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原文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無論我們說話還是作文,都要運用好文字。只要你能準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詩文中,月亮總有什么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
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后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原來山是這個樣子呀!因此,我在故鄉里望月,從來不同山聯系。像蘇東坡說的“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鄉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小葦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煙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后,我在坑邊的場院里躺在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后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里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么叫詩興,但也顧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么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一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里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閃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后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歐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將近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他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中那個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我現在已經年近耄耋,住的朗潤園勝地。夸大一點說,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流,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前幾年,我從廬山休養回來,一個同在廬山休養的老朋友來看我。他看到這樣的風光,慨然說:“你住在這樣的好地方,還到廬山去干嘛呢!”可見朗潤園給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花,有鳥,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漾,一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誰來到這里,難道還能不顧而樂之嗎?
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鄉葦坑里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見月思鄉,已經成為我經常的經歷。思鄉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惆悵,有留戀,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月是故鄉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
賞析
季羨林先生的《月是故鄉明》以細膩的筆觸、真摯的情感,抒發了對故鄉月亮的深深眷戀以及對故鄉的無盡思念之情。
一、主題與情感
文章緊扣 “月是故鄉明” 這一主題,通過對故鄉月亮及童年回憶的描繪,表達了作者濃厚的思鄉之情。無論走過多少地方,看過多少美妙絕倫的月亮,作者始終覺得故鄉的小月亮才是心中最愛。這種情感在文中多處得到體現,如 “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作者對故鄉月亮的偏愛,實際上是對故鄉的深深眷戀。
二、結構與手法
結構清晰:文章以月亮為線索,從對故鄉月亮的總體印象入手,回憶了故鄉的山水、童年在故鄉的趣事,如在葦坑邊數星星、搖知了、看月亮、撿鴨蛋等,接著敘述了自己離鄉后的經歷,在不同國家和地方看到的月亮,最后回到對故鄉月亮的思念,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對比襯托: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將世界各地的月亮與故鄉的月亮進行對比,突出了故鄉月亮在作者心中的獨特地位。如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萬頃的大海、巍峨雄奇的高山上看到的月亮,雖美妙絕倫,但都比不上故鄉葦坑上的小月亮。這種對比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借景抒情:文中對故鄉景色的描寫充滿了感情。如對故鄉小村的葦坑、古柳、篝火等的描寫,營造出一種寧靜、美好的氛圍,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對故鄉的熱愛。同時,對朗潤園美景的描寫,也進一步襯托出作者對故鄉月亮的思念。在良辰美景中,作者想到的仍然是故鄉葦坑里的平凡小月亮,這種借景抒情的手法使情感表達更加深刻。
三、語言特色
質樸自然:語言簡潔質樸,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卻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如 “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 用平實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經歷,讓人倍感親切。
生動形象:在描寫童年趣事和景色時,語言生動形象,富有畫面感。如 “到了夏天,黃昏以后,我在坑邊的場院里躺在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后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的快樂。
富有詩意:雖然語言質樸,但在描寫月亮時,卻充滿了詩意。如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里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 這些描寫讓月亮充滿了神秘和美感,也增添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總之,《月是故鄉明》是一篇充滿深情的佳作,通過對故鄉月亮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深深眷戀和思念之情。文章結構清晰,手法多樣,語言質樸自然又生動形象,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民盟盟員、中共黨員。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并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季羨林逝世,享年98歲。
【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原文】相關文章:
月是故鄉明季羨林賞析03-11
季羨林散文《二月蘭》原文賞析06-26
季羨林《黃昏》原文及賞析05-22
季羨林《黃昏》原文及賞析01-31
季羨林作品《黃昏》原文06-18
季羨林《清塘荷韻》原文03-21
季羨林《兒時的事》原文鑒賞03-23
季羨林清塘荷韻原文05-17
季羨林《走運與倒霉》原文欣賞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