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時間:2024-06-29 17:05:50 記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5篇(精)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5篇(精)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形成語感。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4、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及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形成語感。

  2、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及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用具:月夜圖片、多媒體

  預習要求:

  1、解決生字詞注音;

  2、看注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

  3、查資料了解蘇軾的生平及《記承天寺夜游》的寫作背景。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投影月夜圖作為背景,播放鋼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圖片及音樂營造一種濃濃的學習氛圍,從而引入課題。)音樂很美,景色也很美,下面讓我們跟隨著這優美的旋律,踏著這融融的月色,一起來賞析蘇軾的寫月名篇《記承天寺夜游》。

  二、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投影幻燈片2,學生齊讀目標,教師再作強調。)

  2、簡介蘇軾的生平及寫作背景。(主要由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介紹,重點是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然后由老師點評、補充。)

  3、請個別學生作示范性朗讀,然后讓學生互相點評。

  4、聽錄音范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

  a、朗讀的節奏

  b、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組織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6、以小組匯報的形式,把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無法理解的字、詞、句提出來,在堂上共同解決。(方式:質疑——解疑)

  7、以練習的方式,檢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投影幻燈片4)

  a、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并說說該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戶窗戶

  ⑵欣然起行高興地

  ⑶念無與為樂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于是、就

  ⑸相與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積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橫交錯縱橫

  ⑻蓋竹柏影也原來

  ⑼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罷了

  b、試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是否一樣

  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三、研讀及賞析。

  1、文章開頭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幻燈片6)

  明確: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2、文章是如何描繪月色的?試把文章中寫月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并說說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3、你覺得作者筆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點,給你怎樣的感受?請簡要談談。(提問點評后投影幻燈片7并插入板書,然后有感情地朗讀該部分。)

  月光如水皎潔空靈

  4、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為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后提問。)——幻燈片8

  (a、叢中蛙鳴不斷。b、村中狗吠雞鳴。c、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

  明確:這3句,任何一句續在后面都不合適,破壞了文中寧靜幽閑、清麗淡雅的氣氛。

  6、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具體談談自己的想法。(提問明確后投影幻燈片9并插入板書,然后有感情地朗讀該句。)

  明確: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7、你認為文中的“閑人”包含了哪兩層意思?(幻燈片10)

  明確1、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四、小結。(幻燈片11)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

  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生涯中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

  個音符都閃耀著銀色的寒光,都傾訴著作者皎潔而悲涼

  的情懷;同時也表達了作者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

  生的難能可貴。

  五、拓展延伸。

  作者在描繪“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時,寫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們的身邊也不乏這樣的月夜美景。試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發揮你們豐富的想象力,描繪月夜下你們認為最迷人的那一剎那。(要求學生用5分鐘左右進展開討論,然后在書面上起草,10分鐘以后,老師推薦一些寫得比較好的同學在班上宣讀,進行美文共賞。老師可作適當的點評。)

  六、布置作業。

  1、把拓展延伸的練習“月夜下那最美麗的一剎那”重新修改并續寫完畢。

  2、背誦并默寫《記承天寺夜游》。

  3、收集有關寫月的著名詩句及篇章,并作好摘錄。

  附:板書設計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瀟灑、達觀

  自我排遣的達觀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把握文章內容。

  2、積累:掌握重點詞句的含義,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感悟:抓住關鍵詞句,聯系寫作背景,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復雜的心境,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引導學生朗讀,感知文章內容,體悟微妙復雜情感。

  2、想象體驗法:想象體驗,用詩意的語言描繪月色之美。

  3、知人論世法:結合作者身世和寫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設計理念】

  本著“長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記散文的特點,讓學生在反復誦讀、想象體驗、知人論世的.過程中深入領悟作者微妙復雜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走近作品

  1、由國慶旅游的話題導入。

  2、走近作者,知人論世。

  3、走近文題。

  請同學們看文章的題目,你從題目中獲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準課文。

  ⑴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①讀準字音

  ②讀準節奏

  ⑵聆聽范讀。

  ⑶學生自由大聲朗讀。

  ⑷全班齊讀。

  2、讀懂課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點字詞

  ②重點句子

  ⑵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再朗讀一遍課文,要讀得順暢、明白、有感情。

  三、賞——同游承天寺,賞庭中月色

  1、文章敘事部分敘述了什么事?作者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張懷民一起賞月呢?

  2、蘇軾與張懷民這對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點?

  面對如此美景佳句,請同學們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你喜歡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四、品——走進蘇軾,品月下情懷

  1、面對此情此景,同為貶謫之人的蘇軾和懷民,他們發出了怎樣的感慨?找出課文原句,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點?

  2、你覺得文中哪個詞最能表達蘇軾的感慨?怎樣理解這個詞語?

  五、歸納小結,收束全文

  1、根據板書,齊背全文,讓經典常駐心間。

  2、結束語:

  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經常讀一讀蘇軾,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樂觀。

  六、作業設計

  1、請練筆:

  面對承天寺這輪空靈的明月,面對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么?請寫一寫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請選讀:

  ①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

  ②林語堂:《蘇東坡傳》 ;

  ③東方龍吟:《萬古風流蘇東坡》。

  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敘 事:尋友賞月 樂觀曠達

  寫 景:庭中月色 閑人

  抒 情:月下抒懷 傷感悲涼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通過自由朗讀、補讀、演讀、助讀資料輔助朗讀等多種形式的誦讀過程,獲取文本內容的整體感悟、分層次理解、細節處品讀等知識,掌握通過不同方式咬文嚼字理解內容的技能,培養能夠在人生逆境中不斷與自我和解,用豁達灑脫的積極心態面對人生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分層次理解文本內容,品悟作者的人生體驗

  課時:

  1課時

  教學輔助:

  多媒體

  文本類型:

  誦讀型+主題型文本類型

  教學過程:

  導入:今天我們學習宋代男神蘇軾的一篇經典文章《記承天寺夜游》。這是一篇記述性很強的文言文,那么今天這節課我們采用的學習方法也很有趣,一起來看。

  【投影展示】

  學得精彩的標志是讀得精彩

  讀通故事——整體概讀

  讀品意境——讀出文字中的詩情畫意

  讀悟心境——讀出敘述中的起伏跌宕

  讀懂人生——讀出言辭中的心路歷程

  過渡:

  四次誦讀,四次挑戰,幫助大家理清層次,理解主題,感受和學習文字的魅力。來,讓我們一起開始挑戰吧!

