師:通過最后兩句詩你知道了什么?
生1:好友孟浩然已漸漸遠去了,李白依依不舍。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隨著好友孟浩然,別的什么都沒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師:正如同學們所說,李白看見了好朋友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遠,越走越遠….
最后---
生:看不見了
師:朋友的船再也看不見時,他只看見了-----
生:長江水在往天邊奔流。
師:你獨特的感受力令老師吃驚!那李白為什么如此久久佇立江邊送孟浩然呢?
生:因為李白和孟浩然是很好的朋友。
生:李白與孟浩然第一次相見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陸的時候,那年李白大概20多歲,而孟浩然40歲左右。李白當時詩名尚小,而孟浩然名聲在外。李白專程前往鹿門山拜見孟浩然,兩人習性相投,一見如故,孟浩然大加贊賞李白的詩,而且盛情招待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師:說的對。看來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誼深厚,是忘年之交。
生:幾年以后,兩人互相思念,于是相約來到江夏(今武昌),共同游山玩水,賞月看花半個多月。最后,孟浩然要去廣陵,于是二人在黃鶴樓相別。李白就在那個時候寫下了這首詩。
師:那同學們想象一下,當時的李白心情怎么樣?
生:傷心 難過 依依不舍
(板書:依依不舍)
師:如果那一時候,站在江邊送別那么好的朋友的人是你:朋友登上了孤獨的小船,風鼓白帆,由近漸遠,最后消失在水天之間。你不忍離去,久久佇立岸邊,目送千里。深情地凝視著水天一色的地方。那滾滾的`東流江水不正象征著你們的友誼么。那時那地,你將會怎樣吟詠出這兩句詩呢?(出示后兩句的課件)
生:指名誦。
師:是啊!你們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這真是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4.指導朗讀
師:人們常說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李白目送“孤帆遠影碧空盡”有青山為據,流水為證,茫茫的長江水已為李白的真情所動容。如此的深情厚意李白用僅僅28個字
就表達得淋漓盡致,可謂字有數而意無窮啊。其實朗讀也是一種表達感情的好方法,你們能把自己從詩中感悟到的情感用讀的形式表達出來么?
(師放課件 生在樂曲聲中練讀,再指名讀,評價)
師:剛才我看見好多同學已經熟讀能誦了,還沒有做到的同學加把油!
(指名背誦)
三、拓展
交流積累
背誦得真好,老師為你們成為李白的知音而高興。
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在我們祖國的文化瑰寶—詩詞當中,歷朝歷代的贈別送行的詩文不可勝計。同學們平時是不是也積累了一些送別詩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指名背收集的送別詩)
師 :看來同學們平時有積累的習慣,非常好。有的
詩意同學們可能還不太懂,你們可以運用我們這節課學習古詩的方法來學習古詩,如果沒有注釋,你們可以自己運用字典或者到課外搜集資料,自己做必要的注釋,這樣就能讀懂了。
四、小結
師:對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間一壺酒,友情是江上一葉舟,友情是月夜獨登樓,友情是庭深小徑幽。對于我們,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們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
創設情境,使學生順利投入到學習中來。
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才會更積極的解決問題。
在交流中實現對古詩的感悟。
通過對重點詞語得理解,加深對古詩的感悟。
考查學生的詞語積累。
聲情并茂的朗讀,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課前布置學生全面了解兩位詩人的關系,才能順利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在讀中實現情感的升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 篇2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結合課文注釋或、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認識本課生字,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詩的意境。
2、體會末兩句詩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
課前準備:
學生:
①搜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讀熟詩歌。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學過李白寫的一首詩《贈汪倫》還記住嗎?(學生背)這首詩寫的是誰送誰的呢?(汪倫送李白)
2介紹李白(多媒體)
據說李白常在黃鶴樓上與人飲酒賦詩。有一天,他聽說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隱居在附近的襄陽,便立刻前往拜見。孟浩然聽說李白來了,顧不得整理衣冠,趕忙來到堂前。李白一見孟浩然,搶上一步說: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詩名天下,特來求教啊!哪里哪里,賢弟過獎了,過獎了!你才華橫溢,我也久仰了呀!兩人一見如故,從此一起游山賞月,飲酒賦詩,談人生,談抱負就這樣,好幾個月形影不離。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帶遠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選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送行。望著帆船遠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寫下了這千古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 解題:
①學生讀題,讓學生先自己理解題目。
②引導學生理解: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之的意思是去、往; 廣陵是今天的江蘇揚州;這首送別詩寫的是 什么時候,誰在什么地方送誰到那里。
三、預習檢查:
3、 讓學生讀準下列五個字的讀音、記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辭(cí)、 唯(wèi)。
四、理解詩意
1、學生自學古詩
2、自學要求: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3、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①學生自愿或學習小組推薦1個學生講解古詩
②教師指點,并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前兩行: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句詩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由黃鶴樓出發,乘船東行到揚州去。
后兩行: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句詩的意思是:我佇立江邊,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遠,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見浩浩蕩蕩的江水流向天際。
詩意:老朋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花紅柳綠的三月去揚州。你乘坐的船兒越行越遠,駛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長江水,還在向天邊奔流。)
五、體會詩境
1、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么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景嗎?為什么?
3、這時長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
4、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遠心里會想些什么? (結合末兩句體會詩人的感情)
5、借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六、能力訓練:我們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
1、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設計這分別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發生的時間、環境,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等。
2、學生自愿或推薦表演,表演后師生共同評議,選也最佳表演小組。
3、根據表演效果,再看注釋或,理解詩句的意境。
七、作業練習:
1、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搜集并閱讀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體會詩人的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相關文章: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11-07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11-1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案04-10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04-29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制作01-09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蘇教版教案03-30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優秀教案04-0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精選04-16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優秀教案03-26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優秀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