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把握文章內容。
2、積累:掌握重點詞句的含義,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感悟:抓住關鍵詞句,聯系寫作背景,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復雜的心境,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引導學生朗讀,感知文章內容,體悟微妙復雜情感。
2、想象體驗法:想象體驗,用詩意的語言描繪月色之美。
3、知人論世法:結合作者身世和寫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設計理念】
本著“長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記散文的特點,讓學生在反復誦讀、想象體驗、知人論世的'過程中深入領悟作者微妙復雜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走近作品
1、由國慶旅游的話題導入。
2、走近作者,知人論世。
3、走近文題。
請同學們看文章的題目,你從題目中獲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準課文。
⑴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①讀準字音
②讀準節奏
⑵聆聽范讀。
⑶學生自由大聲朗讀。
⑷全班齊讀。
2、讀懂課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點字詞
②重點句子
⑵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再朗讀一遍課文,要讀得順暢、明白、有感情。
三、賞——同游承天寺,賞庭中月色
1、文章敘事部分敘述了什么事?作者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張懷民一起賞月呢?
2、蘇軾與張懷民這對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點?
面對如此美景佳句,請同學們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你喜歡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四、品——走進蘇軾,品月下情懷
1、面對此情此景,同為貶謫之人的蘇軾和懷民,他們發出了怎樣的感慨?找出課文原句,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點?
2、你覺得文中哪個詞最能表達蘇軾的感慨?怎樣理解這個詞語?
五、歸納小結,收束全文
1、根據板書,齊背全文,讓經典常駐心間。
2、結束語:
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經常讀一讀蘇軾,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樂觀。
六、作業設計
1、請練筆:
面對承天寺這輪空靈的明月,面對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么?請寫一寫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請選讀:
①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
②林語堂:《蘇東坡傳》 ;
③東方龍吟:《萬古風流蘇東坡》。
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敘 事:尋友賞月 樂觀曠達
寫 景:庭中月色 閑人
抒 情:月下抒懷 傷感悲涼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反復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2、品味文中寫景的優美語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與過程
1、誦讀,培養古文閱讀的語感。
2、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體會寫景與抒情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學習他面對逆境豁達樂觀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難點:領悟“閑人”之意,體會并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品讀法,多形式,高頻率的品讀課文。
2、合作探究法
3、創設情境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明月幾時有》,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簡介作者及相關資料
(設計意圖:營造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
二、初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教師指定學生朗讀課文并進行指導。
3、全班齊讀。
4、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同桌合作,分類積累文言詞匯并翻譯課文。局部
疑難問題全班共同解決。
5、多媒體出示重點字詞句,當堂檢測,學生可搶答。
(設計意圖:采用搶答方式掌握重點字詞釋義,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加深學
生對字詞的理解。)
三、再讀,析“夜游”
學生分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問題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為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賞月,見到何種景色?
5、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教師鼓勵并引導明確,其中穿插背景介紹。
預設:喜悅、郁悶、悲涼、寂寞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再緊扣文本讓學生品讀從而培養學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細讀、品“月色”
1、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
2、選一名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
3、比照文本,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分析該比喻句的妙用。
4、再讀這個句子,把自己融入到這個月的境界中,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
預設:心胸開闊、寧靜、輕松、擺脫被貶的煩惱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想象及語言表達的能力,讓他們在領略月色之美和寫景
的'妙處,體會作者內心世界的同時突破重點。
五、深讀,悟“閑”情
1、過渡:讓我們再次走進幽雅、寂靜的承天寺,在美麗的月色下,蘇軾、
張懷民或許正以一種寧靜、喜悅的心境交談取樂……那么,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
呢? 學生自由回答
2、討論: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這句話的含義?
3、提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應怎樣理解?請默讀課文,
看能不能再課文中找到一點“閑人”的身影?
