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季羨林先生談翻譯

時間:2024-08-27 15:56:16 季羨林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聽季羨林先生談翻譯

  季羨林先生去年當選中國譯工作者協會名譽會長之后,原譯林出版社社長李景端曾去函就譯工作中的某些問題向季老請教,季老在醫院中認真做了答復,F將兩人對話的內容,摘要予以刊登。

數量膨脹缺乏質量的“譯大國”不值得追求

  李景端:聽說您當選中國譯協名譽會長,我倒無意專誠祝賀。因為我知道,這對您來說,不是一種光環,而是一種責任,更是對譯工作健康發展的一種期盼。首先想請教一個問題,見報載,說我國現在已是“譯大國”,但還不是“譯強國”,對這種評語,不知您有什么看法?

  季羨林:我確實是為了更好地提意見,才接受當中國譯協名譽會長的。我對譯工作確實懷有很深的感情,真心希望它受到重視,并得到健康、協調的發展。至于譯大國、強國問題,我認為譯是精神產品,它不同于物質產品,不能只追求數量。你譯的數量再多,你成了譯大國,但如果你譯的東西中,有不少是不需要的,甚至是垃圾,那這樣的“譯大國”又有什么意義。搞譯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溝通中外文化的需要。毛澤東講“洋為中用”,我很贊成,我們需要的,是能為中所用的譯,而不是“什么賺錢就譯什么”那種惟利是圖的譯。假如靠后者數量的膨脹而形成的“譯大國”,我看并不值得追求。至于強不強,似乎也不必作為我們譯工作的一種目標。什么是“譯強國”的標準?怎么定,誰來評,都說不準。依我看,能把外國好的東西及時譯介紹過來就很好了,沒必要去比誰強誰弱。

提高譯質量一要譯者知識面廣二要出版社把關嚴

  李景端:近幾年對譯質量下降的報道時?梢姡瑢Υ耍窃趺纯吹?

  季羨林:這些年我看譯著較少,更未去研究,不一定看得準。但總體感覺,至少從文學譯來講,雖存在粗制濫造低劣之作,但也確有質量上乘的。我擔任過好多屆“國家圖書獎”文學組的評委,每屆都有不少優秀譯著參評,有些還得了大獎,像有些名家名著,經過修訂后的新譯本,其質量顯然比舊譯本好多了,所以不能籠統講現在譯質量全下降了。當然,下降的確實有,而且也不僅出現在文學譯領域,在其他領域,包括中譯外,錯譯現象還相當多,有的還蠻嚴重,所以必須引起重視。

  李景端:依您看,當前有些譯質量下降,問題主要出在哪里?

  季羨林:原因很復雜,這里有譯者基本功問題,譯職業道德問題,譯批評缺位問題,以及出版社疏于把關問題等等。我只想特別強調兩點:一是譯者的知識面一定要廣,F在的年輕人學外文的條件比過去好,他們理解外文的能力并不差,最不足的就是知識面不廣,還包括中文功底薄弱,以致不注意或不善于根據不同的譯對象來設計和調整自己的譯筆。我這是從學術層面來講的,那種因不講譯德,有意粗制濫造的當然不在此列。二是出版社務必嚴于把關。過去老“商務”、老“人文”出譯書都有嚴格把關的好傳統,這一關是不能削弱的?上КF在不少出版社都放松了,有的社根本沒有外文編輯,放棄了譯文質量把關,又缺乏必要的譯質量檢查制度。所以這個問題必須有關部門合力綜合治理才能奏效。

  李景端:評判譯質量優劣,勢必涉及如何看待譯的標準。去年報紙上就《堂吉訶德》中的某些譯處理,曾引發一些爭論。不知您對譯標準問題有什么見解?