  (點評:開門見山的導入語直接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教學目標清晰,學習步驟清晰,眉清目秀。)

  第一部分

  讀通故事——整體概讀

  1.自由朗讀,梳理線路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結合課文內容完善板書信息:

  【投影展示】

  全文內容及重點字讀音,配樂自由讀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老師板書:簡筆畫中間部分標注“承天寺夜游”突出“夜游”二字,在右側依次畫上箭頭標識,由學生歸納完善行蹤,提示使用動詞概括為兩字詞語,提示“起行”與“賞景”。)

  明確:起行尋友夜游(賞景)抒懷

  (反思:

  1.此處講課時設置為配樂朗讀,學生便不自覺的形成了齊讀的形式,反而失去了自由讀的意義。只有充分的自由讀后的思考,才能有助于學生去理解文章內容,便于梳理出行文思路。

  2.在概括詞語補充填空的內容設置上是否可以考慮在自由朗讀后的自由概括,這樣更加能夠體現出多元化的信息要素,進而去整合完善。如此一來,我想在充分的朗讀的基礎上應該能夠更清晰作者的思路。)

  2.默契齊讀,理出層次

  過渡:

  同學們,通過大家概括出的四個關鍵詞,我們了解到了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蘇子和朋友懷民夜游承天寺所見所聞所感,這一篇古文雖只有一段話,但卻表達了不止一層的含義,古人講故事講究“起承轉合”,現在,就讓我們試著再讀課文,用停頓讀出文章的四個層次。

  (學生齊讀,根據梳理出的行蹤圖,在每一個層次后停頓。)

  【投影展示】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起)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承)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轉)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合)

  (稍加分析朗讀每一個層次時的情感,全班齊讀。)

  (反思:

  1.正是因為缺少了第一個環節的充分朗讀,也就在齊讀的時候學生并不太默契。這個環節的推進前提是在第一環節的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的,進而過渡到文章內容的層次理解;

  2.在“起——承——轉——合”的解釋上時候可以考慮學生較為熟悉的“敘事——寫景——抒情”,而“敘事”就包含了“起——承”兩個部分。如此而來,應該更好理解。)

  過渡:

  大家很有默契啊!接下來我們就開始下一個挑戰吧——

  第二部分

  讀品意境——讀出文字中的詩情畫意

  【投影展示】

  請你用這樣的方式來說話:(第一個空格內容可以是原句,也可是原句中的關鍵詞)

  從“”,我讀出了一個的夜晚

  我讀出了的夜景

  (學生自由展示)

  預設:

  從“月色入戶”,我讀出了一個明亮的夜晚

  從“月色入戶”,我還讀出了一個寧靜的夜晚

  從“庭下如積水空明”,我讀出了一個空明的夜晚

  從“月色入戶”的“入”字,我讀出了一種有些喜悅的,快樂的夜

  從“蓋竹柏影也”的“蓋”字,我讀出了蘇軾的灑脫,這是一個隨性的自由的夜晚

  ……

  (反思:

  1.這個環節的問題設置上不夠清晰,讓學生一時間無法清楚明白應該如何作答,是否可以在提問時明確:“請你從本段中寫景的句子中找到奧秘”聚焦到“寫景句”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2.應該更加細致地注重課堂生成,如:

  (1)學生在賞析“月色入戶”的“入”字時,從擬人的角度入手,同時學生提問:“如果換成灑字,是不是就不是擬人了呢?”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可以進一步說明翻譯時我們可以用“進入”等擬人的詞語來解釋,返回來思考作者這一個“入”字寫得好;

  (2)學生在賞析“庭下如積水空明”一句時,有人誤解為“水的清明”,而這個問題也正是考點,難點,此時教師應該及時引導或同學們思考正確的解釋是什么,發現了“如”就理解了比喻的修辭,進而明白此處寫得還是月的皎潔,在寧靜之夜,寫下了空明之景,進而引導理解“空”,有庭院景色之空明,更有內心深處的空與靜;

  (3)“竹柏”的適度拓展,引申為“君子”是否更契合主題;

  (4)解釋寫景之句可以配合著板書展開解讀,如此更能直觀地理解內容。)

  過渡:

  【投影展示】

  同學們,作為宋代文人,蘇軾有典型的宋人的特色,他雅致,內斂,蘇軾的月,是清空灑脫的。

  借明月寄相思: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美好祝愿)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凄清愁苦)

  借明月訴衷腸: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無可奈何、不安現狀)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永遇樂》(清夜無塵、月光如銀)

  (學生齊讀感悟)

  (點評:此處的寫月詩句的拓展能夠讓同學們更開闊的理解到蘇軾對月亮的特別情感,同時對于下一部分情感的展開提供便利。)

  歸納過渡:

  在這樣一個寧靜之夜,作者懷著怎樣的心情來欣賞如此空明之景,(教師板書為承天寺的圖畫左邊)蘇子和好友懷民是什么樣的心情境遇如何呢?一起來看——

  第三部分

  讀悟心境——讀出敘述中的起伏跌宕

  根據提示,補寫內容,演讀文本,深入思考

  【投影展示】

  請你根據上下文內容補充“我”和懷民的表情動作語言或心理等,想象當時的場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

  蘇子想/說: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

  蘇子想: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

  懷民說:“”(添加動作)

  蘇子說:“”(添加動作)

  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蘇子:“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動作描寫)

  (學生分小組自由活動)

  (學生演繹,惟妙惟肖,精彩絕倫)

  (反思:

  1.此處教師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在于針對學生的展示能夠一針見血地有針對性的指出優缺點,如第一個展示小組對于上下文的理解不夠,也就導致補充的語句缺少過渡性,但是在文采上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點明第二組的同學在懷民的情感把握上做得比較好,第三個小組的背景內容補充是一大亮點,這樣一來對學生應該有很強的指導性;

  2.如何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呢?其實此處被貶之身的背景應該適當地補充給學生,再這樣的背景下也就更能夠激發學生對人物心理的揣摩,而不是僅僅局限在文本上思考;

  3.小組展示應該更加精要,同時可以考慮上臺展示的形式是否更好。挑選最有代表性的小組展示后,著重拓展擴充“閑人”的理解,說透“閑人”,身體有閑,無公務可做,心里有閑,面對困境只能自嘲,進而開解自我,這是一種復雜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而再讀句子,揣摩情感會更好些。教師在這一個部分有點著急,就著問題展開來討論問題,應該是一種接下來需要需要修煉的本領。)

  齊讀: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歸納:

  同學們,在精彩的表演之后,我們看到之人

  (學生自由補充:閑適之人、自由之人、灑脫之人……補充板書在左側黑板上)

  【投影展示】

  承天寺夜游,

  寧靜之夜,

  空明之景,

  閑適之人。

  (生讀,生記筆記)

  過渡:

  同學們,作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很高啊,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是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

  第四部分

  讀懂人生——讀出言辭中的心路歷程

  【投影展示】(配樂朗讀)