教師鼓勵學生所答,然后引導集體歸納。
明確:閑情雅致之人 樂觀豁達之人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中讓學生理解“閑人”一詞的深刻含義,進而領悟作者在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突破學習難點。)
六、拓展延伸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感受。
(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暢談感悟中學會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加深對的理解,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七、課堂總結及作業
1、搜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2、為蘇軾和張懷民“步與中庭”時設計一段對話。
板書設計:
月:空明澄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閑人:清閑之人 悠閑之人
閑情雅致之人
樂觀豁達之人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閑人”的含義。
【教學方法】
誦讀教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月亮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你能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嗎?……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傷己、念友之情。今天我們學習的《記承天寺夜游》在詠月詩文中別具一格,讓我們一起欣賞。(板書文題)
二、作者、寫作背景簡介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時即博通經史,長于寫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神宗時,因為反對王安石創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敵的彈劾,借口諷刺新法的'詩句,橫加“訕謗朝政”的罪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元祐中舊派執政,蘇軾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學士、禮部貢舉等官,不久因與舊派政見有分歧,再次外調杭州。經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蘇軾又一再被貶,最后貶為瓊州(今海南省)別駕。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詩擅詞,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視百代”的稱譽。
《記承天寺夜游》寫于他被貶,謫居湖北黃州之時。
三、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朗讀:
⑴讀準字音:
相與(yǔ)藻(zǎo)荇(xìnɡ)
⑵讀出節奏:
念/無與為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教師須提醒學生要根據句子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后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
2、學生對照注釋,口頭翻譯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⑴學生獨自翻譯課文,劃出疑難句。
⑵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提示一些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文句。
①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②相與步于庭中。 共同,一起
③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蓋,原來。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四、品味課文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敘述、描寫、抒情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
繪景修辭作用特點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比喻
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皎潔、澄清、透明
5、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明確: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清;最后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游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入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
6、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7、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賞月的欣喜,貶謫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
五、難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2、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明確:
1、見“月色如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尋張懷民”,張懷民才是他賞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攜同步漫游賞月,流露出十分恬適的心緒。
4、考慮作者當時的處境。“閑”相對于“忙”來說的,由于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閑賞月的欣喜。
六、小結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4
【設計思想】
《記承天寺夜游》寫于作者被貶黃州的第四年,作者因月而起行,觀月而生幻,問月而釋懷,抒發了“閑人”的幽情,表現了樂觀豁達的胸襟。教學中注重朗讀,著力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疏通課文,積累常用的文言詞句。
2.反復朗讀之后能背誦全文。
3.品味文中描寫月色的詞句,從而獲得審美體驗。
4.理解“閑”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閑人”的.意蘊。
【教學重點】
1.品味文中描寫月色的詞句,從而獲得審美體驗。
2.理解“閑”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閑人”的意蘊。
【教學難點】
理解“閑”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閑人”的意蘊。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往今來,月亮始終受到文人的青睞,一縷月光,勾起了文人對親人的思念;一縷月光,更勾起了文人的傷感與寂寞。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寫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蘇軾的頌月佳作《記承天寺夜游》。
二、自主學習,疏通文意
1.聽課文錄音,記下疑難字詞的拼音并劃分好節奏。
2.生自讀課文兩至三遍,爭取讀準字音,讀清節奏。
3.抽查一位學生朗讀全文,糾正錯誤的字音與節奏。
4.學生邊讀邊譯,記下不懂的詞句,以備討論。
5.全班同學開始質疑問難。
明確:
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朱自清《春》)
蓋竹柏影也:原來。(“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蒲松齡《狼》)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林嗣懷《口技》)
6.聽課文錄音,模仿讀課文兩遍。
7.經過剛才的練習,請同學們來讀一讀自己認為寫得很好的句子。
三、研讀賞析,體會作者心境
1.試著概括作者夜游的過程。
可概括為:欲睡→起行→尋友→散步→賞景→抒懷。
2.作者在文章結句將前文敘事寫景的內容收攏到一個“閑”字上,同學們在作者夜游的過程中能隨處感受到這個“閑”字嗎?
明確:
①被貶而閑,閑而早眠——元豐六年正是作者貶居黃州四年之際,作者當時孤寂困苦。
②閑而喜月——月色的親密探訪,立即喚起了作者的閑情雅興。
③閑而尋友——無與為樂,閑愁最苦。
④閑而賞月
⑤閑而抒懷
3.品讀“庭下如積水空明……蓋竹柏影也”,請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4.比較下列句子的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下積水空明。
②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竹柏影子如水中藻、荇交橫。
5.思考:“閑人”是什么意思?
明確:清閑的人有閑情逸致的人
6.思考:課文表現的是一種怎樣的心境?
明確:樂觀豁達。
7.當堂背誦《記承天寺夜游》。
陸興芳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說出文章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思路。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逐步掌握品味語言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中作者發出的人生感慨,逐漸形成豁達寬廣的胸襟。
二、教學重難點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復雜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貼近生活,導入話題
同學們都有過旅游的經歷,可是否有過夜游的體驗呢?今天,我們就跟著蘇軾夜游一番,相信在賞景之余,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獲。(設計說明: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快速進入文本。)
(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初讀文本,注意語音(正確、流暢),整體感知。思考:用一句什么樣的話概括這篇短文的主要內容?
