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學構想

時間:2024-09-27 04:59:14 化石吟 我要投稿

《化石吟》教學構想

  《化石吟》向我們講述了化石保存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神話世界,盛贊了化石,宣傳了生物進化的真理。下面是其教學構想,以供參考。

《化石吟》教學構想

  【學習要求】

  1、讀出悠然神往的意味。

  2、領略科學之美、文學之美。

  3、也嘗試來點化石吟哦。

  【學習重點】

  詩意的課文朗讀和拓展材料的詩句擬寫。

  【學習課時】

  二課時。

  【操作程序】

  第一課時

  “吟”詩切入,首尾解讀:

  一、入課

  詩歌難寫,但會“吟”則可以出詩。俗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吟”也是詩歌體裁的標志之一。加以引導,讓學生回顧已學帶“吟”標題的詩歌,諸如《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師可不說出標題,期待學生報題,再予以綜合歸納)。在學生報題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齊聲朗誦這些詩句。再提示這些詩歌皆是短章,表現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寫,其吟詠的內容不是個體的生態體驗就是眼前所見的相關事物。就科學現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學可能是首次。

  二、標序

  整首詩共七節,要求學生先將序號按慣例標出。

  三、首尾解讀

  首尾即1、2、7節。首先,采用多種方式吟誦和朗讀。以教師范讀始,接著或齊讀,再點讀,分組讀,將詩句讀得瑯瑯上口,讀得搖頭晃腦,讀得師生進入忘乎所以的情景中。續而,逐節于詩意作出概括并板書。其間,留給學生醞釀并互相之間充分交流的時間。然后點名或自主回答,教師點評且歸納總結:1、2節發問求教,語意探詢;第7節照應作答,語意肯定。以詩句來就生物進化的科學現象進行仰頭向天式發問,在我們有限的讀書生涯中,似乎這首詩是第一回。其實,古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歌詠。比如愛國詩人屈原寫過《天問》,詩中就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學現象,一口氣提出了172個問題。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對應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對》。科學與詩可以相通,科學引人作詩意般的遐想,科學的本質也就是詩。又續,深味具體詩句的含義。比如,“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說話”的意思,即是考古學家們能從遺存在化石中的信息里,找到或者解開生命現象的某些密碼,客觀上就等于化石在說了話。那么,“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一句,“剛蘇醒”是什么意思呢?在引導積極、自主發言的基礎上,或予以歸納綜合,或予以提示點撥,“剛蘇醒”就是化石發掘出來以后,進行了相應考古研究,獲得了初步的發現和了解。收尾,研讀第7節最后一句,留下扣子,設置懸念。第7節末尾句云,“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讓學生大聲忘情地朗讀,接下質詢,“你講的故事”是什么故事,我們知道了么?故事應在哪?這種設問,學生答出,則順勢接過;學生未答,則教師自問自答:故事在3、4、5、6節;是什么故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且聽下回分解。由此轉入學生課后預習理解中間四節的期待。

  四、課后作業布置

  把“讀一讀、寫一寫”后的單字和詞語抄寫三遍,且單字給注音,詞語加以解釋。

  第二課時

  聽你故事,展我詩才:

  一、承前,界定故事的范圍指代

  開初仍繼續齊讀第7節,拎出“你講的故事”發問:故事在3、4、5、6節早就講過,這第7節的收束句不過是總結、劃句號而已。誠然,前面的幾節里到底講了什么故事,讓我們一起深潛感悟吧!

  二、朗讀

  多形式反復朗讀,逐節進行,或范讀起首,或以范讀作結,前者是為了演示舉例,后者是為了正宗表白。但重頭戲始終放在學生興趣和主體的參與上。獨誦也好,二重演讀也罷,小組競讀、全班齊上陣等等,就讀的量而言,每一詩節起碼不應少于四遍,應讓學生爛熟內容。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一是注意以意義為節奏單位,一是標出雙行中的押韻詞,朗讀時重音收落,讀出參與的熱情和洋洋意氣。

  三、感悟故事內容

  予以簡練概括。其過程可大致逐節進行。先引導學生自主歸納,或一句話,或一個語詞提煉,點評標注于相應的詩節旁,同時注明為“己”。再提倡安排交流,或點名,或讓學生自行公布結論,且要求聽者認真記下同學的思維成果,與自我批注并列,旁注明“友”。在這個基礎上,教師以隨機掌握課堂,也平等地公布相應看法并板書,也同樣要求學生旁注“師”字。教師的概括和板書大意為:

  揭示真理(3)

  保存信息(4)科學之美

  描繪進化(5)文學之美

  復現自然(6)

  三者合列,于學生得到比較、鑒別、提高和反省的參照系。這種自注、眾議和老師分析跟程序二是交錯進行的。對于各節詩行,有的先朗讀后感悟筆記,有的邊讀邊悟記,有的先默默悟記后大聲朗讀,多樣且有變化地教學,不是全部都機械地先讀后整理。

  四、具體詩句的理解和探究

  比如,“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平凡的真理”在我們的認識和理解中可以找出哪些?萬物非上帝所造,本乃客觀存在;勞動創造世界,勞動使猿變成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知識就是力量,讀書使人聰慧……盡可從日常生活中和學習實際聯系起來,找到例證,啟示學生認識化石提供真理的物質性。另外,“海枯,石爛,日轉,星移……”幾種現象的指代意義,且從詩句中找到原答。前者暗含地殼運動、時間推移、空間換位、世事的滄桑變遷,學生能答大意,即予肯定;后者以后續句“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為照應解答。