  元豐二年(某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湖北黃州。

  在黃州,蘇軾的月,是現實的鏡子。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元豐三年(某年)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bìn)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元豐五年(公元某年)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suō)煙雨任平生。

  料峭(qiào)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前赤壁賦

  (元豐五年)

  蘇軾徜徉在赤壁古戰場中,

  在“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的月景中,

  同行游客們“誦明月之詩,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當有人悵然悲觀地“哀吾生之須臾(yú),羨長江之無窮”,

  嘆不能“挾(xié)飛仙以遨(áo)游,抱明月而長終”之時,

  東坡卻給出了思考的結果: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盡,用之不竭。”

  明月亙古不變地懸照在他眼前,他也主動融進了無邊的月色中,盡情享受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俯仰天地,忘懷得失。

  (反思:

  1.課件制作中這個環節的配樂音量控制還需要注意,同時可以加入學生的朗讀豐富形式;

  2.預設在朗讀的過程中把握關鍵詞來分析作者的心路歷程在時間上還顯得有點局促;

  3.過渡中還可以引導學生廣泛搜集資料深入理解詞人的心路歷程,達到論世知人的目的。)

  總結

  這一路走來,東坡以如仙的風骨,達觀積極、順其自的心態面對人生,在與清風的交流、明月的融合中實現了對自身的超越。

  他的灑脫與自我超越,更是今天的——

  【投影展示】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起)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承)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轉)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合)

  (反思:強化閱讀還是應該引起重視,在經過一節課的分析之后,學生對于作者心境的把握肯定與剛起頭不同,那么就需要趁熱打鐵再次齊讀課文,努力讀出作者的心情。)

  葉嘉瑩先生說得有趣,東坡是個天才,是個沾染了幾分仙氣兒凡人,他的一生都在用這“仙氣兒”來解脫人生的不幸,他的一生教給我們如何與世界和解,如何與自我握手言和。

  課后作業:

  【投影展示】

  請你動手寫寫自己的感悟吧!關于蘇軾的,關于人生的,無論如何,只要用心就好。

  【板書設計

  【附錄】

  自評:

  與自我和解,是一生的功課

  ——《記承天寺夜游》公開課自評

  晉城愛物學校時慧慧

  這是自我的一次新的嘗試,或者說是一次挑戰。當我確定了誦讀型文本類型的時候,我明白這節課也是對于如何能有效運用誦讀這樣的形式推進教學目標達成的一次挑戰。

  回想起這一堂課,從備課準備開始,過程便是極度艱難的,因為日常教學中掌握的朗誦方式太過于匱乏且單一,搜索枯腸也還是想不出該怎么展開。一遍又一遍地朗讀文本,當我發現了“起承轉合”的內容變化的時候,想到了余映潮老師的朗讀四步驟,依靠什么方式完成文本梳理,自由朗讀思考歸納進而默契齊讀,明確內容。事實證明,這樣的自由朗讀方式是可以推進基本的層次梳理教學的;在賞析經典句子的環節,我想到了王君老師的誦讀型文本處理方法,對比讀、補讀、演讀,這樣豐富多彩的方式都是完全可以借來一用的,課堂流程走下來發現,這樣豐富的方式能夠分層次推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整堂課,我基本做到了指令明確、目標清晰,能夠將新舊知識前后串聯,以多樣朗讀、重點問題為主線貫穿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板書設計新穎獨特而且能夠契合文本內容,思路清晰,并且能夠展現出教師扎實的基本功和較高的綜合素質,對我來說,這是一節充分展示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符合課標要求的一堂較為成功的公開課。

  與此同時我也明白了,任何一節課,任何一件事,都不可十全十美。很多環節在思考的過程是美好的,甚至是自認為簡單容易的,但確實又在實際進行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很難理解問題所在,或者說因為教師的耐心缺失而導致課堂時間分配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失誤,歸根結底,還是不夠精煉,想要表達的多,放手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或者說留給學生的思考的空間還是太過于狹窄,這樣看來,在主題的探究上就會出現一些講不透,說不清的問題,敢于取舍顯得非常可貴,或者說圍繞著教學目標而設定課時的關鍵點講解也很重要。

  每一節課在下課鈴聲敲響的那一刻,都會在我們的內心產生出很多的情感,興奮地、遺憾的,交織在一起,讓你欣喜地看到一些亮點之外免不了還會感慨:如果能……就好了……并且在這過程中總是想到會有很多地方需要推敲,可做修改,甚至是在這不斷完善的過程里日益完善。然而,語文課的魅力恰就在于,當我們在對于字詞理解不盡相同的情況下去開展教學的時候,課堂里的每一個孩子都會在我們的引導中衍生出無數種自我內心的感悟,然后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而這每一份獨一無二,是知識的二次轉化,是思維的碰撞,更是靈魂深處的對話,也許因為這些臨時生成而“擾亂”“打破”了原定計劃,甚至會讓人感受到緊張焦慮局促不安,甚至是因此而中斷、暫停、陷入僵局,但你終究不能否認,這份擁有殘缺的不完美,才恰恰是課堂最美好的地方,才是于我們而言最有意義的地方,這一路走來,才明白:接受自我的不完美,接納課堂的殘缺,認可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思考,這些才是人生最寶貴的體驗,今天的這堂課,我們讀懂的應該也是東坡心中那一份豁達釋懷,最終明白:與自我和解,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重要功課。

  作者簡介

  時慧慧,山西省晉城愛物學校初中語文教師,晉城市模范教師,晉城市名師培養工程初語組學員,王君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愿用虔誠之心,真摯之情,描繪出最美妙的語文的顏色,不負此生。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閑人”的含義。

  【教學方法】

  誦讀教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月亮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你能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嗎?……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傷己、念友之情。今天我們學習的《記承天寺夜游》在詠月詩文中別具一格,讓我們一起欣賞。(板書文題)

  二、作者、寫作背景簡介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時即博通經史,長于寫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神宗時,因為反對王安石創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敵的彈劾,借口諷刺新法的詩句,橫加“訕謗朝政”的罪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元祐中舊派執政,蘇軾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學士、禮部貢舉等官,不久因與舊派政見有分歧,再次外調杭州。經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蘇軾又一再被貶,最后貶為瓊州(今海南省)別駕。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詩擅詞,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視百代”的稱譽。

  《記承天寺夜游》寫于他被貶,謫居湖北黃州之時。

  三、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朗讀:

  ⑴讀準字音:

  相與(yǔ)藻(zǎo)荇(xìnɡ)

  ⑵讀出節奏:

  念/無與為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教師須提醒學生要根據句子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后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

  2、學生對照注釋,口頭翻譯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⑴學生獨自翻譯課文,劃出疑難句。

  ⑵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提示一些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文句。

  ①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②相與步于庭中。 共同,一起

  ③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蓋,原來。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四、品味課文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敘述、描寫、抒情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