2.聽讀文本,進入情境,在學生與文本對話中初步感受夜游之美,學生自由交流聽讀體驗。思考:這次夜游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時,通過學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讀體味情感。對關鍵詞句則出示比較閱讀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讀體會其表達效果,并體會作品的語言特色。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素食《記承天寺夜游》) ②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②懷民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通過比較發現,蘇軾與懷民相知相憐相通的`友情給這次夜游帶來了信息,學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游的情美。
(設計說明:文言文教學必須重視文體特點和字詞積累。通過聽讀和有感情地朗讀,學生不僅品味了"言"美,而且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礎。同時,以讀促思,既注重學生的初讀體驗,又能穿插解決"言"的理解,使"言"與"文"得到統一。通過比較,可以發現蘇軾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見清朗空明的月色。學生不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體會到了語言的精煉傳神之美。)
(三)補白文本,品悟情感
1.學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思考:這次夜游給蘇軾留下了怎樣特別的感受?屏幕展示:
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記承天寺夜游》) ②仆以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至黃州,時家在南都,獨與兒子邁來郡中,無一人舊識者。(《贈別王文甫》)
③元豐七年四月一日,余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子。(《滿庭芳·歸去來兮》) ④謫居黃州五年,今日離泗州北行……元豐八年正月四日書。(《泗岸喜題》)
⑤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通過文本細讀和對補充資料的比較,我們發現在《記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的84個字中,對時間的交代就花了10個字。而類似的情形在同時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蘇軾離開或達到人生又一驛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見,這次夜游在蘇軾看來,同樣具有不尋常的意義。
2.那么,這次夜游對于貶居黃州的蘇軾來說,究竟以為著什么呢?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瀲瀲搖空碧。(《宿望湖樓再和》,熙寧五年即1072年,蘇軾37歲,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語人堪啞,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觴,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話?(《月夜與客飲杏花下》,宋神宗元豐元年即1078年,蘇軾43歲,知徐州。)
③佛燈漸暗饑鼠出,山雨欲來修竹鳴。知是何人舊詩句,已應知我此時情。(《少年時嘗過一村院,見壁上有詩云"夜涼疑有雨,院靜似無僧",不知何人詩也。宿黃州禪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記此事,故作一絕》,元豐三年即1080年,蘇軾45歲,初謫居黃州時作。)
④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通過對補充資料的比較以及相關資料的整理,我們發現:
首先,蘇軾有強烈的"夜游"情結,這有他的作品為證,既有早年寫下的《夜行觀星》,又有萬年作的《天慶觀乳泉賦》,雖然篇目所占比例不多,但幾乎都是傳世名篇,如《中秋見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
其次,"夜游"的背景不同,情感夜游差異,如《宿望湖樓再和》表現的是一位耽于玩樂的年輕詩人,《月夜與客飲杏花下》感嘆的是歲月之飄忽,而初謫黃州的蘇軾抒發的又是他對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么承天寺的這次夜游是一次單純的消遣,還是一次積郁情感的逃離呢?從文本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夜游的動因(月色入戶)、夜游的心境(欣然起行),還是夜游的方式(相與步于中庭)、夜游的賞景(如積水空明、蓋竹柏影也),處處都讓我們感受到了寧靜欣悅的氛圍,這源于作者寧靜欣悅的心境。此時夜游已然成為蘇軾的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生活態度。這在大約作于同時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證。
屏幕展示:
①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前赤壁賦》)
②吾兄弟俱老矣,當一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與子明兄書》)
3.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三句抒情文字,說說此時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蘇軾。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通過補充相關資料進行互文對讀,引領學生進一步深入文本,與作者對話。在老師的啟發點撥下,學生能夠獲得相對一致的理解,這應該是學習經典文本的基本收獲。)
(四)拓展延讀,擴寫積累
1.課后閱讀《蘇東坡轉》(林語堂著)、《文化苦旅·東坡突圍》(余秋雨著)
2.擴寫積累:以第一人稱擴寫這篇小品文。
(設計說明:在學生對文本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后,做適當的延讀拓寫能夠幫助他們實現從課堂向課外的延伸,實現語文知識向語文素養的轉化。)
想要設計合理的文言文教學方案,需要準確的把握文本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根據學生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設置合理的教學活動。當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書寫練習。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讀出韻味。
2.通過品讀,理解并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體悟作者情感。
3.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體悟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
欣賞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閑、超逸的心境。
【教學過程】
一.猜字,激趣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記承天寺夜游》,請打開課本第195頁。上課前,我們一起做個游戲,放松放松:
屏顯:猜字
這是一個繁體字,是個什么字?
學生自由競猜
2.它就藏在課文中,并且文中有一句話描繪了它的構造方式。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把它們找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提示:描繪“”的構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戶”;這個字是:“閑”(板書)。
3.古人造字是有講究的。月亮照進門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閑――人身無事。月亮照進門里,這番景色,看了很愜意,悠閑――情緒安適。
板書:
閑
身 情
無事安適
這是“閑”的兩個境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領略“閑”的最高境界。
二.朗讀,整體感知。
1.剛才,我發現同學們讀得有滋有味兒。現在,哪位同學,給我們展示一下?
生朗讀畢,引導學生評價,主要從音準和停頓兩個方面來評價。
重點指導學生讀好下面兩句的停頓。
屏顯: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學生齊讀課文。
3.學生結合注解,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詞句,可以提出來和同學交流,或詢問老師。
4.這篇文章雖然只有短短84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誰能用簡短的一句話概括它的主要內容。
提示:一個晚上,作者和張懷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賞月。(提示學生要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四要素來回答。)
三.品讀,體悟“閑”字。
1.面對此情此景,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嘆?
提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屏顯: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誰來說說這個句子的意思?
提示: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3.作者把自己和張懷民自稱為什么?
預測,明確:閑人
4.此處,作者自稱“閑人”。他的“閑”體現在何處?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屏顯:此處,作者自稱“閑人”。他的“閑”體現在何處?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提示:1.行為往往是心境的流露,請關注描寫作者行為的詞句。
2.“一切景語皆情語”,請關注作者筆下的景物。
學生自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
5.學生交流,教師引導、點撥。
(1)行為描寫部分分析:
屏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A.抓住以下幾個重要詞語進行品析:
解衣欲睡――無事可做只有睡覺,空閑。
欣然起行――看見美麗的月色,立刻打消睡意,起身看月,很有閑情逸致。
遂至――于是,就。說明做事不假思索,隨心所欲,想走就走。
相與步――肩并肩,手拉手散步。說明兩人是同病相憐、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閑。
B.小結:在這個美麗的月夜,蘇軾“閑”而早睡,“閑”而看月,“閑”而尋友,“閑”而賞月。他行事自由,無所拖累,他已經到達了“閑”的第一個境界。(畫△將“身-無事”框起)
C.但他在“閑”字里,心情卻是起伏變化的。哪位同學能把他心理活動的變化的過程讀出來?
