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湖心停看雪》課堂實錄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收錄在回憶錄《陶庵夢憶》中的一篇敘事小品,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對故國往事的懷念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山水之中而創(chuàng)作的小品文。
師出示幻燈片1《江雪》
師: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以其清遠的意境,孤高的情懷讓世人贊嘆。明末清楚有位文學(xué)家也寫了一篇冰清玉潔的文章。現(xiàn)在讓我們隨著他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板書課題)
師: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最想了解什么?
生1:為什么要去看雪。
生2:這么冷干嘛還還去看雪。
師:看來你對文章內(nèi)容已經(jīng)很了解了。下面我們就帶著這兩個問題一起去賞讀這篇文章吧。
師:那么如何去賞讀呢?
(出示幻燈片2)
1、 學(xué)會閱讀,讀中質(zhì)疑,讀中感悟。
2、 學(xué)習(xí)目標:讀懂張岱,走進他的內(nèi)心世界。
師:聽課文錄音,你們覺得聽錄音重在聽什么?
生1:聽內(nèi)容。
生2:聽感情
生3:聽語調(diào)
師:接下來我們就來聽聽錄音是怎么讀的呢?
(生聽讀)
師:錄音聽完了,除了感情內(nèi)容外,最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是什么?
生1:讀音準,語調(diào)緩慢。
生2:停頓十分準確。
師:說得很好,那你能不能試著讀一讀呢?
(生2有感情的朗讀)(讀畢師生齊鼓掌)
師:你能不能自你點評一下?
生:因為老師多有點緊張,有點疙瘩,停頓沒掌握好,但是感情掌握的挺好。
師:她讀所比錄音中更好的一點是什么?
生齊:感情。
師: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生齊讀)
師:讀得很好,好的文章要多讀,我相信你們會讀得越來越好。
師:不知道同學(xué)們在課前對字詞預(yù)習(xí)的怎么樣,下面我們就小試身手。
(出示幻燈片3:重點字、詞、句)
師:一分鐘準備時間,等下我們搶答。
(生看書準備并搶答)
師:接下來請同學(xué)們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文中一處前后內(nèi)容明顯矛盾的地方。
(生自讀課文)
生1:我覺得“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有矛盾。
師:怎么矛盾呢?
生1:前面是“獨”而后面卻說“兩三粒”
師:一個大文學(xué)家竟然犯了這么一個底級錯誤,甚至有人見意把它改一改,后來經(jīng)過對
文章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其中另有奧秘。大家想不想知道這其中的奧秘呢?
生齊答::想。
師:那就讓我們在品讀的過程中去尋找答案。
師:同學(xué)們再繼續(xù)找一找,文章中哪一個字最能概括張岱的為人。
(生邊讀邊找)
生1:獨
(生紛紛表示有不同意見)
生2:癡
(其它同學(xué)紛紛表示同意)
師:“癡”字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怎么理解?
生1:呆、傻
生2:行為古怪
生3:笨?
師: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為就是古怪,顯得呆氣。比如:有一位老師,研究數(shù)學(xué)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數(shù)學(xué)題。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電線桿,他忙道歉連聲說:對不起,對不起!現(xiàn)在,我們說張岱也很癡,他的“癡”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讓我們一起來朗讀第一自然段。
生:全班齊讀。
師:誰能找到張岱“癡”的行為表現(xiàn)在哪里?
生讀:大雪三日———獨往湖心亭看雪。
師:你找得真準,讀得也好,理解能力很強。我們來討論一下:去湖心亭看雪這件事呆不呆? 生1:呆。
師:你們也看過雪,你們也很呆嗎?
生1:反應(yīng)過來說:看雪是不呆的,呆就呆在他在特別的天氣里去看雪。
師:怎樣的天氣?
生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師:這種天氣和《江雪》中的哪兩句所表現(xiàn)的一樣?
生3: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師:為什么會鳥飛絕,人蹤滅?
部分生自說:因為天氣太冷了。
師:像這樣奇寒雪夜,你一般在家干什么?
生4:烤火、看電視。
生5:在被窩里睡覺。
師:可是張岱,居然在這樣的天寒地凍的晚上,獨自一人去看雪,你能從他的行為中看出他 什么性格嗎?
生6:清高、孤傲。
師:哦,說說你的理由。
生6:我們一般在白天看雪景,并且會邀上幾個好朋友一起。他卻一個人,而且在這么冷的晚上。
師:恩,說的很有道理。還有嗎?