  繪景修辭作用特點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比喻

  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皎潔、澄清、透明

  5、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明確: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清;最后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游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入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

  6、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7、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賞月的欣喜,貶謫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

  五、難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2、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明確:

  1、見“月色如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尋張懷民”,張懷民才是他賞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攜同步漫游賞月,流露出十分恬適的心緒。

  4、考慮作者當時的處境。“閑”相對于“忙”來說的,由于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閑賞月的欣喜。

  六、小結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5

  一、主要內容梳理 1.分層理解

  元豐六年——步于中庭:記敘交代、與夜游。庭下——竹柏影也:描寫(虛實結合)何——兩人者耳:抒情。2.中心句與感情理解

  中心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感情: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

  蘇軾和張懷民共同點:都是閑人;都被貶了,心情抑郁,但仍思進取;都有豁達的胸襟

  閑的理解:首先,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同時指明作者身為閑官的現實。

  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情感。對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負良辰美景的慨嘆。景色的描述: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主要內容考察方向預測 1.景物特點

  作者在文中為我們描繪出一個怎樣的世界,請你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50字以內)

  2.主旨情感

  本篇表露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或感情?

  下列對文章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欣然起行”一句寫出了作者賞月的興奮喜悅之情。

  b.“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貶謫的悲涼和對人生的感慨。

  c.蘇軾“念無與為樂者”的“樂”與《醉翁亭記》中歐陽修的“樂”在思想內容上有著相同的意味。

  d.本文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了一個“閑”字。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東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貶官黃州所作。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凈悠閑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學習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本課的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領悟作者簡潔精妙的寫景抒情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以至成誦,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時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學習重點

  1、朗讀,把握文意。

  2、體會寫景的妙處,領略作者情懷。

  教學過程

  導入:古人無論是在得意還是失意時都喜歡以風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懷,蘇軾也不例外,在他被貶黃州抑郁不得志時就借用月光將自己的感情釋放了出來。

  出示課題(幻燈片1)

  ——為了大家在學習時有跡可尋,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給大家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總體要求。

  出示學習目標(幻燈片2)

  ——在大家明確了這一節課的目標后,我要向大家發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大家敢于應戰嗎?

  挑戰第一關——蘇軾知多少(幻燈片3)

  (自查資料,將有關蘇軾的資料展示給我們,以達到資源共享。)

  ——好,同學們查找資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請看

  挑戰第二關——看誰讀得好(幻燈片4)

  配樂朗讀(幻燈片5)

  自學指導(古文閱讀方法幻燈片6)

  古文閱讀三字經讀一遍,找生字。讀兩遍,斷句子。

  讀三遍,看注解。讀四遍,握文意。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東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貶官黃州所作。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凈悠閑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學習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本課的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領悟作者簡潔精妙的寫景抒情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以至成誦,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時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學習重點

  1、朗讀,把握文意。

  2、體會寫景的妙處,領略作者情懷。

  教學過程

  導入:古人無論是在得意還是失意時都喜歡以風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懷,蘇軾也不例外,在他被貶黃州抑郁不得志時就借用月光將自己的感情釋放了出來。

  出示課題(幻燈片1)

  ——為了大家在學習時有跡可尋,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給大家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總體要求。

  出示學習目標(幻燈片2)

  ——在大家明確了這一節課的目標后,我要向大家發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大家敢于應戰嗎?

  挑戰第一關——蘇軾知多少(幻燈片3)

  (自查資料,將有關蘇軾的資料展示給我們,以達到資源共享。)

  ——好,同學們查找資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請看

  挑戰第二關——看誰讀得好(幻燈片4)

  配樂朗讀(幻燈片5)

  自學指導(古文閱讀方法幻燈片6)

  古文閱讀三字經讀一遍,找生字。讀兩遍,斷句子。

  讀三遍,看注解。讀四遍,握文意。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讀出文章韻味,并積累一些文言字詞。

  2、品味文中意境優美的寫景句子,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學情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了作者微妙復雜的心情。話中有詩,意蘊深遠,適合學生的誦讀學習。學生經過近兩年的學習,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對文言文閱讀分析還不夠到位,特別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懷的文言文,講解本文時,要注意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并努力創設情景,以誦讀為主,激發學生興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讀中思、讀中品、讀中悟。

  重點難點

  1、品味文中意境優美的寫景句子。

  2、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月在古詩里給人的感覺是溫柔多情的。要么象征著團圓,要么暗示著分離,總能給人一種淡淡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歷代文人的雅興,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亮來抒寫自己的情懷。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借月抒懷的詩句嗎?

  指名吟誦,然后顯示圖片齊誦。

  二、吟讀課文,讀出文言味道。

  1、播放音頻朗讀。

  2、生自由讀,顯示初讀要求。

  3、指名試讀,并指名評價(從字音、節奏等方面來進行點評)。

  4、師指導讀,重點指導如何讀出文言的味道。

  5、再指名讀,全班齊讀。

  三、譯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1、顯示要求。

  2、結合課下注釋譯讀課文,標出疑難字詞。

  3、生質疑。

  4、師檢測。

  (1)重點文言詞,搶答。

  (2)重點語句理解。

  指名翻譯,小結譯句方法。

  5、開火車譯讀全文。

  四、賞讀課文,體會寫景之妙。

  過渡:齊讀標題,并指名說說標題的意思。標題概括了文章內容,究竟是怎樣的月色讓原本打算睡覺的作者忍不住起來散步呢?

  1、出示描寫庭中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學生自選角度賞析,師巡視并給予適當的指導。

  (1)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富有表現力的字詞角度,表達的情感角度等去賞析。

  (2)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3、交流提升:

  假設①:當學生想象和描述的畫面出現偏離。

  比如,學生把藻荇當成真的,這樣描繪“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潔的月光灑滿整個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錯縱橫。”

  歸納方法:翻譯入手,扣詞展開。如扣緊“如”“空明”、“交橫”等詞。同時提示這里用到層層比喻的修辭手法。

  假設②:學生的想象單薄。

  例如,僅從字面翻譯。

  歸納方法:調動感官,合理想象。如從動靜、明暗、點面、線條等角度,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心中的感覺等感官來描繪文字繪成的“畫面”之美。

  4、朗讀指導:放慢語速,放低語調。讀出夜游承天寺的一點寧靜的味道。

  五、品讀課文,感悟作者心境

  過渡:試想在這樣清幽寧靜的環境中散步,作者的心情如何?你能從文中找到依據嗎?(這時學生應該能品出欣喜和悠閑)

  此時再順勢引導:但這些只是作者表面的情感,實際上作者當時的內心情感要更復雜。文中就有一句話抒發了作者的情感,找出來并體會一下。

  1、出示抒情句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2、簡介作者蘇軾

  過渡:如此才華橫溢的蘇軾在政治上有怎樣的遭遇呢?