指導朗讀:要讀出作者當時復雜變化的心情:解衣欲睡(無聊)――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高興)――念無與為樂者(郁悶)――懷民亦未寢(欣慰)――相與步于中庭(閑適)。
(2)景物描寫部分分析:
屏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A.指名翻譯這個句子。
提示:庭院里好像有一汪澄澈的積水,水里的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可結合“如”、“蓋”引導。
B.這個句子描寫的是什么景物?
提示:月光。
C.作者把月光比作水,他又是用什么詞語形容水的特點的?
提示:空明。
D.注解中對“空明”的解釋只有“澄澈”,我覺得還遠遠不能表達“空明”的豐富內涵。你還能從“空明”讀出水的什么特點?(或怎么樣的水才能清澈見底?)
提示:純潔、寧靜。
E.“空明”寫出了月光的純潔、寧靜。你覺的“空明”還是在寫什么?
提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導:心如止水(沒有雜念,拋棄了煩惱和個人得失)。
F.小結:這就是“閑”的第二個境界。(畫△將“情――安適”框起)
G.讓我們一起讀這個句子,讀出作者寧靜、純潔的心情。
學生朗讀,并作指導:語速緩慢、平和;“蓋”字要讀出“恍然大悟”的感覺。
四.遷移,感受曠達。
1.蘇軾從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詩人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我們來看一些詩句。
屏顯:(寫月光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生齊讀后,師結:別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
2.為什么,蘇軾能獲得和別人不一樣的感受?
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別人不一樣。
3.知人論世,體悟作者心情。
屏顯:(1)蘇軾其人:蘇軾出身世族地主,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歲知書,十多歲傳文,一生文采風流。蘇軾在家庭氣氛熏陶下,受儒家經時濟世思想的影響,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許國。
(2)寫作背景: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羅織罪名,投入監獄,險些丟了性命。四個多月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官銜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在被貶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
蘇軾此時的心情應該也會是苦悶、孤獨的,從前面行為中就能看出他的無聊。那他怎么還能有這樣的心情?
屏顯:蘇軾,你真是個________的人啊!
預測,明確:豁達樂觀、閑適灑脫,等等。
4.引用林語堂《蘇東坡傳》評價語及蘇軾貶官詩,補充說明蘇軾豁達樂觀的心境。
屏顯:
(1)他有遠大抱負,卻五次遭貶。
他一生坎坷,卻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他心智卓絕,身上元氣淋漓,朗然剛正,悠游坦蕩自在。他身居要職卻從來激情飛揚,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間盛宴,一生載歌載舞,深得人間快樂。(林語堂《蘇東坡傳》)
(2)貶官杭州: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
貶官黃州: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貶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五.總結,提升感受。
1.最后,讓我們再次齊聲朗讀課文,讀出蘇軾的豁達樂觀。
2.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讓我們感受到了“閑”的最高境界,感受到了蘇軾豁達樂觀的心境。讓我們再次走近蘇軾,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
屏顯:(在《平湖秋月》樂曲聲中字幕徐徐升起)
蘇軾從承天寺夜游中收獲了許多歡樂,這是他的悠閑賜予他的。
他恬淡閑適之心地并沒有虧待他,不但讓他享受了山水之樂,自然之情,也給他的藝術創作帶來了靈感和靈氣。
于是,人生失意,身處困境時,他留下了:“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于是,中秋之夜,骨肉分離時,他卻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懷一顆閑適恬淡悠遠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鳥,皆美之化身,自得其樂。
去功名利祿遠點,則利欲不熏我心,清貧能守,則博愛及物。
清風明月在懷
功名利祿看透
六、鞏固,布置作業:(略)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7
一 教學理念
課程標準提倡:語文應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同時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讓學生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應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教學設計貫徹了這一教學理念,注重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培養自己的學習文言文能力。
二 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記形式抒發“閑人”之“閑情”的散文小品,全文僅84個字,卻蘊涵深厚,文章描繪了在承天寺夜游時看到的月下美景,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文章風格清麗、冷峻而又不乏灑脫,表現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是讓學生體驗人生的好教材。
三 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對文言文的了解比較明確,他們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并初步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但由于想象力欠豐富,學生在學習本課文時可能對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領會文章要旨時比較難,這就需要老師對寫作背景作詳細介紹。由于學生比較活躍,我的教學目標指向能力養成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采用自主、合作的學習策略。
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指導把握文言文的停頓,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本文的語言特色,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在文中所抒發的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內容,品味游記散文的優美語言,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情感。
難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鑒賞能力。
六 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文為優美的文言游記,我的教學目標著眼于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因此我運用自學——情景的教學模式。選用問題教學策略、自主學習教學策略及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利用錄音機、小黑板等教學手段進行。
七 課前準備
學生學習準備:1、查閱蘇軾生平,了解蘇軾。
2、熟讀課文,掌握重點字詞句,疏通文意。
教師教學準備:1、上網查閱資料,鉆研課文,參考精品教案,認真備好課。
2、錄音機及磁帶。
八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情境導入
古往今來,人們都喜愛那皎潔的月亮;喜愛那朦朧的月光;喜愛那月色中的山川與草木。月亮正如橫笛之音,而月夜的美感幽邈難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體會月夜帶給我們的美感吧!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其詞開豪放派新風。元豐二年,蘇軾由于和當時主張革新,實行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后被貶為黃洲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元豐六年,其友張懷民也被貶黃洲,寓居于承天寺,本文就寫于這一時期。
