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譯文與賞析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清代詞人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身向”句說明行程遼遠。“北風”句謂寒風吹來,滿耳盡是馬嘶之聲。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譯文與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原文】
身向云山那畔①行。北風吹斷馬嘶聲。深秋遠塞若為情②。
一抹晚煙荒戍壘③,半竿斜日舊關城。古今幽恨幾時平。
【注釋】
①那畔:那邊。
②若為情:何以為情,是怎樣的情懷。
③荒戍壘:荒涼蕭瑟的營壘。戍,保衛。
【詞譯】 戍守的人已歸了,留下邊地的殘堡。
十七世紀的草原,那些身向云山的身影,留給了吹斷馬嘶的北風。
射中過深秋的箭,掛過邊塞的鐵釘,被黃昏和望歸的靴子磨平的晚煙。
一切都老了,一切都抹上夕一陽一的銹。
只有一座舊城,不能再瞭望,不能再系馬。
你黯然地卸了鞍。你的行囊沒有劍。
歷史的鎖,沒有鑰匙。
【評析】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納蘭受命與副都統郎談等出使覘梭龍打虎山,十二月還京。此篇大約作于此行中。與此一首寫作同時尚有《沁園春》(試望一陰一山)、《蝶戀花》(盡日驚風吹木葉)等詞作。這首詞抒發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點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讓人想起同是納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北風”言明時節為秋,亦稱“秋聲”。唐蘇颋《汾上驚秋》有:“北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邊地北風,從來都音聲肅殺,聽了這肅殺之一聲,只會使人愁緒紛亂,心情悲傷。而納蘭在此處云“北風吹斷馬嘶聲”。聽聞如此強勁,如此凜冽的北風,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難怪他會感慨“深秋遠塞若為情”。
下片。“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以簡古疏墨之筆勾勒了一幅充滿蕭索之氣的戰地風光側面。晚煙一抹,裊然升起,飄蕩于天際,營壘荒涼而蕭瑟;時至黃昏,落日半斜,沒于旗桿,而關城依舊。詞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讓人想起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故而張草紉在《納蘭詞箋注》前言中言,納蘭的邊塞詞“寫得一精一勁深雄,可以說是填補了詞作品上的一個空白點”。然而平心而論,無論是“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萬帳穹廬人醉,星影要搖欲墜”,還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納蘭都不過是邊塞所見所歷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沒有傾注深刻的生命體驗,這類作品的張力無法與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同日而語。不過,納蘭的邊塞詞當中那種漂泊的詩意的自我放逐感的確是其獨擅。比如本篇的結尾“古今幽恨幾時平”,極寫出塞遠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關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衛邊士卒萬里懷鄉之浩嘆,而是納蘭對浩渺的宇宙,紛繁的人生以及無常的世事的獨特感悟,雖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勝真誠,其感不勝真摯。
下片寫愁心、離顏。“魂夢不離金屈戌”。出塞半年以來,詞人夢魂夜馳,飛越千山萬水,去和家里的妻子相會。不是“徘徊不語,今夜夢魂何處去”不是“佳人何處,夢魂俱遠”,更不是“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作者的夢魂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故園和伊人。情癡如此,可嗟可嘆。若言“魂夢不離金屈戌”說的是魂夢飛渡,靜夜之懷,那么“畫圖親展玉鴉叉”說的就是對伊凝睇,白日相思。你看他親自展開的妻子的畫圖,一遍又一遍地想象她的面龐,以至于發出“生憐瘦減一分花”的愛憐體慰之語。是啊,最可憐者,莫過于閨中妻子因思念丈夫而玉容憔悴了。納蘭能作此語,堪稱千古之柔情人也。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愛新覺羅·胤礽)而改名納蘭性德。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試中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于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授一等侍衛銜,多隨駕出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納蘭性德溘然而逝,年僅三十一歲。
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人物生平】
早年時期
順治十一年(1655年)十二月十二日,納蘭性德生于京師,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
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于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后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御前侍衛
納蘭性德成為進士時年僅二十二歲,康熙愛其才,又因納蘭出身顯赫,家族與皇室沾親帶故(納蘭的母親出身愛新覺羅皇族;納蘭的曾祖父金臺吉是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極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邊授三等侍衛,不久后晉升為一等侍衛,多次隨康熙出巡。還曾奉旨出使梭龍,考察沙俄侵邊情況。
寄情詩詞
納蘭性德康熙十三年(1674年),納蘭與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成婚。
康熙十六年(1677年),盧氏難產去世,納蘭的悼亡之音由此而起,成為《飲水詞》中拔地而起的高峰。
納蘭性德二十四歲時將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又著《飲水詞》。后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9首,合為《納蘭詞》。
納蘭性德交友“皆一時俊異,于世所稱落落難合者”,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為江南布衣文人,如顧貞觀、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等。納蘭性德對朋友極為真誠,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如同“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樣,當時許多想升官發財的名士才子都圍繞在他身邊,使得其住所淥水亭(今宋慶齡故居內恩波亭)因康熙的御用文人聚集太多而著名。
英年早逝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納蘭性德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農歷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一)。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譯文與賞析】相關文章: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及賞析12-08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及賞析02-14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翻譯及賞析12-01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及翻譯賞析03-01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原文及賞析11-25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原文及賞析03-06
《浣溪沙端午》譯文及賞析06-16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翻譯賞析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