  季羨林:我沒有深入研究過譯理論,憑我自己的經驗,不同門類的譯有不同的要求。有的需要嚴格對應,有的無需或很難對應,能達意也行,所以譯很難有統一的標準。即使是嚴復的“信達雅”,或者后人新提出的,那也不能算是譯標準,只是對譯的一種要求,一種期盼。特別是文學譯,涉及對作者、作品、背景等不同的理解,更應該允許有不同的詮釋和不同的表述;當然,這些都要求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而不是譯者隨心所欲。

再次呼吁設立“國家譯獎”

  李景端:有人說,現在少見像傅雷、朱生豪、汝龍那樣一批很知名的譯家,這與我們現在譯人才的培養機制有關,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季羨林:我認為,我們現在譯隊伍總體的素質并不低,否則怎么可能出現這么多這么廣的譯成果。當然還有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培養譯專業隊伍重視不夠,二是譯的專業訓練還嫌薄弱。以前上海有一批專以譯為職業的譯家,對推動文學譯事業起了不小的作用。現在搞文學譯,好像都變成業余的了。譯是一門學科,有它自身的規律。文明的社會,開放的國家,需要職業譯家。譯應該成為社會需要、受人尊重的一項職業,所以,要加強譯專業隊伍的建設。其次,現在大學里只把譯當做學外文的一種附屬,好像學了外文就自然會搞譯了。不是這樣。要從改進大學里譯的教學入手,加強譯學科的建設,使譯后備隊伍能得到良好的譯專業訓練。我還主張,想搞譯的人,應該多學一兩門外語才好。

  李景端:我國至今尚無國家授予的“譯獎”。據說,設立這個獎項存在許多困難,不知您怎么看?

  季羨林:好多年以前我就呼吁過要設立政府頒發的“譯獎”。這不僅因為許多國家都設有,更因為譯工作是跨學科、跨部門的,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振興中華的事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橋梁作用。為了體現國家對這項重要工作的支持,盡快設立“國家譯獎”是非常必要的。鑒于譯的重要性,即使有困難,也應該加以克服。我再次呼吁,由政府某個部門牽頭,先把這項獎設立起來,再在實踐中逐步加以完善,努力為譯界做一件實事。

克服“偏食”,調整政策,加強統一領導

  李景端:為了榮我國的譯事業,您認為當前必須注意哪些問題?

  季羨林:這個問題太大了,我又不是主管官員,看不準,說不全。但我想到了幾點:

  第一,借用一句當前的時話,就是要注意“譯生態的平衡”。一個社會的文明,是由多種文化互相融合、綜合形成的。就介紹當代外國文學來講,我感到我們現在似乎存在一種“偏食”現象,就是只關注介紹英美的,圖書、影視幾乎都是這樣。先進文化絕不是只有英美有。從文學譯來講,其實古與今、東方與西方、高雅與通俗,乃至不同門類、不同體裁,都應該擇優譯,協調介紹。我特別要強調一下,要重視研究和譯東方國家優秀的文化成果。要解決這個“偏食”現象,我認為加強統一規劃很有必要。精神產品不能全部交由市場去調節,像某些有很高學術或藝術價值的,或者是填補空白的,就需要通過規劃給予必要的扶持;對于那些低水平重復出版的譯作,也要通過規劃加以限制,力求實現質量優良、結構合理的真實榮。

  第二,政策上要研究如何調整。比如說,高校中譯不能算科研成果,這樣一刀切是否合理?能否區分一下哪些算哪些不算。譯報酬,現在搞口譯的有的高得離譜,而搞文學譯的,每千字還是幾十元,顯得太低了。政協開會,這個界那個界多得很,惟獨沒有譯界,不在乎多少名額,列上這個界,也體現了對這一行業的重視。譯作因為都是根據原作派生的,因此,被人抄襲以后往往由于侵權文字難以認定而使譯者維權產生困難。如此等等問題,都有待研究改進。第三,關鍵還在于要加強統一領導。譯工作重要性,說起來都知道,但實際工作中,政府部門至今沒有哪個明確統管譯問題。前年梅紹武等三十幾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要求國家明確一個部門統一管理涉及譯的共性問題,結果依然沒有下文。其實譯規劃、譯政策、譯教育、譯隊伍建設、譯市場管理等等,該做的工作還多著呢,希望能引起各方的重視 。

【聽季羨林先生談翻譯】相關文章:

聽雨 季羨林10-30

季羨林:《聽雨》05-30

季羨林談佛09-06

季羨林:回憶梁實秋先生08-07

季羨林先生的資料08-11

季羨林散文《聽雨》09-05

季羨林的作品《聽雨》10-24

季羨林談人生的意義09-06

季羨林談經典語錄07-30

季羨林先生的經典語錄08-13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韩在线视频黄 | 天天狠天天天天透在线2020 | 亚洲成色最大综合在线播放6 | 人人爽免费在线视频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 | 亚洲日韩AV中字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