(二) 查一查
檢查預習情況(出示小黑板)
1、解釋詞語
遂: 念: 相與:
蓋: 但: 欣然:
2、翻譯句子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三) 讀一讀
1、師朗讀。
2、學生自讀,師作朗讀指導(隨時正音,點撥句子停頓)。
3、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語句順暢,停頓正確。
4、教師指名誦讀,師生評價。
(四) 想一想
1、整體感知
生讀后思考:
這篇短文描繪了在承天寺夜游時看到的月下美景,請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各段內容。
學生分小組討論,明確答案后回答:(1)尋友夜游(2)庭院月色(3)月下感慨
(學生回答意對即可,不必苛求)
2、合作探究
學生互相合作、探究,對于不理解的地方,互相幫助解決,如不能解決,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討。
①、作者雖貶黃洲,成為“閑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舊保持著豁達的胸襟。文中充分表達了這種“閑人”的“閑情”,請在文中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詞或者句子。
師點撥:文中開頭寫誘人的月色穿窗入戶,勾起作者賞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寫出他內心的喜悅和閑適的心境。接下來的景物描寫把人帶入爽心悅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悅之情溢于筆端。因此,文章融情于景,處處能感受到作者樂在其中的閑情雅趣。
②、師問:作者與好友欣賞到了月下美景,他采用什么修辭手法描寫了月色的什么特點?
生答:作者通過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繪了庭院月色“空明”的特點。
③、師問:你能具體說說這幾個比喻句嗎?
師點撥: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積水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池水。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當作水中來比喻,用“藻荇交橫”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這樣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潔恬靜的月色之中。
④、師問: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話?
師點撥:月光非夜夜明,竹柏不是處處有之,但大自然的美景卻能處處找到。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走到哪里都能在大自然享受到無窮的樂趣。作者借此闡明了這一真諦,但結尾的“閑人“點睛,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也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閑情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生活是多么熱愛,對美是如此執著地追求啊!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8
一、導入:
1、美麗的月色會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還記得有哪些描寫月亮的古詩句嗎?面對一輪明月,詩仙李白曾感嘆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宋】蘇軾
2、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他們或借月抒寫相思愁緒,或借月表達美好祝愿。當蘇軾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貶黃州,他會借月抒發怎樣的情懷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蘇軾的作品《記承天寺夜游》(板書課題、作者。)出示學習目標:
有味地朗讀課文有味地細品語句深挖詩人的情感
3、作者簡介(學生讀大屏幕)
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1、聽范讀,要求注意讀音、停頓。
2、學生自由讀。
3、一生讀。4、再齊讀: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決障礙。
1、利用課文注解,讀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點字詞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讀一句,一生翻譯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課文的意思。
4、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文章寫的是蘇軾晚上睡不著覺,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張懷民,兩人一起賞月。
四、讀出作者,讀出情感。
1、你從“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讀出什么?(讀出傷感)
A.十月已入寒秋(讀出凄涼)
B.十二日夜,臨近十五月圓,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讀出憂愁)
2、帶著這種體會齊讀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讀出失落、欣喜)
4、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末寢,相與步于中庭。
點撥:(1)無與:沒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讀出失落)
(2)遂字體現作者怎樣的心理?毫不猶豫(讀出果斷)
(3)為什么尋張懷民?張懷民何許人也?
預設: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
5、懷民亦未寢。最重要的是哪個字?可看出什么?
6、相與步于中庭。(讀出享受)
五、細讀品悟、焦點探究。
1、這樣的一對閑友閑步與中庭,看到了怎樣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師:這月色有什么特點?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來是月光皎潔而又空靈;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與水草,不但縱橫交錯的形狀像,有清風拂過時,那影子微微搖晃,仿佛水草在浮動。
這里有恍然大悟的感嘆。很天真。由此我們推想,他剛才肯定迷失在這月光里。忘記了月光,忘記了自己,可謂是物我兩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輪明月仿佛正穿越時間的千山萬壑向我們走來。這么美的句子我們應用什么語氣來讀呢?(欣悅的、欣賞、心胸開闊、心靈透亮、忘卻煩惱、忘卻得失、心無雜念、超脫榮辱、心如明鏡、超然物外的語氣)。下面讓我們逐層讀出以上的感受。
4、其實,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感受:
(1)帶著“開闊、空曠、月光照亮萬物”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
(2)帶著“心胸開闊、心靈透亮”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
(3)帶著“忘卻煩惱、忘卻得失”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你現在已經忘記了因為作業被批評的不快,忘記了因小矛盾對同學的埋怨??
(4)帶著“心無雜念、超脫榮辱”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你現在已經忘記了月考的失利。
(5)帶著“心如明鏡、超然物外”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你現在忘記一切,讓身心飄浮于月光之中,空無一切,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讀給我的感覺是具有身臨其境之感。我們來齊讀課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師生齊讀課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學們用幾個美詞來修飾一下這明月吧?