  3、聯系背景,觀看視頻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

  探究:理解“閑人”的含義?談談你的感受。

  4、交流展示小組學習成果,師引導提升,突破難點:

  提示:①生活清閑。蘇軾當時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張懷民也是被貶謫到黃州,掛了一個閑職。他們“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所以清閑。

  ②閑情雅致。有閑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閑的人,都會有如此雅興。現代生活中有很多閑人,他們寧愿把時間擲在搓麻將、玩游戲之上,是想不到安靜喜悅地賞月的。可見,這里的閑還是“閑適”的閑、“閑情雅致”的閑。

  5、結合上面的學習收獲,朗讀課文,讀出文章的情味。

  朗讀指導:

  1)拉長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無與為樂者”,有一點寂寞之感;“蓋——竹柏影也”,有一點興奮:“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有一點感慨。

  2)放慢語速,放低語調。

  讀出夜游承天寺的一點寧靜的味道。如讀月下寫景段。

  3)節奏輕快,淡淡喜悅。

  如: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見月則喜,月色如水,慶幸喜悅。)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見到好友,竟也沒睡,興致大增。)蓋竹柏影也。(融進自然,心情閑適,恍然大悟,心情暢和。)

  (新課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在閱讀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為了突破本文“解讀作者復雜情感”這一難點,遵循“三個一”理念:一個基本切入點——閑人,觀照寫作背景;一顆人文心靈:關注人性需要;一雙自己的眼睛:尊重多元解讀)

  六、推薦閱讀

  蘇軾的詞《水調歌頭》

  過渡:蘇軾抒懷的作品還有一篇許多,老師給大家推薦一首老師挺喜歡的詞。蘇軾在中秋月圓之夜抒發對胞弟的思念,并表達對天下間所有離別的人的美好祝愿。(請欣賞動畫視頻朗讀)

  七、課堂小結

  同學們,《記承天寺夜游》不僅是一幅清閑淡雅的水墨畫,是一顆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顆恬淡的心靈去欣賞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靈,更是一種飽經憂患仍然對社會和人生保持熱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寵辱不驚,閑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去舒”的曠達情懷……盡管千年的時空相隔,使我們無法與蘇軾握手相擁,但人性中豁達、樂觀等美好的心態卻是我們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長路,我們也許會遭遇逆境,身處低谷,那時,請你記住承天寺夜游,記住蘇軾。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讓我們帶著對蘇軾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誦全篇!下課!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說出文章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思路。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逐步掌握品味語言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中作者發出的人生感慨,逐漸形成豁達寬廣的胸襟。

  二、教學重難點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復雜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貼近生活,導入話題

  同學們都有過旅游的經歷,可是否有過夜游的體驗呢?今天,我們就跟著蘇軾夜游一番,相信在賞景之余,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獲。(設計說明: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快速進入文本。)

  (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初讀文本,注意語音(正確、流暢),整體感知。思考:用一句什么樣的話概括這篇短文的主要內容?

  2.聽讀文本,進入情境,在學生與文本對話中初步感受夜游之美,學生自由交流聽讀體驗。思考:這次夜游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時,通過學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讀體味情感。對關鍵詞句則出示比較閱讀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讀體會其表達效果,并體會作品的語言特色。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素食《記承天寺夜游》) ②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②懷民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通過比較發現,蘇軾與懷民相知相憐相通的友情給這次夜游帶來了信息,學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游的情美。

  (設計說明:文言文教學必須重視文體特點和字詞積累。通過聽讀和有感情地朗讀,學生不僅品味了"言"美,而且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礎。同時,以讀促思,既注重學生的初讀體驗,又能穿插解決"言"的理解,使"言"與"文"得到統一。通過比較,可以發現蘇軾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見清朗空明的月色。學生不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體會到了語言的精煉傳神之美。)

  (三)補白文本,品悟情感

  1.學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思考:這次夜游給蘇軾留下了怎樣特別的感受?屏幕展示:

  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記承天寺夜游》) ②仆以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至黃州,時家在南都,獨與兒子邁來郡中,無一人舊識者。(《贈別王文甫》)

  ③元豐七年四月一日,余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子。(《滿庭芳·歸去來兮》) ④謫居黃州五年,今日離泗州北行……元豐八年正月四日書。(《泗岸喜題》)

  ⑤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通過文本細讀和對補充資料的比較,我們發現在《記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的84個字中,對時間的交代就花了10個字。而類似的情形在同時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蘇軾離開或達到人生又一驛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見,這次夜游在蘇軾看來,同樣具有不尋常的意義。

  2.那么,這次夜游對于貶居黃州的蘇軾來說,究竟以為著什么呢?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瀲瀲搖空碧。(《宿望湖樓再和》,熙寧五年即1072年,蘇軾37歲,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語人堪啞,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觴,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話?(《月夜與客飲杏花下》,宋神宗元豐元年即1078年,蘇軾43歲,知徐州。)

  ③佛燈漸暗饑鼠出,山雨欲來修竹鳴。知是何人舊詩句,已應知我此時情。(《少年時嘗過一村院,見壁上有詩云"夜涼疑有雨,院靜似無僧",不知何人詩也。宿黃州禪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記此事,故作一絕》,元豐三年即1080年,蘇軾45歲,初謫居黃州時作。)

  ④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通過對補充資料的比較以及相關資料的整理,我們發現:

  首先,蘇軾有強烈的"夜游"情結,這有他的作品為證,既有早年寫下的《夜行觀星》,又有萬年作的《天慶觀乳泉賦》,雖然篇目所占比例不多,但幾乎都是傳世名篇,如《中秋見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

  其次,"夜游"的背景不同,情感夜游差異,如《宿望湖樓再和》表現的是一位耽于玩樂的年輕詩人,《月夜與客飲杏花下》感嘆的是歲月之飄忽,而初謫黃州的蘇軾抒發的又是他對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么承天寺的這次夜游是一次單純的消遣,還是一次積郁情感的逃離呢?從文本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夜游的動因(月色入戶)、夜游的'心境(欣然起行),還是夜游的方式(相與步于中庭)、夜游的賞景(如積水空明、蓋竹柏影也),處處都讓我們感受到了寧靜欣悅的氛圍,這源于作者寧靜欣悅的心境。此時夜游已然成為蘇軾的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生活態度。這在大約作于同時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證。

  屏幕展示:

  ①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前赤壁賦》)

  ②吾兄弟俱老矣,當一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與子明兄書》)

  3.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三句抒情文字,說說此時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蘇軾。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通過補充相關資料進行互文對讀,引領學生進一步深入文本,與作者對話。在老師的啟發點撥下,學生能夠獲得相對一致的理解,這應該是學習經典文本的基本收獲。)