生7:孤獨,沒有朋友。
生8:高傲、超凡脫俗的人。
生9:獨來獨往、不同常人。
師:除了這些以外,我們來想一想,一般情況下,人在什么時候才會做出這種“癡行”。
生10:愁的時候。
生11:傷心的時候。
生12:苦悶的時候。
師:那么張岱為什么而愁,為什么而傷心呢?
生:沉思?
師:同學(xué)們不用著急,謎底在品析中自然會揭曉。我們先來解決開始留下的一個疑問。當我們了解了張岱是個清高孤傲、沒有知己的人,是不是可以解決我們開始遺留下來的問題? (解決問題:“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之間是否矛盾? “獨”到底怎么理解?)
生13:我認為“獨”字是指張岱內(nèi)心很孤獨,而不是獨自一人的意思。
生14:獨是孤獨,舟子他們不理解他的心,不知心的人就好像不存在似的。這里并不矛盾。 生15:這個“獨”字更顯出他的清高、孤傲。
生16:我認為這個“獨”字,體現(xiàn)他們的心境不同。
師:同學(xué)們品的真好。(板書:癡行——孤傲、清高)
老師:孤獨的張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樣的雪景呢?請讀出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讀出氣勢和感情。
(學(xué)生讀。)
師:寫雪景的有兩句。我們看看前一句和后一句所描寫的雪景有什么不同?
生1:前一句描寫的范圍比第二句大。
生2:前一句給人一種蒼茫、浩大的感覺,后一句所寫的景物給人的感覺很渺小。
師:讓我們先來看第一句。
(屏顯:1、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師:看了這句話,仿佛一個銀裝素裹、蒼茫無垠的雪的世界就展現(xiàn)在眼前。你認為哪個字在句中起到關(guān)鍵的作用?
生3:“與”字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師:你能不能通過讀來體現(xiàn)它的作用?
生4:有感情的讀,并且重讀了“與”字。
師:讀得真好。不過,我發(fā)現(xiàn)了這句話中的一個問題:“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個“與”顯得拖沓應(yīng)去掉,你認為呢?
生5:我認為“與”字不能去掉。“與”字把這些景物連成了一片。
生6:我也認為不能去掉。“與”字寫出天、云、山、水萬物融為一體,難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師:去掉呢?(屏顯:“天、云、山、水,上下一白。”讓學(xué)生比讀品味)
生7:去掉的話,仿佛物與物之間有了界線似的,分開了。
生8:沒有那種天地蒼茫的意境。
師: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我們接著看第二句。前面同學(xué)們說這句中的景物給人的感覺很渺小,從哪里可以看出?
生9: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而已這些詞看出來的。
師:對,這些詞的確體現(xiàn)了景物的小。可是有人提出疑問,這些量詞是否用錯了。我記得小時候,你們做量詞填空題:一( 個)人,如果你填成一(粒)人,老師會怎么樣?
(學(xué)生笑。)
師:你寫一粒人,是絕對不行的。那張岱這樣用到底妥不妥呢?
(屏顯:是不是要改成“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為什么?學(xué)生比讀)
學(xué)10:不要改。這樣寫,更好地表現(xiàn)了景物的渺小。
學(xué)生11:這些量詞都縮小了,作者可能是借這縮小的量詞來表現(xiàn)人、物的渺小,與蒼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對比。
生12:我認為這不是錯用,而是妙筆,像一幅水墨畫。
生13:改后就體現(xiàn)不出天地的大,人物的小,似乎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的感嘆。
師:聽到你們這樣精彩的發(fā)言,真是美的享受。假如是你只身一人站在這蒼茫的雪的世界中,你會有何感受?
生14:啊,真美啊!(生笑)
白話譯文
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大雪接連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著一葉小舟,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彌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皚皚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個人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小孩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想不到在湖中還會有您這樣的人!”(他們)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癡的人啊!”
【《湖心停看雪》課堂實錄】相關(guān)文章:
《湖心亭看雪》課堂實錄08-26
《湖心亭看雪》課堂實錄07-02
《湖心亭看雪》課堂實錄10-06
[必備]《湖心亭看雪》課堂實錄08-28
《湖心亭看雪》10-18
湖心亭看雪賞析09-25
解讀湖心亭看雪07-06
湖心亭看雪學(xué)案05-02
湖心亭看雪作者11-19
湖心亭看雪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