  五、拓展閱讀并寫作實踐

  發放復印資料,即《深圳商報》2001年11月6日新聞“古脊椎動物年會在深圳召開,與會專家稱化石森林成為深圳一塊瑰寶”,引導學生為深圳擁有“華夏古國繼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后的又一奇跡”而興奮和燃燒。為更好地激發詩情沖動和寫作欲望,教師也又提供自己根據新聞而發的題為《化石森林吟》的下水詩作(甚而當場即興下水也未嘗不可,也許更好),自得其樂、自我欣賞地誦讀一遍,然后讓學生不拘形式、充分自由地議說長短優劣。末了,更要掌握好火候,及時要求學生也當堂抒發我心中詩情,注意押韻更好。這個環節是重頭戲,前面的學習和感悟要為此時的抒寫蓄勢作鋪墊,以期達到人人都是小詩人、我也來點詩情的效果。

  六、給出相應時間,教師巡堂

  待多數同學即將完稿之時,隨機抽誦詩作并組織討論,發現值得圈點的,不求全責備,哪怕一句半行,教師也應予以張揚、肯定和點評。

  拓展閱讀:《化石吟》課題研究

  【目標導航】

  1、了解生物進化方面的有關知識。

  2、理解聯想和想像在詩中的作用。

  3、品味詩的語言,體會說明與詩有機結合的特點。

  【課時導學】

  〖日積月累〗

  1、關于“吟”:

  吟,是我國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如唐李白作有《江上吟》、《玉壺吟》、《梁園吟》、《梁甫吟》等,孟郊作有《游子吟》,明于謙作有《石灰吟》。這類詩都有贊頌的意思。本詩標題《化石吟》,就是贊美化石的意思。

  2、關于化石:

  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跟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是化石。在沉積巖里大多含有生物的化石。化石是生物記載在地層書頁里的文字。由生物的遺體而形成的化石叫遺體化石。它保存著生物體原有的形狀和結構,一般保存下來的多是生物體的硬質部分,如動物的骨骼、牙齒、介殼等,植物的莖、花葉、種子等。由遺物而形成的化石叫遺物化石。如動物的糞便,魚卵爬行類和鳥類的卵,原始人制造和使用的石器、燒骨、裝飾品等。動力的足跡,昆蟲的爬跡,也可以形成化石,這一類化石叫遺跡化石。

  3、詞語積累:

  骸骨遠古潛行蔥蘢幽雅化為烏有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知識點撥〗

  1、內容結構:

  全詩共七節,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節。通過提問,引出遐想。第1節的提問,引發了人們的思考;第2節的提問,引出了說明的對象。

  第二部分,第3~6節。圍繞“化石”具體抒寫遐想內容,描繪逝去的多彩世界。第3節寫化石承載的信息,揭示生命的真正起源。第4節寫化石經受了億萬年變遷的考驗。第5節寫化石具有永恒的記憶力。第六節贊美化石的偉大功績。

  第三部分,第七節。收束全文,回應開頭第2節,稱贊化石的記憶萬物的歷史作用。

  2、寫作亮點:

  ⑴想像豐富,內容充實:

  這首是抒情詩,但意象甚多,內容極為豐富,縱向想像到遠古,橫向想像到各種對象,而這都以“化石”為聯想點。“化石”是本詩的聯想的“點”由此及彼,先后聯想到魚兒、鳥兒、樹兒、海枯、石爛、日轉、星移、恐龍、猛犸等,它們都是通過化石來重現復原的,都與化石密切想關。這樣點面結合,虛實相生,今古交織在一起,拓展了想像的空間,豐富了詩的內容。

  ⑵擬人比喻,生動形象:

  全詩運用擬人手法,將化石當成會說話的人來寫,并用第二人稱 “你”來稱呼它,顯得自然親切,同時也增加了詩的靈性,便于抒發感情。“生命的檔案”“生命的航船”“高明的魔術師”“卓越的雕刻家”,這些都是對化石的恰當的比喻,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了。擬人和比喻手法的運用,增加了詩的形象感和意象美。

  〖疑難探究〗

  1、詩的開頭兩節連用六個問句有什么作用?

  詩的開頭兩節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了讀者的聯想與思考。后兩個問句點明抒情對象,領起下文內容。兩節連續不斷的提問,表現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也打開了讀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奇幻的神話。

  2、詩的第二節和最后一節構成什么關系?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第七節是對第二節的回答,構成前后照應的關系。“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否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話了”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前有提問,后有回答,有放有收,這樣寫,使全詩結構完整而又嚴謹。

  3、具體說說“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這兩句詩語言運用的妙處。

  這兩句詩兼用擬人和比喻。“皺紋”使人聯想到人,人臉上的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照。但不是寫人,而是在寫化石。如果化石是人的臉,那么刻在這臉上的皺紋就是古生物的生命檔案。這里用比喻和擬人形象在說明了化石的作用──記錄生命的歷程。用詞方面,“道道”與“細細”是重疊詞相對使用,給人以回環往復、節奏和諧之感。

【《化石吟》教學構想】相關文章:

精選《化石吟》的教學實踐構想08-07

《化石吟》教學實踐構想06-23

關于《化石吟》的教學實踐構想11-02

《化石吟》的語文教學實踐構想11-22

化石吟教學06-14

《化石吟》教學10-24

化石吟教學設計09-20

《化石吟》教學反思10-17

化石吟教學反思09-17

《化石吟》教學范例07-2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久久久精亚洲二区 | 一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洲 | 亚洲性爱视屏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污网站在线看 |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视频一区 | 一本久久a久久免精不卡品 日韩中文字幕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