  (四)拓展延讀,擴寫積累

  1.課后閱讀《蘇東坡轉》(林語堂著)、《文化苦旅·東坡突圍》(余秋雨著)

  2.擴寫積累:以第一人稱擴寫這篇小品文。

  (設計說明:在學生對文本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后,做適當的延讀拓寫能夠幫助他們實現從課堂向課外的延伸,實現語文知識向語文素養的轉化。)

  想要設計合理的文言文教學方案,需要準確的把握文本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根據學生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設置合理的教學活動。當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書寫練習。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9

  —、導入新課: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為之歌唱。我國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為我們寫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游記散文,《三峽》就是其中的一篇。去過三峽的同學,可能會因那兩岸倒江懸崖峭壁而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會因江面上飄浮著的白色垃圾而憂慮人類環境的污染,還可能會因新建的三峽工程而驚嘆科學技術改造大自然的偉力,你也許會讓思緒倒流,追溯三峽的過去,想—睹她在歷史上的真容:學習了酈道元的《三峽》之后,我們將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二、初讀課文:

  對照注釋,小聲自由朗讀,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闕(quē) 疊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絕巘(yǎn) 長嘯(xiào) 屬(zhǔ)引 哀轉(zhuǎn)

  三、研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間停頓。老師于疑難處點撥,或讓學生探討。

  朗讀停頓訓練重點:

  第1自然段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討論: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說明江面狹窄,兩岸群峰相連,峭壁對峙,山下只見一線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礦襄陵 [襄陵:動補短語,漫上丘陵]

  沿//溯/阻絕 [沿溯:并列短語,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討論:“沿溯阻絕”,朗讀的時候怎樣停頓,才能把意思傳達得更準確?

  第3自然段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語,雪白的浪花)

  [回清:動賓短語,回旋著清波]

  絕巘/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 [清,指水清;榮,指樹榮;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討論:“清榮峻茂”,朗讀時該怎樣停頓才能準確傳達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四、暢讀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繪的.畫面,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征,體會文章整體布局妙處。

  討論:文中描繪的三峽,與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峽相比,有什么特點?

  五、品讀課文,

  體會文章“片言萬語”的精煉,音韻的和諧,思路的清晰。

  討論:1.全篇只幾百字,卻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羅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請舉幾個具體的例子說明文章語言的精煉:

  2.本文讀起來具有音韻美,瑯瑯上口。你能發現作者是怎樣營造這種效果的嗎?找出文章中的對偶句和韻腳。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話:“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無,實則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會怎么樣?

  六,熟讀成誦:

  記承天寺夜游

  蘇 軾

  教內容和步驟

  —、解題激趣:

  蘇軾是我國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詩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記承天寺夜游》寫于他被貶官。謫居湖北黃州之時。被貶官意味著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家寺院游玩的經歷:那么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游玩時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下面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我們的推測是否相符。

  二、讀以入文,

  先對照注釋默讀,然后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中停頓。

  正音:藻( ) 荇( )

  劃分朗讀停頓:

  念/無與為樂者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文橫

  蓋/竹柏影也

  提示:要根據句子的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后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

  三、翻譯理解。

  通過翻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譯:

  欣然:高興地 逐:于是 蓋:原來是 但:只是 相與:一起

  無與為樂者:沒有人與我同享快樂。

  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閑人。

  四、分析鑒賞。

  全文廖廖84字,記敘的是一個細小的生活片斷。但仔細品味,并不平淡,樸素的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

  思考: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

  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月色皎潔,空靈。)

  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這句話的理解要考慮到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閑”是相對“忙”來說的,由于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有閑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作者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人生哲學。正因如此,作者筆下的月夜才會那樣空靈,皎潔。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五、熟讀成誦。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0

  我要說的課文時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27課第2課時《記承天寺夜游》。

  一、教學分析。

  本單元都是寫景名篇,《記承天寺夜游》更是融敘述、描寫、議論于短短80余字。《記承天寺夜游》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文章寫了蘇軾尋好友張懷民同游承天寺、賞月夜美景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和面對逆境的曠達胸懷。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課程標準》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二、學情分析。

  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詞語,也掌握了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學生基礎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結合文本思考問題的能力較弱。

  三、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原因,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識記常用的文言詞語。

  2、誦讀、品味文章描寫月色的語句,體會其清幽寧靜的意境。

  3、結合文章的創作背景,品讀“閑人”含義,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胸懷。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并體味其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閑人含義,體會作者曠達的心境。

  五、教法學法。

  結合本課和學生特點,學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學生跟隨范讀錄音反復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圈點勾畫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勾畫相關內容,積極思考。

  3、知人論世:結合作者的身世和文章的創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六、教學流程。

  (一)導入:搶答:他是誰?

  提示一:他才華橫溢,詩、詞、文、書俱佳。21歲即中進士。

  提示二:但他的人生并未因此而一帆風順。42歲滿懷報國之志的他卻因“毀謗朝廷”之罪被貶官黃州,做了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

  提示三: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為“三蘇”。

  這樣設計,一方面可以迅速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也可以讓學生對于作者的情況有個大概的了解。

  (三)朗讀入境。

  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所以向來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加之這篇文章也要求學生背誦。但是由于我們班的學生朗讀課文時往往放不開,所以我決定用朗讀錄音引領學生,讓學生模仿錄音反復練讀,然后自己讀,邊讀邊品味意境。

  (四)自讀翻譯。

  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內容,很有必要翻譯課文,梳理文章內容。

  我把這一內容分為三步:

  第一,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己翻譯課文,遇到困難畫下來。

  第二,小組內交流,解決剛才遇到的困難,仍不能解決的在全班提出。

  第三,班內交流問題較大的句子。

  估計可能遇到的.問題有:

  1、月色入戶。戶本義是單扇的門,課文中泛指門。教師可以扮演戶的小篆字形,及由門到戶的變化,以加深學生印象。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中的“蓋”,可以聯系以前學過的“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蒲松齡《狼》);而“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耳”字可以聯系“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孫權勸學》)進行解釋,這樣一方面復習了舊的知識,一方面有利于新知識的記憶。

  (五)問題研討。

  我設計了三個問題,問題層層深入,分別針對文章的三個部分。

  1、勾畫敘述部分能表達作者情感的詞,然后說說作者的情感變化。

  設置此環節在于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從被貶官的郁悶,到見月色入戶的“欣然”,到無人同樂的失落,再到尋張懷民的喜悅,懷民亦未寢的心有靈犀,表現了作者的曠達胸懷。

  用波浪線畫出描寫月色的句子,輕聲讀出來,說說讀后的感覺。

  這里也可以視現場情況而定,可以采取添一添的辦法: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叢中蛙鳴不斷,空中流螢飛舞,村中犬吠雞鳴,幾處納涼處笑語陣陣。

  這樣添好嗎?為什么?

