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夜晚的實驗課文內容
《夜晚的實驗》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2課的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記敘了意大利科學家斯帕拉捷通過多次實驗,終于揭開了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并且促使很多人根據他的實驗進一步研究,終于發現了超聲波,并且學會利用超聲波,為人類做了巨大的貢獻。下面請欣賞小編為大家帶來夜晚的實驗課文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夜晚的實驗課文內容
1793年夏天,一個晴朗的夜晚,喧騰熱鬧的城市漸漸平靜下來。斯帕拉捷匆匆吃完晚飯,便走出街口,把籠子里的蝙蝠放了出去。當他看到放出去的幾只蝙蝠輕盈敏捷地來回飛翔時,不由得驚叫起來。因為那幾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斯帕拉捷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呢?原來,每當他看到蝙蝠在夜晚輕巧自如的飛翔時,總認為這些小精靈一定長著一雙特別敏銳的眼睛。假如他們的眼睛瞎了,就不可能在黑暗中靈巧的躲過各種障礙物,并且敏捷的捕捉飛蛾了。然而事實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斯帕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蝙蝠憑什么來辨別前方的物體,捕捉靈活的飛蛾呢?
于是,他把蝙蝠的鼻子堵住。結果,蝙蝠在空中還是飛得那么敏捷、輕松。“難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僅能夠飛翔,而且能在夜間洞察一切嗎?”斯帕拉捷這樣猜想。他又捉來幾只蝙蝠,用油漆涂滿它們的全身,然而還是沒有影響到它們的飛行。
最后,斯帕拉捷堵住蝙蝠的耳朵,把他們放到夜空中。這次,蝙蝠可沒有了先前的神氣。他們像無頭的蒼蠅一樣在空中東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到地上。
啊!蝙蝠在夜間飛行,捕捉食物,原來是靠聽覺來辨別方向、確認目標的!
斯帕拉捷的實驗,揭開了蝙蝠飛行的秘密,促使很多人進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聽”沒有聲音的物體呢?
后來人們繼續研究,終于弄清了其中的奧秘。原來,蝙蝠靠喉嚨發出人耳聽不到的“超聲波”,這種聲音沿著直線傳播,一碰到物體就像光照到鏡子上那樣反射回來。蝙蝠用耳朵接受到這種“超聲波”,就能迅速做出判斷,靈巧的自由飛翔,捕捉食物。!
現在,人們利用超聲波來為飛機、輪船導航,尋找地下的寶藏。超聲波就像一位無聲的功臣,廣泛地應用于工業、農業、醫療和軍事等領域。斯帕拉捷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實驗,會給人類帶來如此巨大的恩惠。
延伸閱讀——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能聯系課文語言環境,懂得課后作業中瞎子、穿透、聽等詞的意思及其所帶引號的用法。
3、通過朗讀、復述等一系列語言訓練,感受并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大膽實驗、不斷利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重點]
在教師指導下,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時間]
三課時。
一、話說科學,誘發興趣。
1、師:同學們喜歡上科學課嗎?為什么?你們知道科學的任何一次發明、發現都是從哪兒開始的嗎?
2、師:課文《夜晚的實驗》講的就是一個科學家發現的故事,讓我們一塊去經歷一下科學家發現的過程,同時探究一下課文在表述這個故事時有什么特點,好嗎?
二、整體把握,梳理線索。
1、師:下面請同學們自讀一下課文,想一想:
①課文講了誰?什么時候,看見了一個什么現象?
②這位科學家一共做了哪幾次實驗?這些實驗都是從哪兒開始的?
注:學生交流時,可讓學生把人物、時間、現象、疑問、實驗的有關內容寫在黑板上。
2、師:你能把這些疑問處都找出來嗎?
三、讀中誘疑,轉換創新。
1、師:下面我們來研究第1次實驗和第1個疑問之間的關系好嗎?
誰愿把第2自然段讀一下?(指名數人讀)
2、師:再請同學把第1個疑問句讀一下。(可找兩三人)
3、師:你們覺得科學家斯帕拉捷所做的第一個實驗,是從這個疑問開始的嗎?
