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賞析

時間:2024-06-01 20:03:45 湖心亭看雪 我要投稿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賞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雖為自讀課文卻要求全文背誦。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的氣象混莽,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衣爐火、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懷展現的淋漓盡致。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賞析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欣賞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脫俗的文人雅趣。

  2、知識和技能:了解作者有關情況,積累文言詞語,培養閱讀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感情,學習白描手法,理解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融于一體的寫作特點。

  3、過程和方法:反復朗讀以至成誦,整體感知課文,理解形象、生動、精美的語言特點,感受詩情畫意,學習白描手法。

  【教學重點】

  朗朗背誦,積累文言詞語,學習白描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教學設想】

  1、課文常識:

  本文是張岱的代表作,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淡淡的筆觸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

  2、教學思路:

  作為文言文教學,朗讀背誦和文言詞語的積累是重點,而背誦要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和寫法特點等的基礎上才能達成。本文寫景的特點是使用白描手法,這是一種基本的寫作手法,要把它講清楚。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學生對張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對張岱的情況作簡要介紹,這樣學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而敘事與寫景的關系,讓學生明白西湖奇景與游人的雅趣相互映襯就可以了。

  文言詞語的積累,不單獨講,而將其放在學生閱讀和師生教學活動過程之中,學生已經理解了的,就不再講;學生沒理解的才作強調。

  至于對比閱讀,也是我們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手法。本課與柳宗元《江雪》的對比閱讀,其主要目的也在于理解、學習本課白描的手法,同時也要區別張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采用板塊式。由學生搜集描寫雪景的詩文句子導入,順便簡介作者,西湖雪景的畫面在課件中作為背景展示,不單獨展示,以節約教學時間,也不顯生硬。整體感知,先由學生齊讀(因為布置了預習,要求學生讀準字音),再播放課文的錄音,學生跟讀。學生對照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再設計幾個小問題,讓學生理解課文交代的時間、地點、天氣狀況和作者賞雪的經過(包括對雪景的描寫和湖心亭奇遇)。這一環節中,在理解課文整體內容的同時強調一些文言詞語,讓學生自然積累,而不單獨設計詞語積累一環節。問題研討部分主要是解決課文的難點,即作者的內心世界和文章寫景、敘事、抒情的關系。這一部分點到為止,不深入,不作過多研究。對比閱讀從寫法上和思想感情上作區別,這一層次較高,所以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先行準備,希望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小結部分突出本文的學習重點,即白描寫法;并布置作業,讓學生課外用此手法作寫景練習。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預習】

  1、搜集學過的或自己知道的關于描寫雪景的詩文句子。

  2、對照注釋并查閱工具書,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3、回顧小學已學的柳宗元《江雪》內容和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指名學生談自己積累的描寫雪景的詩文名句:

  教師準備:如毛澤東《沁園春·雪》的上片“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另如: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艷。(呂本中)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李白)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2、導入,并簡介作者張岱:

  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在教材

  P205,指名學生朗讀或齊讀。)

  教師補充:明亡后,張岱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來消極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他的文章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文章。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頓。

  2、播放朗讀,學生聽讀,再跟讀。留意文章敘了什么事,寫了什么景。

  3、思考回答幾個問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⑴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訴了我們什么?(點明時間、地點。)

  ⑵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從哪種感覺來寫?(從聽覺來寫。)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氣的嚴寒;也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筆,突出游興強烈。)

  “俱”和“絕”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絕”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⑶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這么冷的天氣,才凌晨時分,作者獨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嗎?(孤懷雅興,孤高自賞。)

  “是”字怎樣理解?(是代詞,這。)

  ⑷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這幾句寫雪景,有什么特點?(寫西湖雪景,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

  齊讀第一段。

  ⑸ 齊讀第二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經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翻譯這段內容。)(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呢!”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后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這些人相遇飲酒共話的情境,使我想起兩句詩:“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作者不善飲酒,卻“強飲三大白”,真可謂“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⑹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是尾聲,你怎樣理解這個“癡”字?(舟子說作者“癡”,又說還有像作者一樣“癡”的人,實際上是突出作者的“癡”。)

  “喃喃”一詞,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的狀態。)

  4、學生齊讀全文。

  三、問題研討

  1、關于白描手法:

  讀描寫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作者寫西湖雪景,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簡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嗎?(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幾筆,卻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作者為什么要強調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壯觀景象。正是這種滿世界都白的奇觀,才使他覺得眼前的具體景物都變小了。)

  文章開頭說作者“獨往湖心亭看雪”,這里又說“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談談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來,蕓蕓眾生不足為伍,一個“獨”字表現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2、文章寫景、敘事、抒情的關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寫要西湖雪景,敘述了湖心亭奇遇,抒發了怎樣的感情?(作者是一個超凡脫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課文表達了他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

  四、對比閱讀

  1、朗讀課文及柳宗元的《江雪》。

  2、《江雪》也描寫雪景,也寫了人的活動,它和課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有什么異同?(先說同,再說異。)

  (相同之處是:都有大小的對比。本文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來突出“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壯觀景象;《江雪》中千山萬徑是大景,獨釣漁翁是小景,通過強烈的對比,突出雪景的無邊無際,雄奇壯麗。相異之處是:描寫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在表達的感情上,本文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而《江雪》表達的是作者柳宗元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五、小結

  課文的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間山水,寥寥幾筆,卻能傳達出景物的開與神。在課外試著用白描手法寫一種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來寫。

  另外,課外可搜集一些描寫西湖的古詩文,學習古人的描寫手法。

  〖課后小記〗

  湖心亭看雪

  張 岱

  白描手法:作者是一個超凡脫俗、孤高自傲。

  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 的文人雅士,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幾筆, 課文表達了他清高自賞的感情和卻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淡淡的愁緒。

  拓展閱讀:《湖心亭看雪》賞析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里,有許多以西湖為題材的名篇佳作。如蘇軾的“欲把西胡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這些些膾炙人口的詩句無不讓人對西湖的美景神往之至。

  而我現在要說的也是一篇關乎西湖的張岱的小品美文《湖心亭看雪》。張岱是明末清初山陰人,由于改朝換代,從一個富貴人家一落千丈,變得困頓潦倒,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

  本文分前后兩部分,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筆墨,寫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西湖人的雅趣。

  第一部分交代看雪的時間地點環境和雪夜舟中看雪的景象。文章第一句:“崇禎五年十二月”,其時已是清初,作者故意沿用明的年號,并非誤筆,而是隱含了一種亡國之痛,表明作者不忘明朝。“湖中人鳥聲俱絕”,這句妙就妙在一個 “絕”字上。一般文章寫景通常是視覺描寫,而這個“絕”字是通過聽覺寫大雪的,傳達出冰天雪地、萬籟俱寂的畫面。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

  “霧凇沆碭,天與云于山與水上下一白。”這兩句描繪了一幅天地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從總體形象入手,連用三個“與”字,寫霧、寫云、寫山、寫水,一氣呵成,毫無重復之感。“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介,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幾筆,不事雕琢,運用白描的手法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形象地描繪出眼前景物的渺小與廣闊的背景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創設了寂靜、空曠、混沌的意境。

  文章第二部分寫湖心亭巧遇知音,與其同飲的愉悅。一句“余強飲三大白而別。”描繪出了三人暢飲的情景,足見作者當時的心情是多么的暢快!“問其姓氏,是金陵人也。”酒逢知己千杯少,談興正濃,不覺天色已晚,待要分別時候才想起姓氏,足見作者張岱是個性情中人,他在意的不是對方的身份地位,而是感情上的想通思想上的共鳴。同時這句也隱含些許的惆悵,此去一別,前程萬里,后會無期。

  文章結尾寫道:“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作者以舟子的話總結全文,有什么含義呢?首先,我們先把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您一樣癡的.人呢。這句話中的“癡”是全文的文眼。舟子所說的“癡”是世人的一般見解,但這個“癡”何嘗不是對作者最好的評價呢?他癡迷于天地人的合一,癡迷于山水之樂,癡迷于世欲之外的閑情雅趣。作者引用舟子的話是對“癡”的贊賞。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之感化解了淡淡的愁緒。

  《湖心亭看雪》是一幅簡約的山水畫,一首朦朧的夢幻詩。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賞析】相關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及原文賞析09-05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0-01

《湖心亭看雪》的教學設計09-15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0-10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07-23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精選)07-29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06-21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1-02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經典】07-2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激情国产激情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综合 | 中文字幕一级网址 | 精品国产门事件在线观看 | 色综合久久综合欧美综合网 |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