  經過對比,學生很容易就能說出這樣一改就破壞了原文的清幽寧靜的意境,其他幾點不足也能很快說出來。

  緊接著我會追問學生難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樹,就沒有楊樹、柳樹嗎?

  學生會陷入深思,提示學生《論語》“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和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于潛僧綠筠軒詩集》”

  設置此環節是想讓學生通過誦讀體會意境,明了蘇軾描寫月色的精妙。同時也了解竹柏在中國文化中特有的意義。

  3、探閑人。結合全文內容,思考“閑人”含義。

  這個問題對學生很有難度。所以我會給學生兩個友情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時間:元豐六年(被貶官已經四年,有職無權),第二聯系最后三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和見“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這樣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的想到閑人的兩層含義:被閑置的人和具有閑情雅致的人,同時理解了作者在面對人生逆境時的曠達胸懷。

  (六)練習鞏固。

  1、學生3分鐘左右復習重點詞和翻譯時遇到問題的句子,然后同桌互相考問。

  2、教師利用幻燈片進行重點詞句的考查,同時也是歸納。

  3、誦讀課文,比比誰先背下來。

  (七)小結。

  蘇軾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指他越來越遠的被貶經歷)。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樂者少,蘇東坡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他的才華橫溢,更在于他堅毅、豁達的性格。

  七、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誦讀,培養語感。

  2.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并做積累。

  3.培養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情感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反復誦讀,欣賞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閑、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2.學習作者樂觀的心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

  重點難點:

  1.重點: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并體味意境。

  2.難點:領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教學方法

  學、探、導、練(即自學、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師引導、課堂練習)與誦讀法相結合。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讀通讀懂課文內容,“攔路虎”留在課堂討論。

  老師:制作“教學設計”和“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上課:同學們好!

  請同學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領導與同仁的到來。

  上課之前,先請大家欣賞幾幅圖片,用心聆聽美妙的樂曲。(點擊多媒體)

  導入:展示月夜圖片,教師導入本課(第12個圖片)

  導語:

  月亮,撩人心扉,有時她給人若有若無的希望,讓人產生無限遐想。有時又無情地觸及你的痛處,傷人情思。……

  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月色入戶

  夜游之因

  敘事

  欣然起行

  月色——積水空明

  繪景皎潔

  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悲涼灑脫

  抒情漫步的悠閑達觀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

  教學反思: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游記形式抒發“閑人”之“閑情”的散文小品,全文僅84字,卻蘊涵深厚。起筆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緣由,中間寫所見美景,收尾抒內心感慨。作者將這“閑人”這種超脫的情感融入記敘、描寫之中,看似無情,卻處處用情,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閱讀此文,眼前猶如展開一幅筆墨淡雅的畫卷。雖無雄闊的氣勢,卻給人以清新、恬適的感受。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與閱讀能力,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篇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創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教學設想】

  本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篇幅雖短卻極具獨到藝術魅力。寥寥數筆,寫景如繪,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個“閑”字更是創造了一個豁達超脫的淡遠境界,揭示了極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極品。

  本設計旨在以朗讀為主線,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引導學生通過了解蘇軾的坎坷經歷,品讀領悟“景語”中的“情語”并與之產生情感共鳴。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積累語言,在各抒己見中升華認識,在知識的積淀和積極的思維中,接受一種人格的影響。構建平中見奇,奇中求實呈現和諧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語文課堂。

  【教學目標】

  1.熟練朗讀課文,讀出文章韻味。

  2.掌握重點字詞,了解寫作背景。

  3.欣賞月色美景,領悟作者閑情。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體味寫景妙處領悟作者情懷,通過誦讀品味出文章的意境。

  【教學難點】

  “閑”字的深蘊內涵,體會作者豁達樂觀的心態。

  【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創設情境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走進古典詩文的世界,我們發現處處都有月亮的影子。這輪明月曾照亮了《詩經》的河畔,曾驚擾了鳥兒的安眠,也曾打濕了鄉書的封面……請同學們回憶所學過的古詩文,你想起了哪些有關月亮的名句?(學生發言)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蘇軾因為被人指出用詩歌來誹謗新法,其政敵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蘇軾被貶黃州,成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書公事,近乎于流放。

  簡介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

  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他們或借月抒寫相思愁緒,或借月表達美好祝愿。當蘇軾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貶黃州,他會借月抒發什么樣的情懷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注意字音和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3、指名學生朗讀。要求其他學生做點評。

  4、生有感情齊讀課文。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1.借助課下注釋,翻譯課文,圈劃疑難字詞。

  重點詞語:

  ①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②念無與為樂者。(思考、想到)

  ③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重點句子:

  ①念無與為樂者。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合作解決疑難問題。

  思考問題:

  1、作者為什么夜游承天寺?

  答案預設:①外界景物的觸動(月色);②作者當時的境遇(被貶)。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蘇軾因為被人指出用詩歌來誹謗新法,其政敵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蘇軾被貶黃州,成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書公事,近乎于流放。

  2、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

  分組討論,交流明確。

  3.譯句小檢測。

  四、質疑探究

  1.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問題。

  2.師生歸納出主要問題,各學習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并選派一代表發言。

  3.在學生發言過程中教師進行引導點撥,完成對重點內容的探究。

  4.背誦課文。

  重點問題預設:

  1.“閑人”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作者之“閑”?

  (適時簡介寫作背景。)

  2.請為“閑”字組詞,并說明理由。看誰組的詞最能體現“閑”之內涵,最契合文意。(引導學生結合文本體味探究,各抒己見。)

  3.欣賞寫景句。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月色美景。

  聽讀。請一位同學朗讀,其它同學邊聽邊想象畫面。

  美讀。讀出形象、韻味。

  4.“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空明的月色折射出“閑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明確:豁達、坦蕩、樂觀……

  五、拓展

  簡介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

  此刻,面對著空明的月色、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么呢?(學生暢所欲言)

  六、結語

  蘇軾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但無論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風月中自得其樂。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豁達樂觀的`堅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常讀一讀蘇軾吧,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七、作業設計

  讓學生寫一段文字,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與景物郵寄的結合起來。

  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邀友夜游對月抒懷

  庭中賞月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教學反思:

  本文較為短小,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在從事教學過程中能有較好的發揮空間,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感受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為了學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課堂導入部分應該詳細介紹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這樣學生在后面的縫隙中就不會感到突兀,上課時也更流暢。

  為了學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課堂導入部分應該詳細介紹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這樣學生在后面的縫隙中就不會感到突兀,上課時也更流暢。