注1:如果學生聽不懂,可換個角度:假如你就是斯帕拉捷,你看到這個現象,產生這個疑問,會馬上就去做這個蒙眼睛的實驗?
注1:這個問題拋出后,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意見,一種是是,一種是不是。可讓學生說說理由,展開矛盾,讓同學們仔細聽辨,哪部分同學說得更有道理。
4、師:可是,作者寫了斯帕拉捷的這個疑問后,卻緊接著就寫了斯帕拉捷做的第1個實驗。這樣寫,你們覺得合適嗎?
注:不管是說合適還是不合適,都要說出理由,這樣就有可能自然地說到第3自然段的有關內容上。
5、師:讀讀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在這里有沒有說清,如果認為說清了,能說說作者說清了什么嗎?
注:學生可能會說作者在這里說清了第1次實驗的理由或假設,教師可在原有板書中添加假設。
6、師:假如我們要改變一下作者這樣的表達方式,你覺得可以怎樣改?
注1:學生會把假設的內容放在第1句疑問后說。當學生在嘗試語言轉換再創時,教師要引導其他學生聽,思考怎樣把表達清楚意思、恰當使用句式。
四、讀中質詢,感悟再創。
1、師:請同學們讀讀第2次、第3次、第4次實驗的描述,你覺得這三次描述中,哪些地方可說得更清楚點,讀過以后和同桌交流、商討一下,行嗎?
2、學生集體交流。
注1:學生繼上學習后,一般能發現第2次和第4次實驗的描述缺乏一定的假說。交流時可讓學生說清文字的描述缺失了什么。
注2:當學生在語言重組和再創時,可引導學生注意添加有關假說的句式,要多樣化,盡可能不與上面的句式雷同。
3、師:通過這樣幾次實驗,斯帕拉捷終于發現蝙蝠是靠聽覺來辨別方向,確認目標的。請同學們想一想:科學發現一般要經過哪幾個過程,才能有所發現,獲得結果。
注:這一步著重是讓學生再梳理一下科學發現的全過程,體味科學研究就是從身邊的現象開始,從疑問開始,進而提出假說,不斷實驗,逐步逼近實質的過程。
五、再讀感悟,發現意義。
1、師:作為一個科學實驗,是不是僅僅為了得到這樣一個結果?請同學們讀讀課文79小節,想想科學家為什么對蝙蝠飛行的秘密還要繼續研究下去,目的何在?
注:學生可能會馬上說到發明創造,造福人類這個目的上去,教師可引發學生再讀第8自然段,想想繼續研究的目的,首先應是什么。
2、師:能說說科學家對其它事物或現象的研究,從中發現了什么而發明創造,造福人類的事例嗎?
六、回顧小結,誘發再探。
1、師:讀了這個故事,研究了這篇課文語言文字的特點,你有哪些啟發和收獲。
注:這里的回顧、小結,不應僅僅指向教材內容所呈現的科學發現過程,以及科學家所持的態度和精神,還應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在對課文表達的學習上,有什么收獲和啟發,以讓學生建構一種批判、反思、深究、再創的學習品質。
2、師:課后有這樣一個習題,讓我們也來探究一下好嗎?(出示課后練第4題:讀一讀,說說下面句子中引號的用法。)
⑴那幾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⑵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聽到沒有聲音的物體呢?
注:探究方式可小組合作,也可獨立完成,但交流時一定要讓學生充分說出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在交流中辨別、區分、選擇。同時還可有機引導學生搜尋相關資料,證明個人見解。
【夜晚的實驗課文內容】相關文章:
《夜晚的實驗》課文原文05-26
鯨的課文內容10-08
琥珀課文內容06-29
白鵝課文內容06-20
匆匆課文內容08-17
《炮手》的課文內容07-14
雨后課文內容09-12
《西湖》課文內容10-14
泉城的課文內容09-10
坐井觀天課文內容05-08