出示填空: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靈!皎潔無暇!清朗幽美!)
7、(板書)澄澈透明、皎潔空靈、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賞析
不光月色美,還有好多的美點。〔幻燈展示〕請談談自己欣賞到了課文中的一點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詞之美,一句之美,結構之美,層次之美,描寫手法之美,表達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與步于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張懷民的悠閑默契之情。(默契之美)“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寫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朧之美。(畫面之美、寧靜之美、色彩之美)
生:“蓋”原意是“原來是”,可看出作者欣賞景物時很沉醉,沉入進去了,覺得那些月色就是積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會才發覺是竹柏影。
師:沉醉其中,產生幻覺。
生:“閑人”二字可見作者被貶的憂愁,但對現在的生活持樂觀態度。
師:呵呵呵,不只是對現在的生活,對未來的生活也是很樂觀的。
總之,我們可以明確這篇課文有“六美”
1.美在內容的精致。一個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個字表現出來的。
2.美在內容的豐富。寫了一晚、一游、一景還有一感,這么短的文章卻有著這么豐富的內容。
3.美在結構的靈動。別看只有一個段落,但起承轉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寫。特寫鏡頭,寫月色而不露痕跡。
5.美在情感的波瀾。
6.美在“閑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懷
1、一起讀最后三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哪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們這樣兩個閑人罷了。
3、你認為文中“閑人”是怎樣的一種人呢?(具有閑情逸致,興趣高雅之人)
5、蘇軾在被貶的境遇中依然能夠邀友同樂,踏月夜游,何其灑脫!透過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個有著怎樣人生態度的蘇東坡?同學們用幾個美詞來贊頌一下蘇軾的曠達胸襟吧!出示板書填空:的曠達胸襟(積極樂觀向上。從容面對苦難。豁達樂觀。不慕名利,坦蕩豁達。)
7、(板書)積極樂觀、坦蕩豁達的曠達胸襟
8、什么樣的人才能悟到這樣的境界?(熱愛生命、逆境堅守)
9、請大家再誦課文,在誦讀中進一步感受蘇軾豁達的情懷。(齊讀課文)
八、回味內化,點撥延伸
1、誦讀改編的詩文,讓我們用悟的心態再來觀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游承天寺》
欲睡難眠月入戶,
欣然相與步中庭。
積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無月少閑人!
2、蘇軾完美的人格,是我們人生最好的導師。
九、結束語:
人生之路,充滿坎坷。面對困難,蘇軾用他“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樂觀,用他“但少閑人如我兩人者耳”的曠達、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邁,穿越千年時空映照了我們,也祝愿我們面對困難時,也能像東坡那樣,心靈永遠澄澈明凈,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戶,無與為樂。
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表達作者微妙復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預習準備】
1、解決生字詞注音;
2、看注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
3、查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西江月[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再次朗讀。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思讀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2、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四、賞讀品味語言
1、創造情境,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⑴ 叢中蛙鳴不斷。⑵ 村中狗吠雞鳴。⑶ 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為什么?
五、延讀拓展積累
1、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說點什么嗎?
2、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描繪──庭中月色
貶官 謫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觀
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體會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蘇東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說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看看東坡快樂人生的真諦。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學生朗讀
3、 自己先根據注解翻譯課文,了解大意。
三、課文分析:
尋“樂”:
1、 思考:東坡為何深夜起行?
(月色入戶)想找好友與他一起分享月色帶來的快樂。
2、思考:他為何獨尋張懷民?
(無與為樂者)兩人都被貶但都不把貶放在心上,都愛“以山水怡情悅性”,志同道合。
(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思考:(1)他們兩人樂的是什么?
欣賞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用明喻、暗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4、思考:(1)看著這樣的美景,東坡發了什么感慨?
設想:“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竹柏、月只是美景的`象征。哪里沒有美?只是缺少閑人罷了。
這句話暗寫當時世俗醉心于功利的現實,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的苦悶和隨緣自適、寧靜、心胸開闊、心無雜念的心境。
了解“烏臺詩案”: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句。
布置作業:
1、翻譯
2、練習冊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簡短的文言文游記。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語句清新,描寫月色如詩如畫,語言凝練含蓄,饒有余味,言簡意賅,比喻精當,情景交融,內涵豐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學生好好體會其中的美麗之處。
教學設想:
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作一般性的引導。在課堂上要通過朗讀的多種方式,理清文章內容,把握重難點。在理解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翻寫成優美的散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云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成天寺夜游》,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整體感知文段
1.給學生放范讀,根據范讀,糾正自己的讀音,確定朗讀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之間互聽,交流。
3.請學生給大家讀一遍,師生一起點評,全班齊讀課文。
4.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遂:于是;蓋:大概;但:只是;耳:語氣詞
5.放音樂《二泉映月》,請同學朗讀描寫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學品味月色描寫,試用自己的話復述出來。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后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嘩,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不好。改變了原文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四、小結: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五、能力擴展:
一切景語皆情語,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2
一、 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余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干凈利索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于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范。
二、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篇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創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三、 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 知識與能力
反復誦讀,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樸素自然、意味雋永的語言。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培養語感。
培養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感情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四、 重點與難點
重點: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并體味意境。
難點: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五、 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問答討論法、創設情境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 學習方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學習方法,使學生自主的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 簡介背景,放課文范讀錄音,提示學生注意正音。聽后回答:用文中詞語簡述作者的思路。這樣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
3、 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復進行,本課采用輪讀即一人一句,個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4、 在反復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組合作分析問題。將學生每6人分為一組共同分析以下問題進行交流:
① 作者何以夜游?