  學有所用,讓學生及時的練習以強化情景交融的理解,理論聯系實際。

  課堂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朗讀和小組討論。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誦讀:誦讀吟唱,品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一)導入新課:

  古有一人:

  他一生擔任過30個官職,遭貶17次,坐過130天監牢。

  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

  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奔放的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青春的一去不復返,他積極樂觀的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同學們,你知道他是誰嗎?(蘇軾)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蘇軾。讓我們共同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

  (設計意圖:開頭導語對蘇軾的生平作簡單的介紹,同時也交代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更容易和作者的心靈碰撞。)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古文味道。

  1.學生自由放聲課文,自己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2.指名學生讀,師生共評價。

  3.聽范讀。

  4.學生齊讀,力求讀出古文的味道來。

  (設計意圖:文言文的朗讀首先是讀準字音,讀清句讀,所以設計了幾種形式的'朗讀,以便同學們解決朗讀中的問題,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要求學生結合課文下注釋翻譯課文,同桌二人合作,古今對譯。不懂的可以劃出來,小組交流,小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問,共同解決。

  (設計意圖:本環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合作交流能力,同時讓同學們疏通文意,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鋪墊。)

  四、精讀課文,賞析寫景佳句體味情感。

  設計問題:

  1、這篇課文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找出相關句子。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

  3、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試著賞析。

  4、從文中你讀出了什么情感?

  附:資料補充

  (4)出示張懷民簡介,張懷民:1083年被貶謫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余,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寫作背景鏈接: 元豐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于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謗新法,并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烏臺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后由于范鎮、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精讀課文,結合背景資料,賞析寫景佳句體味情感。讓同學們真正體會到作者當時復雜的心境。)

  五、自編曲調,神思飛揚

  聽曲唱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配樂吟唱,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文章的韻律美,進一步感受作者情懷。)

  六、總結

  七、送給大家:

  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

  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

  面對生活,風雨坎坷常在,

  常讀蘇軾,

  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

  唱讀經典,

  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板書: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4

  一、導入:

  古有一人:

  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

  態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他頻遭貶滴,一生歷典八州,他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盡了人間丑態,卻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同學們,你知道他是誰嗎?(蘇軾)

  你能替我介紹一下蘇軾嗎?

  生1: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稱大蘇,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豪放派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被貶滴黃州時寫的一篇文章——《記承天寺夜游》。

  第一遍誦讀:小組內閱讀,讀準字音。

  (小組展示)

  第二遍誦讀:結合注釋工具書感知大意。

  (小組合作完成)

  梁衡曾說過,有一種畫軸,靜靜垂于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讓我們第三遍誦讀:賞讀課文,讀出文章美的味道(齊讀,有感情的朗讀)

  (小組合作)

  提示:可以從語言、內容、情感等方面來品析。這“美”來自內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游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于是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

  這“美”來自語言的“純”。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雖然沒有奇警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么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游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字,何其洗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蔓,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了藻荇姿態,仿佛觸手可及。接著,作者筆鋒陡轉,連發二問,既親切自然,富于韻律,又拓展時空,發人思緒。月亮,撩人心扉,有時她給人若有若無的希望,有時又無情地觸及你的痛處,傷人情思。

  這“美”來自月色空明。“積水空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藻、荇交橫”,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而愈見其靜。“積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橫”則以竹柏倒影來烘托。兩句之間,有正寫側寫之分,收點染并用之妙,從而創造出一個冰清玉潔、透明、清幽的境界。

  這“美”在情感的跌宕起伏。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歡欣、喜悅)

  2、念無與為樂者。(低沉、失落)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興奮、愜意)。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自我排遣的達觀、被貶的悲涼)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詩人在漫步中領略月光的美好,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鄙棄人世的喧擾,愛在清寂中追求心靈的寧靜和純潔的境界。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一切景語皆情語,四讀課文,品心境

  蘇軾說哪里沒有像月光、松柏一樣的美景,只是缺少閑人罷了。我有點困惑:書上注釋“閑人”是“清閑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沒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點資料,請這個同學給我們念一下。

  生(念):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薪俸,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句。

  師:大家看,蘇東坡要養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開荒種地,要種黃麻桑樹,還要造房子,為糊口奔忙。——這里的“閑人”不是“沒事做”的意思。

  “閑”還可以解釋為“閑趣”“閑情雅致”。這里的“閑人”可理解為“有閑情雅致”的人。

  從課文中找找論據

  證據一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文如其人

  只有情趣高雅之人才有能描繪出如此

  幽靜澄澈的意境宛如清麗的水墨山水

  證據二

  朋友的為人

  志不同道不合者不與為伍,只有心靈相通

  情趣意志者才可一起欣賞美景

  一起走過人生

  ——張懷民:1083年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于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記承天寺夜游》中蘇軾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既有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又有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第五次讀課文,讓我們熟讀成誦!

  結束語:

  通過這節課,相信每個同學都會有不同的收獲。走進蘇軾,直面挫折,感悟人生,學會表達是我們的主要收獲。課堂的學習到此為止,但這位大文豪的語言精華,詩意人生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解讀。在這里老師希望生活中的我們都能像蘇軾一樣,用超脫曠達的態度走過自己的低調人生,經歷風雨,重建彩虹!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1、誦讀、積累。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競賽法,合作探討。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作者簡介(略)

  二、研讀課文

  (一)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提示:(1)念/無與無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學生聽錄音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奏,聽懂作者的感情。

  3、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

  要求: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文,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含義,理解句子的'意思。學生分組競賽。(生譯讀,師巡回質疑)

  搶答題(一):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1)念無與為采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3)懷民亦未寢:(睡)

  (4)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6)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搶答題(二):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缺少有像我們這樣清閑逸致的人罷了。

  師:通過精彩的比賽,我們初步讀懂了課文。個別朗讀開始。

  (三)、三讀課文,與文本對話。

  1、生默讀課文,并思考

  搶答題(三):先思考,后分組討論,再搶答。

  (1)找出本文寫景的句子,說說寫出了景物的什么特點?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四讀課文,反復誦讀,讀出感情。

  三、課堂小結(略)

  四、拓展、積累

  師:月在古詩里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么是謙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著團圓;要么暗示著分離,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抒懷。你能說出有關描寫月亮的詩句嗎?

  教師預設答案:

  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3、舉杯望明月,對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五、作業

  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不要直接出現寫自己的心情的詞語,但要能夠讓讀者通過閱讀你的描寫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悶的,等等,要體現“一切景語皆情語”。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4-15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1-24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2-09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4-08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03-25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3-30

【推薦】《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1-03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熱門】01-04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熱】01-05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最新04-0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跟新 |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免费自拍视频网站 | 综合欧美亚洲日本 | 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