② 何以至承天寺?
③ 他為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④ 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見到何種景色?
⑤ 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巡視適當點播。每組推選一名發言人明確以上問題。這一個環節之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初步的把握,為了由淺入深體會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點,還需仔細品味課文,引導學生體會描寫的高超。
5、 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進行交流。這時教師深入學生當中,及時掌握情況。畫好后請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再與原文比照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該句比喻的妙處。找出句中的比喻關系,體會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景色。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于緊張分析中精神得到緩解,興趣再一次被激起。結合他們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潔、恬靜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點內容的分析。
6、 當學生還沉浸在文章所描繪的美景中時,教師設疑,引起學生更深入的思考來突破本文的難點。在此設計一個討論題:文中“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為并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學生分組討論后會明白,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點明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在此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中的“閑”應怎樣理解?學生就很容易體會蘇軾樂觀豁達的心境了。
7、拓展練習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教會學生辯證的看待人和事。許多教師點到蘇軾的樂觀豁達即收尾,忽略了學生喜愛質疑,樂于探究的心理傾向,利用這個練習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提出不同的意見,可以用現代人的眼光向蘇軾提出建議。是課堂氣氛再次達到高潮。
8、 作業
① 搜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② 為蘇軾和張懷民在寺庭步月時設計一段對話。
③ 背誦全文。
9、 板書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 寧靜淡泊
樂觀豁達——情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3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了解背景(導入)
1、簡介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歲高中進士:“奮勵有當世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38歲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災;常山求雨;整肅流賊 。
40歲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災,力挽狂瀾。
43歲任湖州太守。
44歲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49歲任登州太守:教習水軍,加強海防建設。
53歲任杭州太守:筑蘇堤。
55歲被貶潁州太守:賑濟淮浙流民,治理潁州西湖。
56歲任揚州太守:改革稅務,識破道士巫術。
58歲被貶惠州:建議捐資修建鐵索橋。
61歲被貶儋州:打鑿東坡井,解決當地百姓飲水問題。
(引導學生了解蘇軾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積極向上,政績裴然)
2、了解背景: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有人故意扭曲蘇軾的詩句,網羅其罪名,蘇軾因此被投入監獄,坐牢103天,幾次瀕臨砍頭之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但不得簽署公事,這個職位相當低微,形同流放。在黃州,他寫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后《赤壁賦》,《赤壁懷古》以及《記承天寺夜游》。
二、走進作品,共賞月色
(一) 朗讀正音
1、讀準字音
2、讀對節奏
3、讀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么引起蘇軾夜游的興致?(理解“戶”“欣然”、“念”意思)
2、蘇軾與誰一起夜游呢?(了解張懷民、理解“遂”“相與”的意思)
3、夜游中,蘇軾與朋友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說說大意)?(翻譯、賞析)
4、看到蘇軾筆下的夜景,你還能想到哪些寫“月”的詩句?
三、放飛想象,感悟蘇軾
1、夜游中,蘇軾與朋友會談些什么呢?說說你的.根據。
2、理解“閑人”的含義,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四、飛躍升華,與蘇軾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蘇軾,你有什么感悟呢?
五、背誦全文,小結課堂
1、根據提示背誦全文
2、小結課堂,推薦作品
(1)蘇軾作品推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
(2)林語堂《蘇東坡傳》、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4
導入:
古有一人,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來的曠世奇才,他的文章隨物賦形,于情無所不暢,于景無所不取,創作了無數名篇佳作。留下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美好希翼;也揮灑了“大江東去,浪淘盡”的無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凄婉悲愴。他是誰?
明確:——多才多藝的蘇東坡(蘇軾)。
教師語言: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他在黃州寫的一篇游記小品《記承天寺夜游》。
教師語言:反復誦讀《記承天寺夜游》,從句式、用字用詞、韻律節奏等方面說說這篇文章的與《答謝中書》的不同之處。
學生活動:
1.一讀字正腔圓,讀準字音。
2.二讀通順流暢,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語句讀通暢。
3.反復誦讀《記承天寺夜游》,發現其在句式、用字用詞、韻律節奏等方面與《答謝中書》的不同之處。
《答謝中書書》
(1)句式特點:句式整齊,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對偶。
(2)用字用詞:文章用詞精美,描寫生動。
(3)韻律節奏:音韻具節奏感,讀來朗朗上口。
《記承天寺夜游》
(1)句式特點:長短句結合,富有節奏變化
(2)用字用詞:語言樸素自然。
(3)韻律節奏:音韻和諧,節奏富于變化。
4.三讀節奏分明,在把握《記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詞、韻律節奏等方面的特點的基礎上,劃分文章節奏,讀出文章的層次感。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把握景物特點
教師語言:細讀《記承天寺夜游》,看看這兩篇寫景小品文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
學生活動:
1.細讀課文,圈畫《記承天寺夜游》描寫的景物。
《記承天寺夜游》描寫了:月色、竹柏影
2.圈畫描寫景物的語句,分析語句概括景物特點。
《記承天寺夜游》描寫了:月色(空明)、竹柏影(搖曳)。
3.四讀抑揚頓挫,在把握景物特點的基礎上,讀出景物之美。
探析寫作技法
教師語言:《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怎樣為我們描摹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小組合作探究:
1.本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除了記敘的表達方式之外,作者還用了什么表達方式,請在文中圈畫出相對應的文字。
預設:本文記敘與張懷民庭中夜游的事。
描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議論: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文章雖短,要點卻全,思路清晰,重點突出。
2.小組品讀探究:描寫月色一句妙在何處。
【明確】: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靜謐。更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
3.五讀朗朗上口,讀出文章結構美。
聯系背景悟情感
教師語言:請從文中找到能表達《記承天寺夜游》情感一個字。
明確:作者的情感盡在一個“閑”字上。
學生活動:結合助讀資料,揣摩“閑”的意味。
課件出示: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詩句,斷章取義,說他以詩訕謗新法,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此時的蘇軾近乎被流放,但是,蘇軾仍然有進取之心,仍是豁達之人,《記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時所作。
1.小組合作:揣摩“閑”字意味。
“閑”字意味: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賞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教師語言:本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篇幅雖短卻極具獨到藝術魅力。寥寥數筆,寫景如繪,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個“閑”字更是創造了一個豁達超脫的淡遠境界,揭示了極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極品。
2.六讀讀出情感,在了解作者創作背景的基礎上,讀出情感美。
歸納小結
教師語言:
《記承天寺夜游》可稱之為有人超我之境。以兩人夜游之閑,襯其因貶憂郁之情。蘇軾雖仍有進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渦中難以把握,借月夜朦朧之景尋求解脫,更顯其內心豁達,超脫于塵世之外。
學生活動:七讀誦出意境,在六次朗讀和分析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誦出意境。
課后活動
教師語言:學習兩篇寫景小文的技法,寫一篇短小的游記,不超過500字。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朗讀并背誦課文,領會凝練含蓄,饒有余味的語言。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4、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畫面、音樂欣賞突破重難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品味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2、反復朗讀,體會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記者采訪放牛娃,問:“你為什么放牛?”“賺錢。”“賺錢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嗎?”“生娃娃。”“為什么生娃娃?”“讓他放牛。”初聽很可笑,可是仔細一想,我們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這樣過的嗎?
一個普通現代人的一生據說是這樣度過的:努力讀書——拼命工作——攢錢買房——結婚生子——供子讀書。看來人生很無趣啊,是不是?
我們現在來看一個人,讓這個人告訴我們人生是否無趣。
(邊說邊出示引號中文字)
師:今有一人,此人跟我們一樣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云志”。讀書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
師:可憐啊,連肚子也填不飽。我們接著看,他也買了房,“只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 飄零江湖。好不容易買了房了,他又“驚魂未定,夢游縲紲之中”。縲紲,是捆人的繩索,象征著牢房。這個人好象連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寧啊。他當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歲的時候,他妻子就過逝了,多年以后,他寫下這樣的句子紀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這個人的一生很凄涼。
師:我們來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樣?
(出示文字,念):他頻遭貶謫, 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師: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后為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出示文字)
(念):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
師:這個人就是蘇軾。
二、初讀
1、生介紹蘇東坡。
師:蘇東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說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而我們很多人平平常常的過日子,卻說人生無趣。看來我們真的該好好的學一學蘇東坡,問問他為什么能過得如此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課的時候大家能從東坡這里取到快樂人生的真諦
2、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3、學生朗讀
4、 聽錄音朗讀,比較不足在哪里。再齊讀。
5、 讀懂了嗎?請針對文中不懂的字詞句提問。
三、尋“樂”
1、 找原因:東坡為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戶)想找好友與他一起分享月色帶來的快樂。
2、 尋人物:他有很多朋友,為何獨尋張懷民?(無與為樂者)兩人都被貶但都不把貶放在心上,都愛“以山水怡情悅性”,志同道合。
(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壞與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賞月景:說到樂,人們想到的是“吃、喝、玩、樂”,
(1)他們兩人樂的是什么?欣賞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
(3)翻譯。
(4)齊讀,并背誦這句話。
四、“閑”的深究
1、發感慨:看著這樣的美景,東坡發了什么感慨?
(1)“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翻譯。
(3)竹柏、月只是一個象征——美景的象征。
(4)原句=哪里沒有美?只是缺少閑人罷了。
2、閑人為何意?
(1)了解“烏臺詩案”
(2)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句。
(3)閑人:閑情逸致的人。(齊讀、背誦這句話。)
(4)再次齊讀,應讀出感情:樂、悠閑。
3、師:這樣看來,閑很難做到,怎樣才能“閑”?在文章中有無告訴我們?
生:各抒己見。
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東坡的景語透露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
生:各抒己見。
明確:寧靜、心胸開闊、心無雜念。
師:常人有何雜念?
追名逐利
五、總結
現在回過頭來,回答上課前的問題,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樂呢?
(1)羅丹:美是到處都有的。
(2)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即是主人。
(3)胸中廓然無一物。
六、布置作業
1、月的詩句。
2、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精選]《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7-07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9-29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4-08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0-27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07-21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精】09-21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推薦】09-08
【熱門】《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9-19
【薦】《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8-08
【推薦】《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